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异常分娩

异常分娩(abnormal labor)又称难产(dystocia),其原因可以简单地分为3类:①产力(子宫收缩力)异常;②产道(骨产道和软产道)异常;③胎儿(胎位、胎儿大小)异常。异常分娩的处理原则以预防为主,针对原因适时处理,必要时行人工助产或剖宫产。

产程异常包括以下方面。

1.潜伏期延长

从临产规律宫缩开始至活跃期起点(5cm)称为潜伏期。初产妇>20小时、经产妇>14小时称为潜伏期延长。新产程标准已不将此作为剖宫产指征。

2.活跃期异常
(1)活跃期延长:

从活跃期起点(5cm)至宫颈口开全,称为活跃期。初产妇一般不超过12小时,经产妇不应超过10小时。

(2)活跃期停滞:

当破膜且宫颈口扩张≥6cm后,若宫缩正常,宫颈口停止扩张≥4小时;若宫缩欠佳,宫颈口停止扩张≥6小时,称为活跃期停滞。

3.第二产程异常
(1)胎头下降延缓:

第二产程初产妇胎先露下降速度<1cm/h,经产妇<2cm/h,称为胎头下降延缓。

(2)胎头下降停滞:

第二产程胎头先露停留在原处不下降>1小时,称为胎头下降停滞。

(3)第二产程延长:

初产妇>3小时,经产妇>2小时,产程无进展,称为第二产程延长。如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时,各延长1小时。

第一节 产力异常

【背景知识】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而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具有节律性、对称性、极性及缩复作用,本节所述产力异常(abnormal uterine action)仅指子宫收缩力异常。产力异常包括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收缩过强,每种又分为协调性及不协调性(图3-1)。子宫收缩乏力可由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精神源性因素、子宫肌源性因素及内分泌失调等引起,可导致产程延长或停滞、产后出血、产妇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手术产率增加、产褥感染率增加、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母儿并发症。子宫收缩过强可导致产程进展过快、病理性缩复环或子宫破裂、子宫痉挛性狭窄环、强直性子宫收缩等,发生急产或产程延长,增加羊水栓塞、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手术产的机会。

图3-1 子宫收缩力异常的分类

【接诊要点】

1.严密观察产程,及时检查并记录结果,以判断有无产程进展缓慢、停滞、急产。

阴道检查:潜伏期每4小时做一次阴道检查,活跃期每1小时检查一次,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明确胎位。肛门检查已经取消!

2.观察宫缩情况,判断产力异常的类型。

(1)腹部触诊:

观察宫缩持续时间、强度、规律性、间歇期时间及子宫放松情况,并及时记录。将手掌放置于产妇腹部,宫缩时宫体部隆起变硬、间歇期松弛变软,且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约为子宫下段的2倍。宫缩高峰时指压宫底部肌壁仍可出现凹陷,提示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但当宫缩强度下段强于上段,且宫缩间歇子宫壁不完全放松时,则考虑为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而腹部检查很难发现子宫不协调性收缩过强形成的子宫痉挛性狭窄环,若耻骨联合和脐部之间出现明显的环形凹陷(即病理性缩复环),则提示先兆子宫破裂。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还会引起子宫持续性强直性收缩。

(2)仪器监测:

常用胎儿电子监护仪行外监测,将宫缩压力探头固定在产妇腹壁宫体近宫底部,描记宫缩曲线,可显示宫缩频率、相对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时可观察胎心率变异及其与宫缩、胎动的关系,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程度。宫缩10分钟内>5次,至少持续20分钟,定义为宫缩过频。

3.寻找产力异常的原因
(1)头盆不称:

根据宫高、腹围及B超预测胎儿大小,并行胎头跨耻征检查,充分评估头盆关系。

(2)胎位异常:

通过腹部四步触诊法、阴道检查,必要时行B超检查明确有无胎位异常。

(3)询问用药史:

大剂量解痉、镇静、镇痛剂,如硫酸镁、哌替啶等可直接抑制子宫收缩,而缩宫素、前列腺素(地诺前列酮、米索前列醇)可加强宫缩,如予硬膜外麻醉镇痛可能增加胎位异常或持续性枕后位,对导致难产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4.鉴别诊断
(1)病理性缩复环(图3-2):

临产后,胎先露下降受阻时,宫缩使子宫下段逐渐变薄,而子宫上段更加增厚、变短,在子宫体部和子宫下段之间形成明显的环形凹陷,此凹陷可随着产程进展逐渐上升达脐平甚或脐上,称为病理性缩复环。同时,产妇腹部拒按,疼痛难忍,且膀胱受压充血,出现排尿困难、血尿。

(2)子宫痉挛性狭窄环(图3-3):

是指子宫局部平滑肌呈痉挛性不协调性收缩形成的环形狭窄,持续不放松,常位于子宫上下段交界处及胎体狭窄处,且不随宫缩而上升。腹部检查很难发现此环,而第三产程常造成胎盘嵌顿。

图3-2 病理性缩复环

图3-3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治疗】
1.评估阴道分娩可能性

如检查发现头盆不称(胎儿过大、骨盆狭小等),或胎位异常(高直后位、前不均倾位、肩先露等),难以经阴道分娩者,应及时行剖宫产术。需注意,当产力异常,发生病理性缩复环时,无论胎儿是否存活,应在抑制宫缩的同时尽早行剖宫产术。

2.一般治疗

产程的积极处理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应用大剂量缩宫素或早期人工破膜,而应从预防难产着手,解除产妇的紧张情绪和心理顾虑,充分休息和补充水分,并指导其饮食和排便,必要时予以镇静剂。

3.药物治疗
(1)镇静剂

1)用法及用量:①宫颈口开大0~3cm而潜伏期超过8小时,可予哌替啶100mg肌内注射,以纠正不协调性宫缩,缓解疼痛,给予产妇休息的机会。Friedman的研究显示,85%潜伏期延长的产妇如果予以镇静剂,将会进入活跃期,10%的产妇宫缩消失即假临产,而约5%产妇仍处于不规则宫缩阶段,需要用缩宫素。②一旦出现强直性宫缩,则同时予哌替啶100mg肌内注射及25%MgSO 4 16ml加入5%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来抑制宫缩,并密切监测胎儿安危,若宫缩不缓解,且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或病理性缩复环,应尽快行剖宫产术。

