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康复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康复健康教育是康复医学中重要治疗手段

在医院健康教育活动中,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健康教育对各种治疗具有增效作用,却没有认识到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从临床患者的教育效果看,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依从性,可以起到减轻患者的并发症和心理负担的治疗作用。康复健康教育是一种提高康复效果的治疗方法,尤其对康复知识缺乏和不知道如何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通过康复健康教育,明确康复意义和目标,学会康复训练技巧,可以促进早日康复;另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意外等致残患者不但要对其康复训练指导教育,同时让其认识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除了康复治疗训练外,最根本就是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没有良方,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科学、严密的康复健康教育。因此,康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目前在一些疾病康复中(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疾病)已开始利用“康复健康教育”治疗手段作为治疗疾病方法之一。

第二节 康复健康教育的适用环境

一、康复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需要开展康复健康教育

康复治疗的患者中既包括躯体的肢体残疾和内脏残疾,又有精神和智力残疾,此外还有慢性病患者、生理功能衰退的老年患者。康复对象的复杂性及需要各不相同,康复治疗的手段多样性,除了必要的医疗、药物外,还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职业康复等。康复治疗是多专业、跨学科的医学,横的方面存在着各学科间关系需协调;纵的方面从残疾人开始康复到重返社会,存在着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尽管康复治疗手段多样性决定了专业门类的多样性,但目标是一致的:使患者早日康复。由于康复治疗复杂性、多样性及团体协作性,为此康复全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均需团体协作组成员共同参与做好工作。

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需要开展康复健康教育

康复治疗的对象是残疾人而不是普通患者。患者的疾病经过医疗有痊愈的机会,而大多数残疾人的残疾是永久的,虽经过各种康复治疗可以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或恢复功能,消除一些不利影响,但许多已形成的残疾不能根治,有些残疾是伴随终身的。由此给康复患者造成的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残疾人无论在工作、生活、婚姻等方面都有很大困难,各种原因形成他们自卑、孤独等特有的心理特点。康复对象要在康复医务人员指导、训练、帮助下减轻残疾,重返社会不是一个简单容易和短期就能完成的进程。鉴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康复治疗团体的康复工作者对康复患者要有深厚的同情心,要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了解他们的痛苦、困难和各种功能障碍程度,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鼓励他们去发现自身还存在着的巨大潜力,树立自尊、自强信心,最大限度地恢复各种功能,达到身心全面康复的目标。

三、康复治疗的艰巨性与漫长性需要开展康复健康教育

康复医学的目的与治疗医学不尽相同,治疗医学对象是患者,患者的疾病被治愈或好转即可出院,因此出院往往就意味着治疗医学阶段的结束。而康复医学治疗的目的,不仅要使各类残疾人的身体功能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而且还要使他们重返社会生活,可以像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使其身体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已十分困难,还要使他们重返社会难度就更大。所以,康复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艰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复实际上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不能终止的过程。康复不可以像临床患者经过某些常规治疗之后很快收效,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久的治疗训练。为此,在康复治疗艰巨、漫长的进程中,康复医务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耐心、细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通过康复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康复的特殊性、艰巨性、漫长性,帮助他们树立起长期进行康复训练的思想观念及信心。

四、医患关系特殊性需要开展康复健康教育

在康复医学中,康复早期医患关系多为主动-被动型。因残疾后,患者处于严重的功能障碍,迫切需要同情、关心和治疗,而他们多处于被动接受治疗的状态。在康复中期医患关系转变为指导(医)-合作(残)的模式。此期以医患双方互动为前提的医患关系,医务工作者是指导者、协作者的角色,其行为模式是教会患者做什么、怎么做,患者以主动配合康复治疗为前提,形成指导-合作型关系。但在康复后期,特别是患者功能有了明显的恢复后,患者要争取早日重返社会。就要共同参与康复,患者不仅是主动配合康复治疗,还要参与对自己康复方案制订的讨论,是双向型关系,是高层次、高质量的现代医患关系。健康教育不仅要告知患者做什么,还要教会患者学会如何做。共同参与型是康复中最主要、最有效的一种医患关系模式。要建立这种模式,通过健康教育方法,使患者了解康复中共同参与模式的重要性、必要性,为达到早日康复的目标而共同配合、积极合作。

第三节 康复教育改善医患关系、降低医疗费用

一、康复教育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康复医学是在医疗服务中医患互动最多的学科。因此,医患关系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康复临床实践表明,医患关系的好坏是患者能不能配合康复治疗的重要因素,是康复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感到不满意的潜在因素,也是易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增加的重要原因。康复健康教育具有减少医疗纠纷的潜在功能,通过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让患者了解康复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还可以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对医护人员提供的康复医疗信息产生思想上的听、信和行为上的服从。

