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掌握 人体解剖学的概念和学习目的;人体基本层次;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
熟悉 人体九大系统及分部。
了解 人体基本层次的主要特点。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依研究方法和目的不同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系统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九大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局部解剖学是阐述各局部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位置、毗邻关系及其血液供应、淋巴回流与神经支配等,将人体分成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等,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各区域内器官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知识。医学科学的学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形态,后功能代谢;先正常,后病理;然后再逐渐涉及临床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才能充分认识其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病理变化,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与诊治、预防原则等知识。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入门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必修课。
皮肤(skin)覆于人体的表面,是最大的器官,总面积 1.2~2.0m 2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其附属器有毛发、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等,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有屏障、保护、感觉和调节温度等作用。表皮的厚度因身体部位而异,一般厚度为0.07~0.12mm,身体屈侧较薄,伸侧较厚,但皮肤厚度易受到摩擦的影响,如手掌和脚掌处则更厚。
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有储存能量、隔热、缓冲压力等作用。浅筋膜内脂肪组织的含量与年龄、性别及营养状况有关,常以腹部、臀部和大腿部最多,但在眼睑、阴茎、阴囊、阴唇和乳头处常无脂肪。浅筋膜内还有浅血管、浅淋巴管和皮神经。另外,乳腺、表情肌和颈阔肌也位于浅筋膜内。
深筋膜(deep fascia)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或器官结构间,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某些部位的致密结缔组织与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无界限,难以分离。深筋膜常形成器官的被膜,也可构成包裹器官或神经血管的筋膜囊或筋膜鞘等,如甲状腺鞘、颈动脉鞘。深筋膜可形成肌外膜或伸入肌群之间形成肌间隔,附于骨则形成骨筋膜鞘,包裹肌、肌群、血管、神经等,也可供肌附着;在腕部和踝部深筋膜增厚形成支持带,对肌腱起支持和约束作用。
肌(muscle)由肌腱和肌腹构成。肌腹由肌纤维组成;肌腱由致密的胶原纤维组成,附着于骨或筋膜。肌的形态因部位和功能不同而异。每块肌有多条动脉营养和神经支配,血管神经进入肌的部位为血管、神经门,它对带神经血管蒂的肌瓣移植有重要意义。
血管(blood vessel)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其中动脉的管壁较静脉厚而富弹性,管径则比静脉细。静脉的数量较多,浅静脉常位于浅筋膜内独立走行,如头静脉和大隐静脉等。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于血管神经鞘内,在肢体远端一条动脉常伴行有两条静脉。
淋巴(lympha)包括淋巴管和淋巴结。淋巴管管壁薄,瓣膜多,分为浅、深两种,其内的淋巴液向心回流。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受感染或癌细胞侵袭易肿大或变硬。淋巴结多沿血管分布,位于器官旁或肢体屈侧隐蔽的部位。
躯体神经(nerve)常与血管伴行,被深筋膜包裹形成神经血管束,分布于肌、肌腱、关节和骨膜,但浅筋膜内的皮神经除外。分布于胸腔、腹腔、盆腔脏器的内脏神经常形成神经丛,攀附于营养各器官的血管壁进入并支配该器官。
骨(bone)是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由骨质、骨髓和骨膜构成,含血管和神经,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改建、修复和再生能力。骨在运动中起支架和杠杆作用,并形成颅腔、胸廓、骨盆等,具有保护其内脏器的作用。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连结形成骨连结(joint),分为直接连结(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和间接连结(关节)。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基本结构,辅助结构有韧带(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关节唇、关节盘(包括半月板)等。关节是运动的枢纽,其运动基本形式包括屈伸、收展和旋转等。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直观性强,器官结构名称多、描述性语言多是其特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标本、模型、图谱和数字化教材等学习工具,多看、多摸、多想、多记,以加深对形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时需要具备下述四个观点:
1.进化与发展的观点。
2.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3.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4.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即做到三结合:图文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物观察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另外,还可以采用绘简图、编口诀等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才能把人体解剖学这门基础医学课程学好。
(黄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