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运动能力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第一节 肌力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一、概述

肌力(muscle power)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评定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及周围神经病损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同时,肌力评定也是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肌力评定方法有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ing,MMT)、简单器械的肌力评定、等速肌力测试和肌肉耐力测试。

二、肌力评定方法

(一)徒手肌力评定
1.特点

徒手肌力评定是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做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主动运动的幅度和对抗肢体自身重力或评定者施加阻力后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大小或等级。

徒手肌力评定具有以下特点:不需特殊的检查器具,所以不受检查场所的限制;以自身各肢体的重量作为肌力评定基准,能够表示出各肢体相对应的力量,比用测力计等方法测得的肌力绝对值更具有实用价值。但是,徒手肌力评定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收缩耐力,定量分级标准较粗略,难以排除检查者主观评定的误差。

2.分级标准

肌力分级通常采用六级法。各级肌力的具体标准见表8-1,每一级都可以用“+”和“~”号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号,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号,以补充分级的不足。

3.主要肌肉的检查

上肢徒手肌力评定、下肢徒手肌力评定和躯干徒手肌力评定分别见表8-2、表8-3和表8-4。

表8-1 肌力评定标准

表8-2 上肢徒手肌力评定

续表

续表

表8-3 下肢徒手肌力评定

续表

表8-4 躯干徒手肌力评定

4.徒手肌力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1)评定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限度的配合。

(2)选择合适的评定时机,疲劳时、运动后或饱餐后不宜进行。

(3)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4)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结果。

(5)重复检查同一块肌肉的最大收缩力时,每次检查应间隔2min为宜。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6)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做水平运动。

(7)评定中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

(8)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9)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不宜进行手法肌力检查。

(二)简单器械的肌力评定

在肌力较强(达3级以上)时,可借助一些专门简单的测力计(如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等)进行肌力评定,并可直接获得以力量、压强等为单位的定量肌力数值。

1.等长肌力评定

在标准姿势或体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评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1)握力评定:

用大型握力计评定,评定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患者尽可能快速、最大努力地抓握握力计,双手交替测试2~3次,同一手两次测试之间的时间间隔30~60s(至少30s),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通常握力指数>50%为正常。

(2)捏力评定:

用捏力计评定捏力的大小。该评定反映拇指对掌肌及四指屈肌的肌力大小,评定时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捏力计2~3次,取最大值。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3)背拉力评定:

用拉力计评定。评定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高度,两手抓住把手,然后做伸腰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50%~200%,女性为100%~150%。此测试方法因腰椎应力大幅度增加,易引发腰痛患者症状加重或复发,故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4)四肢肌群的肌力测试:

四肢肌群的肌力测试在标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与滑车装置牵拉固定的测力计,可评定四肢各组肌群(如腕、肘屈伸肌群,肩外展肌群,膝、踝屈伸肌群)的肌力。

2.等张肌力评定

在标准姿势或体位下评定一组肌群在进行等张收缩时使关节做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

(1)运动负荷:

哑铃、沙袋、砝码、杠铃片或其他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2)评定指标:

做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为1次最大阻力(1 repetition maximum,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称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3.简单器械的肌力评定康复健康教育

(1)使用器械进行肌力评定,特别是要求最大用力的等长收缩肌力评定时,易使血压明显升高;并伴有屏气使劲,而引起Vasalva反应,对心脏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病患者慎用,有较严重心血管疾病者禁用。

(2)局部肢体有运动疼痛、滑膜腔积液、亚急性或慢性关节损伤时,采用器械肌力评定须小心进行,用力程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时,只宜做等长肌力测试。

(3)进行等张肌力评定时须对试用阻力做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评定,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评定结果。

(三)等速肌力测试

等速肌力测试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和肌肉功能,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等速肌力测试需要用等速测试仪测试。

1.等速肌力测试步骤

(1)准备:

测试前应使受试者了解等速肌力测试的基本方法和要领,以及如何快速启动并达到最大用力。在每次开机时均需进行校准仪器。

(2)体位:

安置体位时应按照测试操作说明的要求进行,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3)调节仪器:

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4)方式:

分为等速向心测试和等速离心测试。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5)速度:

为了反映肌群的运动功能,可选择几种不同运动速度进行测试。通常将≤60°/s称为慢速测试,主要用于肌力测试;≥180°/s 为快速测试,主要用于肌肉耐力测试;在60°~180°/s为中速测试,同样用于肌力测试。为了避免测试中肌肉疲劳,通常先测肌肉的力量,再测肌肉的耐力。在选择测试速度时可根据受试对象不同,选择不同测试速度,如受试者为运动员测试速度可快一些,患者的测试速度相对要慢,等速离心收缩的测试速度要比等速向心收缩的测试速度慢,这是因为离心收缩速度过快,易损伤肌肉韧带组织。

(6)次数:

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和要领。慢速测试时,重复次数为5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25次。

(7)间歇时间:

