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粗大运动功能二阶段(4~6 个月)运动训练对策

粗大运动功能发育到第二个阶段(4~6 个月水平)时,开始由头颈带功能向上肢带躯干功能发育。

一、粗大运动功能训练主要目标

1.头部控制能力的完全发育成熟。

2.上肢负重及俯卧位起立机能,上肢保护性伸展。

3.翻身。

4.坐位前方平衡功能。

二、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训练方法

(一)坐位头部加压稳定性训练

当实际年龄达到4 个月以上,竖头和头控能力仍欠佳的宝宝可以采用坐位头部加压稳定性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头的稳定,头颈部肌群肌力平衡发育。

【操作方法】

宝宝取床上坐位。训练者坐于宝宝后方,身体靠着宝宝,一只手扶持宝宝下颌部,固定宝宝的头颈,头保持中立位,并使宝宝脊柱伸直,另一只手空心掌置于宝宝头顶部,避开前囟,向下轻轻用力加压(图3-9)。

【注意事项】

压迫的力度与宝宝相适应,随时注意宝宝反应,宝宝脊柱保持伸直。

(二)坐位头抗重力训练

当实际年龄达到6 个月以上,竖头和头控能力仍欠佳的宝宝可以采用坐位头抗重力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头颈抗重力屈曲能力发育,加强头部控制能力。

【操作方法】

宝宝取床上坐位。训练者坐于宝宝后方,双手分别放于宝宝腰部扶持其身体,训练者将宝宝的身体向后倾,由于头直立反射,宝宝头部会向前屈曲。在倾斜过程也可以轻轻摇动宝宝的身体,使宝宝能更好地保持头直立(图3-10)。

图3-9 坐位头部加压稳定性训练

图3-10 坐位头抗重力训练

【注意事项】

倾斜的速度要缓慢,让宝宝有充分的反应时间,倾斜的角度要适当,使宝宝的头部保持在接近直立的位置上。

(三)球上坐位促进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

宝宝实际年龄达到6 个月,头部稳定性仍较差,头部控制能力欠佳,可以采用球上坐位促进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头部稳定性,促进头颈部的伸展和屈曲统合,促进头颈部矫正反应,促进躯干的矫正及平衡反应。

【操作方法】

让宝宝坐于球上,训练者在其身后扶持宝宝,将球向前向后缓慢滚动,随着球的滚动,宝宝为了维持姿势,头颈、躯干为保持竖直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头部稳定、躯干的矫正及平衡反应(图3-11)。

【注意事项】

根据宝宝情况扶持其骨盆、腰部或肩等部位(宝宝能力越差,训练者扶持的部位就要越高)。球的滚动速度要缓慢,幅度逐步加大,要让宝宝有充分的反应时间。

(四)上肢的支撑与保护性伸展训练

发育正常的儿童发育到第二阶段,当身体失去平衡时会自发地出现双上肢的保护性伸展与支撑,而许多运动障碍的宝宝由于运动发育的落后和脑损伤导致异常的姿势及肌力低下,不能建立对自身的保护及支撑,进而影响到整个大动作的发育。所以当宝宝粗大运动功能达到第二阶段(4~6 个月)时,要帮助宝宝提高上肢的负重能力及诱发出上肢的保护性伸展及支撑。

1.俯卧位肘支撑加压训练

宝宝俯卧位建立了肘支撑后即可采用俯卧位肘支撑加压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上肢负重支撑能力发育。

【操作方法】

宝宝取俯卧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双肘分开与肩同宽,屈肘90°,上臂垂直床面,前臂为支撑面,然后让宝宝头胸部向上抬起,训练者将手置于其肩关节处并向下加压,增强其上肢肩、肘关节的负重能力,并可使宝宝身体缓慢地向左右方向移动,促进俯卧位重心的转移(图3-12)。

图3-11 球上坐位促进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

图3-12 俯卧位肘支撑加压训练

【注意事项】

按压过程训练者动作要轻柔并与宝宝具体能力相符,双肘分开与肩同宽。

2.球上肘支撑训练

上肢负重能力差,俯卧位上肢没有支撑能力,头胸部不能抬起,或抬头不能持久的宝宝,可以采用球上肘支撑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抬头能力及俯卧位起立机能。

