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疗法是将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通过人体一定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经颅直流电刺激。
低频电疗法的频率为0~1kHz,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电体操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脊髓电刺激疗法、微电流疗法、高压脉冲电疗法,超低频电疗法等。
中频电疗法的频率为1~100kHz,包括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波动电疗法等。
高频电疗法的频率大于100kHz,包括共鸣火花电疗法、中波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及分米波、厘米波、微波电疗法等。
其他电疗法有静电疗法、高压交变电场疗法、空气离子疗法等。
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是利用小强度、低电压平稳的直流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直流电疗时,正、负极间存在电位差,使人体组织内各种离子沿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人体组织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离子移动引起组织间体液内离子浓度比例的变化。
(1)组织兴奋性变化:
阳极下钙镁离子相对较多,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称为阳极电紧张。阴极下相反,钙镁离子相对较少,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称为阴极电紧张。
(2)细胞通透性变化:
蛋白质向阳极迁移(电泳),水分向阴极迁移(电渗)
(3)改善血液循环:
阳极下产酸HCl,阴极下产碱NaOH,可使蛋白质变性、分解,释放多肽、组胺、血管活性肽等而致血管扩张。
(4)对静脉血栓作用:
血栓从阳极松脱,退缩向阴极,而使血管重新开放。
(5)对骨折的作用:
阴极插入骨折处,10~20μA电流,加速骨折愈合。
神经炎、神经根炎、神经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偏头痛、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溃疡病、慢性炎症、血栓性静脉炎、淋巴管炎、术后粘连、瘢痕、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五官科疾病等。
恶性肿瘤(局部直流电化学疗法除外)、高热、昏迷、出血倾向疾病、妊娠、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局部皮肤破损、局部金属异物、心脏起搏器及其周围、对直流电过敏者等。
(1)设备:
直流感应电疗机。
(2)治疗方法:
包括有对置法和并置法。对置法指将一个电极置于病灶的一侧,将另一个电极置于病灶的对侧,适于治疗局部和病变部位较深的疾病;并置法指将两个电极置于患者身体的同一侧,适于治疗血管、长型肌肉的病变。在治疗过程中,电流的方向和电极的位置不同,治疗效果不同,电极的面积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做直流电时,为了加强阴极和阳极的作用,可以选择两个面积大小不同的电极:小电极的电流密度大,引起的反应强,称为主电极或刺激电极,一般放在治疗的局部,大电极的电流密度小,引起的反应弱,称为负电极或无刺激电极,一般放在颈、背、腰骶部等平坦而电阻较小的皮肤上。
(3)操作方法:
治疗前要检查治疗部位的皮肤感觉是否正常;治疗时选择所需的电极并用绑带固定稳妥;检查仪器“输出旋钮”置于零位,“治疗种类选择”置于直流电,“电流强/弱转换开关”置于与所需电流量相符,“极性转换开关”置于与所需极性相符之后再开机;缓慢匀速地调节“输出旋钮”,使电流表指针渐升至所需电流量。治疗中巡视电流量和询问患者皮肤感觉,若有异常情况及时查因处理。治疗完毕将“输出旋钮”缓慢逆转降至零位之后再关机;检查治疗部位的皮肤有无异常;冲洗电极板、擦干及压平,衬垫洗净、煮沸及晾干,备用。
(4)治疗示范:
诊断,右小腿内侧血栓性静脉炎。治疗项目选择,直流电疗法。部位,右小腿部。电极和方法,2cm×100cm,放置右小腿静脉索条两端并置,近端(-)极,远端(+)极。强度为10mA,时间为20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6d。
电流量成年人为0.05~0.lmA/cm 2 ,较小衬垫可增至0.15~0.2mA/cm 2 ,最高可达0.5mA/cm 2 ,小儿为0.02~0.03mA/cm 2 。较大衬垫、小儿、老年人、截瘫、偏瘫、知觉障碍、瘢痕部位及反射疗法的电流量则应酌减。治疗时间每次15~30min,疗程一般为每日1次或隔日1次,持续5~7d。
治疗前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疗程、治疗中自我感觉、疗效等。治疗时嘱患者勿移动体位,治疗部位的皮肤有蚁行或轻度针刺感为正常反应,若有烧灼或疼痛感为异常反应,立即告知工作人员查明原因处理。治疗时嘱患者如出现治疗部位的皮肤有知觉丧失、破损或皮肤病,则此部位不宜治疗,要及时告知治疗师。治疗部位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抓挠,用护肤水或皮炎平软膏外涂局部皮肤;若出现皮肤电灼伤,按局部烧伤处理。
治疗时操作人员应注意:电极要求其电极板用铅片及边角圆钝,衬垫采用纯棉织品制成,厚度为1cm以上(约16层),其边缘须超过电极板l~2cm,用温水均匀浸透衬垫并拧至适中湿度做治疗。调节电流量时,切忌突然增大或减少而产生电击感。禁止电流表指针满刻度工作而损坏仪器,每次治疗完毕须关闭仪器的电源开关;勿与高频仪器用同一条电路,并保持3m以上的距离。电极要稳妥固定,防止铅片、夹子及导线的金属端滑露衬垫外,接触皮肤引起电灼伤。每季度用3%草酸溶液煮沸祛除污垢或锈迹,经过清水冲洗多遍,从衬垫挤出的水滴进10%氯化钙溶液中,呈现清澈而无浑浊乳状的溶液为清洗干净,备用。
应用直流电使药物离子导入人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这种方法兼有直流电和药物的作用,治疗时将所需导入的药物离子放在极性与该离子的极性相同的直流电电极下,通电时,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使离子产生定向移动,通过皮肤的汗腺、皮脂腺开口和毛囊被导入人体内。
(1)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加速神经和其他组织再生。
(2)阳极下:消散水肿,缓解疼痛,静脉血栓机化、退缩,血管重新开放。
(3)阴极下:消散炎症,松解粘连,软化瘢痕;周围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骨折愈合加快。
(4)阳极置于头端、阴极置于远端的下行性直流电可升高血压、降低肌张力;阴级置于头端、阳级置于远端的上行性直流电可降低血压、提高肌张力。
末梢神经炎、瘢痕、术后粘连、血栓性静脉炎、神经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慢性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咽炎、慢性盆腔炎、胸锁乳突肌血肿、骨折、脑血栓及脑出血恢复期。
恶性肿瘤、高热、心力衰竭、湿疹、出血倾向、高热、昏迷、妊娠、急性化脓性炎症、置有心脏起搏器、对直流电过敏、对拟导入的药物过敏者等,皮肤感觉障碍慎用,以免灼伤。
(1)设备:
直流感应电疗机等。
(2)治疗方法:
衬垫法、体腔法、水浴法。
(3)操作方法:
要求药物须能被电离,常用药配成2%~10%的水溶液(禁用自来水直接配制药液);剧毒药量不宜超过注射给药的一次用量;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导入需采用非极化电极;某些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疗前应做过敏试验。中、西药须有专用衬垫,并分有正、负极衬垫;带正电荷的药物从正极导入,带负电荷的药物从负极导入;放有药物的一极为作用极或两极都放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完毕将药物衬垫按中、西药及其极性,分别清洁煮沸。
(4)治疗示范:
诊断,基底动脉型脑血栓形成。项目,10%碘化钾离子直流电导入疗法。部位,双眼及枕部。电极和方法,眼枕法,两个眼药垫作用极(-),放置双眼;50cm 2 辅助极(+),放置枕部。强度,1~3mA。时间,10~20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15d。
在应用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药物前,必须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做药物过敏试验。其他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神经调控技术,微弱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引起集成双向的急性依赖性的改变,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康复医学、精神病学的研究热点。
(1)对静息膜电位的改变:
阳极是去极化、阴极是超极化。
(2)对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
阳极增加、阴极降低。
(3)对任务相关脑区的影响:
阳极激活、阴极减弱。
(4)后续效应:
1~2h。
(5)调节突触微环境:
改变NMDA受体或GABA的活性,从而起到调节突触可塑性的作用。
运动障碍(运动、痉挛、平衡)、认知障碍(记忆、注意、执行)、言语语言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视觉、知觉障碍(偏侧忽略等)、意识障碍、脊髓损伤、帕金森病、耳鸣、疼痛(慢性疼痛、纤维肌痛、中枢性疼痛、偏头痛)、脑瘫、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躁狂症等)。
使用植入式电子装置(例如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颅内有金属植入器件的患者;发热、电解质紊乱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孕妇、儿童;局部皮肤损伤或炎症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存在严重心脏疾病或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癫痫患者及服用可以引起癫痫药物者;治疗区域有带有金属部件的植入器件患者;刺激区域有痛觉过敏的患者。
(1)设备:
经颅直流电刺激仪。
(2)治疗方法:
tDCS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其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伪刺激多是作为一种对照刺激。
(3)操作方法:
刺激效果由刺激部位、电流的强度、电极片的面积和极性来决定。常用刺激部位有BROCA区(H)、WERNICKE区(J)、前额叶背外侧DLPFC(N)、手区(O)、口舌区(P)、小脑(R)、前额叶(S)等。选择5cm×7cm电极片,贴片也是相对应的,贴片黑色部分贴于厚的布袋且贴于皮肤;电解质包括清水、饱和盐水、生理盐水,用电解质浸湿作用部位、浸泡电极布套;强度调节为1.0mA,若患者可耐受,建议调到临床经验值1.2~1.4mA;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增加刺激强度或调整治疗部位;当患者不能耐受时,先下调治疗强度,待患者适应后,再往上调;一次刺激时间建议为20min。
(4)治疗示范:
诊断,脑中风后痉挛。治疗项目选择,经颅直流电刺激。部位:阴极电极位于C 3 或者C 4 (患侧),阳极位于对侧肩部;电极面积4.5cm×5.5cm;电流强度0.7mA。时间:20min。疗程为每日1次,持续10d。
tDCS固定方法:头颅相对较小的,适合医用弹性绷带和一般固定带;头颅相对适中的,可选用弹力帽,压力作用相对较好;头发相对少的可选用弹力帽;头发相对较多的可选用医用弹性绷带或者一般固定带;建议做前额叶的用弹性绷带或者一般固定带相对较好。电极线的两个金属电极清洗的时候要着重清洗金属电极与塑料相连接的地方。线缆部分:可用干净的棉布蘸取2%的戊二醛溶液或者10%的次氯酸钠水溶液擦拭表面,再用棉布蘸取清水擦去溶液,最后用棉布擦干。电极部分:可将电极浸泡在2%的戊二醛溶液或者10%的次氯酸钠水溶液中,用清水冲洗后晾干。
电池电量小于80%时应充电;治疗前检查电极线的外观及通断情况、电极片的外观及阻抗、电子衬垫的外观及吸水性、绑带的外观及弹力;治疗时应做好与患者的充分沟通,像轻微的反应(皮肤发痒、刺痛、被叮感等)属于正常现象;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如有不适(强烈刺痛或出现电击反应等)、接触电阻变大或接触不良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参照操作使用及维护保养手册对电极片、电极线和刺激仪进行检测;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尽量保证电极不发生移位,避免造成灼伤;平时应做好对电极片、电极线和刺激仪的维护,具体参照操作使用及维护保养手册。
1.兴奋神经肌肉。引起肌肉单收缩的较适宜的电流频率是1~10Hz,引起肌肉完全性强直收缩的较适宜的电流频率是50Hz。
2.促进血液循环,机制为抑制交感神经。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可引起抑制作用,使血管扩张。兴奋交感神经的低频电流频率是1~10Hz;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低频电流频率是100Hz。
3.镇痛作用较好的频率为100Hz。
4.消散炎症。
间动电流是将50Hz正弦交流电整流后叠加在直流电上构成的一种脉冲电流。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间动电疗法。
(1)镇痛:
间动电流镇痛作用好于直流电、感应电,以间升波、疏密波的镇痛作用最强,其次为密波、疏波。
(2)促进局部血流循环,消散水肿:
密波、疏密波。
(3)兴奋神经肌肉:
断续波,起伏波。
神经痛、扭挫伤、网球肘、肩关节周围炎、肌纤维组织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雷诺病等。
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1)设备:
间动电疗机。
(2)治疗方法:
铅片电极或导电橡胶电极和衬垫的要求与直流电疗法相同。一般多采用直径3cm或5cm的圆形杯状电极。
(3)操作方法:
治疗时主极置于痛点或病患部位,接阴极;辅极接阳极,置于相应部位。先调节直流电达1~2mA,再调脉冲电流,选好波形,逐渐增加电流强度至耐受度。一般每次治疗选用1~3种波形,每种波形3~5min。每次总计治疗10~15min,每日1~2次,5~10次为一个疗程。
同直流电疗法。
同直流电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包括失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和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刺激失神经肌肉的疗法称失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亦称电体操疗法。适用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病所致的肌肉失神经支配。刺激痉挛肌及拮抗肌的疗法称为痉挛肌电刺激疗法。适用于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或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
(1)治疗作用:
电刺激可引起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从而延缓肌肉萎缩,防止纤维化和挛缩;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传导功能;刺激平滑肌可提高平滑肌张力。
