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儿童运动训练概述

运动疗法是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儿,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是治疗机体功能障碍,矫正运动姿势异常的方法。

儿童运动疗法目的在于改善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国内外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有神经发育学疗法(Vojta 法、Bobath 法、Rood 法等)、上田正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强制性诱导疗法、引导式教育等。

一、运动疗法的目的

运动疗法可以看作是儿童运动障碍的直接治疗方法。从障碍和运动疗法的关系来看,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途径应为:针对关节活动度运动、肌力增强运动、伸展运动、神经系统促通等。能力障碍的康复措施,如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方法应为:伴有辅助用具的使用,如杖、矫形器、轮椅的运动疗法和对基本动作训练等。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措施应为:在教育的同时促进正常运动发育、预防能力低下和维持肌力等。目的归纳如下:

1.运动时抑制不必要的肌肉收缩。

2.降低肌张力,扩大关节活动度。

3.增强肌力和耐力。

4.保持适当的肢位和体位,改善神经肌肉的功能,进行再教育。

5.保持各肌群相互间的协调性。

6.力求获得基本动作,从卧位、坐位、立位到步行的顺序。

为完成上述康复目的,在运动疗法实施中要与宝宝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信赖关系,鼓励宝宝主动练习。同时,对宝宝来说,父母和家属的参与对于完成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训练原则

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和阶段进行康复训练,在已建立的运动功能基础上,促进下一阶段的运动功能。

按照阶段螺旋式规律发育,1 岁以前婴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分为4 个阶段:

1.第一阶段(0~3 个月)

以头颈上肢带功能发育为主,表现为竖头、抬头、双手中线活动、肘支撑等运动功能的建立。

2.第二阶段(4~6 个月)

以上肢、躯干功能发育为主,表现为手支撑,翻身、坐位前方平衡等运动功能的建立。

3.第三阶段(7~9 个月)

以躯干向下肢带发育为主,表现为坐位平衡进一步发育成熟,腹爬、四爬、扶物站起及扶物站立等运动功能的建立。

4.第四阶段(10~12 个月)

以立位和行走发育为主,表现为独站、扶走到独走等运动功能的建立。

三、儿童运动疗法的要点及特点

主要包括头部的控制、支撑起立功能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四爬和高爬的训练、立位训练、步行训练及步态改善和实用性训练等。儿童运动疗法不仅要纠正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更要重视功能的建立;不仅要解决局部问题,更要提高整体运动功能;可适当进行被动运动训练,但主要应采用诱导运动、主动运动以及运动感知与运动认知等使患儿学习建立和巩固所期待的功能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应注重针对性、个性化、多系统、多角度;训练主要采用多种技术与方法的联合运用;康复训练要避免过度训练。 ONGTswXJeO7YdxYnz2mxR9hSZOs7sJWlmWhaCMn1myT/Ax1v1pX+ESxtmnTAPw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