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患者有知情权,向患者做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在一种开放、坦诚、人道的情况下接受康复医疗,就会减少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即使万一有医疗纠纷发生,也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患者曾接受过教育、指导。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目前医疗纠纷问题较多,而医疗纠纷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若通过康复健康教育,给患者更多的关心,就能使医疗纠纷相对减少。为此康复教育是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纽带。

二、康复健康教育能降低医疗费用

许多国家的研究都以表明,开展患者教育对节省医疗费用的开支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医药协会指出,每花1美元用于患者教育服务,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支出。因此国外医疗保险机构大力支持在医院中开展患者教育,这足以证明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对残疾人达到预防疾病、掌握康复技能、减轻残疾、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就应根据国情,走出一条花费小、收益大的康复教育之路。我国目前需要康复的患者多、床位少,住院难及费用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能开展康复健康教育,就可以大大降低住院天数,提高病床周转率,减少慢性病患者的重复住院率。医院在不增添设备,不增加床位的基础上,扩大服务内容,使医疗设施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通过开展康复健康教育,将康复医学的工作扩大到社会,让更多的民众获取康复医学健康知识,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康复医学,在疾病的早期进入康复治疗,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康复疗效,使患者早日全面康复。

三、康复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对康复医学认知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现代高节奏社会生活所致的工伤事故、车祸的增加,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死亡率降低,致残后的生存率提高。众多的人希望医疗护理提供更多的康复办法,使人们幸存生命后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康复治疗中开展康复健康教育能降低并发症,使患者在机体、心理、社会适应、情绪、职业等方面获得良好状态,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康复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康复医学知识,也提高了康复医学的社会认知度。过去人们把康复简单地等同于针灸、推拿、理疗,而许多患者因康复知识缺乏丧失了最佳康复治疗时机。通过康复知识的普及、传播,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康复医学是与其他临床医学并驾齐驱的一门学科,有着严格的适应证和治疗手段。认识康复治疗的作用意义,尤其认识到在许多药物、手术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郑彩娥)

第四节 疾病预防与康复健康教育

一、概述

近十年来,我国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慢性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有3.3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1.4亿人,慢性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有1.3亿人,慢性代谢性与营养性疾病患者有1.2亿人,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有1.1亿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的88.5%,慢性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慢性病的早期症状往往较轻而容易被忽视,慢性病的病因在长期作用下,器官损伤逐步累积,往往症状严重时才被发现,因此,对慢性病我们要积极进行预防与控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二、疾病预防

(一)一般预防

随着患者年龄不断增长,常伴随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因此需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钙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积极防治原发性疾病。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并发症预防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应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康复功能训练开展越早,患者残疾程度越低。如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患者意识未清醒,可以为患者摆放偏瘫肢体抗痉挛体位;意识清醒可指导训练患者翻身、从卧位到坐位、床上运动等肢体功能综合训练方法;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胸部叩击、体位引流,保持和改善呼吸道的通畅。预防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

2.恢复期可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为患者制订适宜的康复计划,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耐寒训练,如用冷水洗脸、洗鼻等。嘱患者防寒保暖,预防各种呼吸道感染,嘱患者戒烟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防护,避免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3.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叩背,被动活动肢体,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预防压疮及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三、康复健康教育

(一)用药指导

1.需要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向患者讲解各类药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正确服药,不可随意增量、减量、停药,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

2.指导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避免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各种因素,如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避免过分喜悦、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等刺激。用药期间避免饮浓茶、咖啡等,以免降低药物作用。

3.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以确保疗效。

(二)康复指导

1.鼓励患者维持和培养兴趣爱好,坚持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延缓身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树立康复信心。

2.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较重者,应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单手穿衣、进食。并指导患者将ADL贯穿生活中,完成替代护理到自我护理的过渡,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尽早由医院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3.根据心、肺功能及体力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以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一般选择患者感兴趣、简单、易坚持的项目,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球类活动等。最佳运动时间以餐后1h后为宜。

4.防未病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通过健康教育告知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从饮食、锻炼、劳逸结合、平衡心态等方面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三)心理指导

1.对于术后及长期卧床且活动不方便者因急于求成,易急躁、发脾气,我们要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以消除不安与顾虑;安慰和鼓励患者,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讲解康复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适的锻炼方法,学会心理调节,如听音乐、看报、看书,在允许范围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患者的进步给予肯定,以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

2.指导患者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生活。当患者出现对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过低、绝望感时,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关爱,一起与患者分析出现不适的原因,指导患者重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对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励患者向亲人、医护人员倾诉内心想法,同时协同家属一起做好患者工作,讲解病情的发展、预后及患者保持的稳定情绪对疾病康复具有的重要意义。

3.争取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等社会支持;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康复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患者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

(四)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及时进行康复效果的评定,适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发现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完善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丁玲) 30qyW9s2vjdvvqCnMjMU7dU2qbn6m2zcCx0E9Qg7RB5k4ExRcXCQaqwZP7kEgY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