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医学文献与防疫

一、甲骨卜辞

由于当时的人们对疫情并不了解,多以巫术治病,或以鱼、枣子为药。如甲骨卜辞:“丙戌卜,贞:疛,用鱼。”“甲戌卜,贞:有㾷(疟),秉枣。”中医认为鱼有“行水”之性,可治感染疫病的腹部不适症;枣味甘平,安中养脾,可治心腹邪气,亦可用治疟。

二、《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木香能“辟毒疫温鬼”、升麻“主解百毒……辟瘟疫”。

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治时疫火毒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升麻对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能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三、《黄帝内经》

秦汉时期,在传统哲学思维的指导下,中医药学趋于成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包括“五运六气”致病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疫观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观等。“五运六气”理论构建了推衍疫病发生的宏观预测体系,在今天看来其精华实质在于探索影响人体发病的内外因素。外因是否导致发病,又取决于内因“正气”,即人体的体质与抵抗力,所以增强正气可以预防疾病。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或者治疗后防止复发。如《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黄帝内经》把一年分为四季、七十二候,详细记录了每一候的特点和人体生理的正常反应。如“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其中《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气交变大论》等章节,将人体健康和天、地环境的运行变化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些都具体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其他古史文献都与《黄帝内经》的思路有相似性,如《吕氏春秋》说:“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

《素问·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也提醒隔离的重要性。

四、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与疫病的长期斗争中,将自身对于疾病的诊治经验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里的“伤寒”是指一切发热性外感病,包括了当时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其中方子在当世被尊称为“经方”。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动机来自于其家族200多人中有140余人死于伤寒。后因战乱,《伤寒杂病论》原著无处可寻,后人在整理时,将其中的伤寒部分整理而成《伤寒论》(图2-5),而杂病部分曾一度失传,后经北宋林亿等整理,将其命名为《金匮要略》(图2-6)。该书基于当时流行肆虐的疫病而作。

图2-5 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

图2-6 元·邓珍本《金匮要略方论》

五石散最早由仲景发明,其本意是用于伤寒患者的治疗,利用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等5种石类药燥热之功治疗伤寒病证,但是到了汉末乃至魏晋时期,却成了士大夫们防疫且追求长寿的良方,甚至在某种层面上还成为了富裕和高贵的象征。东汉末年创作的诗歌中对五石散就有相应的记载,如在《古诗十九首》的《驱车上东门》一诗中得到了展示——“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可见当时的习俗认为五石散可以很好地防止疫病的侵袭。当然以现在的观点看,这一习俗无疑非常荒唐,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

第一,东汉时期的疫病属于寒疫范畴。如前文所说,当时处在一个较为寒冷的阶段,自然环境恶劣。如仲景所言,当时患者发病时的症状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为主,其病机可认为是外感风寒、风寒束表,故以“伤寒”而得名。此外,仲景还认为,伤寒之病若迁延不愈,或失治误治,则寒邪可入里化热,或热结肠腑,或热盛伤津,出现各种变证。

第二,仲景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在《伤寒论》中,仲景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根据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阶段,综合发病的病因病机、正气盛衰、脏腑经络和气血阴阳的情况,将各类症状综合概括为6个基本证型——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6种基本证候是辨证论治的纲领,即以六经论治伤寒。由于六经包含三阳经和三阴经,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外感疾病由外入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并且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相关脏腑经络相连,可谓当时医学的一大飞跃。

第三,强调解表的作用。寒邪由外而入,由表及里,为此寒邪初犯人体时,多停留于肌肤腠理,属表证,应解表达邪。仲景在《伤寒论》中批判了时医滥用吐、下之法的弊端,提出以汗法解表。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以麻黄汤发汗解表,以开腠理,使外感之邪随汗而解。但是仲景使用汗法亦较为谨慎,强调“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认为发汗应适度。

2020年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通知中推荐的清肺排毒汤,主要包含四方——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方皆出自《伤寒杂病论》。仲景之方,灵活化裁,用法得当,当是可治伤寒(瘟疫)的良方。 uP0YpF5dH2W62fjDD5DDG/nXYmMG/Hzr80not0s0608gnn5dbUQgLCpsTbOJUEd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