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神经主要由腰丛、骶丛及内脏神经构成。腰丛主要由T 12 前支的一部分、L 1 -L 3 腰神经前支及L 4 前支的一部分组成,其分支如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股神经等行经盆部。腰骶干神经和所有的骶、尾神经前支组成骶丛。骶丛位于盆腔内,位置在骶骨和梨状肌前面,髂血管后方,其分支分布于臀部、会阴及下肢。而盆部的内脏神经主要有骶交感干、盆内脏神经、肠系膜下丛、上腹下丛及下腹下丛(盆丛)等。
腰丛由第T 12 前支的一部分、L 1 -L 3 及L 4 前支的一部分组成,偶有T 11 和L 5 加入(图1-11)。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椎横突的前方。腰丛发出的分支除就近分支位于附近的髂腰肌和腰方肌外,大部分分支分布于髂腹股沟区、大腿前和大腿内侧部。
腰丛各分支的位置由上至下按下列顺序分布: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其中相邻神经可产生合并或彼此替代功能的现象,因此腰丛存在各种各样的解剖变异。
髂腹下神经多来自T 12 、L 1 ,自腰大肌外侧穿出,经腰方肌前面向外下方走行,在髂嵴后份上方进入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继而在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之间前行,最后在腹股沟管浅环上方约3cm处穿腹外斜肌腱膜到达皮下,沿途分支分布于腹壁肌肉,其感觉支分布于臀外侧区、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的皮肤。
神经纤维多来自L 1 、L 2 ,神经自腰大肌穿出后在其表面下行,越过输尿管后方行至腹股沟区。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分为生殖支和股支,有20.7%的生殖股神经在起始部即分为两支穿出腰大肌。生殖支进入腹股沟管内,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或随子宫圆韧带分布于大阴唇。股支则穿过股鞘和阔筋膜分布于股三角区的皮肤。生殖股神经有时会与股外侧皮神经或髂腹股沟神经相通。
图1-11 腰、骶丛及其分支
a.腰、骶丛及其分支(不带骨结构);b.腰、骶丛及其分支(带骨结构)。
髂腹股沟神经多起自L 1 ,位于髂腹下神经下方,多为单支,少数缺如、合干或者在腰大肌内一分为二。该神经可出现于腰大肌外缘(52%)或穿腰大肌(48%),斜行跨过腰方肌和髂肌上部,在髂前上棘内侧进入腹横肌后浅出,续行于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前行入腹股沟管,与精索(子宫圆韧带)伴行,之后出腹股沟管浅环。该神经行程可有变异,可出现在腰大肌前方并垂直下降,与生殖股神经共干。该神经较髂腹下神经细小。其肌支分布于沿途附近的腹壁肌肉,皮支分布于腹股沟部、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
股外侧皮神经纤维多来自L 2 、L 3 ,该神经有时在腰大肌内与股神经合并下行,有时与生殖股神经合干同行,从腰大肌外侧缘穿出后,向前外侧走行,横过髂肌表面后至髂前上棘内侧,后越过腹股沟韧带离开髂窝进入股部。在髂前上棘下方5~6cm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大腿前内侧部皮肤。
股神经纤维由L 2 -L 4 前支的后股组成,是腰丛的最大分支,一般在L 4 神经平面合成,出现于腰大肌下部外缘。然后在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到达腹股沟区,随后穿过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部位,于股动脉外侧进入大腿股三角区,并在股三角区发去数条分支神经。其中肌支主要分布于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及缝匠肌。皮支分为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以及隐神经。中间及内侧皮神经分布于大腿及膝关节前面的皮肤区。隐神经伴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下行,经膝关节内侧面继续下行于缝匠肌下端的后方到达皮下。然后与大隐静脉伴行沿小腿内侧面下行至足内侧缘,其分支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及足内侧缘皮肤。除上述分支外,股神经尚有分支到膝关节及股动脉。
闭孔神经主要由L 2 -L 4 前支的前股组成,以L 3 为主。自腰丛发出后在腰大肌内侧缘穿出,在髂总动脉后方进入真骨盆,贴骨盆内侧面伴闭孔血管向前走行,穿闭孔膜出盆腔后分前、后两支分别在短收肌的前、后方浅出至大腿内侧区。在腰骶区,闭孔神经行于骶髂关节前内方以及髂总动脉后方;在盆侧壁,闭孔神经跨越小骨盆缘沿盆侧壁向前下方走行,开始沿闭孔内肌筋膜表面,后贴骨面行于腹膜下组织间隙。闭孔血管位于闭孔神经下方与其伴行,髂内动脉和输尿管在其内侧走行。闭孔神经主干长约100.4mm,跨骨盆上缘部位宽约3.0mm。出盆后前支沿闭孔外肌前面下行,行于耻骨肌、长收肌及短收肌之间,平均长度为24.5mm,平均宽度约3.3mm。前支分布于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同时亦分出股内侧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皮肤,有时还发出分支至耻骨肌和股动脉。后支在闭孔外肌上部穿出,略呈椭圆形,平均长20.0mm,平均宽2.7mm,行于短收肌和大收肌之间,含有支配短收肌、大收肌及髋关节的纤维束。