2)禁忌证:①不协调宫缩乏力时,如伴有胎儿宫内窘迫和/或头盆不称者,禁用强镇静剂;②哌替啶的代谢产物(如去甲哌替啶)会影响胎儿的呼吸中枢,可能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故估计胎儿可能在2小时内娩出者,禁用哌替啶。

(2)缩宫素

1)使用指征:适用于协调性宫缩乏力、胎心良好、胎儿正常、头盆相称者,人工破膜1~3小时产程无进展。

2)用药前评估:使用缩宫素前评估阴道分娩的可能性,无头盆不称、胎位异常,并用胎儿电子监护仪监测胎心和宫缩30分钟。

3)用法及用量(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常规用法):5%葡萄糖500ml+缩宫素1~2U,从1~2mU/min(10滴/min,相当于30ml/h)开始,每15分钟增加1~2mU/min,直至产生规律宫缩。若宫缩不满意,可增加缩宫素浓度,一般不超过3U,最大滴速40滴/min,每15分钟检查一次宫缩、胎心情况,并记录,在宫缩规律后,检查间隔时间可延长为30分钟。如果使用最大剂量缩宫素,2小时仍不能达到充分宫缩,或经过2~4小时充分宫缩后,宫颈扩张无进展,则考虑缩宫素无效。

有效宫缩的判定标准为10分钟内出现3次宫缩,每次宫缩持续30~60秒,伴有宫颈缩短和宫口扩张。

4)注意事项:①10分钟内宫缩超过5次即宫缩过频,或强直宫缩,或宫缩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或宫缩间歇期宫内压超过15~20mmHg,立即停用缩宫素;②重度变异减速、晚期减速、胎儿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立即停用缩宫素;③有明显产道梗阻或瘢痕子宫者禁用缩宫素;④有急产史(包括家族有急产史)者,临产后慎用缩宫素及其他促宫缩的处置,如灌肠、人工破膜等;⑤子宫不协调收缩时,禁用缩宫素,以免加重病情;⑥当胎儿先露异常、子宫过度膨胀(如病理性的羊水过多、胎儿过大或多胎时),应避免使用缩宫素。

4.其他助产措施(详见本章第四节)
(1)人工破膜:

适用于宫口扩张≥3cm、无头盆不称、胎头已衔接而产程延缓者。

(2)产钳术或胎头吸引术分娩:

若母儿状况良好,胎头下降至≥+3水平,协调性宫缩乏力,可行阴道助产分娩。

5.剖宫产

协调性宫缩乏力时,若处理后胎头下降无进展,胎头位置在≤+2以上,应及时行剖宫产术。对伴有胎儿窘迫征象及头盆不称者,或应用镇静剂后宫缩仍不协调,应考虑行剖宫产术。

【Tips】

1.若未正式临产或是处于潜伏期,可适当给予甘油灌肠剂110ml灌肠,既能避免分娩时粪便污染,又能反射性刺激宫缩,加速产程进展,经产妇、胎膜早破、阴道流血、胎位异常、有剖宫产史、高血压或已经进入活跃期者禁止灌肠。

2.嘱产妇每2~3小时排尿一次,以免膀胱充盈影响宫缩及胎先露下降。如有尿潴留(表现为排尿困难或淋漓不畅),则及时放置尿管。如有产间尿潴留,产后常规放置导尿管24小时。

3.A类证据 硬膜外麻醉会改变正常分娩的进展,因此应谨慎地、有选择性地使用,而不是常规使用,也不可用于产程潜伏期。

4.C类证据 因活跃期停滞而实施缩宫素催产的最短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至少4小时,既安全,又有效,也可减少剖宫产。

(商 晓)

第二节 产道异常

【背景知识】

产道异常包括骨产道异常及软产道异常,以骨产道异常多见,又称为狭窄骨盆,是指骨盆径线过短或骨盆形态异常,使骨盆腔容积小于胎先露部能够通过的限度,阻碍胎先露部下降,影响产程顺利进展。骨产道异常(图3-4,见彩插)分为骨盆入口平面狭窄(常见于单纯扁平骨盆、佝偻病性扁平骨盆)、中骨盆平面狭窄(常见于男型骨盆、类人猿型骨盆)、骨盆出口平面狭窄(常见于男型骨盆)、骨盆三个平面狭窄(又称均小骨盆)、畸形骨盆。骨产道异常可引起胎位异常、产程延长及停滞、继发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脐带脱垂、新生儿产伤等,严重时发生子宫破裂。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外阴及骨盆底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软产道异常常见于先天性苗勒管发育异常、妊娠合并盆腔肿瘤、手术所致瘢痕。

图3-4 骨盆类型分类与主要狭窄环节

从左到右依次为:女型、类人猿型(三个平面横径均狭窄)、扁平型(入口平面前后径狭窄)、男型(中骨盆与出口平面均狭窄)。

【接诊要点】
1.仔细询问病史及手术史
(1)病史:

既往是否患佝偻病、骨结核、脊髓灰质炎及骨外伤等,既往有无难产史及原因,既往是否诊断过生殖道畸形,是否合并盆腔肿瘤。

(2)手术治疗史:

既往是否行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宫颈锥切术、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宫颈环扎术、宫颈冷冻治疗、生殖道瘘修补术。

2.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

1)身高:身材矮小(身高<145cm),体形匀称者易合并均小骨盆。

2)脊柱:脊柱侧凸者常伴偏斜骨盆畸形。

3)下肢:跛行者可伴偏斜骨盆畸形。

4)米氏菱形窝:对称但过窄者常为中骨盆狭窄;对称但过扁者常为扁平骨盆;不对称且一侧髂后上棘突出者可能为偏斜骨盆;两侧髂后上棘对称突出且狭窄者提示为类人猿型骨盆。

5)其他:骨骼粗壮、颈部较短者易伴漏斗型骨盆。

(2)骨盆测量:

妊娠期行骨盆内测量和外测量,了解骨盆的大小和形态。狭窄骨盆可分为临界性狭窄、相对性狭窄、绝对性狭窄3个级别,具体数值详见表3-1~表3-3。

表3-1 骨盆入口平面狭窄

表3-2 中骨盆平面狭窄

表3-3 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3)腹部检查:

①根据宫高、腹围,结合B超结果估计胎儿大小。②腹部四步触诊法,明确胎位,如有胎位异常,要考虑狭窄骨盆可能。③临产后需行胎头跨耻征检查,评估头盆关系,具体方法如下:产妇排尿后仰卧,两腿伸直,检查者一手放在耻骨联合上方,另一手向骨盆腔方向推压胎头,如胎头低于耻骨联合平面,称胎头跨耻征阴性,表示头盆相称。若胎头与耻骨联合在同一平面,称胎头跨耻征可疑阳性,表示头盆可能不称。若胎头高于耻骨联合平面,称胎头跨耻征阳性,表示头盆不称(cephalopelvic disproportion,CPD)。CPD提示骨盆入口平面相对性或绝对性狭窄可能。

(4)阴道检查:

再次确定胎位,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提示中骨盆平面狭窄可能,而扁平骨盆或均小骨盆亦容易形成持续性枕横位。有无生殖道畸形,如阴道横隔、阴道纵隔、阴道斜隔。阴道有无瘢痕挛缩及严重程度。评估宫颈成熟度(Bishop评分,表3-4)。

表3-4 宫颈Bishop评分

满分为13分,对评分低于7分者,应先促宫颈成熟治疗。

3.监测宫缩及产程进展

潜伏期延长,考虑可能有骨盆入口平面狭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延长及停滞,提示中骨盆平面狭窄。如继发性宫缩乏力及第二产程停滞,要考虑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治疗】
1.骨盆入口平面狭窄
(1)相对性狭窄:

产力好,胎儿不大(<3000g),胎位、胎心正常,可试产至宫口扩张至4cm以上。

(2)绝对性狭窄:

足月活胎多不能经阴道分娩,应行剖宫产术。

2.中骨盆平面狭窄
(1)坐骨棘水平以下:

宫口开全,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水平或以下,多能自然分娩,个别情况下需手转胎头阴道助产。

(2)坐骨棘水平以上:

宫口开全1小时以上,产力良好而胎头双顶径仍在坐骨棘水平以上,或伴有胎儿窘迫征象,应行剖宫产术。

3.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原则上不能阴道试产。

4.均小骨盆
(1)阴道试产:

胎儿小、产力好、胎位及胎心正常。

(2)剖宫产:

胎儿较大,合并头盆不称及出现胎儿窘迫。

5.畸形骨盆

畸形严重、头盆明显不称者,应及时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

6.软产道异常
(1)先天发育异常:

孕前已确诊的,可先行矫形术。分娩时发现者,可X形切开横隔或切断纵隔,若横隔过厚,需行剖宫产术。

(2)软产道瘢痕

1)子宫瘢痕:前次剖宫产为子宫上段纵切口者,不宜阴道试产。前次剖宫产次数≥2次者,不宜阴道试产。若前次剖宫产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可考虑阴道试产,但需根据前次剖宫产指征、怀孕间隔时间、此次临产后头盆关系等综合分析决定。有肌瘤剔除史的产妇可阴道分娩。妊娠期及分娩过程中需警惕子宫破裂的发生,一旦出现破裂征象,立即行剖宫产术,同时修复子宫破口。

2)宫颈瘢痕:如宫颈瘢痕硬化,持续不扩张,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若出现宫颈水肿,可予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注射。

3)阴道瘢痕:瘢痕严重或有生殖道瘘修补术史,行剖宫产术。

(3)盆腔肿瘤

1)子宫肌瘤:不阻碍产道,可阴道分娩。子宫下段或宫颈肌瘤,应行剖宫产术。

2)卵巢肿瘤:如需手术者,最佳时间为妊娠12~20周,减少对胎儿的干扰。若孕晚期发现且卵巢肿瘤阻碍胎先露衔接,则行剖宫产术,同时切除卵巢肿瘤。

3)宫颈癌:应行剖宫产术,如为早期浸润癌,可同时行宫颈癌根治术。

(商 晓)

第三节 胎位异常

【背景知识】

胎位异常包括胎产式异常(包括纵产式中的臀先露、横产式及斜产式)、胎先露异常(顶先露、臀先露、面先露、额先露、肩先露、复合先露)和胎位异常(主要为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胎位异常可导致宫缩乏力、产程进展缓慢或停滞、子宫破裂、胎先露下降停滞、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胎位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胎位,无效时,行剖宫产术。

【接诊要点】
1.询问患者主诉

(1)过早出现排便感为枕后位,因胎儿枕部持续位于骨盆后方压迫直肠所致,同时背痛也是枕后位的临床标志。

(2)过早出现排尿困难及尿潴留为前不均倾位,因膀胱颈受压于前顶骨与耻骨联合之间。

(3)妊娠晚期胎动时,孕妇常有季肋部受顶压、胀痛感,考虑臀先露。

2.监测宫缩及产程进展

严密监测产程进展和宫缩情况,如出现宫缩乏力、产程进展缓慢或停滞时,要警惕胎位异常的可能,进一步行腹部检查、阴道检查及B超检查。如枕后位时,因俯屈下降欠佳,不能有效扩张宫颈及反射性刺激内源缩宫素释放而导致协调性宫缩乏力。而额先露时,以胎儿枕颏径(胎头最大径线)入盆,常很难通过骨盆入口,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及产程停滞。

3.腹部检查

行腹部四步触诊法,了解有无胎产式、胎先露和胎位异常。

(1)异常情况

1)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胎背偏向母体后方或侧方,腹前壁容易触及胎儿肢体。

2)胎头高直前位:腹前壁被胎背占据,触不到胎儿肢体。

3)高直后位:腹前壁被胎儿肢体占据,有时能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胎儿下颏。

4)额先露:悬垂腹型或子宫体偏斜一侧疑有子宫畸形时,应警惕额先露可能。若同时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胎儿下颏或枕外隆凸,则可确诊。

5)面先露:腹部触诊胎儿成S形,子宫隆起而侧腹部空虚感,由于胎头过度仰伸,在胎背和枕部之间可及明显的凹陷。

6)臀先露:宫底触及圆而硬、按压时有浮球感的胎头。

7)肩先露:子宫呈横椭圆形,耻骨联合上方空虚,宫底触不到胎头或胎臀。

(2)胎心检查:

臀先露时,胎心音在脐左(右)上方。肩先露时,胎心音在靠近脐周两侧最清楚。颏后位时,胎背远离孕妇腹壁,使得胎心听诊遥远,颏前位则更清晰。

4.阴道检查

(1)触摸颅缝及囟门,并判断矢状缝位置:如位于骨盆斜径上,前囟在前,后囟在后时,考虑枕后位。矢状缝与骨盆横径一致,前囟、后囟分别位于骨盆两侧方,提示枕横位。矢状缝在骨盆入口的前后径上,偏斜度<15°,考虑高直前/后位。