测试中每种测试速度之间通常间歇1min,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肌耐力测试后需要间歇1.5min以上。两侧肢体的测试应间歇3~5min。

(8)测试频率:

测试频率应根据伤病的愈合情况以及训练的效果决定。一般在康复训练中,为了评价康复治疗的疗效,每月测试1次。

2.等速肌力评定指标

(1)峰力矩(peak torque,PT):

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米(N·m)

(2)峰力矩体重比(peak torque to body weight ratio,PT/BW):

每千克单位的峰力矩称为峰力矩体重比,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有高度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3)峰力矩角度(angle of peak torque,AOPT):

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代表肌肉收缩的最佳用力角度。

(4)总做功(total work,TW):

即力矩曲线下的总面积,表示肌肉数次收缩做功量之和。单位为焦[耳](J)。

(5)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

指单位时间内肌肉的做功量,反映了肌肉做功的效率。单位为瓦(W)。

(6)力矩加速能量(torque acceleration energy,TAE):

指肌肉收缩最初1/8s的做功量,即前1/8s力矩曲线下的面积,代表肌肉收缩的暴发能力。

(7)耐力比(endurance ratio,ER):

指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一般做一组20~25次最大重复运动后,最后5次肌肉做功量与最前5次肌肉做功量之比称为耐力比,耐力比的单位常用百分比表示。

(8)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peak torque ratio):

等速肌力测试中,主动肌与拮抗肌两组肌群峰力矩的比值,主要反映了关节活动中拮抗肌群之间的肌力平衡情况,对判断关节稳定性有一定意义。

3.等速肌力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1)测试前需要先行校准,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2)测试前摆放好患者的体位,近端肢体应妥善固定,按标准摆放体位,防止替代动作。同名肌检查时,应先健侧后患侧,以利于两侧比较。

(3)测试中应告诉患者如何正确地按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并给予适当的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

(4)测试中应给予适当鼓励的指令,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以便获得最大肌力。

(5)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肌力测试。

(6)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肌力测试时,应注意避免屏气动作。

(四)肌肉耐力评定

肌肉耐力是肌肉持续运动进行某一项指定活动的能力,或可简单地视为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常用的评定方法如下:

1.等长肌肉耐力测定

应用等长肌肉收缩形式测定肌肉在抗阻情况下能维持某一姿势的最长时间的方法。腹肌和背肌的耐力测定常采用此类方法。

(1)背肌耐力评定:

患者俯卧位,两手抱头,脐部以上的上身部分在床沿外,固定双下肢,伸直后背部,使上体凌空成超过水平位,若低于水平位为终止。记录其能维持此姿势位的最长时间,一般以1min为正常值。

(2)腹肌耐力评定: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记录其能维持的最长时间,也以1min为正常值(注意此时实际不仅评定腹肌耐力,同时还评定了髂腰肌的耐力)。

2.四肢肌肉耐力测定

需借助等速运动装置完成,在等速测试仪上设定运动速度为0°/s,测定肌群以最大等长收缩起始至收缩力衰减50%的维持时间。可选择的方案较多,通常是在高速测试角速度(≥180°/s)的条件下进行。

(1)耐力比值测定:

在等速测试仪上以180°/s的运动速度连续做最大收缩20~25次,计最末5次(或10次)与最初5次(或10次)做功量之比,即可测定肌肉耐力比,作为判断肌肉耐力的指标。

(2)50%衰减试验:

以高速(180°/s或240°/s)下肌耐力,测试连续最大收缩,直至有2~5次不能达到最初5次运动平均峰力矩的50%为止,计算完成的运动次数。

3.肌肉耐力测定康复健康教育

(1)在等速肌耐力测定时,协同肌与拮抗肌分别测定。

(2)为了避免测试中肌肉疲劳,通常先测肌肉的力量,再测肌肉的耐力。

(3)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肌耐力测试。

(4)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肌耐力测试时,应注意避免屏气动作。

第二节 肌张力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一、概述

肌张力(muscle tone)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不断的收缩,临床表现为肌肉被动拉长或牵伸时的阻力。

肌张力增高指肌肉组织坚实,屈伸肢体时阻力增加。肌张力增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①痉挛(spasm):在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又称折刀现象,为锥体系损害现象。②强直(rigidity):屈伸肢体时,阻力始终增加,又称铅管样强直,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

肌张力降低指肌肉松软,屈伸肢体时阻力低,关节运动范围扩大,表现为弛缓性麻痹,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小脑病变等。

二、肌张力评定方法

(一)肌张力的手法检查
1.视诊

观察肢体或躯体异常的姿态。异常运动模式(异常协同)常表明存在肌张力异常,不自主的波动化运动变化表明肌张力障碍,自主运动完全缺失则表明肌张力弛缓。

2.触诊

触之硬表示肌张力增高,触之软表示肌张力降低。

3.反射

注意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腱反射亢进等现象。

(1)方法:

直接用指尖或标准的反射叩诊锤轻叩所要检查的肌腱导致的肌肉收缩情况。

(2)评分:

可予以0~4级评分。其中0级为无反应;1+级为反射减退;2+级为正常反射;3+级为痉挛性张力过强、反射逾常;4+级为阵挛。

(3)典型的深反射检查:

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

4.被动运动检查

找出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是否存在痉挛和阵挛,肌张力是否过强以及特征变化,并与挛缩进行比较和鉴别,可按神经科分级方法(表8-5)。

表8-5 肌张力的神经科分级方法

(二)痉挛的评定
1.痉挛的手法快速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评定法

一般由检查者给被检者检查有关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根据检查者的感觉做出判断(表8-6)。做PROM检查时,最好从被检者肌肉处于最短的位置开始,且速度要快。

表8-6 痉挛的手法快速PROM评定法

2.改良Ashworth 分级法

此分级法是通过手法评定痉挛的一种方法。根据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所感受的阻力来分级评定的方法,是临床评定痉挛的主要手段。评定标准见表8-7。

表8-7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续表

(三)肌张力低下评定

肌张力低下的评定根据肌张力迟缓的程度,分轻度、中~重度两级进行评定。

1.轻度肌张力低下

肌张力降低,肌力下降。将肢体放在可以下垂的位置并释放时,肢体只能短暂的抗重力,然后立即落下,仍存在一些功能活动。

2.中~重度肌张力低下

肌张力显著降低或消失,徒手肌力检查为0级或1级。将肢体放在可下垂位置上并释放时,肢体立即落下,不能进行任何功能活动。

(四)肌张力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1.肌张力的评定必须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要求被检者尽量放松。

2.检查者活动被检者肢体时,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徒手接触,并以恒定速度和幅度来回活动,并比较两侧肢体。

3.肌张力评定受患者的努力的程度、情感、环境温度、评定时并存的问题(如感染、膀胱充盈、便秘、压疮、静脉血栓、疼痛、局部受压等)、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如发热、电解质紊乱)、药物、患者的体位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评定的程序要标准化。

4.再次评定时,应尽量选择相同的时间段和评定条件。

第三节 关节活动度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一、概述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vement,ROM)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ROM的测量包括主动和被动活动度测量。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vement,AROM)指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vement,PROM)指由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常见原因包括骨性病变、滑膜或软骨损伤、积血或积液、关节炎、关节的畸形;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或粘连、瘢痕挛缩、肌痉挛;韧带断裂、韧带松弛、肌肉弛缓性麻痹等。

关节活动度评定目的:确定关节活动度受限的程度;根据整体的临床表现,大致分析可能的原因;为选择康复治疗方法提供依据;评定康复治疗效果。

二、关节活动度评定

(一)关节活动度评定仪器
1.通用量角器

由一个带有半圆量角器或全圆量角器的固定臂及一个移动臂的普通长度尺组成。手指关节用小型半圆角器测量。使用时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准确对到关节活动轴中心(参照一定的骨性标志),将量角器的两臂分别放到或指向关节两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肢体长轴相平行。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在量角器刻度盘上读出关节活动度。

2.方盘量角器

正方形,每边长12cm,上有圆形刻度盘的木盘,加一指针及把手构成。在木盘刻度面处于垂直位时,方盘中心的指针由于重心在下而自动指向正上方。使用时采取适当位置使关节两端肢体处于同一个垂直面上,并使一端肢体处于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盘的一边紧贴另一肢体,使其刻度面与肢体处于同一垂直面上,即可读得关节所处的角度。方盘边缘的选择以使0°点指向规定的方向为准。

3.电子量角器

与通用量角器相似,但固定臂和移动臂为两个电子压力传感器,刻度盘为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可以与固定臂和移动臂固定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连接线与两臂相连,电子量角器重复性好,使用方便,精确度优于通用量角器。

4.指关节测量器

(1)小型半圆形量角器测量:

①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地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上,并随之移动;②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骨移动,所以移动的弧度即为所测关节的活动度。

(2)直尺测量:

测量手指外展时,将直尺横放在相邻手指的远端,测量手指外展的最大距离[以厘米(cm)表示];测量手指屈曲时,将直尺放在测量手指与手掌之间,测量屈曲手指指尖到手掌的垂直距离[以厘米(cm)表示]。

(3)圆规测量拇指外展:

先将圆规两脚放在拇指和示指指尖,测量两指之间的最大距离,再在直尺上测出距离[以厘米(cm)表示]。

5.脊柱活动测量

(1)背部活动测量仪:

将测量仪放在脊柱节段的棘突上,随着躯干向前屈曲,测量仪上显示的度数即为所测节段的屈曲度数。

(2)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

被测试对象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分别进行躯干前屈、躯干后伸以及分别向两侧的躯干侧屈,通过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度[以厘米(cm)表示]。