(2)波形选择:
采用能输出三角波、方波的低频脉冲电疗仪。电流频率0.5~100Hz;方波具有兴奋正常及失神经肌肉的作用。失神经肌肉的适应能力低于正常肌肉,进行电刺激时往往需要采用强度变化率低的三角波,这样就只会引起疾患肌肉收缩,可以避免刺激正常肌肉和感觉神经。
(3)适应证: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病所致的肌肉失神经支配、失用性肌萎缩、习惯性便秘、宫缩无力等;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或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如脑卒中所致的偏瘫、脑性瘫痪、多发性硬化和脊髓损伤后的痉挛性瘫痪。
(4)禁忌证:
失神经肌肉电刺激禁用于置有心脏起搏器者、痉挛性瘫痪;痉挛肌电刺激禁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进展期。其余禁忌证同直流电疗法。
(5)操作
1)设备:
神经肌肉电刺激诊疗仪、多功能脉冲诊断电疗仪等。
2)治疗方法:
双极法和点状电刺激疗法。
3)操作方法:
对正常肌肉电刺激疗法的波形为非对称性双向方波或对称性双向方波;波宽T=0.1~1.0ms,0.3ms感觉最舒服;频率为1~5Hz引起肌肉单次收缩,10~20Hz引起肌肉不完全收缩;40~60Hz引起肌肉完全性强直收缩;通断比对于偏瘫可选1∶6~l∶5,对于骨科制动所引起肌萎缩可选1∶4~1∶3,对于增加肌力的耐力可选l∶2。对失神经支配肌肉电刺激疗法,最好根据电诊断结果,再选择适当的T、R、通断比及电流强度;其波形为双向脉冲三角波、指数波,断续直流电等;根据神经损伤程度选择脉宽与间歇的时间,如轻度失神经T=10~50ms、R=50~100ms;中度失神经T=50~150ms、R=500~1000ms;重度失神经T=150~300ms、R=1000~3000ms;极重度失神经T=400~600ms、R=1000~5000ms;断通比R>T3~10倍。还需要被动收缩和主动意向的相互配合,以加强治疗效果。
4)治疗示范:
诊断,右侧面神经炎恢复期。项目,NMES双极法。部位,右面部运动点如额肌、眼轮匝肌、面神经干、上唇方肌、口轮匝肌。电极和方法,双向脉冲指数波,点状电极,双极法,T=150ms,R=3000ms。强度,运动阈。时间为10min/点。疗程为每日1次,持续6d。
(6)健康教育:
治疗前告知患者电刺激应有的感觉以取得配合;受伤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个别患者皮肤对电刺激的反应敏感,不宜接受长时间的治疗。
(7)注意事项:
调节输出强度时,注意从小量渐增至所需电流强度,转换极性时,先将输出旋钮调回零位,转换极性后再调输出;骨科术后需要制动的电刺激以能引起肌肉I级收缩又不引起关节活动为宜;电极勿在颈前、伤口及瘢痕处进行刺激;对感觉异常者应控制电流剂量;癔症患者给予必要的暗示和适当增加刺激强度。仪器勿在剧烈温度变化环境、有爆炸危险的地带及水疗室工作,与其他电子仪器保持足够的距离,与高频仪器的距离应在3m以上,并勿用同一条电路。
肌痉挛是肌肉强烈收缩的结果。当用电刺激痉挛肌时,通过兴奋神经、肌梭,可反射性地引起痉挛肌本身抑制;当刺激拮抗肌时,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
(1)适应证:
脑卒中、脑瘫、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所致痉挛性瘫痪、帕金森病。
(2)禁忌证: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病情进展期等。
(3)操作
1)设备:
痉挛肌治疗仪。
2)操作方法:
A、B两路放置方法不同,其A路点状电极放置痉挛肌的两端肌腱并置;B路用点状电极放置痉挛肌的拮抗肌腹并置。调节TA:脉冲宽度(0.1~0.5ms可调);TB:脉冲宽度(0.1~0.5ms可调);T:脉冲周期(A路与B路均为双向不对称方波,单位:s);T 1 =延迟时间(B路比A路迟输出的时间,单位:s)。T>T 1 (若T<T 1 时,误调指示灯亮,此时应将T调大,或将T 1 调小),因此A、B两路电流引起痉挛肌和拮抗肌呈交替收缩。强度:运动阈。时间:每对肌10~15min。疗程:每日1次或隔日1次,持续5~15d,一般不超过4周,否则可能会加重痉挛。
3)治疗示范:
诊断,右侧脑梗死痉挛性偏瘫。项目,痉挛肌电刺激疗法。部位,左侧上、下肢痉挛肌和它的拮抗肌。电极和方法,点状电极,并置法。强度,运动阈。时间:15min/每对肌。疗程:每日1次,持续6d。
(4)健康教育:
短期的治疗可松弛痉挛肌,若长期治疗,如每日2次,疗程4~6周,可加重痉挛。
应用感应线圈获得的低频交流电并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称感应电疗法(faradization),又称法拉第电流。在神经和肌肉本身均无明显病变,感应电流可刺激暂时丧失运动的肌肉,使之被动收缩,从而防止肌肉萎缩。感应电刺激肌肉活动,增加组织间的相对运动,使轻度的粘连松解,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还可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效果。传统感应电(60~80Hz):感应线圈产生,脉冲波尖峰部分为高尖三角形,并有无治疗作用的低平负波。新感应电(50~100Hz):电子管或晶体管产生,波形为高尖三角形,没有负波。
(1)兴奋神经肌肉。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防治粘连。
(3)镇痛:小剂量刺激时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大剂量刺激时抑制大脑皮质的其他病理性兴奋性。
失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胃下垂、迟缓性便秘、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语。
痉挛性瘫痪,其余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1)设备:
感应电疗仪。
(2)治疗方法:
常用固定法、移动法和滚动法。
1)固定法:
作用于面部及四肢远端的小肌肉刺激,一个直径1.5cm点状电极(衬垫可稍薄)为作用极,接负极,放置运动点肌腹处;另一50cm 2 板状电极为辅助极,接正极,放置于运动点同一侧面的近端处或相对应的脊髓节段。治疗时间为6min/点,3min转换极性。
2)移动法:
包括有双极移动法和单极移动法。双极移动法:两个手柄间断点状电极,同时移动在病灶区域内的数个运动点;单极移动法:使用一个手柄间断点状电极或金属刷式电极作为作用极,接负极,放置相关运动点或皮肤感觉的异常区域;另一100~200cm 2 板状电极为辅助极,接正极,放置相应的神经干区或脊髓区。治疗时间数秒至数分钟。
3)滚动法:
采用滚筒式电极接负极,放置患肢肌群上稍加压力匀速滚动;另一200cm 2 板状电极接正极,放置与肌群同一侧面的近端处或相应的神经干区或脊髓区。治疗时间为10~15min/肢,刺激肌群的皮肤至充血潮红为宜。
(3)治疗示范:
诊断,产后尿潴留。项目,感应点送法。部位,下腹膀胱区和腰骶部。电极和方法,两个200cm 2 板状电极,对置法。强度,耐受量。治疗时间为15min/次。疗程:每日2次,持续2d。
骨折部位在骨痂未完全形成时,局部不宜使用。告诉患者治疗时的感觉,弱剂量时看不出肌肉收缩反应,但有电刺激感觉;中剂量时肌肉微弱收缩;大剂量时可见肌肉强直收缩。
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相同。
电兴奋疗法是综合应用感应电和直流电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原理基本上与感应电、直流电和其他低频脉冲电相同。
(1)使中枢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神经症转为抑制,改善睡眠。
(2)使肌肉扭伤后的反射性肌紧张在强收缩后转为松弛,缓解疼痛。
(3)使感觉障碍的皮神经分布区兴奋性提高,恢复感觉。
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促使全身或局部肌肉放松。还可用于胆道蛔虫症、股外侧皮神经炎、神经症。
(1)设备:
直流电感应电疗仪。
(2)治疗方法:
一般在病灶部位、神经点或穴位上,按一定的顺序、时间(3~10min/次),用强感应电,或先用强感应电再用强直流电进行断续刺激,疾病不同、刺激部位、顺序及时间亦各异。
(3)治疗示范:
诊断,右颈落枕。项目,电兴奋疗法。部位,右侧颈肩痉挛区。电极和方法,双极移动法。强度,耐受阈。治疗时间为5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3d。
治疗前将本疗法的反应告知患者得到配合治疗。向患者解释该疗法是应用感应电流的强刺激使紧张的肌肉变为松弛。用于神经衰弱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配合心理治疗。治疗神经官能症一般需用强剂量。
电极用清水浸湿。禁止在第3腰椎以上,使用强直流电做并置法横贯脊髓。L 3 以上用强直流电刺激时,应在脊柱两旁分别刺激,切勿使强直流电横贯脊髓。电极不宜置于心前区。
以低频电刺激和温热作用与一体的治疗方法。频率从1~1000Hz可根据需要选择。主要作用:止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等。
软组织损伤、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损伤等。
装心脏起搏器者、高热、极度衰弱、出血和出血倾向、恶性肿瘤等。
(1)设备:
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
(2)治疗方法:
治疗前先将3个导子布面用温水浸透变软以不滴水为度,按导子极性与仪器连接开机,将导子放置治疗部位固定稳妥,调节温度置于“常时”绿色档上(绿色档≈30℃/30min,橙色档≈38℃/10min,红色档≈43℃/5min),选择治疗处方,调节输出强度;治疗结束将输出旋回零位,卸下导子后再关机,清洁导子置于通风处,备用。
导子的作用为(+)导子兴奋作用,(-)导子镇痛、镇静作用。治疗疼痛时,(+)导子放置与患部相对应的脊髓上(颈椎或腰椎),(-)导子放置患部;治疗麻木时,(+)导子放置患部,(-)导子放置与患部相对应的脊髓上(颈椎或腰椎)。根据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处方。
(3)治疗示范:
诊断,左下肢根性坐骨神经痛。项目,温热低周波疗法。部位,腰部及左下肢。电极和方法,(+)导子放置第4~5腰椎部位,两个(-)导子分别放置左下肢坐骨结节处及腓肠肌处,自动4,按摩500。强度,耐受阈。时间,30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6d。
在本机规定治疗项目外的疾患、皮肤过敏者、服安眠药及醉酒者不宜使用。急性疼痛、皮肤异常、孕妇、癫痫、心脏病患者应慎用。导子勿触及身上的金属体,温度勿超过规定范围,同一个部位的治疗时间,不宜超过30min/次。
禁止对带有类似心脏起搏器等体内埋入型医用电子仪器的患者使用。对初次治疗者、幼儿、老人、体弱者,治疗的强度宜小且时间宜短。开机后,导子接触人体,卸下导子之后,再关机。治疗中若按任一处方钮即停电流输出,输出强度置于零位,方可继续治疗。每次治疗结束,应将输出旋钮转回零位。仪器禁止在湿度高的环境内使用,勿让湿导子摆放在仪器面上,应保持干燥及避免日光直射;禁用其他的电极代替导子治疗,须与磁疗机保持一定的距离,与高频机保持在3m以上的距离并分开电路。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也称为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指使用频率为2~160Hz,脉冲宽度为0.01~0.2ms的单相方波或双相不对称方波的低频脉冲电流,以控制疼痛的一种无损伤性的电疗法。效果一般受刺激参数、电极放置、治疗条件、急慢性程度、以前接受的治疗、实验的设计和治疗时间长短等影响。疼痛减轻率为25%~80%。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疼痛;兴奋神经根纤维最适宜的电流频率是100Hz,波宽100μs的方波;周围循环障碍引起的疼痛应使用类针型(针刺型)。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加速骨折愈合。
(4)加速伤口愈合。
术后伤口痛、神经痛、扭挫伤、肌痛、关节痛、头痛、截肢后残端痛、幻肢痛、分娩宫缩痛、癌痛、骨折、伤口愈合缓慢等。
装有人工心脏起搏器者、对电过敏者、皮肤病患者、妊娠者禁忌。颈动脉窦部位慎用。
(1)设备: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
(2)操作方法:
电极可置于疼痛区或疼痛周围,亦可置于相应的传入神经区域,或我国传统医学的针灸穴位。波形可根据病情选择,频率可调,且不断变换波形及电极放置位置,可增强治疗效果。缓慢调节电流强度,以不出现肌肉收缩的阈下强度,患者有舒适感为宜。
(3)治疗示范:
诊断,左侧肩周炎。项目,TENS。部位,左侧肩疼痛区。电极和方法,双极法,疼痛区对置。强度,感觉阈。治疗时间为20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15d。
对于恐惧和不安的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恐惧心理。对术后切口痛,在手术后即使用止痛效果好。一般每日治疗1次,有些病痛要每日多次治疗。应预防皮肤过敏反应,电流量不宜过大,以免灼伤。
如疼痛部位的皮肤有瘢痕、溃疡或皮疹时,电极应避开,以免电流集中引起灼伤。需配合其他治疗时,可先做温热疗法,再做TENS进行镇痛,可减小皮肤的电阻,提高疗效。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采用频率l~100Hz,脉宽0.l~1ms,电刺激作用于已丧失功能或功能不正常的器官或肢体,主要侧重于肢体功能的重建,多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肢体障碍。一方面电刺激防止肌肉萎缩,使肌肉维持一定收缩能力,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神经元功能及其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其次,电刺激肌腱感受器,神经冲动传至脊髓中枢,抑制拮抗肌的痉挛,并使皮质下中枢发生代偿作用,部分取代大脑皮质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重建以及心理状态的恢复。
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所致的各种肢体瘫痪。
体内有金属异物者、意识不清、周围神经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神经反应性异常者等。
(1)设备:
神经肌肉电刺激诊疗仪等。
(2)操作方法:
足下垂患者可采用表面电极式或埋入式电刺激法。将电极置于胫骨前肌运动点上,当患者于步行离地瞬间给予电刺激,使胫骨前肌及时收缩,足部背屈,使步行容易;对上肢伸肌功能差者,可用微型电刺激器戴在患者上臂或肘部,当患者意欲取物品时,启动电刺激仪刺激伸腕肌、伸指肌,完成日常生活的伸腕、伸指动作。
(3)治疗示范:
诊断,脊髓损伤后四肢瘫。项目:FES。部位:双上肢及双下肢。电极,双极法。强度,运动阈。治疗时间为30min。疗程:每日2次,持续15d。
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主动锻炼与点刺激的被动活动相结合,增强其疗效。必须与运动训练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刺激点的准确定位,是治疗的关键。电刺激参数的选择、仪器的选用,必须因病、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1.阻抗明显较低频降低。
2.无电解作用。
3.神经肌肉兴奋作用。
4.镇痛作用。
5.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6.提高生物膜通透性。
7.低中频电组合电流的生物学效应。
等幅中频电疗法(undamped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采用频率1~20kHz的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这种电流处于音频段,因此又称音频电疗。作用是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炎(非特异性)、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等。