(2)阴道口可见胎发,经多次宫缩时屏气不见胎头继续下降,则可能是持续性枕后位。

(3)盆腔后半部空虚且宫颈水肿,要考虑前不均倾位,因前不均倾位时前顶骨紧嵌于耻骨联合后方,压迫宫颈前唇常致其水肿。

(4)若触及额缝(额缝一端为前囟,另一端为鼻根以及鼻根内侧的眼眶),则为额先露。

(5)头位时,若触不到圆而硬的颅骨,考虑面先露。

(6)若可触及肛门、坐骨结节及骶骨等胎臀特征时,提示臀先露。

(7)若触及胎足,考虑混合臀先露、足先露、复合先露,此时要警惕有无脐带脱垂。

(8)若可触及肩胛骨、肋骨及腋窝,提示肩先露。

5.B超检查

必要时可行B超检查明确胎先露及胎位。

(1)高直后位可在耻骨联合上方探及眼眶反射。高直前位可在产妇腹壁正中探及胎儿脊柱反射。

(2)臀先露时,行B超检查明确臀先露的种类(图3-5,见彩插)。

图3-5 臀先露的种类

从左到右依次为单臀先露、混合臀先露、单足先露。

【治疗】
1.枕后/横位

首先需排除中骨盆狭窄的可能,枕左(右)后位内旋转时向后旋转45°成正枕后位,经阴道分娩,常需产钳术。枕横位多需用手或胎头吸引器将胎头转成枕前位娩出。

2.高直前/后位

高直后位很难经阴道分娩,一经诊断,应行剖宫产术。高直前位时,可阴道试产,加强产力,同时指导产妇侧卧或半卧位,胎头枕部借重力及宫缩作用旋转、俯屈,促进胎头衔接、下降,而经阴道分娩。若试产失败或伴明显骨盆狭窄,应行剖宫产术分娩。

3.前不均倾位

一旦确诊,应尽快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若胎儿小、宫缩强、骨盆宽大,可给予短时间试产。

4.额先露

建议产妇取胎背对侧卧位,促进胎头俯屈转为枕先露。若未能转位且产程停滞,则行剖宫产术。

5.面先露

产程中,绝大多数的面先露可自然俯屈转为枕先露,但若确诊为面先露且胎儿无畸形,应该以选择性剖宫产结束分娩。颏前位时,如胎儿偏小,骨盆条件非常好,可尝试阴道试产,但并不提倡,分娩过程中可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产力、产钳术分娩,绝对禁止使用胎头吸引器。而颏后位不可能经阴道分娩,需行剖宫产术(图3-6和图3-7,见彩插)。

图3-6 颏前位阴道分娩机制

图3-7 颏后位不能经阴道分娩

6.臀先露

臀位是最常见的胎位异常,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均倾向于臀位行剖宫产术分娩。2000年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对于单纯性足月臀位,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

(1)妊娠期:

孕30周以后胸膝卧位、外转胎位以纠正胎位,应嘱孕妇注意胎动情况。

(2)分娩期

1)除非急诊情况或胎儿不可活,原则上不进行阴道试产。产道异常、胎儿体重>3500g、双顶径>9.5cm、胎头仰伸位、足先露、胎儿窘迫等,均应行剖宫产术。

2)一旦破膜,需立即听胎心,警惕脐带脱垂。如有脐带脱垂,立即行剖宫产术。

3)阴道分娩时,需堵臀使宫颈扩张充分,并行臀位助产术。胎儿脐带娩出到胎头娩出应<8分钟。

7.肩先露

(1)妊娠期及时发现并纠正胎位。

(2)分娩期处理

1)初产妇足月活胎:行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应选纵形切口。

2)经产妇足月活胎:首选行剖宫产术。若胎膜已破、羊水未流尽、宫口开大5cm以上,可在全身麻醉(全麻)下行内转胎位术,以臀先露分娩。

3)双胎妊娠足月活胎:第一胎儿娩出后未及时固定第二胎儿变成肩先露,立即行内转胎位术,以臀先露分娩。

4)伴先兆子宫破裂或子宫破裂:不论胎儿死活,均应行剖宫产术。

5)胎儿已死、无先兆子宫破裂:全麻下行断头术或除脏术。

8.复合先露

合并胎手复合先露,一般不影响分娩。如先露的胎手、胎足无法回纳,阻碍产程,则需行剖宫产术。

【Tips】
1.胎儿颜面与臀部触诊

面先露时口与两颧骨突出点呈倒三角形排列,而臀先露时肛门与两个坐骨结节呈直线排列。此外,手指插入肛门口可有括约感,并可带出胎粪。

2.外倒转术

一般在孕36~37周后,排除外倒转术的禁忌(胎盘前壁、脐带绕颈)后选择适宜人群,在超声及电子胎心监护下进行,术前必须做好紧急剖宫产的准备,有诱发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及早产等危险,应谨慎选择。

(商 晓)

第四节 人工助产措施

一、人工破膜

【适应证】

1.因各种原因需终止妊娠,且宫颈已成熟者。人工破膜可使胎头直接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

2.适用于宫口扩张≥3cm、无头盆不称、胎头已衔接而产程延缓者,可加速产程进展。

3.羊水过多,需终止妊娠。

4.部分性前置胎盘。

5.胎盘早剥,临床上认为人工破膜在胎盘早剥处理过程中应尽可能早实施。其基本原理是羊水的流出可以增加子宫收缩,减少继续剥离。有可能减轻剥离处的压力,以减少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然而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破膜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

【具体操作】

孕妇取膀胱截石位,孕妇头放平或适当头低位。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无菌操作下左手示、中指置于宫颈内口处,触及胎囊;右手持长弯血管钳,在阴道内手指的指引下,在两个手指之间进入宫口,并在宫缩间歇期(以免发生羊水栓塞、脐带脱垂)钳破胎膜。可见胎儿头发,或有多量羊水流出。

【注意事项】

1.破膜前要明确有无禁忌证:明显头盆不称,胎位异常(横位、臀位),产道有梗阻者,脐带先露,血管前置,生殖道严重感染。

2.破膜前及破膜后应常规听诊胎心,及时发现有无胎心减速,当出现胎心变异减速或持续减速时,应立即行阴道检查,以确诊有无脐带脱垂。

3.破膜后阴道内手指应堵住破口,控制羊水缓慢流出,以免宫腔骤然缩小,引起胎盘早剥和脐带脱垂。

4.注意羊水的流出量、颜色和性质及有无胎粪污染。如羊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或呈稠厚糊状深绿色,均提示有胎粪污染,系胎儿宫内窘迫的表现,应予重视。如有血性羊水,应检查有无胎盘早剥征象。

