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是指在24h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患者血容量,正常成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7%(儿童占体重的8%~9%)。我国学者调研结果认为大量输血是指在24h内输注红细胞≥18U(成人);或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大于或等于0.3U/kg(体重)。
1.通过恢复血容量和纠正贫血,维持组织灌注和氧供。
2.通过治疗外伤或产科原发病、阻止出血。
3.合理应用血液成分纠正凝血障碍。
1.作用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氧到组织细胞,保障重要器官的氧供。
2.输注时机
患者失血量达到自身血容量的30%~40%时考虑输注红细胞悬液,失血量> 40%血容量时应立即输注,否则生命受到威胁;当患者的血红蛋白(Hb)> 100g/L时不考虑输注,Hb < 70g/L时应考虑输注,Hb为(70~100)g/L应根据患者是否继续出血、心肺功能等情况决定是否输注。
3.输注量
大量输血时,对心肺功能良好的患者,Hb维持在(80~100)g/L,或HCT维持在28%~30%即可。
4.实验室检测
Hb与HCT应每1~2h检测1次,但是遇紧急情况时红细胞计数(RBC)和Hb水平往往难以反映患者的失血状态。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失血也常常被估计不足,特别是隐性失血和年轻人,如产科隐性失血等。
1.作用
补充凝血因子和扩充血容量,适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急性活动性出血及严重创伤、大出血时预防凝血因子稀释、抗华法林治疗及纠正已知的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2.输注时机
大量输血时,为降低患者死亡率,输注红细胞悬液4U后,应加输FFP,并且FFP与红细胞悬液比例为1∶1(或1∶2)(1UFFP为100ml);严重创伤患者,当输注的红细胞悬液量> 3~5U时,应尽早应用FFP。
3.输注量
按(15~30)ml/kg(体重)输注可减少死亡率发生,在24~72h内输注的FFP量不宜超过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即FFP:红细胞悬液= 1∶1(或1∶2)。足量FFP可纠正Fib和多种凝血因子不足,如果Fib < 1.0g/L,应考虑输注冷沉淀。
4.实验室检测
凝血功能的频繁检测至关重要,根据情况1~2h检测1次;患者大量输血时,凝血因子稀释性减少是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Fib首先降低,降到1.0g/L时,大约失血150%,其他凝血因子活性降至25%时大约失血200%;当APTT和PT延长至正常值1.5倍时凝血障碍的风险增加。而国内大量输血现状调研结果显示,传统凝血试验指标PT/INR和APTT变化不明显,建议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血栓弹力图的检测与传统的凝血试验PT/INR和APTT相比能提供更好的床边评估体内凝血状态,因此优先推荐应用。
1.作用
止血。
2.输注时机
(1)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
目前的共识是急性出血患者须PLT≥50×10 9 /L。当PLT < 50×10 9 /L时,预计输液或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已达患者2倍的血容量,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患者PLT为75×10 9 /L时即出现明显出血,因此预防性输注的阈值还应结合临床状况综合判断(如中枢神经损伤建议维持在PLT >100×10 9 /L)。
(2)治疗性的血小板输注:
活动性出血压迫止血和电凝止血无反应或无效者,通常将PLT = 75×10 9 /L视作安全阈值,当PLT < 75×10 9 /L时,如继续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应早期输注血小板,PLT < 50×10 9 /L时,必须输注血小板。大量输血,输注红细胞悬液> 18U时建议应输注血小板悬液以维持PLT≥75×10 9 /L。
3.输注量
早期输注高比例的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悬液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降低红细胞悬液的输注量,推荐使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悬液的比例为1∶1∶1。
4.实验室检测
血小板稀释性减少是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每1~2h应检测1次PLT。
1.作用
纠正Fib和FⅧ缺乏、治疗严重出血。
2.输注时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且Fib <(0.8~1)g/L者、大量输血发生DIC患者;先天Fib缺乏出血者;血友病A及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出血的患者。
3.输注量
冷沉淀1U含Fib 150~250mg及FⅧ 80~100U,可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