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冻伤

冻伤(cold exposure injuries)是低温引起的人体损伤,可分成两类: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低温,加上潮湿条件所致的非冻结性冻伤,如冻疮、浸渍足等;以及由冰点以下的低温导致的冻结性冻伤,如冻伤与冻僵。

一、冻疮

冻疮(chilblain)多发生于冬季及早春,体表暴露部位及肢体末端常见。

【临床特点】

初起时局部有红斑及肿胀,温暖时有痒感或刺痛感。可有水疱,去除水疱表皮后创面潮红,有渗出,如并发感染可形成糜烂或溃疡。由于患处皮肤抵抗力下降,冻疮常易复发。

【治疗】

发生冻疮后,局部表皮完整者,可涂冻疮膏,局部每日温敷数次。有溃烂者,可用抗菌药膏或皮质激素软膏。服用活血化瘀中药如复方丹参片等有助于改善局部循环。

【预防】

寒冷季节注意手、足、耳等暴露部位的保暖,涂搽防冻疮霜剂。冬季野外工作人员应有防寒、防水服装。

二、冻伤

冻伤(frostbite)可分局部冻伤及全身冻伤(冻僵),多发生在意外事故,人接触冰点以下低温或不慎受制冷剂(液氮、干冰等)损伤所致。

【诊断要点】
1.病史

有受冻致伤的病因。

2.局部表现

冻融前伤处皮肤苍白、温度低、麻木刺痛,不易区分深度。复温后可按病变程度分四度。

I度冻伤:

仅伤及表皮,局部红肿,有发热、痒及刺痛。数日后表皮脱落、水肿消退痊愈。

Ⅱ度冻伤:

伤及真皮,局部红肿与水疱。水疱2~3周内干燥结痂,脱痂后愈合,少有瘢痕。

Ⅲ度冻伤:

伤及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创面形成黑色干痂,感觉消失。周围组织红肿疼痛,可有血性水疱,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肉芽创面,愈合慢,且有瘢痕形成。

Ⅳ度冻伤:

损伤达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易并发感染而成湿性坏疽,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可因病变扩展而使坏死加重,治愈后常有功能障碍或致残。

3.全身冻伤表现

先有寒战、发绀、疲乏,继而出现肢体僵硬、幻觉、意识障碍乃至昏迷,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终致心搏呼吸骤停。若能复温复苏,常出现心室纤颤、休克、肺水肿或肾衰竭。

【治疗】
(一)全身治疗

1.快速复温 将患者移入22~25℃室温中,或用足量温水(40~42℃)浸泡,使局部在20分钟、全身在30分钟内复温,肢体红润,皮温达36℃即可。

2.心搏呼吸骤停者,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

3.Ⅱ度以上冻伤给予TAT1500~3000IU肌内注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卧床休息,给予高能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

5.改善血液循环,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妥拉唑林等扩血管药物。

(二)局部治疗
1.Ⅰ度~Ⅱ度冻伤

复温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吸除水疱内液,干纱布包扎。有感染创面先用抗菌药液湿纱布湿敷,随后使用抗生素软膏后包扎或暴露治疗。

2.Ⅲ度以上冻伤

采用暴露疗法,保持创面清洁,坏死组织边界清楚后切除,植皮。伴发湿性坏疽时,常需截肢。

(三)全身冻伤的治疗,复温及复苏后注意

1.维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或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支持。

2.防治休克,扩充血容量,输注液体应加热至38℃,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给予利尿剂。

3.防止心室颤动,低体温时极易出现心室颤动或心搏骤停,可采取除颤及心肺复苏措施。

【预防】

在寒冷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防寒、防湿、防静。衣着保暖不透风,减少体表外露;保持衣裤、鞋袜干燥,沾湿后应及时更换;寒冷环境中避免久站或静止不动。平时应进行适应性锻炼,饮食保证足够能量。 f3Hfz/D7qBu4x291Qv1tq4YbmDO/edYfMhK08Izi9UbP3b+crfAgK4NqEQxOE5C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