5.胎头高浮者禁用,因胎头未衔接时行人工破膜术有增加脐带脱垂的危险。

6.对潜伏期宫缩乏力者不主张行人工破膜术。有学者认为,在潜伏期人工破膜对产程进展无良性影响,且人工破膜并非毫无风险,比如会增加变异减速或拟诊异常胎心率图形而行剖宫产术。

7.临产后的不协调宫缩不易与假临产区别,最好不做人工破膜,以免引起宫腔感染。

8.破膜12小时以上,如未临产,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胎头吸引术助产

【胎头吸引器分类】
1.软性吸引头

主要用于第二产程简单的助产。

2.硬质金属头

主要适用于枕后位、枕横位和比较困难的枕前位分娩。

【适应证】
1.第二产程延长

因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宫缩乏力等原因,可能发生第二产程延长。

2.缩短第二产程

因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有瘢痕、颅内病变、肺结核活动期等不适宜在分娩期屏气用力者。

3.胎儿指征

第二产程中任何提示胎儿宫内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

【前提条件】

头先露、宫口开全、胎膜已破、没有明显的头盆不称、如果进展不顺利愿意放弃助产。

【禁忌证】

1.早产,孕周小于34周的胎儿,因脑室出血风险大,不宜使用胎头吸引术助产。

2.臀先露、面先露、颌先露和横位。

3.宫颈扩张不全。

4.真性头盆不称。

5.胎头未衔接。

6.需要额外的牵引力——吸引器的牵引力是自限性的。

【操作规范】

初学者可采用“ABCDEFGHIJ”缩写记忆。

A = ask for help,address the patient,anesthesia adequate.请求帮助/告知患者/麻醉是否足够?硬膜外麻醉或阴部阻滞麻醉最有效。

B = bladder empty.排空膀胱。

C = cervix must be completely dilated.宫口需开全。

D = determine position of the fetal head,think of shoulder dystocia.确定胎头位置,考虑肩难产。

E = equipment ready.准备好设备。

F = fontanel.根据后囟位置,在矢状缝上放置吸引器头。放置位置的选择应保证牵拉时有利于胎头俯屈以最小径线颏顶径通过骨盆,故而将吸引器头放在矢状缝上后囟前方约3cm处——“俯屈点”是应用胎头吸引器正确位置的重要标志。放置前先检查是否漏气。

G = gentle traction.轻牵引。

H = halt.宫缩间歇,暂停牵引。如果吸引器滑脱3次,或连续3次牵拉没有进展,就应该停止吸引器助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吸引器助产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I = evaluate for incision,or episiotomy,when the perineum distends.如果会阴扩张,检查有无切开的必要。

J = remove forceps when the jaw is reachable.当看到颌骨时,移走吸引器。

【与产钳术比较】

1.阴道分娩用胎头吸引器新生儿死亡率比使用产钳低,但头皮血肿、视网膜出血更常见,胎头吸引术助产后要警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帽状腱膜下血肿的发生。

2.使用胎头吸引术助产,胎头受外力较小,不需要特别的麻醉,与使用产钳相比,能减少侧切,以及会阴和肛门括约肌撕裂的机会。

三、产钳术

在过去的10~15年中,世界各国产科实践中胎头吸引术的使用普遍增加,而产钳术的使用在减少,我院亦如此,故不详述其使用方法。

【产钳分类】
1.出口产钳

无须分开阴唇即可见到胎头,头颅已达盆底,矢状缝为前后径或左/右枕前/后位,矢状缝与前后径夹角不超过45°。

2.低位产钳

头颅已达+2以下,胎头旋转>45°。

3.中位产钳

胎头已衔接,颅顶在+2以上。

【并发症】
1.对胎儿

面神经麻痹(通常可恢复)、面部血肿、皮肤损伤较常见,但胎头血肿、颅骨撕裂却不常见。

2.对产妇

阴唇、阴道和会阴的撕裂较常见,但Ⅲ、Ⅳ度裂伤并不常见。

(商 晓)

第五节 剖宫产术

【分类】
1.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在子宫下段下推膀胱并做一横切口,娩出胎先露部分,此术式的子宫切口局限于子宫下段,不是产后子宫收缩的主要部位,更容易愈合,且术后再次妊娠时子宫切口裂开的风险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目前广为应用。

2.子宫下段纵切口剖宫产

理论上切口选择在子宫下段,切口裂开的概率很小,但实际上切口常延至宫体,再次妊娠会产生与古典式剖宫产相同的弊端。故而,仅当孕龄小,子宫下段的总宽度减少,不能为胎儿娩出提供足够大的切口时,选取子宫下段纵切口。

3.古典式剖宫产

在子宫上段做一垂直切口,直接切入子宫的活跃部分,娩出胎儿,应用并不广泛。适应证:早产孕周小,子宫下段窄、发育较差;子宫下段广泛致密粘连;植入性或非植入性前置胎盘导致子宫下段巨大血管分布;子宫结构异常,如子宫下段肌瘤等;胎儿横位已破水;忽略性分娩导致的缩窄环。术后再次妊娠时切口裂开概率增加,故而应避免阴道分娩,二次剖宫产的时间应选在孕38周时。

【指征】
1.胎儿指征

胎心率异常;胎位异常(横位、额先露、颏后位等);脐带脱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极低体重儿(<1500g)剖宫产较安全。

2.母体指征

再次剖宫产;骨盆狭窄;梗阻性肿瘤;阴道重建性手术;严重内科合并症(如心肺疾病、血小板减少症等);两次以上胎、婴儿死亡和不良产史。

3.胎儿母体指征

产程进展受阻、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前置血管、围死亡期。

【手术时机】
1.选择性剖宫产

主要根据胎儿成熟度和胎儿状态选择时机,通常在孕38周后进行。

2.紧急剖宫产

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脐带脱垂、梗阻性分娩、(先兆)子宫破裂、胎儿宫内窘迫等时紧急行剖宫产术。

【并发症】
1.术中并发症

(1)出血:如为子宫无张力,可行子宫按摩和药物治疗(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内注射),B-Lynch缝合。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刮匙刮除粘连的胎盘,8字缝合创面止血。如无效,可填塞宫纱/球囊止血或行子宫动脉栓塞,如仍无效,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