(1)镇痛:6~8kHz电流刺激时肌肉收缩阈值与痛觉阈值分离,肌肉收缩时无疼痛感,可应用较大电流,故镇痛治疗常采用这种较高频率的电流。
(2)促进血液循环。
(3)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本疗法最突出的作用。
(4)消散慢性炎症,加快浸润吸收。
瘢痕、关节纤维性强直、术后粘连、炎症后浸润硬化、血肿机化、狭窄性腱鞘炎、肌纤维组织炎、注射后硬结、硬皮病、阴茎海绵体硬结、肩关节周围炎、血栓性静脉炎、慢性盆腔炎、肠粘连、慢性咽喉炎、声带肥厚、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神经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尿潴留、肠麻痹。
恶性肿瘤、急性炎症、出血倾向、置有心脏起搏器及心区、孕妇下腹部、对电流不能耐受者。
(1)设备:
等幅中频电疗仪、电脑中频电疗仪等。
(2)操作方法:
电极有铅片电极板、硅胶电极,套入双面纯棉绒布制成厚3~4mm的衬垫布套内,铅片小于衬垫lcm,衬垫厚面贴皮肤。治疗方法有对置法、并置法和水槽法。对置法:多用板状电极,对置于头面部、颈部、躯干及肢体的深部病灶。并置法:多用条状电极并置于表浅病灶。水槽法:用于手、足部位不规则的瘢痕。将电极和温水浸湿的衬垫対置或并置于治疗部位,治疗电流强度以患者有麻、颤、刺感为度,电流密度一般为0.1~0.3mA/cm 2 。治疗过程中,电极下的感觉逐渐减弱时,可再增大电流强度,治疗时间为20~30min,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治疗瘢痕、粘连时可延长疗程至30~50次。
(3)治疗示范:
诊断,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肠粘连。项目,音频电疗法。部位,右下腹与腰骶部。电极和方法,200cm 2 板状电极,对置法。强度,耐受量。时间,20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15d。
嘱患者在治疗中,如有刺痛或灼热感,及时告知工作人员查因处理。在治疗婴儿肌性斜颈或术后粘连时,疗程可延长至20~30次。有类似心脏起搏器等体内埋入型医用电子仪器的患者禁止使用。心前区、孕妇的腰腹部禁止做对置法治疗。嘱患者如治疗后皮肤出现斑点状潮红时,及时涂烫伤膏,或照射紫外线预防感染。
操作时调节输出强度,应逐渐增大或减小,避免电击感;对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幼儿、体弱者电流宜小;治疗时电极下不应有疼痛感;操作时,应将治疗部位的金属物品除去;导线、金属电极与夹(或金属扣)、勿触及皮肤;电极摆平坦并固定稳妥,否则会造成皮肤损伤。属微机控制的仪器,应在开机后将电极接触皮肤,电极卸下后再关机;与磁疗机保持一定距离,与高频机保持在3m以上距离并分开电路。
两组输出频率为4000Hz与4000Hz±100Hz(差频0~100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两组电极交叉输入人体,在人体内交叉处形成干扰场,在干扰场中按无线电学上的差拍原理“内生”产生0~100Hz的低频点所调制的中频电流,以这种干扰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干扰电疗法(interference current therapy)。
(1)镇痛:干扰电可抑制感觉神经,作用后痛阈明显升高,镇痛作用明显。100Hz差频的镇痛作用最明显,90~100Hz、50~100Hz也有较好镇痛作用。
(2)促进血液循环:干扰电作用使毛细血管与小动脉持续扩张,50~100Hz差频电流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吸收;25~50Hz差频可引起骨骼肌强直收缩而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3)兴奋运动神经和肌肉:干扰电作用时可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加大电流强度引起骨骼肌明显的收缩。25~50Hz差频可引起正常骨骼肌强直收缩,1~10Hz差频可引起骨骼肌单收缩和失神经肌收缩。
(4)对内脏器官的作用:干扰电作用部位较深,可加强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提高平滑肌张力,改善内脏功能。
(5)对自主神经的作用:干扰电作用于颈或腰交感神经节,可调节上肢或下肢的神经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6)加速骨折愈合。
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关节炎、扭挫伤、肌纤维组织炎、坐骨神经痛、术后肠粘连、肠麻痹、迟缓性便秘、尿潴留、压迫性张力性尿失禁、胃下垂(感应电流)、失用性肌萎缩、雷诺病(间动电流)、骨折延迟愈合。
与等幅中频电疗法相同。
(1)设备:
电脑中频电疗仪、电脑多功能治疗仪、干扰电疗仪等。
(2)操作方法
固定法:两路电流的4个板状电极(电极与音频相同)以病灶处为中心,交叉固定;作用于深部的病灶,电极前后交叉对置;作用于表浅病灶,电极同侧面交叉对置。
抽吸法:用4个吸附电极,其他与固定法相同。两路电流在病灶处交叉,仪器调节负压为0.1~0.6bar,负压脉冲为10~60次/min。
移动法:两个手套电极,相当于两极法。由操作者的双手插入电极内与患者皮肤充分接触,带动电极在治疗区内移动,手套电极的指尖部分别放在痛点两侧,相距2~3cm,持续30~60s,停5min后重复l~2次。
运动法:电极放置沿着神经干肌纤维走行方向、肢体的运动点。
联合法:与超声波联合使用。其干扰电为耐受量,超声波为小剂量,每次治疗10~15min。电流密度20cm 2 以下电极,相应为0.6~1mA/cm 2 ;21~50cm 2 电极,相应为0.5~0.8 mA/cm 2 ;51~100cm 2 电极,相应为0.4~0.6 mA/cm 2 ,并参照患者的感觉或肌肉收缩的程度。剂量分为感觉阈、运动阈耐受限。
(3)治疗示范:
诊断,右侧髂胫束损伤。项目,干扰电抽吸法。部位:右臀部及下肢。电极和方法,以臀部痛点为中心,4个吸盘电极交叉固定法。差频50~100Hz 10min,0~100Hz 10min。负压装置以每分钟16~18次的频率抽吸。强度,耐受限。疗程:每日1次,持续15d。
与等幅中频电疗法相同。
与等幅中频电疗法相同。
应用中频电流被低频电流调制后,其幅度和频率随着低频电流的幅度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调制中频电疗法(modulated middle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调制中频电流兼有低频电与中频电两种电流各自的特点和治疗作用,作用较深,不产生电解刺激作用,人体易于接受而不易产生适应性,可以镇痛,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引起骨骼肌收缩,锻炼肌肉,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平滑肌张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1)镇痛:调幅度50%的100Hz连调波最好,变调波也较好。
(2)促进血液循环:断调波与连调波。
(3)促进淋巴回流:间调波与变调波。
(4)锻炼骨骼肌:断调波。
(5)提高平滑肌张力:连调波与断调波。
(6)消散炎症。
(7)调节神经。
颈椎病、腰肌劳损、肩关节周围炎、关节炎、腰背肌筋膜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胃肠张力低下、尿潴留、术后肠粘连、术后粘连、瘢痕增生等。
与等幅中频电疗法相同。
(1)设备:
多功能治疗仪、高级中频电疗仪。
(2)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处方,采用全波正弦调制中频电流治疗。
(3)治疗示范
1)诊断:
左膝骨关节炎。
2)项目:
调制中频电疗法。
3)部位:
左膝部。
4)电极和方法:
双极对置法。
5)处方程序号:
2#。
6)强度:
耐受阈。
7)时间:
20min。
8)疗程:
每日1次,持续15d。
与等幅中频电疗法相同。
与等幅中频电疗法相同。
1.对人体组织的穿透深度。
2.温热效应
(1)作用于人体导体电解质时组织内产生传导电流、欧姆损耗产热。中波疗法。
(2)作用于人体电介质时组织内产生位移电流、介质损耗而产热。
(3)作用于人体环形组织时人体组织感应产生涡电流欧姆损耗而产热。
3.非热效应 频率越高的电磁波的非热效应越明显。
4.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小剂量短波、超短波作用可使感觉神经兴奋性下降,痛阈升高;中小剂量超短波可能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抑制现象;大剂量可能是颅内压增高。
5.对血液和造血器官的作用 小剂量超短波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6.对生殖器官的作用 使动物生育能力下降。
7.对眼的作用 造成白内障、角膜损伤、虹膜炎。
1.与200~300W间超短波治疗仪距离应在3m以上。
2.与50W超短波治疗仪间的距离在1m以上。
共鸣电火花是局部的长波疗法。利用火花放电产生高频电振荡,再通过共振(共鸣)和升压电路取得高压的脉冲减幅振荡的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局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局部达松伐电疗法。脉冲波组的断电时间为1/100s,故通断比为1∶500。
镇痛止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脱敏、抑菌。
神经症、头痛、癔症性失语、癔症性瘫痪、枕大神经痛、神经性耳鸣、面肌抽搐、股外侧皮神经炎、皮肤瘙痒症、湿疹、脱发、酒渣鼻、痤疮、慢性溃疡、伤口愈合迟缓、早期冻伤、肛裂、痔、支气管哮喘、心绞痛。
恶性肿瘤、局部金属异物、置有心脏起搏器、活动性出血、急性化脓性炎症、传染性皮肤病、妊娠、结核。
选择适合治疗要求的电极,安装在电极手柄上。患者暴露治疗部位,在体表上撒少许滑石粉(伤口、头发区、体腔治疗时除外),将电极置于其上。打开电源开关,调节输出,治疗仪内蜂鸣器发出规律的嗤嗤声,电极内氩气电离发生淡紫蓝色辉光,较大范围治疗时电极做直线或环状移动,较小范围治疗时电极固定不动,治疗结束时,先关闭电流输出与电源,再从患者体表取下电极,从电极手柄拔出电极将治疗部位擦拭干净,用肥皂水将电极刷洗干净,用75%乙醇消毒。
(1)强剂量:
电极离开体表2~5mm。
(2)中剂量:
电极离开体表1~2mm。
(3)弱剂量:
使电极紧贴皮肤,电极下无明显火花与刺感。
患者与操作者取下身上一切金属物品。患者在木椅或木床上治疗,操作者站在木地板或绝缘胶板上进行操作。操作者手部与患者治疗部位应保持干燥,操作者有手汗时应戴干手套,或以干毛巾包裹电极手柄,湿手不得直接接触电极手柄。治疗时手柄电极与导线不得放在患者或操作者身上。治疗过程中若手柄发热或治疗仪发出异常响声,应立即终止治疗。
治疗时操作者与患者应与地绝缘,相互之间或与他人之间不得相互接触。电极必须在充电前插入手柄,任何人不得接触已通电的手柄口,治疗过程中不得将电极从手柄中拔出。治疗伤口应注意消毒。电极浸泡消毒时,不得使消毒液浸过电极的金属接头,更不得煮沸消毒。
短波波长为10~100m,频率为3~30MHz的高频电磁波,又称短波透热疗法、感应热疗法。超短波波长为1~10m,频率为30~300Hz的高频电磁波,采用电容场法进行治疗,又称高频电场疗法。常用的短波疗法波长为22m(13.56MHz)及11m(27.12MHz)。国产常用超短波波长为7.37m(40.68MHz)和6m(50MHz)。
(1)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镇痛。
(3)消散炎症。
(4)加速组织再生修复。
(5)缓解痉挛。
(6)调节神经功能。
(7)调节内分泌腺和内脏器官的功能。
(8)抑制、杀灭肿瘤细胞。
炎症和伤病的急性期与亚急性期,也适用于慢性期,如软组织和五官的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胃炎、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肾炎、急性肾衰竭、膀胱炎、盆腔炎、扭挫伤、肌筋膜炎、骨髓炎、关节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损伤、脊神经根炎、脊髓炎等。
恶性肿瘤、高热、昏迷、活动性肺结核、妊娠、局部金属异物、活动性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心脏起搏器等。
(1)设备:
短波治疗仪、脉冲超短波治疗仪等。
(2)操作方法:
第一次开机预热时间为30min,以后开机预热时间为10min(进口机3min)。连续治疗状态工作2h,应关机休息30min。大功率治疗仪器应用于躯干与四肢,小功率治疗仪器应用于五官头面部。治疗部位不用裸露,电极的面积稍大于病灶。
1)对置法:
作用于深部病灶,需注意间距即2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本电极的直径;间隙即以空气或棉毡保持电极与皮肤的距离,如大功率机应用于深病灶时的间隙为5~6cm,浅病灶时的间隙为3~4cm;小功率机应用于深病灶时的间隙为2~3cm,浅病灶时的间隙为0.5~lcm。间隙薄的电极下,作用则强;间隙厚的电极下,作用则弱;间隙相等时,作用均匀;电极不等大时即作用集中于小电极一侧;电极与皮肤表面保持平行,靠太近易形成短路;凹凸面的患部应加大间隙使作用均匀;两个膝关节或踝关节同时治疗时,两肢体骨突接触处垫以4~5cm棉质衬垫。
2)并置法:
作用于表浅组织,间隙不宜过大;间距不大于本电极的直径。
3)交叉法:
两对电极分别对置于相互垂直的病灶部位上,给予先后输出治疗。
4)单极法:
只使用1个电极,局限于电极下中央部位的浅层组织,作用范围小而表浅。
(3)剂量分级与调谐法
1)按患者温热感觉程度分为4级:
①无热量(Ⅰ级剂量),无温热感。适用于急性炎症早期、水肿明显、血液循环障碍部位。②微热量(Ⅱ级剂量),微有温热感,适用于亚急性、慢性疾病。③温热量(Ⅲ级剂量),舒适温热感,适用于慢性疾病、急性肾衰竭。④热量(Ⅳ级剂量),刚能耐受的强烈热感,适用于恶性肿瘤。
2)间隙调节:
用于微热量治疗时。①小功率,电极皮肤间隙应为0.5~1cm,深作用时为2~3m。②大功率,电极皮肤间隙为3~4cm,深作用时为5~6m。
(4)治疗示范:
诊断,小儿支气管肺炎。项目,脉冲式超短波(短波)疗法。部位,胸背部。电极和方法,小号电极,对置法避开心脏区。强度,脉冲,无热量。时间,6min。疗程:每日2次,持续3d。
讲解本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嘱患者去除治疗部位的金属物品和手机。衣服和皮肤保持干燥,穿吸汗、不含金属的衣服。嘱患者治疗中不得入睡、阅读书报、任意挪动体位、触摸电极、仪器、墙体及接地的金属物,若有不适感觉,及时告诉工作人员处理,切勿在未关机状态下擅自离开,否则易发生触电以及电火灾等事故。嘱患者或陪同在婴幼儿、截瘫、偏瘫及昏迷患者要注意防止呕吐物及尿液流到治疗部位。当日进行X线检查或治疗部位感觉障碍,不宜进行高频治疗。
治疗输出应调节在谐振状态,即电流表指针达最大读数,氖管辉光最亮,同时询问患者的感觉,使之符合治疗的需要。若此时患者的温度感觉超过治疗所需剂量,则加大间隙重新调整谐振点并达到治疗剂量;若此时患者的温度感觉末达到治疗所要求的剂量,则调高治疗档位进行调整。禁止对佩戴心脏起搏器者治疗;对体内置入的金属物(如气管插管、骨科固定钢钉、金属节育环等)部位的治疗应审慎进行;大功率机不宜对头部进行治疗,不宜采用单极法;感染及渗出的创面,应先清创消毒、并用干燥敷料覆盖创面后进行治疗;小儿、老年人、体弱者、敏感部位及急性病变应给予小剂量,有感觉和血循环障碍的患部,不宜以患者的感觉作为调节剂量的依据,治疗量宜小且多巡视;操作者在治疗中,注意观察电流量及询问患者的感觉,发现异常及时查因处理。治疗结束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剂量过大引起皮肤疼痛或斑状潮红,立即涂烫伤膏处理。输出电缆平行并相距20~30cm,不得交叉相搭及打圈,长度等长且与波长相匹配,不得任意剪短或延长,勿直接触及患者身体;不与低、中频等电疗机放在同一室内及同用一条电路,应设置专用的高频屏蔽室及专用电路;高频室内的地板、墙体、治疗床、治疗椅、仪器台及附件应是木制的或非金属的;室内通风、干燥、温度24℃左右;治疗机外壳应接地;禁止将有故障、破损、接触不良的治疗机或附件用于治疗;到床边治疗时,注意输出电缆勿直接接触床沿的金属体;每天治疗结束,关机并将输出电缆摆平;每季度清洁机内灰尘一次。
微波指波长在1mm~1m,频率为300~300000MHz的高频电磁波,按其波长不同又分为分米波(波长10~100cm)、厘米波(波长l~10cm)和毫米波(波长1~10mm)。常用的分米波波长为69cm和33cm。习惯上将分米波厘米波的分界线定为30cm。所以常用波长12.24cm、频率为2450MHz的电磁波归为厘米波。
