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婴儿口腔解剖结构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位,新生儿经口腔吸吮乳头,刺激泌乳,获得乳汁,是母乳喂养启动和维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解剖结构。

口腔的前部为唇,经上下口裂与外界相通;口腔中部为腭和舌等,两侧为颊,后部为腭垂、腭舌弓、舌根等共同组成,通向口咽部。

完整协调的口腔结构有利于吸吮、呼吸、吞咽、咀嚼、语言等功能的协调进行,口腔任何一种结构或功能的缺陷,都可能引起相关功能的改变和失调。先天性的遗传代谢问题,如新生儿唇裂、腭裂、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后天获得性缺陷如产伤、早产、疾病等均会对口腔的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充分了解口腔的解剖结构,认识口腔的运动规律,做好口腔的系统评估,对临床的母乳喂养实践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口腔解剖结构见图4-1。

图4-1 口腔的解剖结构

一、唇

唇的解剖结构上界是鼻底,下界是颏唇沟,两侧是唇面沟,其中人中是上唇的重要解剖标志,是指由鼻小柱根部中间向下到红唇边缘的纵行浅沟,正常情况下人中位置居中,如果出现偏移,则可能与神经肌肉损伤等有关。

唇部的组织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皮下(浅筋膜层)、皮肤5个部分。黏膜有黏液腺的开口,起着排出黏液、润滑黏膜的作用;唇系带是连接在上牙龈和上嘴唇之间的组织,唇系带过短可能会限制吸吮时唇部的活动;唇部的肌层主要为口轮匝肌,在吸吮时口轮匝肌收缩,能够帮助保持口腔的密闭,形成有效的负压,帮助乳汁的排出,同时下唇部的颏肌在吸吮时有利于下唇收缩。唇部由内而外不同程度的缺损,形成不同类型的唇裂,对母乳喂养的含接和吸吮造成一定影响。

唇部的神经主要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来自上、下颌神经分支,上唇的感觉由眶下神经支配,下唇的感觉由颏神经支配,唇部的运动主要由面神经的上下颏支支配。唇的表面解剖结构见图4-2。

图4-2 唇的表面解剖结构

二、双颊

颊部的上界是双侧颧骨的下缘,下界是下颌骨的下缘,前界是唇面沟,后界是咬肌前缘。

颊部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黏膜、黏膜下层、颊肌、颊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颊黏膜处有腮腺管乳头和腮腺管口的开口,具体位置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黏膜处。当口腔张大时,颊黏膜平对上、下颌后牙合面有一个三角形的隆起,深部为颊脂垫衬托,称为颊垫。颊肌是颊部的主要肌肉,参与吸吮,腮腺管穿过该肌肉开口于黏膜。皮下组织包含颊脂垫、血管、神经等,颊脂垫是由薄的筋膜包裹的三角形脂肪团,尖端指向后方,是颊部的主要填充组织,俗称脂肪垫,吸吮时,颊部双侧脂肪垫可以起到维持口腔负压,稳固舌部位置,使其处于口腔正中位置等作用,也有助于对口腔及咽部活动提供结构支撑。

颊部的感觉神经主要为三叉神经上、下颌神经分支,运动由面神经支配。

三、舌

舌部参与个体的吸吮、发音、咀嚼、吞咽、感觉等一系列重要功能。舌部运动帮助婴儿从乳房中吸出乳汁,并将乳汁推送到咽部,关于吸吮的机制,目前主要研究的有两种:挤压理论(乳汁排出主要源于婴儿的下颌挤压和舌头的蠕动产生的正压)和口腔内负压理论(强调形成口腔负压帮助乳汁排出),均与舌部的功能和运动密切相关。

从外观解剖看,舌分为舌背和舌腹,舌背是舌的上面,由“V”形界沟分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部称为舌尖,舌腹是舌的下部,舌腹与舌下区黏膜交界的中线处为舌系带,舌系带过短可能会对舌部的运动和吸吮造成影响。

从组织解剖看,舌从上而下分为舌背黏膜层、舌肌、舌腹黏膜下层和舌腹黏膜层。舌背黏膜层较为粗糙,与舌肌连接紧密,舌背前2/3布满各种舌乳头。丝状舌乳头,数目多,体积小,分布于舌体上面,负责舌部一般感觉;菌状舌乳头,数目较少,红色,分散于丝状舌乳头之间,有味蕾;轮廓舌乳头,体积最大,位于“V”形界沟前方,有味蕾;叶状舌乳头,位于舌侧缘后部,有味蕾。舌后部1/3黏膜无舌乳头,有结节状淋巴组织,称为舌扁桃体。舌肌为横纹肌,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是指舌本身的肌群,起止在舌内,舌肌收缩时完成舌部缩短、变窄或变薄等运动。舌外肌起自舌外止于舌内,协同完成舌体的移动。舌黏膜下层内有血管和神经走行及黏液腺。