(2)子宫切口撕裂:在先露异常/巨大儿或子宫下段较薄时,较易发生切口撕裂,需充分暴露,缝合修复。

(3)泌尿系损伤。

(4)胃肠道损伤。

(5)麻醉并发症。

2.术后早期并发症
(1)子宫内膜炎:

子宫或宫旁疼痛、发热,予广谱抗生素72小时后90%患者的症状可缓解。

(2)伤口感染:

表现为伤口红斑和压痛,腹部B超对脓肿的定位有帮助,治疗包括广谱抗生素和伤口护理,必要时清创缝合。

(3)泌尿系感染:

与留置导尿管有关。

(4)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表现为下肢压痛、肿胀。

3.术后晚期并发症

(1)盆腔粘连:可能出现受孕力下降,慢性疼痛综合征。

(2)再次妊娠时子宫瘢痕可能裂开或出现子宫破裂,需手术修补。

【B-Lynch缝合】

B-Lynch缝合是最常用的子宫压迫缝合术,是B-Lynch及其同事于1997年首次描述并命名的,通过垂直压迫横行进入子宫的血管而达到机械性止血的目的。

1.适应证

主要用于低位横切口的剖宫产术中或开腹止血时,子宫按摩或宫缩剂无效的宫缩乏力性出血,胎盘因素或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后出血。

2.手术步骤(图3-8,见彩插)

(1)将子宫置于腹腔外,行子宫压迫试验,经压迫后子宫出血明显减少,则成功可能性大,充分下推膀胱腹膜返折。

(2)用可吸收线在子宫下段横切口侧缘下方3cm距右侧缘3cm处(A点)垂直进针穿入子宫前壁,在子宫切口上方3cm处(B点)出针,缝线环绕宫底压在距子宫侧缘约4cm处,并下达正对切口的子宫后壁(C点),穿过后壁进入宫腔并自另一侧正对切口的后壁(D点)出针。相反的方向缝合左半侧(E、F点),助手用双手对子宫前后壁持续加压的同时,慢慢将两侧的线头向一起扎紧打结,使子宫呈纵向压缩状,线结位于切口中线的下方。

(3)观察若效果明显,常规缝合子宫下段并关腹。

图3-8 B-Lynch缝合

3.并发症

较罕见,主要是缝合线滑脱和肠管套叠;子宫坏死;盆腔粘连和宫腔粘连。

(商 晓)

第六节 新生儿复苏

【背景知识】

大多数新生儿不需要干预即可完成宫内到宫外环境的过渡,但有一些新生儿需要帮助才开始呼吸,还有少部分新生儿需要更进一步的干预。复苏的关键是新生儿肺部的有效通气。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每5年更新一次,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参照2015年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及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流程图(图3-9)。其中对于2015年国际指南的2项进行了主要修改:①羊水胎粪污染吸引胎粪;②关于3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率。

【接诊要点】

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到场。在ABCD复苏原则下,新生儿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①快速评估(或有无活力评估)和初步复苏;②正压通气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③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④药物和/或扩容。复苏的基本程序是评估—决策—措施,并在整个复苏中不断重复。其中评估主要基于3个体征: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通过评估来确定每一步骤是否有效。其中心率对于决定进入下一步骤是最重要的。新生儿复苏强调团队合作,团队评估产前危险因素、确定组长、分配任务、准确记录、明确需要的物品和仪器、明确如何呼叫以寻求进一步支援。

【治疗】
1.复苏前准备
(1)产前咨询:

分娩前询问产科医务人员4个问题,识别高危因素:①孕周多少?②羊水清吗?③预期分娩的新生儿数目?④有何高危因素?根据答案,决定应该配备的人员及准备的复苏物品。

图3-9 中国新生儿复苏流程图

来源:《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

(2)组成团队:

每次分娩至少有一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负责处理新生儿。高危孕妇分娩时需要有多名医务人员组成复苏团队。复苏团队组建后,首先确定团队领导,团队领导需要熟知新生儿复苏流程、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能,并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在整个复苏过程中站在直接观察和指挥团队成员工作的位置。复苏前,在团队成员的简短的准备会上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安排小组成员工作任务和所负责任、做好复苏计划。

(3)检查物品:

检查复苏所需的设备和药品,确保准备齐全和功能良好(表3-5)。

表3-5 复苏器械快速检查表

续表

2.初步复苏
(1)快速评估:

用几秒的时间确定新生儿是否需要复苏。尽管在2015年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中快速评估不再推荐评估羊水,《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版)》新生儿出生后的快速评估仍然包括以下4项:“足月吗?”“羊水清吗?”“肌张力好吗?”“有呼吸和哭声吗?”如果四项均为“是”,应快速彻底擦干,与母亲皮肤接触,进行常规护理。如有一项为“否”,进入初步复苏。

(2)初步复苏

1)保暖:产房温度设置为25℃左右,提前预热辐射保暖台。

2)摆正体位:将新生儿摆成“鼻吸气”体位,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一直线,以开放气道。可在肩下放一折叠的毛巾,使颈部轻度仰伸。

3)清理呼吸道:强调“必要时”吸引口鼻,避免过度刺激。先口咽,后鼻,吸引时间<10秒,吸引器负压不超过100mmHg。关于羊水胎粪污染的处理,清理呼吸道在前,擦干在后。我国2016年指南推荐如有羊水胎粪污染,评估新生儿活力:新生儿有活力,继续初步复苏;新生儿无活力,20秒内完成气管插管及用胎粪吸引管吸引胎粪。如不具备气管插管条件,且新生儿无活力,快速清理口鼻后,尽快开始正压通气。

4)擦干和刺激:快速彻底擦干头、躯干和四肢,拿走湿毛巾。如经过擦干的刺激后仍无呼吸,用手轻拍或手指弹患儿的足底或摩擦背部数次,以诱发自主呼吸。

(3)初步复苏的评估:

初步复苏30秒,评估呼吸和心率。如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或心率<100次/min,进行正压通气。如有条件,连接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血氧饱和度。

1)监测健康新生儿出生后10分钟内动脉导管前脉搏氧饱和度值:正确放置传感器位置,应连至右上肢,先连新生儿端,后连仪器端。足月健康新生儿出生后在呼吸室内空气(21%氧气)的情况下,达到氧饱和度90%以上需10分钟。