分米波疗法与厘米波疗法的治疗作用近似,但分米波的作用深度深于厘米波,可达深层肌肉,而厘米波作用表浅,只达皮肤、皮下组织及浅层肌肉。二者均有较明显的温热效应,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大剂量产生的高热可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还会影响神经兴奋性、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非热效应。毫米波只产生非热效应,无明显的温热效应,作用表浅,有镇痛、消炎、促进组织生长修复的作用。
(1)治疗作用:
与短波疗法类似。
(2)适应证:
一般治疗适用于软组织、内脏、骨关节亚急性及慢性炎症感染、伤口延迟愈合、慢性溃疡、坐骨神经痛、扭挫伤、冻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肌纤维组织炎、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胃十二指肠溃疡。
(3)禁忌证:
与短波、超短波疗法相同,还禁用于眼部、阴囊部、小儿骨骺部等。
(1)治疗作用:
不产生温热效应,极高频振荡可产生非热效应。保护骨髓造血功能,增强骨髓增殖过程。
(2)适应证: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颈椎病、面神经炎、关节炎、骨折、癌痛等。
(3)禁忌证:
局部金属异物、妊娠、置有心脏起搏器,避免眼部治疗。
(1)设备:
微波治疗仪、护目镜等。
(2)操作方法:
按治疗需要选用合适的辐射器,调节好方向、位置及距离,给患者戴上护目镜,开机预热3min,接通高压,调节治疗输出剂量。治疗结束时,关闭高压输出及仪器电源开关,将辐射器移开。其辐射器有,圆柱形多用于乳腺、肩及关节部位的治疗;长方形多用于肢体及脊柱部位;马鞍形多用于胸、腰、腹及双膝关节部位的治疗。辐射方法有接触辐射法,适用于接触式体表辐射器,要求辐射器口与治疗部位的皮肤紧密接触;有距离辐射法,适合于非接触式辐射器,要求调节辐射器中心垂直对准患部,一般不应超过5~10cm距离;隔沙辐射法:在辐射器与皮肤之间用沙子代替空气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人体吸收功率比无沙时大一倍,故治疗时剂量也应减少一半。
治疗剂量决定于治疗仪器的特性、辐射器的类型、辐射距离、输出功率和治疗时间。以直径15cm圆形辐射器为例,分四级治疗量:Ⅰ级无热量<50W;Ⅱ级微热量50~100W;Ⅲ级温热量100~150W;Ⅳ级热量>150W。一般治疗时间10~20min/次,马鞍形辐射器8~10min/次。
(3)治疗程序示范:
诊断,慢性腰后关节紊乱。项目,微波疗法。部位,腰部。电极和方法,马鞍形辐射器,5cm辐射。强度,温热量。时间,15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10d。
与超短波相同。
给患者戴防辐射护目镜;禁止辐射器空载及对着周围人员辐射;避免对眼部、男性会阴部、小儿骨骺部进行辐射;小儿慎用微波治疗;电缆切勿扭转屈曲;严格遵守各种辐射器要求的辐射距离、治疗剂量,切勿过量治疗。
光疗法指利用人工光源的辐射能或日光辐射能,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借助于光的热及化学作用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激光。
医用红外线又可分为近红外线及远红外线。近红外线(短波红外线),其波长为0.76~1.5μm,能穿入人体约lcm以内的深部组织,如白炽灯发出的红外线;远红外线(长波红外线),其波长为1.5~400μm,大部分被皮肤表层所吸收,吸收率较高。
光量子能量低,具有热效应,没有光化学作用。而热的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可使组织温度升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渗出的吸收、消肿,有镇痛作用,可解除肌痉挛及增加肌腱延伸性。
红外线治疗时皮肤因热作用而充血发红,出现斑纹或线网状红斑,可以持续10~60min。红外线照射后皮肤温度高达45~47℃时,皮肤出现痛感;温度再升高,皮肤出现水疱。
1.皮温升高 长波>短波>可见光。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促进肿胀消退。
4.降低肌张力。
5.镇痛。
6.表面干燥。
亚急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肌肉劳损、关节痛、慢性关节炎、浅表性神经炎、神经痛,如面神经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周围血液循环障碍、静脉炎、Raynaud病、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关节功能障碍做运动疗法前也配合红外线治疗。
出血倾向、高热、急性感染性炎症、活动性肺结核、重度动脉硬化等。
红外线灯、TDP灯、光浴箱等。
(1)红外线灯:
波长为770nm~15μm,以2~3μm的长波红外线为主。
(2)石英红外线灯(白炽灯):
波长为350nm~4μm,主要为800nm~1.6μm的短波红外线。对于病灶较深的部位更好,发汗治疗首选。
(3)光浴箱:
适于躯干、双下肢或全身治疗。
(1)长波红外线:由电阻丝嵌在耐火土等物质上制成棒或板构成辐射头,发出不可见的红外线,用于表浅局部治疗。其方法为暴露局部皮肤,辐射器垂直于照射面上方,距离30~60cm,以患者有温热的舒适感为准,可与局部外用药或针刺同时进行,时间20~30min。
(2)短波红外线(石英红外线灯、白炽灯):将钨丝置入于充气石英管或灯泡中构成辐射头,发出95%的红外线、5%的可见光,用于局部病灶较深的治疗。
(3)光浴箱是由红外线、可见光线与干热空气三者结合而作用于人体的一种电光浴疗法。由多个白炽灯或炭化硅辐射头排列于箱内构成。局部光浴箱用于躯干或双上、下肢治疗。治疗前,应预热光浴箱10~15min才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控制箱内温度在40~50℃,最高可达60℃,用调节电位器或灯泡数目来控温。
诊断:落枕。项目:红外线照射。部位:颈后,距离50cm,间接照射。强度:温热感。时间:20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3d。
首次治疗前检查局部知觉,如有障碍应慎用或不予治疗。嘱患者在治疗时不要随意移动体位,防止碰触灯泡而引起烫伤。嘱患者在治疗时保护眼睛。目前有的患者家中备有红外线灯,而市售的红外线灯多为不发光型,尤其注意保护眼睛。治疗完毕,关闭灯泡3~5min后,治疗部位再退出辐射箱,擦干汗液,休息5min后离开室内,以免引起感冒。
禁止对水肿增殖的瘢痕、动脉阻塞性病变、皮炎及急性外伤约24~48h之内等类似的病情进行照射治疗;慎用对新鲜的创面肉芽、植皮区、瘢痕区及血循环欠佳部位;如有伤口或溃疡面应清洁干净后才进行治疗;治疗中需要调节温度,应先将灯熄灭后,再调整灯距,避免灯丝震断;治疗中和治疗后应询问和观察皮肤反应,如皮肤出现灼痛感及紫红色,考虑照射量过大,及时涂凡士林或硼酸软膏处理,防止起水疱;照射头面部时,应戴绿色护目镜或用浸湿的纱布敷于眼睛。皮炎时忌用红外线,避免加重。
用可见光治疗疾病的方法为可见光疗法,可见光在光谱中位于红外线和紫外线之间,波长范围为760~400nm,包括红光、蓝光、蓝紫光及多光谱疗法。
介于红外线与紫外线之间,具有热效应。蓝、紫光靠近紫外线,光量子能量较大,具有一定的光化学作用。
红光具有兴奋作用,是肌肉兴奋性提高,蓝紫光具有抑制作用。
影响松果体的分泌功能。
与红外线相似。
可见光能被组织吸收产生热效应,其热效应较红外线深,可以改善营养代谢,促进炎症消散,特别是红光穿透较深,可引起深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
蓝紫光具有的光化学作用可用于治疗核黄疸(新生儿黄疸)。
神经炎、软组织损伤、肌纤维组织炎、关节炎。
急性湿疹、皮炎、神经痛。
新生儿黄疸。
禁忌证同红外线疗法。
可在白炽灯灯头下加一滤光板,如红光治疗用红色玻璃的滤光板。
(1)患者取适当体位,裸露照射部位。
(2)检查照射部位对温热感是否正常。
(3)将灯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侧方。
首次治疗前检查局部知觉,如有障碍应慎用或不予治疗。嘱患者在治疗时不要随意移动体位,防止碰触灯泡而引起烫伤。嘱患者在治疗时保护眼睛,照射部位接近眼时,应戴深色防护眼镜。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经常询问患者。照射部位有创面时应先清创处理。
避免直接照射眼部,照射部位接近眼时,患者应戴深色防护眼镜。检查患者治疗部位的皮肤对温度觉是否正常,以防烫伤。慎用对新鲜的创面肉芽、植皮区、瘢痕区及血循环欠佳部位;如有伤口或溃疡面应清洁干净后才进行治疗。治疗中和治疗后应询问和观察皮肤反应,如皮肤出现灼痛感及紫红色,考虑照射量过大,及时涂凡士林或硼酸软膏处理,防止起水疱。
医用紫外线根据生物学特点分为三段:
波长320~400nm。生物学作用弱,色素作用较强,主要是荧光作用。
波长280~320nm。红斑反应最强,生物学作用明显,主要用于医疗。
波长180~280nm。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强,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用于消毒。
1.杀菌、消炎、增加机体防卫和免疫功能。
2.镇痛 通过局部病灶的治疗作用缓解疼痛,并且抑制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同时红斑反应产生的反射机制具有中枢镇痛的效果。
3.脱敏作用 多次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可使组织中组胺酶的活性增加。
4.加速组织再生 小剂量紫外线可刺激DNA合成和细胞分裂,促进肉芽和上皮细胞生长,加快伤口愈合;大剂量紫外线则破坏DNA合成,抑制细胞分裂,促使细胞死亡。
5.促进维生素D生成,防治佝偻病和软骨病。
6.光敏反应 光作用于含有光敏剂的组织可产生光化学反应。
各种感染性炎症(急性化脓性软组织炎症、急性淋巴管炎、丹毒)、静脉炎、肋软骨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关节炎、腔道感染、溃疡、牛皮癣、玫瑰糠疹、皮肤结核、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炎、佝偻病、骨质疏松、骨折等。
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出血倾向、红斑狼疮、光敏性皮炎、急性湿疹、色素性干皮病及有出血倾向患者、心力衰竭、心肌炎、肾炎、尿毒症。
(1)中心重叠紫外线照射法:
适于肢体的急性软组织感染。
(2)乳腺照射:
适用于盆腔病变。
(3)多孔照射:
利用有100~150个直径及间距皆为1cm的孔巾进行照射。适于需要治疗范围超过800cm 2 的病变区的照射。
(4)孔穴照射:
利用有直径1cm的孔巾照射穴位,治疗支气管哮喘时照射肺俞、大椎、膻中穴。
(5)分野照射法:
照射面积超过800cm 2 。
(6)体腔、窦道照射法:
黏膜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较皮肤低,故照射剂量宜大,一般需要增强1倍。
紫外线治疗仪。
操作人员戴墨绿色护目镜、口罩、棉线手套、穿长袖工作服,病灶面积太小或边缘不整齐,涂凡士林膏保护正常皮肤;患者裸露皮肤,取舒适体位,非照射区应使用白布遮盖好;将灯头垂直对准病灶中心最高处,调好灯距后进行照射,以秒表作计时。
每次记录照射的部位,灯距、生物剂量(MED)、照射时间及照射后的皮肤反应情况;视病情需要选择全身紫外线照射、局部紫外线照射。局部照射时,临床上剂量可分为5级。红斑量照射每次总面积:Ⅰ度和Ⅱ度红斑照射一般不超过800cm 2 ,强红斑量不超过30cm 2 。全身照射时患者戴护目镜(或不照头面部),全身裸露,仅穿三角裤,女患者乳头应以棉花遮盖保护,治疗过程中皮肤不应有红斑出现。
诊断:剖宫产术后伤口感染。项目:紫外线局部照射。部位:下腹伤口处。距离:50cm。剂量:首次10MED,下次照射剂量的增加幅度待复诊后而定。照射范围:伤口处+周围皮肤1~3cm。疗程:每日1次,持续3d。
治疗时患者要戴护目镜;治疗部位有分泌物、脓痂、药物等应清洗干净,或有毛发应剪去之后,方可进行治疗。治疗时嘱患者身体不要移动。第一次照射应告知患者局部皮肤反应(如皮肤发红、灼热感),照射局部6~8h内不做任何冷热皮肤刺激。嘱患者在治疗期间不食用无花果、茴香、芹菜、芥菜、灰菜、洋槐花、紫云英、萝卜叶、莴苣等,以免引起植物日光性皮炎。放射治疗后1~3d不做紫外线治疗。照射期间停用化妆品。
按病情确定剂量,局部照射的剂量一般用灯管的平均值。每次照射前,应观察上次照射后的皮肤反应情况,是否达到要求,以便调整剂量。对全身照射、内服或外用光敏药物患者,应先测其生物剂量后方可照射,不能使用平均值。灯距常用50cm,治疗全过程应选用相同的灯距。累积照射后,患部皮肤色素沉着及脱屑明显者,应暂停照射。中断超过3周时间,剂量一律重新开始。误用大剂量紫外线照射时,应即刻使用红外线照射15~20min或热敷,使之缓解过量的反应。红斑反应过强,可用2.5%消炎痛霜涂于局部。定期测试紫外线灯管的生物剂量,保证治疗效果。灯管不能用手触摸,以免油垢沾污影响紫外线的透过,在灯管冷却状态下用95%的酒精棉球擦拭清洁。紫外线孔巾于每次用后必须用75%酒精浸泡消毒。
激光是受激辐射放大的光能,是将具有特定性能的物质放在光振荡器里,在外加能源的激发下,所发出的一束高强度的光。激光具方向性好、亮度高、相干性高、单色性好的特性。理疗常用的激光器有氦氖激光器、YAG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等。激光治疗仪分为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三种。高强度激光常用于外科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是低强度激光。
主要由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的激光引起,激光对组织的热作用引起组织升温是随激光能量的上升而上升的。
激光的能量密度极高,产生的压力很大,激光本身辐射所形成的压强称为一次压强。生物组织吸收强激光出现瞬间高热和急剧升温时,因组织沸腾汽化而体积剧增,产生很大的瞬间压力,此压强称为二次压强。
生物组织的大分子,吸收激光光子的能量被激活产生受激原子分子和自由基引起机器人一系列的化学变化,称为光化反应。
激光是电磁波,激光与生物组织的作用实质上是电磁场与生物组织的作用。
低强度激光照射可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起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抑制细菌生长,促进红细胞合成,加强肠绒毛运动,促进毛发生长,加速伤口和溃疡的愈合,促进骨折的骨痂生长愈合,对神经组织损伤能加速修复作用,增强肾上腺功能,增强蛋白质的活性等。
1.低强度激光对组织产生刺激、激活、光化作用,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排除,抑制痛觉,有镇痛效应;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增加组织代谢与生物合成,加速组织修复。照射腧穴时有刺激腧穴、经络的作用,作用于反射区时能调节相应节段的生理功能。
2.高强度激光对组织有高热、压强、高电磁场作用,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甚至炭化、气化,作用于组织止血、黏着、焊接或切割、分离。
原发性高血压、哮喘、胃肠功能失调、神经性头痛、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雷诺病、急性软组织炎症、慢性溃疡、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缺血性心脏病、急性脑卒中等。
恶性肿瘤、皮肤结核、活动性出血、心肺肾功能衰竭等。康复治疗中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禁用于脑出血。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氦-氖激光治疗仪等。
照射方式直接照射和光导纤维照射两种。直接照射适用于体表痛点、穴位及肌肉附着点部位照射时的距离和光斑直径大小根据疾病和部位的需要而选择;经光导纤维照射:适用于口腔、鼻腔、外耳道及窦道、膀胱、血管内的照射。照射痛点、穴位每次选择2~8个治疗点,照射时间3~5min/点,创面可延长至10~15min。输出模式有,脉冲波的功率范围为500~1000mW,用于急性炎症;连续波的功率范围为0~500mW,用于慢性炎症。头、颈部的照射功率一般为100~250mW/点;躯干与四肢一般为300~400mW/点;运动员及肥胖者400mW以上;腔内一般为200~300mW。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取1~5mW。功率选择可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反应,随时做适当调整。
