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反射的异常、肌张力改变等,并由上述情况导致不随意的运动、姿势异常、步态异常。婴儿的运动发育障碍常常难以发现,从而错过最关键的治疗时期。对于出生6 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以下任何表现均应引起父母、儿童保健医师及儿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并积极请经验丰富的儿童康复科医师进行专科评估及诊断,并积极进行儿童康复治疗。
运动障碍的最初表现大部分都为运动功能落后,一般认为运动能力落后3 个月以上考虑需要干预治疗,比如4 个月孩子不能竖头,6、7 个月孩子不会主动抓物,8、9 个月孩子不能独坐,1 岁半以上的孩子不能独走等。
头颈、身体发软如面条、四肢自发活动少或手脚抬起不久就下垂,这是肌张力、肌力明显低下的表现,通常在1 个月的婴儿即可发现。如果持续3 个月以上或症状进行性加重,或既往四肢活动正常,突然出现无力发软的现象,应注意排查严重脑损伤、神经肌肉源性疾病,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
3 个月内儿童出现身体发硬像棍子、打挺或用劲,四肢活动受阻,提示儿童肌张力增高,如果持续6 个月以上,应注意脑性瘫痪的发生。肌张力高还可以表现为持续手握拳。正常婴儿在2 个月后双手即打开,若3~4 个月仍不能打开,或拇指内收超过中线,或出现一侧上肢出现此现象,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需注意脑损伤,警惕偏瘫的可能。
角弓反张、尖足如跳芭蕾舞、剪刀腿、蛙状、圆规样步态,均提示肌张力异常,往往是脑损伤、髋关节发育不良所致。
3 个月以上婴儿仍有左右姿势不对称,头不能保持中立位,或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不随意运动是指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出现与自己的意志无关的运动。
(1)眼球震颤、斜视或阵发性下视:任何月龄婴儿出现该种症状均要高度警惕视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疾病、小脑病变等。
(2)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出现不能固定地注视某一方向,手和足出现不断的活动,常见吐舌、嘴和脸的歪斜等动作,提示可能有基底节疾病,主要见于脑性瘫痪、小舞蹈病、脑肿瘤、亨廷顿病、脑炎、全身性红斑狼疮、各种变性疾病等。这些动作在有精神刺激时增强舞蹈病样运动在睡眠中也出现,除上述症状外,儿童还表现有日常动作的笨拙。
多为尖足步行,可伴有剪刀交叉步态、踝关节内翻或外翻,步行速度缓慢、困难,运动的振幅缩小且不规则,双下肢痉挛时步行中大腿内收、内旋,双足在地面上拖着走路,躯干和上肢出现过度代偿的动作,偏瘫的患者在步行时患侧尖足,足内翻,足在外方一边画弧一边行走,在日语里也称为环脚样步行。在这种步行中上肢呈屈曲状态,见不到与下肢的共同运动。
患侧下肢下垂乏力,肌肉萎缩,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于脊髓灰白质炎、多发性神经炎、因各种代谢异常引起的神经障碍等。
儿童运动发育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神经、骨骼、肌肉、关节、韧带,其中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多为发育期脑损伤所致。不同原因所致的运动障碍的表现不尽相同(表1-1)。
表1-1 不同病变部位瘫痪的特点
运动发育障碍的儿童可能伴有以下障碍:
1.头围异常 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积水、颅内出血均可能造成头围增大,颅内出血后形成脑软化灶、各种原因所致先天性脑发育不良导致脑实质表现从而出现头围缩小,形成小头畸形。
2.认知障碍、智力低下。
3.癫痫 发育期脑损伤是造成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除了造成运动、认知等障碍外,癫痫是另一严重的共患病。
4.语言障碍 可表现为语言表达落后、吐词不清、构音障碍。
5.摄食吞咽、咀嚼障碍 早期可表现为吸吮无力,进食少,添加辅食困难,流涎,2~3 岁仍不能进食块状食物,或对难以嚼烂的食物如肉块只嚼不咽。同时,这类孩子可能合并有喉软骨、支管软化等疾病,易出现呛咳或误吸,排痰困难,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感染等疾病。
6.视听功能障碍 眼球震颤的孩子绝大部分伴有视神经、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弱视可能,听功能障碍孩子可能因为前庭功能障碍或单侧听力损伤导致平衡功能建立差,或偏头的异常。
7.行为障碍、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8.心理障碍 因为运动功能落后或运动障碍,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自卑心理,不与人交流,进而出现避世等心理疾病。
9.肌肉萎缩 周围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病变引起的运动发育迟缓可有进行性的肌肉萎缩,中枢性病变所致的运动发育迟缓因为长期的瘫痪可以引起失用性肌萎缩。
10.骨关节二级畸形、骨质疏松 长期卧床或重度运动障碍的儿童因为缺乏运动及户外活动,钙剂摄入不足及丢失过多,易出现骨质疏松,长时间的运动姿势异常容易造成骨关节二级畸形及关节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