闭孔神经紧贴于骨盆内侧壁走行,累及方形区的骨盆髋臼骨折容易导致闭孔神经受累,闭孔神经易受损的部位主要有以下几个:①闭孔神经近骶髂关节处,骶髂关节周围骨折或脱位可累及此神经;②闭孔神经近方形区处,此处闭孔神经仅隔一薄层肌肉或直接与盆壁相贴,方形区骨折时可损伤此神经;③在闭孔膜管处,耻骨上支骨折可损伤闭孔神经。
闭孔神经主要支配收肌运动及大腿内侧皮肤感觉功能,一旦闭孔神经受损,其可表现为:①股内收肌收缩,股内侧面稍显凹陷,大收肌斜行纤维萎缩;②运动障碍:大腿内收功能受损或丧失,正常行走时,下肢运动于矢状平面上,内收肌麻痹后,患肢向外摆动,接触地面不稳,站立也不稳,两下肢交叉动作受限;同时闭孔外肌麻痹,患肢外旋无力;③大腿内侧感觉障碍不明显,因股内侧面神经分布区有重叠。
骶丛由来自腰丛的腰骶干和所有的骶、尾神经前支组成,但其组成可有变异(图1-11)。从参与组成的脊神经数目来看,骶丛是全身最大的脊神经丛。腰骶干由L 4 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和L 5 神经前支的所有纤维在腰丛下方合成,随后下行越过盆腔上口进入小骨盆,加入骶丛。骶丛位于盆腔内,紧贴于骨盆后壁,在骶骨和梨状肌的前面,骶血管的后方。骶丛分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短距离走行的分支,直接分布于邻近的盆壁肌,如梨状肌、闭孔内肌和股方肌等;另一类为走行距离较长的分支,分布于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和足部的肌肉及皮肤,主要有坐骨神经、阴部神经、臀上神经、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等。
臀上神经来自L 4 -S 1 后股,由腰骶干的上缘发出后,伴臀上血管经梨状肌上孔出盆腔,至臀部,行于臀中、小肌之间。在这两块肌肉之间分为上、下两支,分布于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发自L 5 -S 2 后股,离开骶丛后,伴臀下血管与坐骨神经一同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面分出数条分支支配臀大肌。经梨状肌的肌支由S 1 、S 2 后股发出1~2小支,于梨状肌前面进入该肌。至股方肌的神经由L 5 和S 1 的前股发出,经梨状肌下孔至臀区,于闭孔内肌腱和孖肌深部与坐骨之间下降,从前面支配下孖肌和股方肌,并发小支至髋关节。至闭孔内肌的神经由L 5 -S 2 前股发出,经梨状肌下孔至臀区,发出分支至上孖肌,继于阴部内动脉外侧,跨过坐骨棘,经坐骨小孔至会阴,在闭孔内肌内侧面进入该肌肉。
此神经由S 1 -S 3 纤维组成,从骶丛发出后,与臀下神经相伴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面下行,达臀大肌下缘后出股后区皮肤。此神经发出分支分布于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皮肤。
起自S 2 -S 4 ,自骶丛发出后,与阴部内动、静脉伴行穿梨状肌下孔至臀部,随即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肛门窝,向前进入阴部管,在管内发出肛神经,分布于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肛管下部及肛门周围的皮肤。在阴部管内紧贴坐骨肛门窝外侧壁前行,由后向前经过肛三角和尿生殖三角,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会阴部的肌群和皮肤以及外生殖器皮肤。其在会阴部主要分支有肛神经(直肠下神经)、会阴神经和阴茎(阴蒂)背神经。肛神经分布如上所述;会阴神经与阴部血管伴行分布于会阴肌肉以及阴囊(大阴唇)的皮肤;阴茎背神经或阴蒂神经行于阴茎或阴蒂的背侧,分布于阴茎或阴蒂的海绵体及皮肤。
此神经主要由L 4 -S 3 前股组成,为全身最粗大、行程最长的神经。坐骨神经从骶丛发出后,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后到腰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的中点深面下行到达股后区,继而行于股二头肌长头的深面,在腘窝处分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两大终支。坐骨神经在股后区发肌支支配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同时也有分支到髋关节。
坐骨神经变异较为常见,其变异形式的主要表现在坐骨神经出盆腔时与梨状肌的不同关系以及坐骨神经分为两大终支时的不同部位两个方面。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坐骨神经以单干形式从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者占66.3%,最为常见。其他形式占33.7%,主要包括:以单干穿梨状肌出盆腔;神经干分两支后一支穿梨状肌,另一支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分两支后一支穿梨状肌上孔,另一支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以上变异者,以单干穿梨状肌出盆腔对坐骨神经的影响最为不利。坐骨神经长年受梨状肌收缩的压迫,影响神经干的血液供应,最后出现功能障碍,临床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由于形成坐骨神经的骶丛与骶髂关节和骶骨盆面贴近,容易受到压迫性损伤,骶髂关节疾患可累及腰骶干,其他骨盆畸形如垂直骶骨、扁宽骨盆、隆起的骶髂关节和隆起的坐骨棘等都可对骶丛造成压迫。骶丛的压迫性损伤常先累及构成腓总神经的部分,且受累严重,因为该神经来自L 4 、L 5 和S 1 的纤维最多且贴近骨面,损伤后出现小腿前外侧面、足背的感觉丧失和小腿前外侧肌群运动障碍,出现马蹄足畸形,即足下垂和内翻。
(黄文华 汪灿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