【操作方法】

将宝宝俯卧于大球上,训练者可扶持其肘关节,使肘关节分开与肩同宽,肘关节屈曲90°,帮助宝宝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负重支撑,促使宝宝头胸部抬起,训练过程可以用玩具诱导宝宝抬起头并左右回旋。同时训练者使球滚动,促进宝宝主动抬头及提高头控能力,促进俯卧位重心转移(图3-13)。

【注意事项】

上肢应保持垂直位,根据宝宝情况调整辅助力度。球滚动的速度要缓慢。

3.俯卧位肘支撑重心转移训练

宝宝俯卧位肘支撑建立后即开始重心转移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俯卧位肘支撑重心转移发育,促进躯干的控制。

【操作方法】

宝宝取俯卧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双肘分开与肩同宽,屈肘90°,上臂垂直床面,前臂支撑,头胸部抬起,训练者利用玩具逗引宝宝,一侧上肢肘支撑身体,另一只手抬起抓握玩具(图3-14)。

图3-13 球上肘支撑训练

图3-14 俯卧位肘支撑重心转移训练

【注意事项】

玩具不要放得太高,导致难度太大,影响宝宝的兴趣,并要避免宝宝头后仰。

4.楔形垫手支撑训练

宝宝俯卧肘支撑建立后即开始楔形垫手支撑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上肢负重能力,俯卧位起立机能。

【操作方法】

宝宝俯卧于楔形垫上,头肩上肢伸出楔形垫,让宝宝借助楔形垫用上肢负重支撑并抬起头颈及上身。刚开始训练时训练者可以帮助宝宝把肘关节伸直,辅助宝宝进行手支撑训练。训练过程可用玩具诱导宝宝抬头或头部左右回旋(图3-15)。

图3-15 楔形垫手支撑训练

【注意事项】

楔形垫高度与宝宝相适宜,手指要张开,不要握拳。如果没有楔形垫,可以用小被子卷成简易滚筒代替。

5.俯卧位手支撑训练

宝宝俯卧位肘支撑建立后即开始手支撑训练促进上肢负重能力的进一步发育。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上肢负重能力,俯卧位起立功能发育。

【操作方法】

宝宝取俯卧位,双上肢在前方,训练者双手扶持宝宝肘关节,使肘关节伸直,并向下移动上肢,使其以手支撑抬起上身。当宝宝能力提高,训练者可以尝试松开扶持肘关节的双手,让宝宝独自用上肢支撑身体。如果出现身体晃动,训练者可以扶持宝宝腰部,限制身体晃动。在训练过程并可用玩具诱导宝宝抬头或头部左右回旋(图3-16)。

图3-16 俯卧位手支撑训练

【注意事项】

玩具高度不要过高而导致宝宝头抬太高,避免引起头背屈,注意辅助的力度,双手与肩同宽。

6.楔形垫手支撑加压训练

当宝宝楔形垫上独自手支撑能力建立后,仍需加强上肢负重支撑能力可进行加压训练。

【训练目的】

进一步促进宝宝俯卧位手支撑及上肢负重能力。

【操作方法】

在楔形垫手支撑训练的基础上,训练者在宝宝肩关节处加压,并可使宝宝身体缓慢地向左右方向移动,促进俯卧位重心的转移(图3-17)。

【注意事项】

楔形垫高度与宝宝相适宜,按压的力度要轻柔,宝宝手指要张开,不要握拳。

7.俯卧位手支撑加压训练

宝宝俯卧位肘支撑建立后,手支撑建立不成熟、不持久、不稳定可以采用俯卧位手支撑加压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俯卧位手支撑及上肢负重能力,俯卧位起立机能发育。

【操作方法】

宝宝俯卧位,上肢支撑抬起上身,双手分开的距离与肩同宽,上肢垂直床面。训练者双手扶住宝宝双肩轻轻向下加压,同时可使宝宝身体缓慢地向左右方向小幅度移动,来促进俯卧位重心的转移(图3-18)。

图3-17 楔形垫手支撑加压训练

图3-18 俯卧位手支撑加压训练

【注意事项】

按压的力度要轻柔缓慢,与宝宝能力相适应,手指要张开,不要握拳。

8.单手支撑训练

双手支撑建立成熟即可进行单手支撑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上肢负重能力,重心左右转移,促进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射。