(二)主要关节活动度评定
1.上肢关节活动度测定法

见表8-8。

表8-8 上肢关节活动度测定法

2.下肢关节活动度测定法

见表8-9。

表8-9 下肢关节活动度测定法

3.脊柱关节活动度测定法

见表8-10。

表8-10 脊柱关节活动度测定法

续表

(三)关节活动度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1.测量前要对患者详细说明,取得配合,防止出现错误的姿势和邻近关节的替代动作。

2.暴露测量的关节,确定轴心、固定臂、移动臂,关节活动时要防止其固定臂移动。

3.专人测量,应先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后被动关节活动度测量。

4.被动关节活动时手法要柔和,速度要缓慢、均匀,尤其对伴有疼痛和痉挛的患者不能做快速运动。如存在关节脱位、骨折未愈合或刚刚经历肌腱、韧带、肌肉等手术,则禁止做周围的关节活动度检查。

5.应与健侧相应关节测量进行比较,亦应测量患部上下关节活动范围;避免在按摩、运动及其他康复治疗后立即进行测量。

6.同器械、不同方法测得的关节活动度有差异,不宜互相比较。

第四节 肢体功能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一、髋关节功能活动Harris评定

(一)评定内容及标准

Harris评分(表8-11)是一个评定髋关节功能的方法,用来评定保髋术后和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

表8-11 髋关节Harris评分

续表

(二)结果判定

Harris评分的得分在91分以上为优,得分在76~90分为良,得分在50~75分为尚可,得分<49分为差。

二、膝关节功能活动评定

(一)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评分)
1.评定内容及评定标准

见表8-12。

表8-12 膝关节KSS评分

续表

续表

2.结果判定

85~100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为差。备注:方框内标有“分”的填具体分数;方框内标有“°”的填具体度数;方框内无任何标志的只需在相应项打“√”,肌力项除外。

(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
1.评定内容及评定标准

见表8-13。

表8-13 膝关节HSS评分

续表

2.结果判定

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总分:最高为100分,优:>=80分;良:70~79分;可:60~69分;差:<59分。

(三)Lysholm评定
1.评定内容及评定标准

见表8-14。

表8-14 膝关节Lysholm评分

续表

2.结果评定

Lysholm评定量表依据患者的主观感觉及膝关节的功能状态进行评定,量表最低得分 0分,量表最高得分为100分。

第五节 心肺功能评定的康复健康教育

一、概述

心肺功能指人摄氧量和将氧气转化成为能量的能力。整个过程牵涉心脏泵血功能、肺部摄氧及交换气体的能力、血液循环系统携带氧气至全身各部位的效率,以及肌肉使用这些氧气的功能。心肺功能是维持人体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基础,是人体运动耐力的基础,泛指有氧运动系统通过肺呼吸和心脏活动推动血液循环向机体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满足各种人体生命活动物质与能量代谢需要的生理学过程,与人的体质健康和竞技运动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目前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ICF)将于呼吸和心血管能力有关的适应持续体力消耗的功能称作运动耐受功能,包括身体耐力、有氧耐力、抵抗力和易疲劳的功能。心肺功能的评定主要包括心功能评定和肺功能评定。

二、心功能评定

心功能是以适当或所要求的量和压力将血液泵出流到全身的功能。常用的心功能评定方法包括对体力活动的主观感觉分级(如心脏功能分级、自觉用力程度分级)、心脏负荷试验(如心电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核素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等。心脏负荷试验中最常用的是心电运动试验。心电运动试验(ECG)指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

(一)心功能分级
1.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Ⅰ~Ⅳ分级

1928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提出,几经更新,逐步完善,临床上沿用至今。该分级适用于单纯左心衰竭、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1)Ⅰ级:

患者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2)Ⅱ级:

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3)Ⅲ级:

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4)Ⅳ级:

患者有心脏病,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进行任何体力活动均使不适增加。

2.NYHA心功能A~D分级

为了对心功能分级进行补充,根据客观检查结果(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X线、心脏超声、放射学显像等)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进行第二类分级。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协会(AHA)将此分级做了更新。

(1)A级:

心力衰竭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2)B级:

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3)C级:

过去或现在有心力衰竭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

(4)D级:

终末期心力衰竭,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3.Killip心功能分级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功能不全采用1967年Killip等提出的分级法(Killip分级)。

(1)Ⅰ级:

无心力衰竭,没有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2)Ⅱ级:

有心力衰竭,肺部啰音范围<50%肺野,出现第三心音,静脉压升高。

(3)Ⅲ级:

严重心力衰竭,肺部啰音范围>50%肺野。

(4)Ⅳ级:

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外周血管收缩的表现,如少尿、发绀和出汗。

4.6分钟步行心功能分级

6分钟步行试验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生理状态下的心功能,是一种无创、简单、安全的临床试验,常用的分级方法为:Ⅰ级(<300m);Ⅱ级(300~374.9m);Ⅲ级(375~449.9m);Ⅳ级(≥450m)。