诊断:右侧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项目:半导体激光照射疗法。部位:右侧颞面部。电极和方法:激光探头,接触法。强度:连续波,200~300mW。时间:5min/点。疗程:每日1次,持续6d。
告知患者治疗部位皮肤多为无明显反应,偶有蚁行、针刺、温热感及经络放射感;异常反应为灼热感,治疗中若有异常反应要及时告知操作人员处理,及时将功率调小。告知患者保护眼睛。头面部照射时给患者戴激光护目镜。
禁止激光直射眼睛、甲状腺、伤口的缝合线、孕妇腰腹以下及色素沉着的部位。操作人员应配戴激光护目镜进行操作,勿远离患者,多观察照射部位的准确性及治疗反应。照射部位有毛发,应剪去后再治疗。对创面须清洁干净再进行照射。仪器电源必须有良好的接地保护,室内干燥,远离高频机。治疗机面上禁放置任何物品,防止进水。使用时应小心轻放,勿碰撞、落地、加热或进水而受到损坏。半导体激光导光棒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浸泡消毒时,将工作端垂直浸入消毒液中,不可将金属端浸入,否则将腐蚀金属端套。将导光棒用干棉球将消毒液擦拭干净再插入,避免液体流入探头内,腐蚀内部贵重元件,使用时应防止碰撞跌落以致破碎。
超声波是每秒振动频率在20kHz以上的机械振动波,频率为800~2500kHz的超声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超声波能加速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和物质代谢;刺激细胞膜的弥散过程,增强其通透性,加速新陈代谢,提高组织再生能力,刺激骨痂生长;能使药物经皮肤透入体内,加强药物的作用;超声波能通过颅骨作用于脑组织,促进脑出血的病灶吸收;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松解粘连,软化瘢痕。
微细按摩作用是超短波治疗疾病的最基本的机制。超声波对机体的其他作用都是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基础上产生的。
在人体组织中,神经组织吸收声能最多,肌肉次之,脂肪较差;在不同组织的界面处产热较多,如皮下组织与肌肉组织的界面、肌肉组织与骨组织的界面。
超声波在液态介质中传播时产生声压。当产生的声压超过液体的内聚力时,液体中出现细小空腔,即空化现象。
1.使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较好的镇痛、解痉作用。
2.加强组织血液循环,提高细胞通透性,改善组织营养,促进水肿吸收。
3.提高结缔组织的弹性,使胶原纤维分解,瘢痕组织变细而松软,松解粘连、缓解挛缩。
4.低强度或脉冲式超声波可刺激组织的生物合成和再生修复,加速骨痂的生长愈合。
5.低强度超声波作用于神经节段可以调节其支配区神经血管和内脏器官的功能。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超声波有很好的溶栓效应,可使血栓形成的血管再通恢复血流。
血栓性静脉炎、雷诺病、面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肱骨外上髁炎、软组织损伤、神经痛、神经炎、肩周炎、扭挫伤、注射后硬结、血肿机化、腱鞘炎、瘢痕增生、骨折延迟愈合、冠心病等。
恶性肿瘤、高热、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溃疡、出血倾向、孕妇下腹部腰骶部、小儿骨骺、放化疗治疗期或治疗后6个月以内、急性软组织扭伤24h以内等。此外,心脏、眼、生殖器部位治疗时应注意剂量。
双频超声波治疗仪等。
直接接触法是在治疗部位涂耦合剂,使声头与皮肤直接接触,可分为移动法:移动速度要均匀并稍加压力,1~2cm/s,连续波中等剂量1.0~1.2W/cm 2 ,将声头做缓慢直线往返式或作均匀螺旋式移动;固定法:连续波中等剂量0.3~0.4W/cm 2 ,声头固定在治疗部位,用于局限性的小病灶,剂量宜小;移动和固定结合法:以移动法为主,间中停留于痛点固定2~3s;穴位法:用小面积声头固定在所需治疗的穴位上进行治疗;水下法:适用于表面不规则的手或足部位,将治疗部位放入煮沸后的温水水槽中,声头浸入水中对准病灶,距离皮肤2~3cm;水囊法:将不含气体的水囊置于体表凹凸不平的治疗部位,水囊与皮肤及声头之间均涂耦合剂,以适当压力将声头压在水囊上,按直接接触的固定法进行治疗。常规治疗时间,每个部位尽量不超过10min。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治疗剂量,其声强与时间为低强度0.1~0.4W/cm 2 、中强度0.5~0.7w/cm 2 、高强度0.8~1.2W/cm 2 。脉冲超声波:输出模式为1∶3、1∶5、1∶10。用于急性病或肿胀部位等,治疗时间可稍微长些;连续超声波:输出模式为无间断性,用于慢性病或瘢痕增生等,治疗时间要短。急性病疗程:每日1次或2次,总次数在6次以内;慢性病疗程:每日1次,总次数在12次以内。
诊断:右前臂断肢再植恢复期。项目:超声波疗法。部位:右前臂肿胀区。电极和方法:声头 5cm 2 ,脉冲1∶10,移动法。强度:0.1~0.3W/cm 2 。时间:4~6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6d。
治疗人员自我保护,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持声头为患者进行治疗,避免过量超声引起疼痛,治疗室可戴双层手套操作。治疗仪器连续使用时,注意检查声头温度,避免烫伤患者或损坏仪器。声头不能空载。如果把声头空载,会导致声头内晶片过热而损坏。声头正对治疗部位,并尽可能垂直于治疗部位表面。使用适量耦合剂,并适当用力压紧,使声头和皮肤表面紧密接触不得有任何细微间隙,方可调节输出,以保证超声波能量有效的进入人体组织。水下法治疗时要用去气水,而且皮肤上也不得有气泡。水囊法与水下法所用的水必须是经过煮沸的水,冷却后缓慢灌注,以免激起水泡使气泡进入到水中。移动法时,声头的移动要均匀,使超声能量均匀分布。固定法治疗时或皮下骨突出部位治疗时,超声强度宜小。声头不能在骨突部位停留。治疗不能引起疼痛。眼部超声波治疗,以采用水囊法为宜,剂量应严格掌握。超声药物透入时,禁用对患者过敏的药物,慎用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
嘱患者治疗中若有刺痛或灼热感等异常反应,及时告知操作人员查明原因处理;糖尿病患者不在餐前治疗,并应用小剂量,以免低血糖的发生。对装有人工心脏起搏器者,治疗要注意观察。对脑、心、眼、性腺治疗时,治疗剂量宜小;孕妇腰腹部、颈交感神经节、儿童的骨骺区、动脉硬化的血管、曲张的静脉等部位禁用。慎用部位:皮肤感觉障碍的区域、骨隆凸部、椎板切除后的瘢痕等。对组织深部有金属植入物或髋关节内置假体,可用脉冲式移动法辐射治疗。声头与皮肤之间用耦合剂有效的填充,否则会出现空载,切忌声头空载下开机,否则会损坏声头。
超声雾化疗法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将药液变为雾状小颗粒,使药液均匀地分散在雾气中,吸入深度可达肺泡。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
超声雾化器、药液(按医嘱)、冷蒸馏水。
首先安装管道,检查仪器、电源,水槽加冷水至特定位置(约250ml)。配药:罐内加稀释的30~50m1的药液(药物按医嘱);通电预热3min。开雾化开关,口含喷雾嘴吸入15~20min。治疗结束: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
诊断:慢性咽喉炎。项目:超声雾化吸入。部位:口腔及咽喉部。方法:庆大霉素4万U加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时间:15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6d。
嘱患者疗前先将痰咳出或吸尽,以免妨碍雾气吸入。治疗时嘱患者吸气应深而慢,吸气末稍停片刻以便呼吸道保留大量的药物,呼气时应用鼻呼出。治疗慢性鼻炎、气管炎时用鼻吸气、口腔呼气。
雾化液应每日新鲜配制,应了解患者的用药反应以及有无药物过敏史。每次治疗结束应清洗雾化罐及管道;治疗开始后注意有无呛咳和支气管痉挛。雾量不可过大,吸入时间不宜过长,吸入水分不宜过多,避免应用对呼吸道有刺激的药物,以防止支气管痉挛或水中毒。治疗后l~2h内注意拍击患者胸背并鼓励患者咳嗽。
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称为磁疗法。磁场可分为恒定磁场、交变磁场、脉动磁场、脉冲磁场等。
对穴位的磁场疗法可以达到调节经络平衡的作用。
对大脑皮质产生镇静作用。
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各种致痛物质迅速被稀释和排出,减轻和缓解疼痛。
磁场对血管的作用是双向调节作用。
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
提高免疫球蛋白。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杀伤肿瘤细胞。
对大肠埃希氏菌、黄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有杀灭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抑制和杀灭作用。
通过抑制神经对生物电活动,提高痛阈。
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使胶体渗透压正常化,达到消除水肿。
促进炎性产物排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
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改善睡眠,调整自主神经功能。
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使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减少外周阻力。
使瘢痕由硬变软,颜色变浅,并可使粘连松解。
促进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与骨细胞释放大量的钙,从而加快骨折区的钙沉积。
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循环改善,为创面提供更多的血液,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加速创面的愈合。
胃肠功能紊乱、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前列腺炎、扭挫伤、血肿、注射后硬结、婴幼儿腹泻、神经官能症、神经性耳鸣、睑腺炎、角膜炎等。
白细胞低下、高热、有出血倾向以及孕妇、体质非常衰弱者、装心脏起搏器及体内置入金属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
磁疗法的治疗剂量分为4级:低磁场(<50mT)、中磁场(50~150mT)、高磁场(150~300mT)、强磁场(>300mT)。
直径1~2cm、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05~0.2T的永磁体磁片,磁片表面可用75%酒精消毒,不得用火烤或水煮,以免消磁。
磁片通过棉织物等材料间接作用于人体的静磁疗法。
采用米粒大的圆形磁珠或小磁片,表面磁感强度约1mT。
大功率电磁机、脉冲磁疗仪、旋磁仪等。
取舒适体位治疗。用N极或S极对准患部,磁头接触皮肤或只隔单层衣服;接通电源,调节输出量,剂量和时间按不同疾病的治疗要求确定;每个患者,每次治疗用同一极性;如连续使用,磁头过热则需冷却后再用。
诊断:右手背血肿。项目:旋磁疗法。部位:右手背血肿处。磁头和方法:旋磁头,直接接触。强度:震颤感。时间:30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6d。
讲解本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嘱患者取下手表、手机,以免被磁化。告知患者磁治疗的反应和副作用,磁疗的副作用一般较轻,可出现恶心、头晕、无力、失眠、心悸、血压波动等反应,极个别人不能耐受时,则停止治疗,不适反应即消失。
患部用两极对置时,需用N、S极相对,以加强磁场作用。慎用于体质虚弱、老人、幼儿、高热、治疗后不适反应严重者。勿使磁卡、手机、手表等接近磁头、磁片;磁片磁头不得撞击,避免磁场破坏、磁感应强度减弱;定期检查永磁体强度;眼部、头面部、胸腹部、老人、幼儿、体弱者、高血压病患者宜用低强度磁场,不宜高强度、长时间治疗。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电刺激技术。
TMS的作用是通过时变磁场诱发出感应电场,即法拉第磁效应。一个快速电流脉冲通过刺激线圈,产生强大的瞬间磁场(1~2T),该磁场几乎不衰减地通过头皮和颅骨,在大脑皮质功能区的神经组织产生环形感应电流,使神经细胞去极化。其最终效应既可以引起暂时的大脑功能兴奋或抑制,也可以引起长时程的皮质可塑性调节。其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刺激频率、强度、线圈形状、方向等多个参数。其特点:更容易实现脑颅深部刺激,人体不适感很小,与人体无接触,是无创刺激技术。
1.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感觉功能可塑性评价。
2.基于两侧半球竞争理论,通过TMS兴奋患侧肢体或者抑制健侧肢体的活动。
3.通过抑制皮质脊髓的过度活动来减少肌张力障碍的症状。
4.高频刺激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改善认知障碍,低频刺激健侧顶叶后部可改善患者忽略,低频刺激右侧语言中枢可改善失语症。
脑卒中及其并发症、脊髓损伤及其并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失眠、幻听、帕金森病、神经性耳鸣、多动症、戒毒、戒酒等。
颅内有金属异物、置心脏起搏器者、耳蜗植入物者,颅内高压、癫痫病史及家族史禁止使用高频。孕妇和婴幼儿及不能表达自己感觉的人慎用。抑郁中有强烈自杀倾向,或有自杀行为者建议不要采用磁场刺激。
经颅刺激仪。
打开电源、电脑,显示启动界面,在电源管理界面启动电源,录入患者信息,手动调节界面,参数设置完后,单击[就绪]按钮将参数发到设备。带上公司生产的头部定位帽,按照中央前回的躯体定位图,从红色区域顶端两侧向下依次为下肢(内侧)、躯干、肘、手指、面部,根据记录肌张力的情况确定刺激部位,因为个体差异性较大,所以测量时要根据刺激的反应来实时调节刺激位置,待确定刺激部位并记录到相应诱发电位时,可以在定位帽上做上标记,以便下次测量阈值时能准确快捷的测量。患者阈值确定后,可以直接通过界面的刺激选择直接进入治疗模式中的程控刺激。操作者可以选择机器内置的参考治疗方案,也可以自由编辑治疗方案,当确定好治疗方案之后,我们通过支架将治疗拍放于患者相应的治疗部位上,然后勾选治疗方案并点击治疗界面的“开始”就可以工作了。在治疗过程中,可暂停,暂停后可以继续,或者直接停止治疗。如果患者是第2次做治疗,可以不需要测量阈值,就选择患者直接进入治疗模式开始治疗。治疗结束后,如果设备不需要使用了,关闭软件界面上的小窗口,进入设备电源管理关闭电源,等电源关闭后依次关闭电脑、电源总开关,拔下电源线。
讲解本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嘱患者不要把手表、手机、银行卡、磁盘带入治疗室,以免被磁化;不要携带金属眼镜、耳环、项链、助听器进入治疗室。告知患者经颅磁刺激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表现心慌、恶心、呕吐、一时性呼吸困难、嗜睡、头晕、无力、失眠、低热、皮疹等,个别患者白细胞降低。老年人、头颈部治疗、强磁场治疗易出现磁疗副作用。副作用轻者,无需停磁疗,可调整治疗部位与剂量,副作用明显而且持续存在者,应停止治疗,不适反应即消失。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刺激部位疼痛,通常一个患者的治疗时间应小于20min,操作者应经常询问患者的感觉和反应,随时调整刺激参数。
房间要求具备独立电源接口,仪器放置要求距离对面墙至少30cm的空间。使用前需检查主电源,缆线、刺激线圈是否完好。患者头颈部治疗时不能接打电话,电子产品及磁卡类物品远离线圈。挂贴警示标志,告诫此处有强磁场设备,禁止装配有心脏起搏器或电子输液装置等对磁场敏感的设备和人员进入。操作人员必须告诉患者磁场刺激诊断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可能的反应,介绍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尤其是身体有残疾的患者、年长者和儿童。磁场刺激对患者是无创的,但是刺激中磁场线圈内部的磁力作用,会使刺激线圈轻微震动,并发出“啪啪”响声,超强刺激、高频刺激和长时间过度刺激,可能会影响听力,应避免靠近耳部刺激,治疗中应佩戴耳塞保护听力。