2)评估心率:沿胸部左侧用听诊器听诊是检查新生儿心率最准确的物理检查方法。听诊时,可以用手在床上按心搏节拍拍打,使得团队其他成员了解新生儿心率,计数新生儿心率6秒,乘以10即为每分钟心率。也可以触诊脐带根部感觉脐带搏动,但可能低估真实心率。也可连接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或心电图监护评估心率。

3.正压通气
(1)指征:

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或心率<100次/min。有以上指征者,要求在“黄金1分钟”内实施有效正压通气。如新生儿有呼吸,心率>100次/min,但有呼吸困难或持续发绀,应清理气道,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可常压给氧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特别是早产儿。

(2)气囊面罩正压通气:

正压通气时,应连接脉搏氧饱和度仪,显示心率和氧饱和度。

1)面罩放置:选择大小合适的面罩,覆盖下颌尖、口、鼻,不覆盖眼睛。如单手法密闭欠佳,推荐使用双手法:双手的拇指和示指握住面罩,向面部用力,其余3指放在下颌骨角,并向面罩的方向轻抬下颌。助手站在新生儿侧面,挤压复苏气囊或开闭T-组合复苏器控制呼气末正压的开关以实施正压通气。

2)给氧浓度:足月儿开始用空气进行复苏,早产儿开始给予21%~40%浓度的氧。用空氧混合仪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给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达到目标值。胸外按压时,给氧浓度要提高到100%(表3-6)。

表3-6 新生儿出生时间脉搏氧饱和度变化表

3)正压通气压力:正压通气压力需要20~25cmH 2 O,某些新生儿,尤其生后头几次呼吸可能需要30cmH 2 O。频率:40~60次/min。进行大声计数,在念“呼吸”时挤压气囊或堵塞T-组合复苏器的PEEP帽,念“2、3”时放松。

(3)评估和处理:

开始正压通气后,受限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如胸廓无起伏,做矫正通气步骤。如胸廓有起伏,继续做正压通气30秒后评估心率。

1)矫正通气步骤:MRSOPA。M(mask):调整面罩,使面罩和面部形成好的密闭。R(reposition airway):重新摆正体位,使头、颈部处于轻度仰伸位(“鼻吸气”体位)。S(suction):吸引口鼻,清除分泌物。O(open mouth):打开口腔,使新生儿的口张开。P(increase pressure):增加压力。足月儿面罩通气最大的推荐压力是40cmH 2 O。如上述步骤矫正通气后心率<100次/min,可进行A(airway):气管插管或使用喉罩气道。

2)有效的正压通气表现为胸廓起伏良好,心率迅速增快。经过30秒有效正压通气后,评估新生儿心率。如心率≥100次/min,逐渐减少并停止正压通气,根据脉搏血氧饱和度值决定是否常压给氧。如心率60~99次/min,再评估通气技术,必要时再做通气矫正步骤,可考虑气管插管正压通气。经过30秒有效正压通气(胸廓有起伏),心率仍<60次/min,应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增加给氧浓度至100%,开始胸外按压。

3)T-组合复苏器:可预设压力控制,稳定提供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可延长供气时间,尤其适于早产儿复苏。吸气峰压20~25cmH 2 O,呼气末正压5cmH 2 O。

4.气管插管
(1)指征:

①需要气管内吸引清除胎粪时;②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无效或要延长时;③胸外按压时;④经气道注入药物时;⑤需气管内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⑥特殊复苏情况,如先天性膈疝或超低出生体重儿。

(2)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

调节100%氧浓度,氧流量调至5~10L/min。

1)准备物品:如有可能,调整床的高度,使新生儿头部与操作者的上腹部或下胸部在同一水平,便于操作者观察气道。

气管导管的型号选择方法,见表3-7。

表3-7 不同孕周新生儿气管导管型号参照表

气管插管插入深度:正压通气时导管管端应在气管中点。①声带线法:导管声带线与声带水平吻合。②鼻中隔耳屏距离法(nasal-tragus length,NTL):指新生儿的鼻中隔至耳屏的距离,插入的深度(cm)应是NTL+1cm。测出的深度标记在气管导管上,即导管在唇端的标记。③体质量法:新生儿出生前就可预知。简单的可以记忆为6+体重(kg),见表3-8。

表3-8 不同新生儿体重的气管插管深度参照表

a .<750g,仅需插入6cm; b .为上唇至气管导管管端的距离。

2)气管插管操作方法

a.摆正体位和正压给氧:稳定新生儿头部在“鼻吸气体位”,插管前正压人工呼吸和给100%氧,整个过程常压给100%氧气。

b.插入喉镜:左手持喉镜,喉镜镜片(早产儿用0号,足月儿用1号)沿舌面右边滑入,将舌头推至口腔左侧,推进镜片,直至其顶端达会厌软骨谷。

c.暴露声门:一抬一压手法,轻抬整个镜片,平行于镜柄方向移动,不可上撬镜片顶端来抬起镜片,而把镜柄后拉。寻找解剖标记,暴露声门。如未完全暴露,操作者用自己的小指或由助手用右手示指向下稍用力压环状软骨使气管下移有助于暴露声门。如声带关闭,助手用右手示指和中指在胸外按压部位向脊柱方向快速按压一次促使呼气产生,声门张开。

d.插入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导管顶端经声门直到气管。

e.撤出喉镜:右手固定面部,将导管紧贴在唇上和/或用一只手指按在患儿上腭,左手小心撤出喉镜。

f.气管插管要求30秒内完成,避免反复插管,必要时可用喉罩气道。

3)胎粪吸引管的使用:胎粪吸引管直接连接气管导管,按压胎粪吸引管的手控口产生负压,边退气管导管边吸引,3~5秒将气管导管撤出气管外,并随手快速吸引口腔内分泌物一次。

4)确定插管成功的方法:①胸廓起伏对称;②听诊双肺呼吸音一致,尤其是腋下,且胃部无呼吸音;③无胃部扩张;④呼气时导管内有雾气;⑤心率、血氧饱和度和新生儿反应好转;⑥有条件可使用呼出气CO 2 检测器:监测器变色或者迅速的心率增加是提示气管插管位置正确的主要指标,但还需听诊双肺呼吸音确认。

5)气管插管常见并发症:气管插管后新生儿情况出现恶化,可能的原因(DOPE)有气管导管移位(displaced endotracheal tube)、气管导管阻塞(obstructed endotracheal tube)、气胸(pneumothorax)或正压通气装置故障(equipment failure)。