舌部前2/3的一般感觉由舌神经支配,味觉由参与舌神经的鼓索味觉纤维支配;舌后1/3的一般感觉和味觉均由舌咽神经支配,舌后1/3的感觉和味觉由迷走神经支配。舌部的运动由舌下神经支配,腭舌肌由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舌的表明解剖结构见图4-3。

图4-3 舌的表面解剖结构

四、腭

腭分为硬腭和软腭,参与个体的吸吮、吞咽、发声等功能。

硬腭位于腭的前2/3,在口腔内呈穹窿状,外周有牙弓围绕,硬腭中线处纵行的骨性黏膜隆起称为腭中缝。软腭位于腭的后1/3,从硬腭后缘向后延伸,边缘游离部分,向后斜下,称为腭帆。软腭的解剖标志是腭垂,也称悬雍垂,是软腭后缘中央伸向下方的指状突起,软腭后部向两侧形成的两条弓形皱襞,前面的皱襞向下移行于舌部,为腭舌弓,深面是腭舌肌,后面的皱襞移行于咽侧壁,称为腭咽弓,深面是腭咽肌。腭舌弓和咽舌弓之间的三角形凹陷内为腭扁桃体。

硬腭从下至上依次是硬腭口腔面黏膜、黏膜下层、硬腭骨板、硬腭鼻腔面黏膜。硬腭口腔面黏膜是咀嚼黏膜,具有较强的耐受摩擦和咀嚼的能力,传统理论认为婴儿吸吮时,依靠硬腭口腔面黏膜与舌部对乳头的挤压使乳汁排出,最新研究表明,婴儿吸吮时产生的口腔负压促使乳汁排出。黏膜下层在硬腭前部有少量脂肪,无腺体,硬腭后部有较多腭腺。硬腭骨板由上颌骨腭突及腭水平板组成。软腭是活动的肌肉样隔,厚度约为1cm,由黏膜、黏膜下层、腭腱膜、腭肌等组成。腭腱膜位于软腭的前1/3,是软腭的支架,接近硬腭的部分坚厚,向后逐渐变薄变软,腭肌位于软腭的后2/3,共有5对肌肉,分别是腭帆张肌、腭帆提肌、腭舌肌、腭咽肌、腭垂肌。

硬腭部感觉神经受三叉神经上颌支支配,软腭的感觉神经受三叉神经上颌支及舌咽神经支配,软腭运动主要由迷走神经咽支支配,腭帆张肌由三叉神经运动分支支配。腭的表面解剖结构见图4-4。

五、下颌

正常情况下颌与上颌相对,下颌主要参与口腔的吸吮、咀嚼等运动,能够保障舌部、面颊、唇部的稳定性。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分为垂直部与水平部,垂直部为下颌支,水平部为下颌体。下颌支后缘和下颌体下缘连接的转角称为下颌角。

六、咽部

咽部是口腔后部肌肉和黏膜所组成的管道,根据对应的不同结构,分为上部鼻咽、中部口咽、下部喉咽3个部分。鼻咽在软腭上方,鼻后孔后方;口咽在软腭与会厌之间,咽部是呼吸通道和消化通道的交叉部位,也是空气通向气管,食物通向食管的重要通道。

咽部由内向外分为黏膜、纤维膜、肌层、外膜,肌层是咽部主要结构,咽肌由3对斜行的咽缩肌和三对纵行的咽提肌构成。

图4-4 腭的表面解剖结构

咽部的神经支配主要是咽神经丛,由舌咽神经咽支、迷走神经咽支、颈交感干咽支组成。

七、喉部

喉部是气体通路,也是发声的主要器官,喉部向上接咽部,向下与气管相通。

喉部由软骨支架、连接支架的韧带及膜、喉肌、喉腔组成。喉软骨支架包括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等。未进食时,会厌抬高,空气自由出入喉、气管和肺;进食吞咽时,会厌落下盖住喉部,防止液体进入气管,引起呛咳和窒息。喉肌分为喉外肌和喉内肌,喉外肌在发声和吞咽时保持喉部垂直运动,喉内肌分为3组,主要功能为改变声门裂大小,声韧带的紧张度和喉口的调节。

婴儿的喉部短小,呈漏斗状,与软腭、咽部等接近,乳汁进入口腔时喉部抬起,有利于顺利进入食管,避免进入气道引起误吸。随着生长发育的进展,喉部逐渐下降,与舌部之间的空间增加,可使婴儿逐渐竖直头部,适应坐、立位姿势的进食。

(向洁)

参考文献

1.皮昕, 王美青, 孙大麟, 等. 口腔解剖生理学.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2.SAKALIDIS VS. The development of sucking, swallowing and breasting patterns in healthy term breastfeeding infants. Perth: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2013. v7PQjccGXig2gFwTkVDsCVI2HvMLKNhcv+F21AWsa+GOnN/2N9oeMDgpt4tW4U8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