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健康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工作还在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实践基础也相对薄弱。它所利用的相关理论来自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教育学、传播学、预防学、行为学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康复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学、传播学、教育学应成为康复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学科。
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和伤病员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和处理残疾和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先天发育不良的残疾者;它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帮助伤患者和残疾人根据实际需要和身体潜力,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活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融入社会。康复医学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不同,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
康复医学是一个跨器官系统、跨年龄、跨性别的学科。它即不以疾病为中心,也不以器官为目标,而是以功能为基础或以功能为中心,面向各类功能障碍患者,帮助患者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从功能取向性出发,康复治疗着眼于功能治疗、功能评估、功能训练、功能补偿、功能增强、功能替代和功能适应等。
康复治疗的各种干预要由多学科合作、协同完成,需采用跨科性工作方法。在患者康复全过程中,从功能评估、康复目标拟定、理疗训练、复查、修订方案到最后总结,均采用协作组工作方法。协作组成员有康复医生、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假肢矫形器师、社会工作者等。各学科发挥自己专长,围绕康复共同目标,相互配合、沟通、协调,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
康复医学既有很强的技术性,也有很强的社会性。康复工作不仅依靠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人们的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以促进残疾人改善功能、振奋精神,达到生活自理的目标,并在社会上取得平等的地位。为此医护人员不能单凭康复技术而工作,而应当具备社会观点和社会意识,才能更好地通过康复医疗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功能训练。康复医学工作者着眼于保存和恢复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运动、感知、心理、语言交流、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功能训练,尽可能地满足残疾人和功能缺陷者对功能康复的需求,提高生存质量。
康复对象不仅是存在功能障碍的器官和肢体,更重要的是患者整体的康复,即在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领域上全面得到康复。
有能力参加社会生活,这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康复最重要的目的是使残疾者,通过功能的改善或环境条件的改善而能重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上有用的成员,重新参加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职责。
生活质量主要反映在健康状态、职业和工作状态、经济状况、婚姻、家庭及居住环境状况、业余休闲生活状况、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状况、个人对生活的心理感受等。通过全面康复使残疾人、慢性病功能障碍者的日常生活方面的能力水平提高,上述生活质量状况得到改善。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从预防的观点出发,以人类健康和疾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社会原理为研究方法,依靠医学预防、社会预防以及公共卫生措施,充分利用环境对健康的有益因素,控制或消除环境中对健康的有害因素,达到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劳动功能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
预防医学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康复医学中康复的基本对策,首先是预防,因为如果一旦出现了残疾,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可能康复,且仍达不到原来的健康水平。康复伤残预防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包括旨在减少病损发生的各种措施,如进行公共卫生教育,供应净水和卫生设施;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宣传优生优育,预防先天性疾病;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工伤车祸事故发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职业病危害等。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疾病发生,其中重要的一项预防措施的教育内容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包括个人和群体在增进健康和疾病康复中自我负责、自我预防、自我保健的心态和行为能力,以及人的机体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内在的自我保健机制。康复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与患者及其家属一起建立共同参与型自我保健模式,使患者主动地对自我健康负责。
一旦出现了病损,千方百计地避免发展为失能。重视早期康复,如早期有效地治疗骨折或伤口;早期开展重症康复,减少并发症、后遗症;早期截去无保留价值的肢体;早期用药防止精神病、肺结核加重;早期社会干预,对已有病损者防止再发生其他病损。二级预防首先要开展康复临床健康教育,使之能在出现病损时得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治疗,防止病损发展为失能及二次损伤的发生。
当失能不能被逆转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演变为残障。方法是提供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提供拐杖、轮椅、假肢、矫形器等辅助设备,提供合适的交通工具及改善住所环境等。
在三级预防中,康复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康复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康复知识的灌输和康复技能行为指导,帮助患者建立遵循康复程序行为和积极配合参与行为,使患者正确对待残疾,重塑自尊、自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患者从疾病后的残疾状态,通过康复治疗,向恢复状态发展,同时减少并发症、伤残率和死亡率。
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是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的主课,它是运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一定物质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
康复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系统的康复理论及康复治疗程序相结合,利用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保健及康复知识等技术促进康复,把残疾降低到最低限度。康复健康教育所关注的是人们知识水平和行为的改变及功能恢复的状态。为达到这个目标,康复教育者不仅要考虑人们获得的康复知识、改变和转变行为的进程,而且要了解影响这种进程的因素。为此康复健康教育者应具有充实的行为理论,在实施患者教育中,学会应用行为理论,对患者进行相关康复知识的评估分析,明确影响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并依此确立教育目标和行为目标,为康复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依据。
传播学(communication)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信息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传播学是健康教育者实践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研究人与人之间分享信息关系的一门学科。传播学研究对象是人的传播行为,其传播过程由五个因素组成: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
健康教育者扮演的角色即为传播者。作为传播者首先应具备健康教育意识和康复医学学科知识。康复健康传播活动传播的是相关康复健康信息,康复健康信息泛指一切有关健康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一套完整的康复健康信息能有效地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因此完整的康复信息内容不仅要包括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还要告诉人们如何做(how to do)。在患者康复教育中,要利用媒体进行康复教育知识的传播,扩大传播影响,提高传播效果。传播中包括传递信息、沟通交谈、咨询指导、宣教手册、康复健康知识讲座、讨论会、演讲、宣传栏、视频等。康复健康教育的对象为患者、家属或陪伴,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疾病、不同康复需求特点选择传播媒介。
康复健康教育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传播应达到的效果可分为4个层次:知道康复信息、康复观念认同、康复信念转变、采纳康复行为。上述四个层次对患者康复教育程序的实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郑彩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