以各种热源为导热体将热能传递至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温热疗法。
(1)细胞化学反应:
改善酶活性,增加细胞摄氧量,从而促进细胞代谢。
(2)基础代谢和能量代谢:
温度每升高10℃,基础代谢可能加2~3倍。
(3)消炎:
升高组织温度,扩血管,加快血流,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4)组织修复:
加快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功能,改善营养,修复组织损伤。
(1)皮肤:
可扩张皮肤血管,加强皮肤的营养和代谢,促进伤口愈合,增加软组织的延展性,有利于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改善皮肤功能。
(2)肌肉:
可降低肌肉的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因肌紧张引起的疼痛。
(3)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但持久、广泛、强烈的热刺激作用于人体时,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低,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呼吸系统:
适当的温热,可加深呼吸,但持久而强烈的热刺激可引起呼吸浅快。
(5)消化系统:
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消化液分泌。
(6)神经系统:
降低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和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痛阈,从而缓解疼痛。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石蜡疗法、湿热外敷、水疗、泥疗、中药外敷等。
利用加热熔解的石蜡作为导热体,涂敷于患部,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石蜡熔点为30~70℃。蜡疗的熔点一般以52℃为宜。石蜡的热容量大,导热系数低,保温时间长,蜡疗具有较强而持久的热透入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水肿消退,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提高新陈代谢,消除炎症。
减轻疼痛,缓解痉挛,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炎症消散吸收,修复组织。能改善皮肤营养,加速上皮生长,促进骨的再生及骨痂形成,有利于皮肤面溃疡和骨折的愈合。
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柔韧性、黏滞性和延展性。由于石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黏稠性,能与皮肤紧密接触产生机械压迫作用。可防止组织内淋巴液和血液渗出,促进渗出物的吸收。
滑润敷蜡部位的皮肤,软化瘢痕。石蜡含有油脂,对皮肤有滋润作用,能使皮肤柔软而富有弹性。
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肌纤维组织炎、慢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术后外伤后瘢痕增生、骨折或关节术后挛缩、肌痉挛、坐骨神经痛、皮肤美容。
高热、昏迷、急性化脓性炎症、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结核、孕妇腰腹部、恶性肿瘤、出血倾向者。周围神经损伤等引起的局部感觉障碍者慎用。
将加热后完全熔化的蜡液倒入搪瓷盘或铝盘内,冷却至45~50℃,蜡液厚2~3cm,取出蜡块敷于患部,外包塑料布或棉垫保温30~60min。适用于躯干肢体。
将熔化后的蜡液冷却至55~65℃,反复浸入病患组织,使其在皮肤表面冷却凝成0.5~1cm薄层蜡膜,每次10min左右。适用于手足部。
将溶化的蜡液冷却至55~65℃,用排笔反复蘸刷在病患部位,使之冷却成一0.5~1cm薄层蜡膜,上覆蜡饼,外包塑料布及棉垫保温。适用于躯体、肢体、面部。
医用蜡、盆、刷、溶蜡炉、保温箱、石蜡浴等。
蜡饼法: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部位裸露,蜡饼放在塑料布上,周边包起防漏蜡,直接外敷于治疗部位,用毛巾包裹,盖上棉毡保温。刷蜡法:用排笔蘸适宜温度的蜡液涂于患部,先涂一层保护膜后再反复涂擦4~6次,然后用蜡饼紧贴该处再以毛巾、棉毡保温。浸蜡法:在患肢先涂好几层保护膜,然后浸入适当温度的蜡液内。
诊断:腰肌劳损。项目:石蜡疗法。部位:腰部。强度:热感。方法:蜡盆法。时间:30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15d。
浸蜡之前,应向患者说明每次浸入蜡液不超过第—层蜡膜边缘,以免烫伤。治疗期间,应及时了解局部皮肤反应,如有疼痛,应立即查找原因,予以处理。告知患者在蜡饼治疗时,不要随意挤压蜡饼。治疗部位皮肤使用搽剂者,嘱患者在治疗后使用。
准确掌握蜡温,刷蜡要均匀而迅速,蜡饼不能用力挤压,特别蜡饼有“夹心”(中间蜡液尚未凝固)时,以防蜡液溢出,造成烫伤或污染衣物。疗程中,如发现皮疹,即应停止治疗;其原因多见于蜡质不纯或变质或对包用胶布过敏,应予处理。石蜡反复应用后,必须清除蜡内杂质,一般每1~2周清洁1次,每次根据消耗情况加入适量新蜡。
湿热疗法是广为人知的热疗方式。蓄热的热袋常由亲水硅酸盐、皂黏土、硅胶等物质充填,具有吸水特性,用帆布包裹,热容量大。热袋是用网架悬吊于(70~80℃)热水中,当需要时才从热水中移开,慢慢冷却,用6~8层毛巾或绝缘物包裹,能维持临床治疗需要的温度30~40min。
慢性炎症、瘢痕增生、纤维粘连、肌肉痉挛、神经痛等。
局部感染、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高热、极度衰竭、出血倾向、局部循环障碍及感觉障碍。身体极度衰弱、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慎用。
湿热治疗机,及热敷袋若干。
治疗前将湿热敷袋挂在80℃恒温箱中加热备用,勿与箱内水接触。患者治疗部位暴露,热袋与皮肤之间加干燥毛巾,面积稍大于热袋。
诊断:右侧肩周炎。项目:湿热敷。部位:右侧肩周。方法:湿热敷。强度:温热感。时间:20min。疗程:每日1次,持续6d。
局部皮肤感觉障碍者慎用;对老年人、感觉障碍或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热袋温度应稍低。治疗过程中,如湿热敷袋温度降低应予以更换;治疗时患者不应将体重压在热袋上;皮肤与热袋之间的干毛巾至少6层,面积要大于热袋;治疗5min钟后挪开热袋检查皮肤治疗中嘱患者发现热敷袋发凉,立即更换热的。如出现出汗过多、心悸、气促应暂停治疗。
检查恒温装置,治疗中注意湿热敷袋的温度,以防烫伤患者;治疗用的热袋应拧干,不得滴水。热袋加热前应检查布袋有无破口,以免加热后漏出硅胶引起烫伤。
水疗法是利用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经各种方式作用于人体,以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
温水浸浴与热水浴有镇静催眠作用;凉水浴和冷水浴可是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增高,肌张力增强。
静水压力可压迫胸廓、腹部,改善气体代谢;压迫表浅静脉、血管,可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浮力作用可减重利于功能训练;水流对人体有机械刺激作用,提高神经兴奋性。
水可溶解一些化学药物和气体从而对人体产生化学刺激作用。
(1)全身淡水浴:200~250L淡水,患者半卧,水平面达乳头水平。
(2)温水浴(水温37~38℃)与不感温水浴(34~36℃)。
(3)热水浴(水温39℃以上)。
(4)凉水浴(水温26~33℃)与冷水浴(水温26℃以下)。
(1)盐水浴:
多发性关节炎、肌炎、神经炎。
(2)松脂浴:
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神经症、高血压病Ⅰ期。
(3)苏打浴:
软化角质层,适用于银屑病等皮肤胶质层增厚的皮肤病、脂溢性皮炎。
(4)中药浴:
治疗神经症、皮肤病、关节炎。
(1)浸浴
1)漩涡浴:
槽的2/3水量,水温37~39℃。
2)蝶形槽浴:
槽的2/3水量,水温38~42℃。
3)水中运动:
水温38~42℃,不宜在饥饿、饱餐后1h内进行。
(2)按水压分类
1)低压淋浴:
水压在1个大气压力以下。
2)中压淋浴:
水压为1~2个大气压力。
3)高压淋浴:
水压为2~4个大气压力。
水疗室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地面防滑、室温22~23℃,湿度75%以下,配备保障水温的装置。水源清洁无污染。进行水疗前,患者行全面检查,确保无禁忌证。水疗禁用于传染病、心脏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动脉硬化、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发热、炎症感染、皮肤破溃、妊娠、月经期、大小便失禁、过度疲劳等。水疗不宜在饥饿、饱餐后1h内进行。水疗室应有救护人员和救护设备,防止患者摔倒或淹溺。水疗结束后注意保暖,适当喝水,注意有无不适反应。
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根据是否借助外力分为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主动-助力关节活动度训练和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三种。
指患者自身或在治疗师帮助下完成关节运动,以维持和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方法。其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下者。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运动或动作。外力主要来自治疗师、患者健肢或各种康复训练器械。其目的是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同时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腱和韧带,维持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为进行主动运动做准备。
(1)适应证:
患者不能主动活动肢体,如处于昏迷、麻痹状态;因力学因素所致软组织挛缩与粘连、疼痛及肌痉挛;神经性疾患所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受限;主动关节活动导致明显疼痛的患者也需进行被动活动。
(2)禁忌证:
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等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肌肉、肌腱、韧带有撕裂;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或皮肤手术后初期;心血管患者不稳定期,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者;深静脉血栓等。
(3)操作方法:
患者取舒适,放松体位,肢体充分放松。按病情确定运动顺序,由近端到远端的顺序有利于瘫痪肌的恢复,由远端到近端的顺序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固定肢体近端,托住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操作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免损伤。用于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可出现酸痛或轻微的疼痛,但可耐受,不应引起肌肉明显的反射性痉挛或训练后持续疼痛。从单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多关节,不仅有单方向,而且应有多方向的被动活动。患者感觉功能不正常,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完成被动运动。
(4)健康教育:
因伤病而暂时不能活动的关节,要尽早在不引起病情、疼痛加重的情况下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活动范围应尽可能接近正常最大限度的活动。
1)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应包括身体的各个关节;每个关节必须进行全方位范围的关节活动。固定关节的近端,被动活动远端;运动时动作要缓慢、均匀;每次各方向活动进行5~10次。每次活动只针对一个关节,固定的位置应尽量接近关节的中心部位。
2)对于跨越两个关节的肌群,应在完成逐个关节活动后,再对该肌群进行牵张。对于活动受限或长期处于内收、屈曲位的关节,应多做被动牵拉运动。如跟腱牵拉。
3)被动运动某一关节时,要给予该关节一定的牵拉力,这样可减轻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力,使训练操作容易进行,并能保护关节,防止关节面挤压。被动活动之前,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得到患者的合作。患者体位应舒适,被固定的部位要稳定、牢固等。
指利用专门器械使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缓慢被动运动的训练,持续性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主要用于防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的修复,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肿胀、疼痛等症状消除。
(1)适应证:
骨折,特别是关节内或干骨骺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韧带重建术后;滑膜切除术后;各类关节炎、关节挛缩粘连松解术后,关节软骨损伤、自体骨膜或软骨膜移植修复术后等。
(2)禁忌证:
活动产生对关节面有害的应力时,造成正在愈合组织过度紧张,或使用抗凝治疗时,不宜采用或谨慎使用。
(3)操作方法:
①开始训练的时间,可在术后即刻进行,甚至在患者仍处于麻醉状态下进行,即使手术部位敷料较厚,也应在术后3d内开始。②将要训练的肢体放置在训练器械的托架上固定。③开机,选择活动范围,运动速度和训练时间。④关节活动范围,通常在术后即刻进行,20°~30°的短弧范围内训练,关节活动范围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日渐增,直至最大关节活动范围。⑤确定运动速度,开始时运动速度以1~2min为一个运动周期。⑥训练时间,根据不同的程序,使用的训练时间也不同,可持续24h,或连续1h,3次/d,疗程至少1周,或达到满意的活动范围。⑦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的运转情况。⑧训练结束后,关机,去除固定,将肢体从训练器械的托架上放下。
(4)健康教育:
术后伤口内如有引流管,要注意运动时不要影响引流管。手术切口如与肢体长轴垂直,早期不宜采用器械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免影响伤口愈合。训练中如同时使用抗凝治疗,应适当减少训练时间,以免出现局部血肿。训练程序的设定应根据外科手术方式、患者反应及身体情况加以调整。
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指在外力的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和动作。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这种运动常是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形式。其目的是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训练时,要求患者完成所需的关节活动,必要时,治疗师手置于患者需要辅助或指导的部位;助力提供平滑的运动,主要用于肌力1~2级水平,不能自主关节活动或活动范围达不到正常值的患者。
