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外科学简史

一、古代外科学

外科学同医学其他领域一样,是人类在和疾病长久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我国医学史对于外科学的记录很早,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甲骨文中即可见“疖”“疮”等外科疾病的记载。在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49年),“疡科”作为早期外科已确立为独立学科。秦汉时代我国医学名著《内经》已有外科专属篇章。公元190年成书的《难经》已开始详细地描述人体组成结构。时至汉末,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开始在“麻沸汤”麻醉下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及剖腹手术等高风险外科治疗。魏晋南北朝的大动荡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却促进了战伤外科的发展,南北朝龚庆宣所著《刘涓子鬼遗方》(483年)是我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其中“金疡专论”系统性地总结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创伤治疗技术,堪称最早的战伤外科。唐代医药名家孙思邈所著《千金方》(652年)中,记载的下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方法与现代医学采用手法相差已不大。宋代王怀隐著作《太平圣惠方》(992年)记载砒剂治疗痔疮;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337年)系统性阐述了肢体骨折、关节脱位的治疗方式,并提出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明清时代,我国传统外科学发展蓬勃,诞生出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孙志宏等外科名家,并各有专著,其记载涵盖颈部、乳腺、腹部、会阴、骨关节等器官的外科疾病及治疗,基本囊括了现代外科的所有门类。

然而西方的古代外科学起步较晚,古罗马时期严禁人体解剖,直到1241年,Frederich二世才允许人体解剖。1543年比利时的Vesalius完成《人体结构》的写作,奠定了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直到16世纪,欧洲外科学开始萌芽。1766年,绷带被Desault初次应用于骨折的固定。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西方外科学开始加速发展,直至现代外科学的建立。

二、现代外科学

19世纪,随着欧洲文明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取得成果,外科学也获得长足进步,先后攻克了手术疼痛、无菌技术、手术和创伤出血以及输血等几大难关。

1.麻醉

手术疼痛曾是阻碍外科学发展的首要因素,自1800年Davy发现氧化亚氮(笑气)的麻醉作用,不少学者致力于探索药物麻醉的应用;1846年美国医学家Morton开始为病人实施乙醚麻醉,在他的乙醚麻醉帮助下,美国医生Warren为大量病人成功地实施了大手术。自此,乙醚正式大规模应用于外科临床。1848年,中国医生开始应用氯仿麻醉法;1847年Ore运用水合氯醛实施静脉麻醉;1892年德国的Schleich首先提倡用可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因其毒副作用,后改为普鲁卡因并沿用至今。

2.无菌技术

手术后伤口“化脓”及其他术后感染,曾是困扰外科医生、限制外科手术开展的重要障碍。仅仅1个世纪以前,截肢手术后死亡率竟高达40%~50%,几乎完全由术后感染引起。1846年匈牙利医生Semmelweis提出在产检之前应用漂白粉水溶液洗手,这一举措将产妇产褥死亡率由10%降低至1%,标志着无菌技术的肇始。1867年英国医生Lister采用石碳酸溶液清洗手术器械并以该溶液浸润纱布覆盖伤口,这使得经他实施的截肢手术术后死亡率由46%降低至15%。1877年德国医生Bergmann对15例膝关节穿透性损伤病人,仅进行伤口清洁消毒并予以包扎,使得其中12例病人顺利痊愈并保全了患肢。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伤口的继发性感染至关重要,并采用蒸汽灭菌法处理手术布单、辅料、器械等,首次系统性地建立了现代无菌技术。十九世纪末叶,德国医师Furbringer提出手臂消毒法,美国医师Halsted首倡外科医师穿戴无菌橡皮手套,这些举措使无菌技术臻于完善。

3.手术出血

1872年英国医师Wells应用止血钳;1873年德国医师Esmarch提倡在截肢手术中应用止血带,他们是止血技术的奠基者。1901年美国科学家Landsteiner发现血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输血及配血原则,很快应用于外科临床。初期采用直接输血,但操作复杂,输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国医师Lewisohn提出加入枸橼酸钠抗凝的间接输血法,以及血库的建立,使得输血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4.其他成就

1929年英国医生Fleming发现青霉素,1935年德国医生Domagk应用百浪多息(磺胺类药物),此后抗生素被大量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使得围手术期感染进一步控制。而随着麻醉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液体疗法、营养支持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的范围、深度得到进一步增加。

三、当代外科学

20世纪中叶,外科学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心脏直视下手术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创伤、整复、移植外科的进步。与此同时,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升,这得益于病理学、分子病理学、超声诊断、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迅速,已经成为21世纪外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其特点是体表创伤小,病人痛苦少,治疗效果确切,术后恢复快。伴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蛋白组计划、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组织工程等高新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外科临床实践,同时机器人外科及远程微创外科手术的成功,使得外科学面临又一次腾飞的机遇。而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得外科技术及经验积累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温故知新,才能成为合格的当代外科工作者,进而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现代外科传入我国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但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外科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外科设备及资源匮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外科学建设历经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国外科学发展的速度世所罕见,在很多领域逐步赶上乃至超越发达国家水平,备受世界瞩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创外科技术和器官移植。目前我国微创外科手术量高居世界第一,重要脏器的移植手术总例数位居世界第二,手术效果世界领先。我国外科医学工作者的成就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赞誉,不少外科医生及成果已在国际上发出重要声音,成为相关领域的世界性代表或亚洲地区性代表,为中国外科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CFTkA4xSdOlss0htPE5Em2V/hPmGKf6Z4Qxtl/xlq3Pu+RItmWT8+o0n9VqWSH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