(二)心电运动试验的应用
1.协助临床诊断

(1)冠心病的诊断:

试验的灵敏度为60%~80%,特异度为71%~97%。试验中发生心肌缺血的运动负荷越低、心肌耗氧水平越低、其ST段下移程度越大,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就越高、诊断冠心病的可靠程度越大。

(2)鉴定心律失常:

运动中诱发或加剧的心律失常提示器质性心脏病,应该注意休息,避免过量运动;康复治疗时应暂时停止运动或调整运动量。而心律失常在运动中减轻甚至消失多属于“良性”,平时不一定要限制或停止运动。

(3)鉴定呼吸困难或胸闷的性质:

器质性疾病应在运动试验中诱发呼吸困难,并与相应的心血管异常一致。

2.确定功能状态

(1)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

运动中发生心肌缺血的运动负荷越低、心肌耗氧水平越低、ST段下移的程度越大,冠状动脉病变就越严重,预后也越差。运动试验阳性的无症状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大。

(2)判断心功能、体力活动能力和残疾程度:

运动能力过低可作为残疾评判依据。

(3)评定康复治疗效果:

运动试验时的心率、血压、运动时间、运动量、吸氧量、心肌耗氧量、心肌缺血时心电图表现和症状均可以作为康复治疗效果定量评判的依据。

3.指导康复治疗

(1)确定患者运动的安全性:运动试验中诱发的各种异常均提示患者运动危险性增大,例如低水平运动(低运动负荷或低心肌耗氧量)时出现心肌缺血、运动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循环不良症状或心力衰竭症状、运动能力过低等。

(2)为制订运动处方提供客观依据:运动试验可以确定患者心肌缺血阈值、最大运动能力、运动安全系数或靶运动强度,有助于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和安全性。

(3)调整住院过程中的体力活动,协助患者选择必要的临床治疗,如手术。

(4)出院前评估,使患者感受实际活动能力,去除顾虑,增强参加日常活动的自信心。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凡是有上述应用需求,同时病情稳定,无明显步态和骨关节异常,无感染及活动性疾病,患者精神正常以及主观上愿意接受检查,并能主动配合者均为适应证。

2.禁忌证

病情不稳定者均属于禁忌证。临床上稳定与不稳定是相对的,取决于医师和技师的经验和水平,以及实验室的设备和设施条件。

(1)绝对禁忌证:

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的左心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的严重心律失常(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快速型房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增剧型心绞痛、近期心肌梗死后非稳定期、急性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急性肺动脉栓塞或梗死、全身急性炎症、传染病和下肢功能障碍、确诊或怀疑主动脉瘤、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血栓性脉管炎或心脏血栓、精神疾病发作期间或严重神经症。

(2)相对禁忌证:

严重高血压(高于200/120mmHg)、肺动脉高压、中度瓣膜病变和心肌病、明显心动过速或过缓、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严重阻塞型心肌病、心脏明显扩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窦房阻滞、严重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或类似病变、严重肝肾疾病、严重贫血及未能控制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骨关节病等、血电解质紊乱、慢性感染性疾病、运动会导致恶化的神经肌肉疾病、骨骼肌肉疾病或风湿性疾病、晚期妊娠或妊娠有并发症者、病情稳定的心力衰竭、重症贫血、明显骨关节功能障碍,运动受限或可能由于运动而使病情恶化。

3.安全性

心电运动试验诱发的死亡率平均为1/10000,诱发心肌梗死为4/10000,造成住院治疗者(包括心肌梗死)为5/10000,诱发一般心血管异常者为1/1000。心血管意外与病例选择不当有关,与运动试验方法和运动量无关。因此,应当严格掌握病例选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心电运动试验的检查方法
1.运动方式

(1)活动平板:

指装有电动传送带的运动装置,患者在其上进行步行或跑步,速度和坡度可调节。优点为接近日常活动生理,可以逐步增加负荷量。各种坡度、速度时的心血管反应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患者的步行锻炼。

(2)踏车运动:

采用固定式功率自行车,可定量增加踏车阻力,调整运动负荷。运动时无噪声,运动中心电图记录较好,血压测量比较容易,受检者心理负担较轻,可以在卧位进行。但对于体力较好者如运动员,往往不能达到最大心脏负荷。此外,运动时受试者容易因意志而中止运动,一些老年人或不会骑车者比较难以完成运动。

(3)手摇车运动:

试验原理与踏车试验相似,只是将下肢踏车改为上肢摇车。

(4)等长收缩运动:

常用的方法有握力运动和自由重量运动。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理想,但可以用于运动生理或功能评估研究。

2.试验分类

(1)极量运动试验:

运动强度逐级递增直至受试者感到筋疲力尽,或心率、摄氧量继续运动时不再增加为止,即达到生理极限。一般用于正常人和运动员最大运动能力的研究。极量运动试验可按性别和年龄推算的预计最大心率(220-年龄)作为终止试验的标准。

(2)亚(次)极量运动试验:

运动至心率达到亚极量心率,即按年龄预计最大心率(220-年龄)的85%或达到(195-年龄)时结束试验。用于测定非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

(3)低水平运动试验:

运动至特定的、低水平的靶心率、血压和运动强度为止。即运动中最高心率达到130~140次/min,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次/min;最高血压达160mmHg,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40mmHg;运功强度达3~4MET作为终止试验的标准。低水平运动试验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或心脏手术后早期康复病例,以及其他病情较重者,作为出院评价、决定运动处方、预告危险及用药的参考。

(4)定量行走试验:

让患者步行6min或12min,记录其所能行走的最长距离。对于不能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患者可行6min或12min行走距离测定,以判断患者的运动能力及运动中发生低氧血症的可能性。采用定距离行走,计算行走时间,也可以作为评定方式。

3.常用试验方案

(1)活动平板试验:

改良Bruce方案应用最广泛,同时增加速度和坡度来增加运动强度。Naughton方案的运动起始负荷低,每级负荷增量均为安静代谢量的1倍。Balke方案速度固定,仅依靠增加坡度来增加运动负荷。STEEP方案是通过增加速度或坡度来实现,但不同时增加速度和坡度。

(2)踏车试验:

运动负荷男性以300(kg·m)/min起始,每3min增加300(kg·m)/min;女200(kg·m)/min起始,每3min增加200(kg·m)/min。

(3)手摇车试验:

用于下肢功能障碍者。运动起始负荷150~200(kg·m)/min,每级负荷增量100~150(kg·m)/min,时间3~6min。

(4)等长收缩试验:

一般采用握力试验。常用最大收缩力的30%~50%作为运动强度,持续收缩2~3min。还可采用定滑车重量法,即通过一个滑轮将重力(重锤)引向受试者的手或腿,受试者进行抗阻屈肘或伸膝,并始终保持关节角度不变。受试的重力可以从2.5kg开始,每级持续2~3min,负荷增加2.5kg,直至受试者不能继续保持关节角度为止。

(5)简易运动试验

1)定时运动法:

用于体力能力无法进行活动平板或踏车的患者,患者尽力行走6min,计算所走的距离。行走的距离越长,说明体力活动能力越好。这类试验的目的只是判断体力活动能力,对诊断没有帮助。

2)固定距离法:

固定距离,如20m,计算完成该距离的时间。

4.主观用力程度分级

主观用力程度分级(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是根据运动者自我感觉用力程度衡量相对运动水平的半定量指标(表8-15)。一般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要求达到15~17min。分值乘以10约相当于运动时的正常心率反应。

表8-15 主观用力程度分级

5.运动试验终点

极量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生理极限或预计最大心率;亚极量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亚极量心率;症状限制运动试验的终点为出现必须停止运动的指征;低水平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特定的靶心率、血压和运动强度。此外出现仪器故障应该作为试验的终止指标。试验室内应备有急救药品和设备,并对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及时的处理。

(五)心功能评定康复健康教育

1.用最通俗和扼要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心电运动试验的方法,取得患者的合作。

2.试验前2h禁止吸烟、饮酒,不可饱餐或空腹,适当休息(0.5h)。

3.试验前1d内不参加重体力活动。停用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包括洋地黄制剂、硝酸甘油、潘生丁、咖啡因、麻黄素、普鲁卡因胺、奎尼丁、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拮抗药、吩噻嗪类等。

4.感冒或其他病毒、细菌性感染1周内,不宜参加试验。

三、肺功能评定

肺功能指把空气吸入肺部,空气和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并呼出气体的功能。呼吸功能包括通气和换气两个基本部分。

(一)影响肺功能评定的因素

肺功能检查一般包括通气功能检查、呼吸力学检查和小气道功能检查等。它目前不仅用于康复治疗中,并且也用于职业评定中。在进行上述检查中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1.精神因素

呼吸受精神因素的直接影响较多。肺功能检查需要患者高度配合,往往由于合作程度的好坏,明显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必须重复多次进行,取其比较恒定的值。并且一般均以±20%为其正常范围。

2.呼吸系统状态

在不同的呼吸系统状态,肺功能改变也较明显,例如一次是在呼吸道炎症情况下,一次是在消除呼吸道炎症后的情况下进行。则两次结果往往有较大差别。此时即不能认为是肺功能的改善。这仅仅是炎症对肺功能影响的消除结果。又如肺功能检查一次在排痰前进行,一次则在排痰后进行,则其结果也只能说明是痰液对肺功能影响的消除。因此,必须注意前后动态检查中基本条件的一致性。

(二)肺功能评定内容
1.主观症状

通常以有无出现气短、气促症状为标准。采用6级制,即按日常生活中出现气短、气促症状,分成6级(表8-16)。

表8-16 主观症状6级

2.客观检查

(1)潮气量(tidal volume,TV):1次平静呼吸,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正常成人约500ml。