肌力低于3级,能主动运动的患者;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粘连或肌张力增高造成关节活动受限,能进行主动运动的患者。多次重复的主动或主动-助力关节活动度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
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极差及病情不稳定等。
1)悬吊练习:
是利用绳索(可调长短)、搭扣或S形钩和吊带组合起来,将拟训练活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使其在除去肢体重力的前提下主动进行钟摆样的训练活动。如训练肘关节屈伸动作的方法,训练肩关节内收、外展的方法,训练髋关节内收、外展或前屈、后伸的方法等。
2)自我辅助练习:
是以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活动的训练方法,适用于因疼痛引起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常用轮滑和绳索等用具。
3)器械练习:
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器械为助力,带动受限的关节进行训练活动。如肩关节练习器、肘关节练习器、踝关节练习器以及体操棒等。
在进行主动-助力运动时应注意必须向患者讲解动作要领及方向,助力的方向要与被训练肌肉的收缩方向一致,避免出现代偿动作等。训练时,给予有力的语言鼓励,以增强训练效果。对于骨折未愈合者,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护。尽量选择适宜的助力,常加于运动的起始和终末,以鼓励患者主动用力为主,随治疗进展逐渐减少助力的帮助。训练强度由低到高,训练时间逐渐延长,训练频度逐渐增多,根据患者的疲劳程度,调节运动量。
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指患者主动用力收缩肌肉完成关节运动或动作,以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其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的患者,主要通过患者主动用力收缩完成训练。既不需要助力,也不需要克服外来阻力,其目的是改善与恢复肌肉功能,关节功能和神经协调功能等。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温和的牵拉作用,能松解粘连组织,牵拉挛缩组织,有助于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肌力3级以上、能主动运动的患者,需要改善心肺、神经协调功能的患者等。
骨折未完全愈合、关节急性炎症、关节脱位未复位、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患者。
常用的是各种徒手体操。根据患者关节活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单方向或多方向的运动;根据病情选择体位,如卧位、坐位、跪位、站位和悬挂位。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完成所需的关节活动,必要时,治疗师的手可置于患者需要辅助和指导的部位。主动运动时,动作应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用力到引起轻度疼痛为最大限度。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天做2~3次。
对患者讲解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的重要性及动作要领,并使患者明确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的目的,积极主动配合参与训练。对于骨折未愈合者等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护。主动活动时,尽可能达到最大关节活动范围,用力至引起轻微疼痛为最大限度,必要时结合肌肉抗阻练习。训练中动作平缓柔和,有节律地重复数次,尽可能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后维持数秒。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时,早期以闭链主动活动为主,恢复期后以开链和闭链运动交替进行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宜多次反复地进行或持续较长时间,以引起局部适宜感觉(紧张感或轻度疼痛感)为度。而过强的疼痛感觉既是损伤信号,又可引起反射性肌痉挛,而肌痉挛又限制了粘连挛缩组织的受牵引程度,使治疗徒劳无益。练习中应对障碍关节的近端关节加以适当固定,以保证最有利的治疗效果,并尽量放松障碍关节周围肌群,以免在活动中引起损伤。关节活动度训练不应采用粗暴方法,希望通过撕断粘连组织,恢复活动范围是不恰当的。因为撕断粘连组织本身即属一种新的创伤,重新产生充血、水肿反应,而在这些渗液中富有纤维蛋白原,进而形成纤维素,加重粘连,使功能恢复更为困难。
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的目的是逐步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同时肌力训练对预防患者的肌肉萎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有明确作用。目的是逐步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预防患者的肌肉萎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
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
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等。
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在器械训练时,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等长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
应根据患者肌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
(1)肌力1级时,采用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
(2)肌力2级时,强调助力运动训练。
(3)肌力3级时,强调主动运动训练。
(4)肌力4级时,强调徒手和器械抗阻训练。
(5)耐力较差的肌肉群,强调肌肉耐力训练。
(1)根据患者功能受限程度,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2)患者取舒适体位,尽最大努力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
(3)阻力置于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
(4)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或抗阻力。
(5)训练中应给予有力的语言指令,增加训练效果。
(6)每一运动可重复8~10次,间隔适当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者,分为等长抗阻训练、等张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练。
(1)等长肌力训练:
肌肉等长抗阻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升高,但不产生关节运动。主要适用于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或关节肿胀等情况)的肌力训练,以延缓和减轻肌肉失用性萎缩。
操作方法:①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运动强度。②阻力负荷:杠铃、沙袋、墙壁或力量训练器等。③运动时间:肌肉等长收缩时间10s,休息10s。④重复次数:重复10次为1组,每天可做若干组训练。⑤训练频度:每日1~4次,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⑥多点训练:训练中选择多个不诱发疼痛的关节角度作为训练点,以避开诱发疼痛的关节角度。
(2)等张肌力训练:
训练时作用于肌肉上的阻力负荷恒定,产生关节运动。适用于发展动态肌力和肌肉耐力。等张肌力训练包括向心性训练和离心性训练,肌肉主动缩短,使肌肉的两端相互靠近为向心肌力训练;肌肉在收缩逐渐延长,致使其两端相互分离为离心肌力训练。
操作方法:①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运动强度。②阻力负荷:沙袋、哑铃、墙壁拉力器、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或专用的肌力训练器等,也可利用自身体重。③运动强度:以渐进抗阻训练法为例,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称为10RM值。用10RM的1/2运动强度运动训练10次,间歇30s;再以10RM的2/3运动强度重复训练10次,间歇30s,再进行10 RM运动强度重复尽可能多次,2~3周后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10RM的量。④训练频度:每日1次,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
(3)等速肌力训练:
在专门的等速训练器上进行训练。训练前设定运动速度、间歇时间、训练组数和关节活动范围等。训练中运动速度不变,但遇到的阻力则随用力的程度而变化,以使运动肢体肌肉的肌张力保持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最好训练效果。
操作方法:①训练仪器,Biodex、Cybex、Kin-Com、Lido等。②训练前准备,开机,根据训练要求,安装相应的训练器械。③体位,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④关节活动角度设定,通常可设定全关节活动角度,对于肌肉、肌腱、韧带愈合早期、关节术后或关节病变时则宜选择限定关节活动范围。⑤训练方式,分为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训练。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训练。⑥运动速度,等速向心肌力训练时,常选用的运动速度为 60°/s、90°/s、120°/s、150°/s、180°/s、180°/s、150°/s、120°/s、90°/s及60°/s共10种运动速度。⑦训练次数,每种运动速度收缩10次,10种运动速度共收缩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根据肌肉功能适应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⑧间歇时间,可在训练前预先设置每种运动速度之间和每个训练单位之间的休息时间。每种运动速度之间通常间歇15s,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每个训练单位之间的间歇时间为3~5min。⑨训练频度,每日1次,每周训练3~4次,根据患者情况,持续数周。
肌肉耐力的训练强调较轻负荷、较长时间内多次重复肌肉收缩。常用的方法有:
(1)等张训练法:
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即为10RM值。用10RM的50%量作为训练强度,每组练习10~20次,重复3组,每组间隔1min。亦可采用5cm宽、1m长的弹力带进行重复牵拉练习。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劳,每日1次,每周练习3~5d。
(2)等长训练法:
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做逐渐延长时间的等长收缩练习,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每日1次,每周练习3~5d。
(3)等速训练法:
选择快速运动速度,然后作快速重复运动。每次重复运动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逐渐增加收缩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每组间休息3~5min,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每日1次,每周练习3~5d。
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及时调整运动量。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不应强调单个肌肉的肌力训练,以免加重肌痉挛;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则需重视肌力训练,以多肌肉运动或闭链运动方式为主。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各种训练方法相结合。抗阻训练时要有足够的阻力,但不要大到阻止患者完成活动。调动患者的主观努力程度。训练前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训练中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严格掌握训练适应证和禁忌证。
平衡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无论处于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撑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撑面内,这种能力称为平衡能力。平衡训练指为提高患者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措施,通过这种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1)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2)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从睁眼到闭眼。
(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因中枢性瘫痪或其他神经疾患所致感觉、运动功能受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下肢骨折、软组织损伤或手术后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严重认知损害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关节脱位未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而不能维持特定级别平衡者。
徒手训练不需要仪器设备,器械辅助训练的仪器设备包括提供支持面不稳定的设备(治疗球、滚筒等);提供坐位平衡训练的设备(座椅、治疗台、治疗球等);提供站立位及行走平衡训练的设备(平行杠、平衡板、体重秤等);提供视觉反馈改变的设备(面罩、眼镜、姿势镜等);提供较大难度的平衡训练设备(滑板、踩踏板、水疗泳池等);提供专门平衡训练的设备(静态、动态平衡训练仪等)。
(1)根据状态进行的平衡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
指在任一体位并采用加负载的方法刺激姿势反射的训练方法。依靠肌肉协调等长收缩维持平衡,从比较稳定的体位开始,逐步过渡至较不稳定体位。大致顺序为前臂支撑俯卧位、前臂支撑俯卧跪位、前倾跪位、跪坐位、半跪位、坐位、立位。
2)动态平衡训练:
在支撑面由大到小、重心由低到高的各种体位下,逐步施加外力完成。具体可通过摇晃平衡板、治疗球、滚筒等进行。
(2)根据体位进行的平衡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