【操作方法】

宝宝俯卧位双上肢支撑抬起上身,训练者利用玩具诱导宝宝抬起一侧上肢抓握玩具。另一侧上肢支撑维持躯干稳定,抬起上身,两手交替进行(图3-19)。

图3-19 单手支撑训练

【注意事项】

如果宝宝躯干稳定性差,难于维持支撑,训练者可以用手控制宝宝骨盆,协助宝宝进行训练,随着宝宝能力提高,逐步解除协助。注意宝宝手指要张开,不要握拳。

(五)手口足协调训练

宝宝能从仰卧位翻身成俯卧位后即可进行手、口、足、眼协调训练。

【训练目的】

抑制不对称姿势,角弓反张,促进宝宝手、口、足、眼协调运动、仰卧位平衡反应发育,增强腹部肌群肌力。

【操作方法】

宝宝仰卧位,训练者诱导宝宝双手抓住双足,抬高宝宝的双下肢和骨盆向口方向靠拢(图3-20)。

图3-20 手口足协调训练

【注意事项】

训练中以诱导为主。

(六)促进翻身能力的运动疗法

1.翻身在宝宝粗大运动功能发育中的重要性

翻身是卧位向直立位动作发育的中继,翻身是宝宝首先建立的移动功能,宝宝可以通过翻身移动身体,探索外界,找到自己心爱的玩具,翻身功能建立是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第二阶段(4~6 个月)的主要目标。

2.翻身运动发育的必需条件

(1)需获得良好的肘支撑能力。

(2)能够在俯卧位(肘支撑或手支撑条件下)进行重心的左右转移,例如,在俯卧位时能用一侧肘支撑或手支撑而抬起另一侧上肢抓玩具。

(3)颈矫正反应、身体—身体矫正反应、两栖类反应的发育成熟。

(4)躯干(体轴)回旋能力的建立。

(5)有目的地玩耍的需求,有翻身移动的动机与欲望,如用翻身的方式去移动身体取远处玩具等。

3.宝宝的翻身顺序

宝宝翻身的顺序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①由头部开始,首先出现头部的回旋,随之肩胛带,骨盆出现回旋,然后下肢也随之用力翻转过来,即头部→肩胛带→骨盆→下肢的顺序;②与①相反,从下肢骨盆开始,即下肢→骨盆→肩胛带→头部的顺序。如果宝宝翻身模式为骨盆→头部→肩胛带的顺序或固定地用身体反向回旋的整体方式翻身,则为异常的翻身模式。

4.阻碍翻身运动发育的因素

(1)肌张力异常,无论其增高或低下都会影响翻身运动的建立。

(2)宝宝呈角弓反张的异常运动模式。

(3)原始反射残存,特别是有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残存时,影响翻身运动的发育。另外,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存在也影响翻身运动的发育。

(4)未出现颈矫正反应、躯干矫正反应、两栖类反应。

(5)缺乏翻身的动机与欲望,即使宝宝已具备翻身条件,因无欲望也可能不进行翻身运动。

5.帮助宝宝建立翻身能力的方法
(1)侧卧位体轴回旋模式训练:

建立良好头控能力后,不能翻身的宝宝即可采用侧卧位体轴回旋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翻身能力建立,缓解躯干肌张力。

【操作方法】

宝宝侧卧位,训练者一手置于其肩部前方,另一手置于同侧髋部后面,双手向相反方向用力,使宝宝躯干进行扭转,出现回旋运动(图3-21)。

【注意事项】

避免头过度后伸出现头背屈(如果头背屈,训练者用下肢挡住头,控制宝宝头部,避免头过度后伸),训练者使用的力度大小应适宜,避免损伤宝宝。

(2)仰卧位下肢骨盆控制翻身训练:

建立良好头控能力后,俯卧位能肘支撑,并建立良好的抬头能力,但不能翻身的宝宝,且上半身功能发育欠佳导致翻身困难可采用仰卧位下肢骨盆控制翻身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从仰卧位向俯卧位翻身,提高腹部肌力。

