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排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大便呈块状或硬结,排便费力不尽感,具备上述中至少1项即可诊断为便秘。便秘的原因如下。
1.化疗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胃口欠佳的反应,减少进食,少吃蔬菜、水果,少喝水等。
2.化疗药物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肠蠕动减少。
3.患者日常活动量减少,缺少锻炼。
4.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
(1)增加液体摄入量,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3000毫升,以促进化疗的毒素排出并充分软化大便。晚上临睡前、早晨起床后空腹喝1杯温水或者蜂蜜水,然后口服1匙麻油,滑肠通便,可预防或减轻便秘的发生。
(2)清淡、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食物温度合适,少量多餐。忌用刺激性调味品及饮料,如辣椒、芥末、胡椒、浓茶及咖啡等;不宜多食柿子,因为柿子含有大量鞣酸,这种鞣酸很硬,容易形成柿结石。
(3)增加膳食纤维,如豆类、蔬菜、水果等。增加粗粮的摄入,如糙米、全麦粉、红薯、玉米、大麦等;多喝牛奶和乳制品,如酸奶等以增加肠蠕动。
(4)适当进食有润肠通便功效的食物,如蜂蜜、大蕉、芝麻、核桃等。
(1)每天适当运动,制订个体化运动计划,如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练保健功法等,有助于消化。
(2)重建正常的排便习惯,有便意时不能忍耐和克制,选择适合自己的排便时间,每天固定在此时间排便。
(3)按摩腹部 用手的大小鱼际在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按摩,缓慢轻柔、用力均匀地向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腹中线推揉,每次20分钟,可在便前半小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
(4)可以在用餐前做适量活动。
(5)用温水泡脚:水温以患者能承受的温度为宜,水位高及膝盖,通过水温刺激足底的小肠、结肠和肛门等反射区,刺激足三里,增加肠蠕动。
(6)在清晨起床后无论有无便意,都应做排便的动作,并且在模拟排便过程中,双手按压腹部,做咳嗽动作,以增加腹压,促进排便。
(1)遵医嘱选择合适的缓泻药物,如番泻叶、酚酞片、乳果糖、麻仁润肠丸等。
(2)在医生指导下,用开塞露、灌肠以及人工取便。
《黄帝内经》认为便秘与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病位主要在大肠,有虚实之分。中医认为便秘的治疗以恢复大肠传导功能,保持大便通畅为原则,尽量避免单纯应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之法。邪滞肠胃、壅塞不通者,应以泻热通导之法;肠失温润、推动无力者,应以益气温阳,滋阴养血。
可通下大便的药材: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蜂蜜、胖大海、罗汉果、知母、生地黄、厚朴、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杏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椹、肉苁蓉及锁阳等。
材料
郁李仁30克,粳米200克。
功效
润肠通便,和胃润中。
做法
将郁李仁捣烂,煎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
药膳介绍
郁李仁辛散苦降,性平质润,能润肠通便,兼行大肠气滞;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合之煮粥,能润肠通便,润中和胃。
材料
黄芪30克,蜂蜜30克。
功效
补气和中,润肠通便
做法
黄芪洗净入砂锅,加清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取汁,加蜂蜜搅匀,煮1~2沸,代茶饮。
药膳介绍
黄芪可补益脾肺之气,能生津养血;蜂蜜味甘,质润滑利,入大肠经,润肠通便。以茶代饮可以补气和中,润肠通便,适用于体虚津枯、肠燥便秘者。
材料
烤紫菜100克,黑芝麻、白芝麻各120克,白米饭。
功效
润肠通便。
做法
将烤紫菜剪成细丝,再将黑芝麻、白芝麻用擀面杖擀碎。把这3种原料拌在一起贮存在瓶子里,每餐舀1~2勺和白米饭拌在一起吃。
药膳介绍
紫菜味甘、咸,性凉,能软坚散结,清热化痰,利尿;芝麻甘平,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现代营养学认为紫菜富含胡萝卜素、钙、钾、铁等营养物质,能促进肠胃运动;芝麻则含有大量氨基酸、食物纤维和矿物质,能促进排便。佐餐食用能润肠通便。
材料
鲜海带300克,黄豆100克,盐、酱油适量。
功效
健脾,宽中,润下。
做法
将鲜海带切丝,用开水焯熟;黄豆煮熟;将海带和黄豆放凉,控干水分,再加入盐、酱油、葱花搅拌均匀,佐餐食用即可。
药膳介绍
海带味咸,性寒,入肝经、胃经,能软坚散结、消肿利水、润下消痰;黄豆性平,味甘,入脾经、大肠经,能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现代营养学认为海带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量;黄豆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排便,丰富的食物纤维则可以吸收肠内水分,使排便量增加。
材料
小米1杯,玉米渣半杯,红薯1根。
功效
补气,通便,润肠。
做法
小米和玉米渣淘洗、加净水大火煮沸后,转中小火,红薯去皮洗净切成小块,加进煮开的米粥里同煮,等小米、玉米渣和红薯都熬至软绵顺滑即可熄火。
药膳介绍
红薯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健康食品,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健脾开胃,促进排便。小米性温,味甘,能够养胃补气,调和气血。对于手术后或是化疗后脾胃虚弱、大便干燥的患者是很好的食疗佳品。
按压大肠俞、脾俞、天枢、中脘、支沟、上巨虚、曲池及合谷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5分钟。
取大肠募穴天枢、脾俞与大肠俞,配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以疏通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可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通则腑气通调;取腑会中脘通降腑气;曲池、合谷通大肠腑气。
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伸臂俯掌,尺骨与桡骨之间。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位于肘部,屈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在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拇、示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示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
作用于脾、肾、直肠、大肠、皮质下等。
(1)脾:耳甲腔后下方。
(2)肾: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3)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
(4)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处。
(5)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6)操作方法参考第一部分“腹泻”篇耳穴压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