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血液、血浆或体液大量丢失,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由大血管破裂或脏器出血引起的称失血性休克;各种损伤或大手术后同时具有失血及血浆丢失而发生的称创伤性休克。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查明病因并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
失血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很常见。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引起的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肠出血、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通常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即可出现休克。主要表现为CVP降低、回心血量减少、CO下降所造成的低血压;由神经内分泌机制引起的外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和心率加快;以及因微循环障碍造成的各种组织器官功能不全和病变。近年来,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
补充血容量和积极止血是治疗低血容量休克的关键,首要措施是迅速补充血容量。短期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右旋糖酐、全血或血浆、白蛋白以维持有效回流血量;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给予止血药物并迅速止血或防止继续失液;补足血容量后血压仍低时可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当药物止血或纠正休克无效时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尽快手术治疗。
1.补充血容量
失血性休克者所丢失血量并非都是可见血,应根据血压和脉率的变化来估计失血量(见表5-1)。虽然失血性休克时丧失的主要是血液,但补充血容量时,并不需要全部补充血液,而应抓紧时机及时增加静脉回流。在不影响容量复苏的前提下,建立中心静脉导管,增加更加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补液。临床中应先静脉快速(30min内)滴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1000~2000ml。如病人血压恢复正常并能够维持,脉搏恢复正常,表明失血量较少,此时如病人的血细胞比容超过25%,可不必输血。如上述治疗不能维持血压,则应在继续输注晶体液的同时输注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以快速补充血容量。为保证组织的氧供,血红蛋白降至70g/L时应考虑输血。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老年人以及有心肌梗死风险者,血红蛋白保持在较高水平更为合理。无活动性出血的病人每输注1个单位(200ml)的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升高约10g/L,血细胞比容升高约3%。输入液体的量应根据病因、尿量和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临床上常以血压结合中心静脉压的测定指导补液(表5-2)。一般认为,容量负荷试验的目的在于分析与判断输液时的容量负荷与心血管反应的状态,既可以快速纠正已存在的容量缺失,又尽量减少容量过度负荷的风险和可能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2.止血
止血对失血性休克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有效地止血,即使积极补液,甚至输血也很难有效地维持血压稳定、改善休克。因此,对于明确的出血疾病,应积极地采取相应治疗。如外伤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或压迫伤口止血;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三腔管压迫止血;肝脾破裂出血,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应及早施行手术。
表5-2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min内经静脉注入。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cmH 2 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除了大出血能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之外,创伤也可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疼痛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影响心血管功能。有的创伤,如胸部伤直接影响心肺,截瘫可使回心血量暂时减少,颅脑伤有时可使血压下降等等。创伤性休克在平时、战时均常见,其发生率与致伤物性质、损伤部位、失血程度、生理状况和伤后早期处理的措施有关。目前创伤性休克的常见病因分为4类:①交通事故伤;②机器损伤;③坠落伤;④其他伤。创伤性休克的一般病情常比较复杂,是创伤救治中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创伤性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一种,其治疗原则与失血性休克基本相同,但有其特殊性。
1.补充血容量
创伤性休克除可见的外出血之外,一般存在隐性出血(组织内出血、水肿和渗出)。因此,应详细检查以准确估计丢失量进行补液,以免因补液不足而使休克不能及时得以纠正。
2.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创伤病人因疼痛所致的过度换气和神经-内分泌反应所致的留钠排钾等,导致酸碱平衡紊乱。然而休克时pH不一定降低,不应常规应用碱性药物,而应连续进行血气分析指导治疗。现代抢救休克中使用碱性药物的原则是宁酸勿碱。凡应用碱性药物,都应有动脉血气分析的依据。
3.镇痛镇静
创伤后疼痛刺激严重者需适当给予镇痛镇静剂,受伤部位给予妥善临时固定(制动)。
4.手术
对危及生命的创伤如开放性或张力性气胸、连枷胸等,应作必要的紧急手术。手术一般应在血压稳定后或初步回升后进行。
5.应用抗生素
创伤或大手术继发休克后,还应使用抗生素,避免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