【操作方法】

宝宝取仰卧位,训练者一只手握其一侧小腿,屈曲髋和膝关节并向对侧轻轻用力带动骨盆,另一只手放于宝宝同侧臀部向对侧推动宝宝身体,使身体产生回旋翻身成俯卧位。左右交替进行训练(图3-22)。

图3-21 侧卧位体轴回旋模式训练

图3-22 仰卧位下肢骨盆控制翻身训练

【注意事项】

根据宝宝能力给予相适应的辅助,如果回旋过程中头部处于过伸展时,需先修正头部至屈曲位后再进行训练操作。

(3)仰卧位上肢肩部控制翻身训练:

建立良好头控能力后,俯卧位能肘支撑,并建立良好的抬头能力,不能翻身的宝宝,且宝宝下肢功能发育欠佳导致翻身困难可采用仰卧位上肢肩部控制翻身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从仰卧位向俯卧位翻身,提高腹部肌力。

【操作方法】

宝宝仰卧位,训练者向欲翻向侧牵拉一侧上肢,促使宝宝身体回旋,带动下肢,翻身至俯卧位(图3-23)。

【注意事项】

翻身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头部过度伸展,纠正肩关节后伸的异常姿势后,再进行训练协助,宝宝翻身运动辅助力量要根据宝宝能力施加。

(4)俯卧位肩部控制翻身训练:

建立良好头控能力后,俯卧位能肘支撑抬头,不能翻身的宝宝,且宝宝下肢功能发育欠佳导致翻身困难可采用俯卧位肩部控制翻身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从俯卧位翻身至仰卧位,促进腰背部肌力。

【操作方法】

宝宝取俯卧位,如向左侧翻身时,宝宝左侧上肢屈曲放置于胸下,训练者诱导宝宝右侧上肢伸展支撑抬起身体,躯干向后用力。训练者根据宝宝的情况,适当给予辅助,可将手放置于宝宝肩关节前部轻轻用力向后推动肩部,带动宝宝身体回旋,协助宝宝翻身运动(图3-24)。

图3-23 仰卧位上肢肩部控制翻身训练

图3-24 俯卧位肩部控制翻身训练

【注意事项】

宝宝翻身训练辅助力量要根据宝宝能力施加,注意保护宝宝安全。

(5)俯卧位下肢骨盆控制向仰卧位翻身训练:

建立良好头控能力后,俯卧位能肘支撑,并建立良好的抬头能力,不能翻身的宝宝,且宝宝上半身功能发育欠佳导致翻身困难可采用俯卧位下肢骨盆控制向仰卧位翻身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从俯卧位翻身至仰卧位,促进腰背部肌力。

【操作方法】

宝宝俯卧位,如向左侧翻身时,训练者用一只手扶持其右侧下肢,屈曲右侧下肢髋膝关节(图3-25A),向后推动宝宝。另一只手扶持其臀部,使身体向后回旋产生翻身至仰卧位(图3-25B)。

图3-25 俯卧位下肢骨盆控制向仰卧位翻身训练

【注意事项】

宝宝翻身运动辅助力量要根据宝宝能力施加。

(6)楔形垫上翻身训练:

建立良好头控能力后,俯卧位能肘支撑,并建立良好的抬头能力,不能翻身的宝宝可采用楔形垫上翻身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翻身能力的建立。

【操作方法】

宝宝仰卧(或俯卧)于楔形垫的斜面上,利用楔形垫斜面产生斜向下的动力来辅助宝宝主动翻身运动(图3-26、视频3-4)。

图3-26 楔形垫上翻身训练

【注意事项】

楔形垫的高度要与宝宝能力相适应。家中没有楔形垫可以用被子做成简易楔形垫状。

(七)仰卧位、俯卧位平衡反应的训练

1.平衡反应的建立在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过程的重要性

平衡反应的建立标志着大脑皮质功能的完善,正常儿童于生后6 个月开始出现,相关体位的平衡反应是爬、坐、站、行等运动实现的必要条件。

2.导致宝宝平衡反应建立困难的原因

运动发育障碍的宝宝由于整体运动模式或肌张力的不协调,往往头、颈、胸、腰、四肢等部位不能协同调整,妨碍了平衡反应的出现。

3.帮助宝宝建立仰卧位、俯卧位平衡反应的方法
(1)平衡板上仰卧位平衡反应训练:

