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当急性危重疾病发生时,越来越少的患者会死于原发疾病,更多的患者是死于随后出现的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情况下,导致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先后发生功能不全或衰竭,临床上称其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MODS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原发病如未能及时干预,机体的内环境无法维持,其损害可能引发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全身性病理生理连锁反应,早期是可逆性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晚期则为不可逆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肺心病等,虽然也是某一器官发生病变后引起的另一器官功能不全,但不属于MODS。MODS也不包括器官的机械性损伤和临终病人的器官功能卒中。
MODS的高危因素包括:①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②年龄大于65岁;③持续性的氧转运障碍;④大量未清除的坏死组织;⑤巨大的手术打击;⑥已存在的慢性肝功能不全等。
可能诱发MODS的危重病包括:①各种严重感染造成的脓毒症;②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或呼吸心搏骤停经复苏后;③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等导致组织严重损伤或失血、失液;④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绞窄性肠梗阻等导致腹腔脏器缺血坏死或感染的急腹症;⑤患有心、肝、肺、肾等慢性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⑥输血、输液、用药或呼吸机使用不当。
MODS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的发病机制包括:
1.过度炎症反应
MODS的发病的基础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严重感染、创伤以及组织低灌注均可引起SIRS,可能是引起MODS的最主要原因。机体受到严重损害时,可发生剧烈的防御性反应,一方面起到稳定自身的作用,但也有损害自身的作用各种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激活后会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及其他病理性产物,还可引起酶类失常和氧自由基产生过多。这种炎症反应一旦失控,可以不断自我强化,当促炎反应大于抗炎反应时可造成广泛的组织破坏,从而启动MODS。
2.二次打击学说
MODS不一定是一次性严重生理损伤的后果,往往是由多次重复打击所造成。严重损伤构成第一次打击,可能并不严重,但可使全身免疫系统处于应激状态,激活免疫细胞,使促炎因子释放构成第二次打击。当机体受到再次打击时,全身炎症反应将成倍扩增,可超大量地产生各种继发性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作用于靶细胞后还可导致更多级别的新的介质产生,从而形成炎症介质“瀑布”反应。
3.肠道假说
该假说认为肠道是MODS的“启动器官”,包括内脏低灌注、脓毒血症、严重应激反应导致的肠黏膜屏障破坏是MODS形成的重要原因,危重病情况下肠黏膜因灌注不足而遭受缺氧性损伤,导致胃肠道内的细菌移位,形成“肠源性感染”,从而诱发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引起远距离器官损伤,并引发严重的SIRS,进而导致MODS。总的来看,各种急性病症导致的MODS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即组织缺血-再灌注-全身性炎症反应-器官功能损害。
MODS的临床过程有两种类型:
1.一期速发型
是指原发急诊发病24h内有两个或更多的器官系统同时发生功能不全。由于原发急症甚为严重,24h即可因器官衰竭而死亡,一般归于复苏失败,未列为MODS。
2.二期迟发型
一个重要的器官或系统先发生功能不全,常为肾、肺或心血管功能不全,经过一段近似稳定的维持时间,继而发生更多的器官或系统功能不全,此型多由继发感染所致,与二次打击有关。
迄今,MODS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初步诊断标准见表6-1。
表6-1 MODS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模式能确实逆转已经发生的MODS。防治的主要原则是消除持续性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的因素,努力维持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直至患者转归或死亡。重点应在于早期发现可能导致MODS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避免MODS的发生。
当患者有发生MODS风险时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完善优化呼吸和循环的管理;②通过早期引流、烧伤切痂、植皮、修复长骨骨折等降低蛋白分解代谢率;③早期肠内营养支持;④有效的抗感染治疗;⑤减少输血等手段降低MODS发生的风险。
所有导致MODS的原因中最常见的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在其发生后24h内即可能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保障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预防MODS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