(2)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平静呼气末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最大气量,即潮气量加补吸气量。正常男性约2600ml,女性约1900ml。

(3)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平静吸气后,再做最大吸气时所吸入的吸气量。正常男性约2100ml,女性约1550ml。

(4)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正常男性约910ml,女性约560ml。

(5)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最大吸气后所能用力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男性约3470ml,女性约2440ml。

(6)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及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分别是平静呼气后和最大深呼气后残留在肺内的气量。正常FRC男性为2270ml±809ml,女性为 1858ml±552ml,RV男性为 138ml±631ml,女性为 1301ml±486ml。

(7)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量。男性为5400ml±970ml,女性为 3800ml±540ml。

(8)每分静息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MV):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出入肺的气量,等于潮气容积×每分钟呼吸频率。正常男性为6663ml±200ml,女性为4217ml±160ml。

(9)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是以最快呼吸频率和最大呼吸幅度呼吸1min所取得的通气量,反映通气功能的最大潜力。正常男性为104L±2.71L,女性为82.5L±2.17L,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低于70%为异常。

(10)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又称时间肺活量。是深吸气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人的用力活量与肺活量基本相等,第1、2、3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称为1秒率、2秒率、3秒率,其正常值分别为83%、96%和99%,正常人在3s内可将肺活量全部呼出。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的呼气时间延长,故每秒呼出气量及其占FVC百分率减少;限制性通气障碍患者则呼气时间往往提前,其百分率增加。临床上常用第1s用力呼出量(FEV 1 )作为判定有无气道阻塞的指标。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和禁忌证与心电运动试验相似。

(四)气体代谢测定
1.测定方法

(1)血气分析:

抽取动脉血液,测定血液中的气体分压和含量,并以此推算全身的气体代谢和酸碱平衡状况。

(2)呼吸气体分析:

测定通气量及呼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并以此推算吸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各项气体代谢的参数。在康复功能评定中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2.运动方案

参与运动的肌群越多,所测得的最大摄氧量越高(平板运动最高),常以平板运动试验测定结果为基准,也有功率车、手臂摇轮运动、台阶试验的运动方案。

3.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

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是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健康成年人安静、坐位时,每千克体重、每分钟的耗氧量为3.5ml/(kg·min),即1MET。代谢当量在康复临床应用包括:

(1)判断体力活动能力和预后:

一般将运动试验所能达到的最大摄氧量折算为代谢当量,或采用间接判断的方式确定代谢当量,用以判断体力活动水平和预后(表8-17),以及是否手术治疗的选择参考。

表8-17 判断体力活动能力和预后

(2)用以判断心功能及相应的活动水平:

由于心功能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最高代谢当量的水平与心功能直接相关(表8-18)。

表8-18 各种心功能状态时的代谢当量及可以进行的活动

(3)制订运动处方:

采用代谢当量表示运动强度得到广泛认可。代谢当量与能量消耗直接相关,所以在需要控制能量摄取和消耗比例的情况下(如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康复),采用代谢当量是最佳选择。在计算上可以先确定每周的能耗总量(运动总量)及运动训练次数或天数,将每周总量分解为每天总量,然后确定运动强度,查表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并将全天总的代谢当量分解到各项活动中去,组成运动处方。

(4)区分残疾程度:

将最大代谢当量小于5作为残疾标准。

(5)指导日常生活活动与职业活动:

职业活动(每天8h)平均能量消耗水平不应该超过患者代谢当量峰值的40%,峰值强度不可超过代谢当量峰值的70%~80%。代谢当量与工作能力见表8-19。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能进行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动或职业活动,因此需要在确定患者的安全运动强度之后,根据MET表选择合适的活动(表8-20)。

表8-19 代谢当量与工作能力

表8-20 常用日常生活、娱乐及工作活动的MET

续表

(五)肺功能评定康复健康教育

1.用最通俗和扼要的方式向患者交代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必要时先做1次适应性练习。

2.保证仪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保持室温在15~25℃。

3.评定前2h禁止吸烟、饮酒,不可饱餐或空腹,不参加剧烈活动。

4.评定前24h内停用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

5.感冒或其他病毒、细菌性感染1周内不宜参加试验。

四、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衡量人体呼吸和循环功能水平的肺功能检查之一。它可用于功能性运动容量的评价、疾病的诊断及判断治疗。心肺功能运动试验为一种诊察手段,在负荷递增的运动中反映人体的心肺功能指标,经过对各项参数的综合分析,了解心脏、肺脏和循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贮备能力。

常用指标:最大摄氧量(VO 2 max)、代谢当量(MET)、氧通气等量(VE/Vo 2 )、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运动最大通气量(MVV)、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量(stroke volume,SV)、每搏氧耗量(O 2 pulse)、二氧化碳排出量(carbon dioxide output,Vco 2 )、每分通气量(VE)、终末潮气氧分压(PETo 2 )、终末潮气CO 2 分压(PETco 2 )、生理死腔(Vd/Vt)、呼吸困难指数(dyspnea index)、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 2 )。

