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我国半夏人工栽培及技术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药事业的发展,195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之后,各地先后开展了半夏的野生变家种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很多地方虽将半夏家种成功,但产量低且不稳定。这说明家种是可行的,只是对半夏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没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导致大田栽培产量低、效益差。因此,当时的生产队不愿大面积种植。进入80年代,土地实行承包制后,种植的面积就更少了。山东菏泽地区单县医药公司1969年半夏人工栽培初获成功,1974年扩大种植170余亩。1977年全区十个县推广种植达1525亩,虽然取得当年收干货半夏923234kg的好成绩(包括野生和家种),但家种半夏平均亩产只有84kg。土地实行承包制后,家种面积大幅减少。四川内江市中药材公司1978—1984年进行的半夏栽培试验,平均亩产94.6kg。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承担的“半夏野生变家种技术研究”项目,1987年鉴定时,亩产鲜品也只有250kg。江西武宁县医药公司1985年试验成功的半夏“一年三种三收”办法,亩产干品86~143kg。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家对中药材市场的开放和价格放开,半夏市场价格逐年升高,从1983年的3.2元/kg到1991年的14~15元/kg,再到现在的90元/kg左右。尽管在这三十几年里,价格增加了近30倍,但因栽培技术未得到普及,种植水平、产量有高有低,收益得不到保障,全国仍未形成规模种植。

根据中国药材公司《1991年生产统计年报》中有关资料显示,1991年除广西、广东两省(区)种植水半夏外,福建、西藏、海南、贵州、青海、宁夏、新疆及北方的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共14省市自治区都没有种植半夏,其余各省除甘肃、河南外,四川、河北、湖南、安徽等12个省市种植总面积仅有1239亩,总产量95.5吨,平均单产77kg,加上河南的1450亩、产量140吨,甘肃的5245亩、产量5.056吨,全国平均产量也只有近88kg。

从年报上可以看出:除甘肃、河南面积过千亩外,面积过百亩的仅有湖北、山东、浙江、安徽4省;其余河北、云南等8省市种植面积为5~89亩。从单产上看,14个省市中,亩产过100kg的仅有面积较少的山东、河北、江苏、四川、云南5省,其余9省中有的单产只有12kg。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野生半夏产区连年干旱减产,半夏出口量的增加,导致价格猛升,家种面积也逐年增加。另外,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完成一批半夏高产栽培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对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科研人员通过实验观察,逐渐掌握并应用了一些与产量有关的丰产特性、筛选优良品种,特别是对严重影响产量的夏季倒苗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的推广,极大促进了半夏生产的发展。于是先后出现了千亩左右的几处半夏家种基地,如山东菏泽、甘肃西河、山西新绛。除此以外,半夏家种面积较多的还有甘肃礼县、清水,山东菏泽、临沂、莒县、安丘,山西稷山,浙江磐安,河南卢氏、栾川等地。

全国各地的中药科研人员在半夏人工栽培初获成功的基础上,围绕着产量、质量、品种、加工等技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对半夏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等方面取得了数项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1.山东单县医药公司1969年半夏家种成功后,该公司朱鹏飞等科研人员于1973年又研制出一台半夏脱皮机。该机械采用胶皮挤压式脱皮,电机动力每小时可脱皮150kg,功效比人工提高6倍多。1975年将研究的技术成果编写成《半夏栽培手册》一书在全省推广。

2.河南省唐河县中药材研究所是在20世纪70年代承担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下达半夏人工栽培技术科研项目时成立的。该所通过多年反复试验取得大量数据,观察并掌握了半夏生长发育规律及内部解剖结构,并研究出一套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1985年编写出《半夏》一书。全书共分四章十二节,三万五千多字。书中所述半夏生物学特性及有关技术成果皆为前人未报道过的内容,这些研究成果当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属领先水平。可惜该书并未正式出版发行只能内部使用,如果当时正式出版发行,将对我国半夏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3.河南省嵩县医药公司任复平、陈红振等承担省下达的半夏人工栽培研究项目,1986年通过省级鉴定:①该项目研究自1984年以来就地人工栽培半夏,对药种、覆土深度、生长环境、密度、增产措施作了探讨,找到了人工栽培方法。②该项目利用的珠芽繁殖、垄形培土技术,是对半夏人工栽培技术的突破,填补了我国半夏栽培中的空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于1988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浙江省中药研究所俞海琪承担的“半夏人工栽培驯化技术研究”项目获得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研究历时5年,取得以下成果:①提出半夏在浙江的适宜种植区域及较完整的栽培配套措施;②半夏在浙江大部分地区应强调夏收,避免产量损失,并提出符合浙江自然条件及种植习惯的种植技术;③薄膜覆盖技术可提早生长期,避免后期早衰,能提高产量15.8%;④半夏缺素症状研究为田间苗情诊断提供依据;⑤用1%石灰水浸种,能有效防治块茎腐烂症,能提高产量184.3%~214.1%;⑥提出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1.5~4.7倍。应用上述技术,亩产可达75~125kg,5年累计试种推广180.1亩。该研究在系统性、完整性方面居于国内先进水平。