当宝宝建立翻身能力后,但没有建立仰卧位平衡时即进行平衡板上仰卧位平衡反应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仰卧位平衡反应发育及保护性反应发育。

【操作方法】

宝宝仰卧于平衡板上。训练者缓慢左右倾斜平衡板,诱导宝宝仰卧位平衡反应的出现(图3-27)。

图3-27 平衡板上仰卧位平衡反应训练

【注意事项】

应缓慢倾斜平衡板以诱导出保护性反应。

(2)球上仰卧位平衡反应训练:

当宝宝建立翻身能力后,没有建立仰卧位平衡时即进行球上仰卧位平衡反应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仰卧位平衡反应发育及保护性反应发育。

【操作方法】

宝宝仰卧于球上,保持头中立位,对称姿势。训练者双手握住宝宝大腿,然后将球轻轻向前后、左右滚动,刺激宝宝身体各部做出调整反应(图3-28)。

【注意事项】

球的滚动速度应缓慢,让宝宝有充分的反应时间。

(3)球上俯卧位平衡反应训练:

当宝宝建立双手支持能力,胸部能抬离床面即可进行球上俯卧位平衡反应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俯卧位平衡反应发育及保护性反应发育。

【操作方法】

宝宝俯卧于球上,保持头中立位,对称姿势,训练者双手扶住宝宝臀部,保持下肢伸展。然后将球滚动,刺激宝宝身体各部做出调整反应(图3-29)。

图3-28 球上仰卧位平衡反应训练

图3-29 球上俯卧位平衡反应训练

【注意事项】

球的滚动速度应缓慢,让宝宝有充分的反应时间。

(八)坐位功能训练

坐位功能开始建立的标志是无需上肢支撑独自坐稳,能抬起双手抓玩具,并把玩玩具。坐位为向立位发育过程中的中间姿势,宝宝不能坐就不可能站起来、走起来。

1.宝宝建立稳定坐位功能的必需条件

(1)头部控制能力发育成熟。

(2)俯卧位上肢建立支持,从肘支撑至手支撑。

(3)俯卧位起立机能发育,脊柱伸展至第三腰椎(相当于正常宝宝6~7 个月时脊柱发育水平)。

(4)髋关节能充分屈曲,并与躯干出现分离动作。

(5)躯干(体轴)具有回旋能力,即肩与骨盆间扭转能力的发育。

(6)躯干矫正反应与平衡反应的发育。

(7)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出现。

(8)具有姿势转换的能力,即从卧位向坐位转换,从坐位向四点支持位转换。具有1~4项的条件,即可获得独立的坐位。若再具备5~8 项,儿童就可以在坐位上自由玩耍,不会向任何方向倒下,可以向各体位进行转换。

2.阻碍宝宝建立坐位控制能力的因素

(1)缺乏上述必需条件的1~4 项。

(2)卧位的平衡反应(倾斜反应)发育不成熟。

(3)肌紧张异常。

(4)原始反射残存。

(5)有异常运动模式。

3.帮助宝宝建立坐位功能的方法

坐位前方平衡训练:当宝宝坐位功能发育到第二阶段,具备5 个月运动水平时即可开始坐位的前方平衡训练。

【训练目的】

促进宝宝建立坐位前方平衡。

【操作方法一】

宝宝与训练者均取床上伸腿坐位,训练者在宝宝身后扶持宝宝腰部,辅助宝宝脊柱伸展,同时家长用玩具诱导宝宝抬起双手向前抓物,随着宝宝坐位能力提高,训练者逐步减少辅助力度(图3-30A)。

【操作方法二】

宝宝取伸腿坐位,双上肢在前支撑身体维持坐位,训练者用玩具逗引宝宝,一手在前支撑身体维持坐位,另一只手抬起来抓玩具,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坐位能力提高后,让宝宝不需手支撑稳定身体,抬起双手抓玩具(图3-30B)。

图3-30 坐位前方平衡训练

A.扶腰训练;B.不扶腰训练

【注意事项】

辅助力度与宝宝能力相适应,选用宝宝感兴趣的玩具能更好地促进宝宝训练。 e7aQ4ZZ+Gvj0weFa4Z5WTPmwat3e0H5RiuJlXMrFxTRmpRLf1nWidXiGSbhI0q2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