心肺功能运动试验(CPET)正常值:

(1)最大摄氧量VO 2 max(L/min)=0.001B×(61.45~10.7Z~0.372Y),其中B为体重(kg),Z=1(男)或2(女),Y为年龄(岁)。

(2)最快心率(次数/min)=210~0.65Y,其中Y=年龄(岁)。

(3)最大每搏氧量(ml/每搏)= 最大摄氧量VO 2 max(ml/min)/最快心率(次数/min)。

(4)VEmax/MVV(%)<70%。

(5)最快呼吸频率(次数/min)=35~50。

(6)PA~aDO 2 (kPa)<(11.4+0.43Y)0.133,其中Y=年龄(岁),0.133=mmHg转换为kPa的系数。

(一)心肺运动试验意义

1.鉴别呼吸困难和运动受限的原因。

2.预测健康人在特殊条件下的风险。

3.预测发生高血压或心肌缺血的风险。

4.诊断冠心病。

5.诊断和评估心功能不全。

6.评估手术风险。

7.指导慢病管理和康复治疗。

8.指导运动健身。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凡是有上述应用需求,同时病情稳定,无明显步态和骨关节异常,无感染及活动性疾病,患者精神正常以及主观上愿意接受检查,并能主动配合者均为适应证。

2.禁忌证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包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严重左心功能受损、急性肺动脉栓塞或肺梗死、严重下肢脉管炎或肢体功能障碍。

(三)操作流程
1.试验前准备

设备定标,任何测量工具都需要定标以保障测量的精确性;运动心肺相关的测量包括气体流量以及O 2 、CO 2 成分。由于传感器、气体状态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压强的影响,也需要对环境参数定标。

2.开始测试

佩戴设备,开始测试静态肺功能,包括慢速肺活量、流速流量环(1秒量、峰值流速等)、每分钟最大通气量。

3.测试负荷运动

包括静息、空蹬、负荷递增、恢复。

(1)静息:

患者保持静息状态1min以上,测定患者静息时的参数。如静息心率、静息血压、基础代谢率等。

(2)空蹬:

也称为热身阶段。不加载功率或较低的恒定功率(如10w);患者保持50转/min以上的速度(蹬功率车),或75~85/105~120步/min的踏步速度(四肢联动);保持至少1min的空蹬阶段,并测定相关参数。如心率、血压、摄氧量等。

(3)负荷递增:

患者继续保持匀速蹬车速度;运动功率递增;总的负荷递增运动试验时间维持在10min以内,宁短勿长;测试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参数:心率、ST段、血压、RER、RPE等;发现异常事件,添加标记点(如心电异常事件)。

终止负荷递增的指标:①受试者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发绀、呼吸窘迫、大汗、恐惧、眩晕、黑矇、昏厥等。②新出现或加重的心绞痛。③严重的高血压(240/140mmHg),或者收缩压或平均血压下降大于10mmHg。④出现明显的心律失常,如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显著的心动过缓等。⑤ST段抬高>1mm,或者压低2mm或更多。⑥受试者不能维持踏车速度40转/min。⑦严重疲劳,严重腿痛,或其他不能继续负荷运动者。⑧氧饱和度降至90%以下。⑨达到可重复的峰值VO 2

(4)恢复:

受试者继续无负荷缓慢运动1~2min,再改为静息状态;避免剧烈运动突然终止时出现血压骤降、头痛、心律失常等;受试者通过面罩呼吸至少2min;尽量让受试者各项指标恢复至接受试验前的静息状态水平。

(四)心肺运动试验健康教育

1.心肺运动试验前受试者8h之内不能吸烟以及不能喝碳酸性饮料,因为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测定。

2.心肺运动试验前要详细询问病史、用药情况以及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了解平时活动情况以制订合适运动方案。

3.履行告知义务,受试者必须填写书面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告知受试者运动有关潜在的不适风险,以及鼓励试验前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做好有效医患沟通,使其依从性或者做心肺运动试验可能取得更好效果。

4.要严密监测受试者心电图情况,如有没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血压过高或在血压逐渐升高时突然下降,以及血氧指标有没有突然下降等。

5.心肺运动试验时一般不建议受试者说话,告知如果不舒服可以打手势或表情暗示,要密切观察其表情或手势变化。发现患者各种不适反应,一定要及时终止试验。

6.心肺运动试验之后,不能马上下功率车,要做2~3min恢复运动,观察患者运动恢复的情况,同时继续监测其血压、心率、心电图等情况,确保各种生理指标安全。主要是因为在前期心肺运动试验时,大量血液到达肢体,如果马上终止,大量血液可能迅速回流心脏,加重心脏负担,诱发严重后果。

(霍文璟) tQVoB5pYAquE/w4bFl4S4ftPfwW8NsFvwN/kOsRDCMQq9eUcSMqkZJmNoPfAJZ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