①Ⅰ级平衡训练,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坐位姿势的训练。患者通过协调躯干肌肉以保持身体直立。②Ⅱ级平衡训练,指患者可以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动作,并保持坐位平衡的训练。③Ⅲ级平衡训练,在坐位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
2)立位平衡训练:
①Ⅰ级平衡训练,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站位姿势的训练,患者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位。②Ⅱ级平衡训练,指患者可以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侧屈及旋转动作,并保持平衡的训练。③Ⅲ级平衡训练,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
(3)应用设备的平衡训练
1)平衡板上的训练:
应在平行杠内进行双下肢重心的转移训练。患者与治疗师均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双手调整患者的立位姿势,然后用双足缓慢摇动平衡板破坏身体平衡,诱发患者头部及躯干的调整反应。
2)大球或滚筒上的训练:
患者双手分开与肩同宽,抓握体操棒,治疗师与患者手重叠协助握棒动作,并使腕关节保持背屈位。患者用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健侧足轻踏于大球球体,治疗师用脚将大球前后滚动,患者下肢随之运动,但不得出现阻碍大球滚动的动作。健侧下肢支撑体重,患足至于大球上,随大球的滚动完成屈伸动作。
3)平衡仪训练:
患者站在平衡仪装有传感器的平台上,双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向内侧,用镜子矫正姿势,通过观看平衡仪屏幕上的各种图形,按图形要求完成立体重心的调整。
4)水中平衡训练:
患者泳池中站立,水平面与颈部平齐。依次完成Ⅰ~Ⅲ级不同难度级别的平衡训练。
(4)根据训练目的进行的训练
1)运动系统疾患:
①躯干的平衡训练,主要针对腰痛等脊柱疾患,以本体感觉训练为主要内容。②髋的平衡训练,主要针对预防老年人失衡跌倒所导致的髋部骨折,以训练不采用跨步和抓握对策预防跌倒为主要内容。③踝的平衡训练,主要针对踝关节扭伤及其邻近肌肉的拉伤,以恢复本体感觉为主要内容。④对策水平的平衡训练,即建立相对于支持面基础成功地控制重心的运动对策。
2)增强前庭功能:
①双足尽可能并拢,然后左右转头。②步行训练。③行走过程中转头的动作。④双足分立,逐渐缩短两足间距离至1/2足长使支持面基底变窄。⑤双足分立,逐渐缩短两足间距离至1/2足长使支持面基底变窄,先睁眼,再闭眼。⑥站立于软垫上。⑦行走中转圈训练。⑧采用诱发眩晕的体位或运动的方法。
(5)增加复杂性的平衡训练:
可在上述两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遮挡视线的方法,或训练中增加肢体和躯干的扭动进行。
训练前要求患者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或恐惧心理,若存在肌肉痉挛问题,应先设法缓解肌肉痉挛。加强安全措施:选择与患者平衡功能水平相当的训练,初始时应选择相对较低水平的训练,逐渐从简单向复杂过渡;训练环境中应去除障碍物;提供附加稳定的措施(步态皮带、治疗师的辅助、平行杠等)。加强患者安全教育:特别要注意患者穿软底、平跟、合脚的鞋;对于由于肌肉骨骼损害或神经肌肉损害所致的平衡功能障碍,应注意加强损害水平的康复治疗;有认知损害者应改良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首先应保持头和躯干的稳定;动态平衡训练时,他人施加的外力不应过强,仅需诱发姿势反射即可;若训练中发生头晕、头痛或恶心症状时,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训练。
协调(coordination)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协调训练指恢复平稳、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即利用残存部分的感觉系统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提高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动作的练习由简单到复杂。
(2)重复性训练:
每个动作都需重复练习,才能起到强化的效果。
(3)针对性训练:
对具体的协调障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更具有目的性。
(4)综合性训练:
除协调训练外,还要进行相关训练,如改善肌力和平衡的训练。
深部感觉障碍;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失调、震颤性麻痹;运动系统损伤;因不随意运动所致的协调运动障碍。
严重认知损害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脱位未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者;疾病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有急性炎症存在;心功能不全或失代偿者。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
(1)单块肌肉训练法:
在安静环境中进行,要求患者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保持患者舒适、放松的安全体位;重点训练本体感觉,若本体感觉受损,利用患者视觉反馈进行监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无疼痛感;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法加强原动肌的动作或抑制不需要的其他肌肉动作;训练负荷要小,不要过度用力;避免替代性动作;要在治疗师正确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2)多块肌肉协调动作训练
1)双上肢交替运动:
①双上肢交替上举,左右上肢交替上举,要求过头,并尽量伸直,逐渐加快速度。②双上肢交替屈肘,双上肢前平举,前臂旋后,左右交替屈肘,逐渐加快速度。③交替摸肩上举,一侧上肢屈肘,手摸同侧肩部,然后上举,左右交替。④前臂交替旋前、旋后,双上肢前平举,左右前臂交替旋前、旋后,快速进行。⑤掌心掌背拍手,双手在胸前掌心互击,然后双手手背互击,交替进行。⑥手指指腹轮替相触,双手于胸前,一手的5个手指的指腹相继与另一手的相应指腹相触,快速轮替进行。
2)双下肢交替运动:
①双足交替拍打地面,患者坐位,左右交替伸膝、屈膝、坐位抬腿踏步。②交替外展、内收,患者高椅坐位,双小腿外展,然后内收,左足在内收位时放于右足前,再外展内收,内收位时右足在左足前,交替进行。
3)定位、方向性活动:
①利用手臂稳定度测量仪进行手臂稳定训练。②上肢协调训练器训练。③走迷宫。④木钉板训练。⑤触摸治疗师伸出的手指(不断变换位置)。⑥接住抛过来的球。⑦在纸上画圆圈。
4)全身协调性运动:
①原地摆臂踏步运动。②弓箭步转身运动。③跳跃击掌运动。④跳绳。
5)水中运动:
①划水动作。②双上肢做蛙泳式分水。③自由泳式动作。④上肢扶池边做下肢击水动作。⑤上下肢协调性做划水动作。
6)Frenkel法:
利用代偿障碍部位和残存部分的感觉系统,特别是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随意的管理运动。
仰卧位:①屈伸一侧下肢:令其由屈膝位开始,足跟在治疗台上滑动,直至下肢伸直。②外展内收髋关节:屈膝,足跟放在治疗台上不动。③外展内收髋关节:髋、膝关节伸展,令其下肢在治疗台上滑动。④屈伸髋、膝关节:足跟从治疗台上抬起。⑤足跟放在对侧膝部,沿胫骨向足部滑动。⑥两下肢同时屈伸:令足跟在治疗台上滑动。⑦两下肢交替屈伸:令足跟在治疗台上滑动。⑧一侧下肢屈伸,另一侧下肢外展、内收。
坐位:①让患者用足接近治疗师的手,每次变动手的位置。②下肢抬起,再踏在预先划好的脚印上。③一动不动地静坐数分钟(静止)。④两膝并拢,交替站立、坐下。
立位:①让患者在一直线上前后移动其足。②沿弯曲的线步行。③在两条平行线间沿平行线步行。④尽量准确地踏着预先划好的脚印步行。
单块肌肉训练法:在安静环境中进行,要求患者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保持患者舒适、放松的安全体位;重点训练本体感觉,若本体感觉受损,利用患者视觉反馈进行监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无疼痛感;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法加强原动肌的动作或抑制不需要的其他肌肉动作;训练负荷要小,不要过度用力;避免替代性动作;要在治疗师正确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多块肌肉协调动作训练:从最初的卧位过渡到坐位及站位训练;前一动作熟练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训练;从简单、单一的动作逐渐过渡到有多块肌肉协调运动的复杂动作训练;从一侧的单一训练到两侧复杂动作的训练,最后进行难度最大的两侧同时运动的协调动作训练。从最初广泛的快速动作开始,随训练熟练程度的提高,再转移到范围小的慢速动作训练。最初睁眼做动作,以利用视觉反馈进行调整,等动作熟练后再交替睁眼和闭眼,最后闭眼做动作。对复杂动作逐项分解,单独逐项练习,熟练后,方可将各分解动作合并一起训练。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常用手法包括关节的牵引、滑动、滚动、挤压、旋转等。
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如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运动,可以患者主动完成,也可以由治疗者被动完成。
关节在自身及周围组织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叫附属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一般不能主动完成,需要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才能完成。
任何一个关节都存在附属运动。当关节因疼痛、僵硬而限制活动时,其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均受影响。在改善生理运动之前,先改善附属运动,而附属运动的改善,又可以促进生理运动的改善。
骨的杠杆运动叫做摆动。关节的摆动包括屈、伸、内收、外展、外旋。摆动时要固定关节近端,关节远端才做往返运动。摆动必须在关节活动范围达到正常的60%时才可应用。
当一块骨在另一块骨表面发生滚动时,两块骨的表面形状必然不一致,接触点同时变化,所发生的运动为成角运动。关节功能正常时,滚动不单独发生,一般都伴随着关节的滑动和旋转。
滑动时,一侧骨表面的同一个点接触对侧骨表面的不同点。关节面的形状越接近,运动时滑动就越多,反之则滚动越多。临床应用时,滑动可以缓解疼痛,合并牵拉可以松解关节囊,使关节放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旋转指移动骨在静止骨表面绕旋转轴转动。旋转常与滑动同时发生,很少单独作用。
分离和牵拉统称为牵引,当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两骨表面呈直角相互分开时,称分离或关节内牵引;当外力作用于骨长轴使关节远端移位时,称牵引或长轴牵引。
关节松动技术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对操作者施加的手法进行分级。这种分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使治疗者在工作中有比较一致的共同语言,不仅用于记录治疗结果,比较不同级手法的疗效,也可以用于临床研究。手法分级中以澳大利亚麦特兰德(Maitland)的4级分法比较完善,应用较广。
麦特兰德根据关节的可动范围和操作时治疗者应用手法的幅度大小,将其分为四级:
Ⅰ级:治疗者在患者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
Ⅱ级:治疗者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幅度、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和终末端。
Ⅲ级:治疗者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大幅度、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Ⅳ级:治疗者在患者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Ⅰ、Ⅱ级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手法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僵硬;Ⅳ级手法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手法分级可用于关节的附属运动和生理运动。当用于附属运动时,Ⅰ~Ⅳ级手法皆可选用。而生理运动治疗时,关节活动范围要达到正常的60%才可以应用,因此,多用Ⅲ~Ⅳ级,极少用I级手法。
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的无血管区的营养,缓解疼痛;关节松动的神经作用可以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
关节松动技术中Ⅲ、Ⅳ级手法,由于直接牵拉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因此,可以保持或增加其伸展性,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关节松动可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有关姿势动作的感觉信息,如关节的静止位置和运动速度及其变化,关节运动的方向,肌肉张力及其变化。
关节松动技术主要是适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增加)、关节的炎症、恶性疾病以及未愈合的骨折。
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最大范围的松动。
治疗者应靠近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1)运动方向:
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治疗平面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一般来讲,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治疗力度:
无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果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治疗强度:
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移动的幅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4)治疗时间:
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4次,每次治疗总时间为15~20min,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每天或隔1~2d治疗1次。
治疗前嘱患者放松,处于舒适的体位。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手法治疗可引起疼痛,轻微的疼痛为正常的治疗反应,若治疗后24h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加重,说明治疗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减低治疗强度或缩短治疗时间。
(霍文璟 李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