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下肢静脉解剖

一、下肢浅静脉

下肢的浅静脉位于肌筋膜(又称深筋膜)上方,主要的浅静脉是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和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SSV)。大腿部的大隐静脉位于深筋膜和隐筋膜之间、隐筋膜的隐静脉小室内。小隐静脉是小腿后方最重要的浅静脉。隐间静脉(又称Giacomini静脉)位于大腿后方,连接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在小腿和大腿部位有前、后的隐静脉属支。隐股静脉汇合处是腹股沟静脉的汇合处,包括大隐静脉和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1.足背静脉弓

由趾背静脉汇合成,位于跖骨远侧端皮下。

2.大隐静脉

为全身最长的皮下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伴随隐神经上行,过膝关节内侧,绕至股骨内侧髁后方,再沿大腿内侧上行,并逐渐转至前面,在耻骨结节下方约3cm处,穿过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有5条属支: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和阴部外静脉。当下肢静脉曲张需做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切除术时,应将其属支全部结扎,以防复发。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位置表浅而恒定,是静脉输液或切开的常用部位。

3.小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中线上行至腘窝,穿深筋膜注入腘静脉。大、小隐静脉之间有交通支相互连接,并借穿静脉与深静脉相通。穿静脉内也有瓣膜,开向深静脉。小腿部的穿静脉和瓣膜数目比大腿多。当瓣膜功能不全时,小腿部易发生静脉曲张。

4.交通支静脉

交通静脉在下肢静脉中占有重要地位。下肢浅、深静脉之间和大、小隐静脉之间都有许多交通支互相沟通。大腿部浅、深静脉之间的交通支主要位于缝匠肌下、内收肌管和膝部三处,小腿部以内踝交通静脉和外踝交通静脉最重要。内踝交通静脉有3支,引流小腿下1/3内侧面的静脉血;外踝交通静脉引流小腿下1/3外侧面的静脉血。它们的瓣膜功能不全往往与大、小隐静脉曲张的发生和静脉淤滞性溃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大、小隐静脉之间最重要的一个交通支位于膝部附近。

二、下肢深静脉

深静脉和下肢、骨盆的主要动脉相伴行。小腿的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是成对出现的结构,腘静脉和股静脉也常成对出现。腓肠肌静脉以及比目鱼肌静脉是重要的深静脉属支。旧的名词“股浅静脉”被新的名词“股静脉”替代。股静脉连接腘静脉和股总静脉。

盆腔静脉包括髂外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大的生殖腺静脉在右侧汇入下腔静脉,在左侧汇入左肾静脉。

三、交通支静脉(穿静脉)

交通支静脉,又称穿静脉(perforating vein)或穿通支静脉,连接浅静脉与深静脉,走行于分离深浅静脉的深筋膜中。下肢最重要的穿静脉是小腿中部的穿静脉。胫后静脉的穿静脉(在旧的命名系统里称为Cockett穿静脉)连接大隐静脉后方的属支,形成低、中、高穿静脉群,这些穿静脉位于内踝后方(低)、距离足踝下缘7~9cm(中)以及10~12cm(上)。这些穿静脉与胫骨内侧缘的距离通常是2~4cm。胫骨周围的穿静脉连接大隐静脉主干与胫后静脉。在大腿远端,股管的穿静脉直接连接大隐静脉和股静脉。

四、静脉瓣

静脉瓣是静脉血管内壁上的一种结构,是内膜折叠而形成的半月形皱襞,薄而柔软,凸侧缘附着于血管壁,凹缘向近心方向游离。多成对排列,在一些较小的静脉血管内偶有单瓣存在。主要功能是防止血流逆流或改变血流方向。静脉瓣存在于一般中等静脉,分布很不平衡。一般规律是:受地心引力较大、血液回流比较困难部位的静脉瓣特别发达,反之则完全无瓣或数目较少。例如四肢的静脉瓣最多,下肢又多于上肢;中等管径的静脉其静脉瓣一般都比较丰富,而小静脉和大静脉干内很少有瓣。无静脉瓣或静脉瓣受损伤的静脉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在下肢浅静脉中,大隐静脉通常至少有6个瓣膜(瓣膜个数范围4~25),正常人群中有85%在距离隐股静脉交界处(sapheno-femoral junction,SFJ)2~3cm有一个瓣膜;小隐静脉通常平均有7~10个瓣膜(瓣膜个数范围4~13)。下肢深静脉也有瓣膜,大约63%股总静脉和髂外静脉有瓣膜,一般只有一个瓣膜。大约37%的股总静脉和髂外静脉没有瓣膜。10%的髂内静脉有一个瓣膜,9%的属支静脉有瓣膜。 SMrMumUWtuMeTpEDLmm0Gw0qJmjiO3Zz9i1D/7PCKkhGKjEzBQzjB8vSA+nLL4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