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识记:
1.危重患者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
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概念。
理解:
1.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产生原因。
2.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相关因素,逐步建立控制和预防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运用:
能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制订有效的院内感染防治措施。
ICU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抗菌药物的使用,环境因素和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导致ICU患者发生内源性或外源性医院感染机会增加。在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疗干预措施,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已经成为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但增加了危重患者治疗难度和死亡率,还会增加医疗费用,降低医疗资源的效益。因此,医院感染控制是ICU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是提升救治水平及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
ICU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因患者来自院内各个科室,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之各种侵入性的操作,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率较高。为保障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应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是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一线力量。为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应在ICU内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感控医生、感控护士。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在科主任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保障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
根据医院感染标准、制度,结合科室情况,细化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负责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标准、制度的培训,培训频次原则为每季度一次并记录。
对本科室医院感染工作进行质控检查。监督科室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工作、无菌操作、手卫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发症预防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问题,制订改进方案,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监测科室医院感染病例,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应于24h之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当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必须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查找感染源,包括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调查;在本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即为医院感染暴发,必须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并积极协助调查。
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如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的监测;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时,指导医务人员与患者正确防护,并做好抗菌药物应用指导、手卫生、环境和物体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医疗废物处理等工作。指导医务人员制订预防医院感染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措施,并督促实施。
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均需保持清洁干净,环境维持及工作人员需遵循以下原则:
1)污染的环境,应先去除污染,彻底清洁,再消毒。
2)清洁工具应标识清楚、分区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清洗消毒人员应接受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培训。
4)清洗消毒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在室内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垫,在入口处放置喷洒消毒剂的脚踏垫,在门把手上缠绕喷洒消毒剂的织物。
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制度、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是减少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进入工作区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将酒精擦手液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自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一般性接触患者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应戴帽子。
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高传染性的传染病如禽流感、SARS等患者,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或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应穿清洁的工作服进入ICU,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行保护性接触隔离;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穿隔离衣。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需穿防护服。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其他污染物喷溅或进行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重复使用的围裙在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若遇有破损时及时更换;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遇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接触患者黏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患者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患者或医护操作自同一患者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应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为艾滋病患者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护士与床位数比例不得低于2.5:1。
应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消毒、灭菌方法。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除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
各种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终末清洁消毒,使用中应定期擦拭保持清洁,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处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患者,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经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经飞沫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负压病室;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缓冲间。条件受限时,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实际屏障。
(4)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如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固定人员、分组护理。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患者,应安置单间病房。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患者。
(1)由于探视者自身的感染状况为不可控的因素,因尽量避免或减少探视。
(2)疑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可传播性疾病,或为婴幼儿和儿童,以及在社区感染性疾病暴发期间应谢绝探视。
(3)若被探视者为隔离患者,建议穿探视专用的清洁隔离衣。探视者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更换ICU内专用鞋。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建议戴一次性口罩。
(4)应监督指导探视人员探视前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指导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患者及周围物体表面。
(6)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向探视人员介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如手卫生、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ICU的患者病情危重、普遍免疫力低下,加之ICU的侵入性操作繁多,物品及环境中的病原体及致病菌均可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污染伤口及操作部位,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ICU环境及物品卫生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避免医院感染。
(1)普通ICU:保持空气清新,每天应开窗换气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不建议对空气进行常规消毒。自然通风受限时,有人的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2)洁净ICU:气流组织应为上送风、下回风,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3)使用中应每日监测空气温度、湿度1~2次,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
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或怀疑和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洁净室选择沉降法或浮游菌法:监测时将采样器置于室内中央0.8~1.5m高度,每次采样时间不超过30min,房间面积>10m 2 者,每增加10m 2 增加一个采样点。未采用洁净技术空气净化的房间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30m 2 ,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 2 ,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布点位置距墙壁1m处。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条件下,静置10min后采样。
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数应≤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1)所有诊疗设备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2)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1~2次。
(3)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瞳孔笔、软尺等)宜专床专用,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4)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5)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气压治疗仪、排痰仪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1~2次。
(6)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ICU所有地面,包括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每日至少1次;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班不少于1次。