5.山东省菏泽市医药管理局、菏泽药场站蒋立昶、潘炳文等于1985年承担山东省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半夏生长习性观察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1995年通过了省局鉴定。鉴定认为:该项研究首先发现早春栽种半夏,叶柄地下横生、珠芽土中形成的早且大,以及和温度的关系;珠芽着生部位与种茎大小的关系等重要生物学丰产特性,并将这些丰产特性应用于生产实践。对夏季倒苗现象进行了重点探讨研究,还进行了多方面的高产试验,从而形成了“早春催芽盖膜”栽种,使珠芽地下形成,使用除草剂、生物钾肥、夏季地中撒施覆盖麦糠(麦秸)降温保墒防倒苗等一成套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田鲜品亩产达到2033.3kg,按当时市场价产值达到1.6万元,居国内之首。该成果已在山东、江苏、山西、云南等地大面积推广成功,到1995年累计面积达3276亩,增收3000万元以上。产品经省药品检验所检验合格,并部分出口。该研究项目为解决我国半夏紧缺作出了贡献,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专家们还建议进一步进行倒苗机理和立体种植深入研究。

另外,课题组还先后在《中国医药杂志》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21篇学术论文;1994—1996年先后编写出《半夏高产栽培新技术》《黄淮地区半夏栽培技术》和《半夏工作月历》3本著作,但未正式出版。

该成果获1997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后,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1998年度“十大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并在全国推广。半夏种植也被当地政府列为振兴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项目,拍成《半夏高产栽培技术》电视记录片向广大种植户宣传。不少乡镇形成“种半夏热”,争创“半夏之乡”。菏泽市1998年的半夏种植已达4620亩。

6.山东省菏泽药材站、菏泽市医药管理局李光胜和潘炳文等承担省科研项目“半夏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高产技术研究”,1995年底经省级鉴定:该课题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选用半夏优良单株在实验室快速繁殖,获得大量种苗,繁殖速度每个月增加25~50倍。试管苗移栽大田成活率达90%左右。以28.5亩的生产规模证实,组织培养的半夏生物特性、商品形状整齐一致,优良种性遗传不变,商品经省级药品检验所检验完全符合标准,是一种加快系统选育过程、快速获得优良品系的成功办法。

应用组织技术繁育优良半夏单株,年度生产规模可达10亩以上。高产试验田亩产商品650kg,增产41.3%。与同类研究比较,本课题在大田应用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规模与单产方面创国内最高纪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获省级1996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7.山东省菏泽市农业局、医药管理局于1996年承担省下达的“出口半夏加工和高产技术研究”项目。该课题重点掌握了半夏出口商品的形状要求、质量标准,研究了机械加工等技术;并在栽培上对半夏、牡丹、芍药及果树间作套种、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研究。

8.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股份公司张庆明、肖义成等承担的“半夏加工设备”研制项目,1987年通过了鉴定。技术指标为:漂洗机,容量135L,生产率300kg/h,搅拌电动功率4kW;去皮机,生产率100kg/h,每台处理能力108kg/次,电机容量5.5kW,电机转速960r/min;挑选工作台,电动机功率0.12kW,传送带速度0.2m/h,用于半夏机械加工。

9.浙江省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余姚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赵俞宁和徐鸿来等于1990年完成的“半夏产地加工技术研究”项目,研制的“半夏去皮机”每小时加工200kg,净度达到92%,功效比手工操作提高49倍。

10.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薛建海承担“安徽颍半夏的质量考察及药理作用”项目,1991年通过省级鉴定。该项目对颍半夏植物形态、栽培及产地加工方法做了系统考察,并对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等级的野生、家种半夏中的总生物碱、氨基酸、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对比测试,其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对两种半夏的镇咳、镇吐药理和毒性作了对比试验观察,其药效相同,在质量上证明人工栽培半夏是成功的。

除此以外,全国各地中药科研人员,如南京农业大学顾德兴、郭巧生,安徽中医药大学芮正祥,贵州中医药大学周涛,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燕、杨健、蒋超等在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间作套种、病虫害防治、加工、质量、代谢组、分子鉴定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几十篇,制定了从产地环境、种苗、栽培和采收加工、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等系列标准,对半夏栽培技术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2m0OchS91aE33vfhfHQq7LkzcZBtEQkGfDStnHwJJhHjkXgGQQqga8Bu+sYjE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