5.喉罩气道

喉罩气道是用于正压通气的气道装置。适应证:①面罩气囊正压通气无效及气管插管正压通气不可能或不成功;②小下颌或相对大的舌,如皮埃尔-罗班(Pierre-Robin)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③多用于出生体重>2000g的新生儿。其使用限制包括不能用于从气道内吸引分泌物;如需压力较高的正压通气,可导致肺通气不充分;很少配合实施胸外按压时使用;需要气管内给药时依据不足;不能用于很小的新生儿。

6.胸外按压

(1)指征:30秒有效的正压通气(胸廓有起伏)后,心率<60次/min,在正压通气的同时须进行胸外按压。

(2)胸外按压方法

1)用氧:开始胸外按压,给氧浓度增加到100%,一旦心率恢复超过60次/min,脉搏血氧仪可获得可靠的读数,则根据目标氧饱和度调节氧浓度。

2)按压位置:胸骨下1/3(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避开剑突。

3)按压手法:常用拇指法和双指法。①拇指法:为首选方法。双手拇指的指端按压胸骨,拇指并列或重叠在一起放置。双手环抱胸廓支撑背部。②双指法:右手示指和中指2个指尖放在胸骨上进行按压,左手支撑背部。胸外按压可移至婴儿头侧进行,为脐静脉插管让出足够的空间。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

4)胸外按压和正压通气的配合:胸外按压时,应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胸外按压和正压通气的比例为3:1,按压90次/min,呼吸30次/min,达到每分钟约120个动作。2秒内进行3次胸外按压,1次正压通气。按压者大声喊出“1-2-3-吸”,助手做正压通气配合。注意每2个数字间期放松胸壁,胸外按压者喊到“吸”时,暂停胸外按压,进行一次正压通气。

(3)评估:建立协调的胸外按压和正压通气后,在45~60秒后短时间(6秒)停止按压,同时评估心率。如心率≥60次/min,停止胸外按压,以40~60次/min频率继续正压通气,给氧浓度可减至40%。如心率<60次/min,检查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操作是否正确,给予100%氧,如上述操作均正确,做紧急脐静脉插管,给予肾上腺素。

(4)胸外按压期间可能需要至少4名医护人员,在团队合作下完成各项操作。胸外按压可能出现肝损伤、肋骨骨折等并发症。

7.药物

很少需要。因为新生儿心动过缓通常是由于肺部通气不足及严重缺氧所致,所以建立充分的正压通气是最重要的纠正方法。

(1)药物使用前准备脐静脉插管:

静脉注射的最佳途径。

新生儿对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无反应,预期使用肾上腺素时,继续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同时,准备放置脐静脉导管。步骤如下:①戴无菌手套,注射器连接三通和3.5F或5F单枪脐静脉导管,充以生理盐水。②消毒脐带、铺巾,沿脐带根部用线打一个松结。如断脐带后出血过多,可拉紧此结。③无菌操作,离皮肤线1~2cm处用手术刀切断脐带。可在11、12点位置看到大而壁薄的脐静脉,将导管插入脐静脉2~4cm(早产儿插入更短)。④打开导管和注射器间的三通,抽吸有回血即可。⑤给药后可拔管,扎紧脐根部的线,也可暂时保留导管,可用清洁敷料固定于新生儿腹部。

(2)肾上腺素

1)用药指征:45~60秒的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后,心率持续<60次/min。

2)给药途径:首选脐静脉给药。如脐静脉插管操作尚未完成或没有条件做脐静脉插管时,可气管内快速注入。

3)给药剂量:使用1:10000肾上腺素,静脉用量0.1~0.3ml/kg(0.01~0.03mg/kg),吸于1ml注射器中给药。气管内用量0.5~1ml/kg(0.05~0.1mg/kg),吸于3~5ml注射器中给药。必要时3~5分钟重复一次,如首次给药通过气管插管,重复给药需通过脐静脉给予。

4)注意:脐静脉给药要快速推入,给药后用生理盐水1ml冲管。气管内给药后要挤压复苏囊进行正压通气3~4次,使药物尽快进入肺内利于吸收。

(3)扩容剂

1)用药指征:有低血容量、怀疑失血(有阴道大量出血、胎盘剥离、前置胎盘或胎胎输血等病史)或休克(肤色苍白、脉搏微弱、心率持续低,尽管有效的复苏努力,循环状况无改善)的新生儿在对其他复苏措施无反应时。

2)用药方法:推荐使用生理盐水,首次剂量10ml/kg,经脐静脉或外周静脉5~10分钟缓慢推入,必要时可重复扩容1次。

(4)其他药物:

一般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

8.早产儿复苏

早产儿复苏需要额外的人员和器械准备。增加能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和脐静脉超管的训练有素的人员;增加额外的维持气温的措施;增加压缩空气气源、空氧混合仪和脉搏氧饱和度仪。

(1)体温管理:

①提高产房温度至25℃左右。②预热辐射保暖台,自复苏台上放置轻便的加温热垫。③给新生儿戴上帽子,对于胎龄<32周的新生儿复苏时,可采用塑料膜保温:新生儿生后不擦干,即刻将颈部以下放于聚乙烯塑料袋中或用塑料膜包裹。保持新生儿的腋下温度在36.5~37.5℃。

(2)辅助通气:

①推荐使用T-组合复苏器进行正压通气,维持恒定的吸气峰压及呼气末正压。②推荐胎龄<30周、有自主呼吸,或呼吸困难的早产儿,产房内尽早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根据病情选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③复苏用氧:推荐早产儿(胎龄<35周)开始复苏时用21%~30%浓度的氧,复苏时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下,用空氧混合仪调整给氧浓度,保持氧饱和度在足月新生儿目标值。

(3)预防神经损伤:

操作轻巧,避免新生儿头低足高位,避免过高的气道压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输液速度过快,避免使用高渗药物。调整通气和给氧浓度,避免低氧造成脑损伤及高氧造成视网膜病。

(4)复苏中和复苏后监测:

持续、密切监测体温,避免低血糖,监测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

9.复苏后的处理

复苏后的新生儿必须严密监测和反复评估呼吸、氧饱和度、血压、血糖、电解质、排尿情况、精神状态和体温,包括:①体温管理;②生命体征监测;③早期发现并发症。

(周 莹) hqBSjFy2ixNO2NrxpWtOF8RSCL+CHtnN+KmUiMVARbjSEhV7q7Tn6gc859//tE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