(2)卫生间、污物处置间、洗手池应使用消毒剂清洁、消毒,每日至少1次;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次。
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1)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每天清洁消毒1~2次。
(2)床单、被罩、枕套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随时更换。
(3)枕芯、被褥等使用时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随时更换。
(1)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2)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3)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用5cm×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面积<100cm 2 取全部表面;被采面积≥100cm 2 ,取100cm 2 。将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放入装有1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10cfu/cm 2 。
(1)应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
(2)医疗废物的管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正确分类与收集:感染性医疗废物置黄色废物袋内;锐器置于锐器盒内。
(3)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放入感染性废物袋内,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4)医疗废物容器应符合要求,不遗洒,标识明显、正确,医疗废物不应超过包装物或容器容量的3/4。应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闭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
(5)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并及时密封。
(6)不应取出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医疗废物。
(7)应有具体措施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一旦发生前述情形时,应按照本单位的规定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8)具有污水消毒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的医疗机构,患者的引流液、体液、排泄物等,可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无污水消毒处理设施或不能达标排放的,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9)应与医院内转运人员做好交接登记并双签字,记录应保存3年。
(1)应按本标准对脏污织物和感染性织物进行分类、收集,收集时应减少抖动。
(2)盛装感染性织物的收集袋/箱宜为橘红色,有“感染性织物”标识。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专用水溶性包装袋,装载量不应超过包装袋的2/3,并应在洗涤、消毒前持续保持密封。
(3)脏污织物宜采用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布袋或包装箱/桶收集,也可用一次性专用塑料包装袋盛装,其包装袋和包装箱/桶应有文字或颜色标识。
(4)用于盛装使用后医用织物的专用布袋和包装箱/桶应一用一清洗消毒;医用织物周转库房或病区暂存场所内使用的专用存放容器应至少1周清洗一次,如遇污染应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5)使用后的一次性专用塑料包装袋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ICU侵入操作较多,而医疗干预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医院感染的特有传播方式。多重耐药菌暴发和流行严重影响ICU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抢救成功率。ICU常见医院感染主要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因此,ICU预防器械相关感染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点之一。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被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因子的原则。
指对呼吸机整个气路系统及机器表面的消毒,应遵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和呼吸机的说明书规范进行,一次性部件使用后应按照规定丢弃并保证环境安全。
呼吸回路污染是导致VAP的外源性因素之一,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虽不支持定时更换呼吸回路,但当管路破损或污染时需及时更换。
机械通气患者可采用恒温湿化器或含加热导丝的加温湿化器。
开放式吸痰装置应每日进行更换;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时,除非破损、污染,吸痰装置无需每日更换。
机械通气者通常取半坐卧位抬高床头30°~45°,尤其利于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可减少内容物反流导致的误吸。
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理气道对细菌的天然屏障及自净功能,进行严格、有效的口腔护理是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的重要保护。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6~8h一次。
上呼吸道分泌物可聚集于气管导管球囊上方,造成局部细菌繁殖分泌物可沿气道进入肺部,导致肺部感染。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可明显降低VAP的发病率。
套囊是气管内导管的重要装置,可防止气道漏气、口咽分泌物流入气道及胃内容物的反流误吸。监测气管内导管的套囊压力,控制压力在20~30cmH 2 O。
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1)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避免再次接触皮肤穿刺点。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进行置管操作。
(1)每天评估保留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管。
(2)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3)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无菌纱布每2~3d更换一次,无菌透明敷料至少每7d更换一次;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立即更换。
(4)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用酒精棉片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6)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淋湿导管或将导管浸入水中。
(7)在输血或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系统。
(8)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9)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10)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在48h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11)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按情况处理,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2)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或外包装破损、潮湿,不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最大限度减少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ml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重新更换尿管。
(1)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2)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3)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4)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5)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6)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7)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要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8)患者沐浴或擦身时注意对尿管进行保护,不把尿管浸入水中。
(9)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10)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如无法做到专人专用,应一用一清洁消毒。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设备和环境表面,包括邻近患者的区域(如床栏、床头桌)和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病室卫生间内部和周围表面)应清洁并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每班至少一次。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但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之一。很多医院感染的暴发,尤其是ICU获得性医院感染与不良的手卫生有关,故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尤为重要。
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洗手正确率≥95%,手卫生依从性≥95%。
①手卫生知识知晓率:答对的数/答案数×100%,如提问手卫生5个时刻,答对3个,知晓率为3/5×100%=60%;②洗手正确率:洗手步数/6×100%,如洗手漏掉一步或一步不到位,正确率为:5/6×100%=83.3%;③手卫生依从率=实施次数/应洗次数×100%。
医院应每季度对ICU医务人员的手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相关时,应及时进行致病微生物检测。
在接触患者、进行治疗活动前采样。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 2 ,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送检。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 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 2 。
ICU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常见感染进行重点监测,定期分析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针对其危险因素及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降低其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入住ICU超过24h及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h内的所有患者。
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中心静脉置管、尿道置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每日记录新住进患者数、住院患者数、中心静脉置管、尿道置管及使用呼吸机人数。
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
科室监测人员每天按时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每天填写ICU患者日志、ICU患者各危险等级登记表;感控专职人员每周至少2次到监测的ICU查阅病案,床旁了解患者情况,尽量与ICU医务人员一同查房,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协助感染病例的诊断,查找原因,协助整改。
(1)每月总结监测资料并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并督查落实情况。
(2)将监测结果、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向医院感染管理科及临床科室进行反馈,必要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王 利 王 英)
李某,女,45岁。因吉兰-巴雷综合征、呼吸困难而收入ICU,行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早期监测CVP(central venous pressure,中心静脉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入科7d后出现发热,体温38.3℃,胸部X线片可见右肺上叶有局灶性浸润阴影。取培养标本,有肺炎链球菌大量增殖。
请问:
(1)如何判断该患者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如何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3)如何判断该患者是否发生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