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trauma)是指由机械力作用,造成机体组织连续性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伤后即有,活动时加剧,制动后减轻,通常2~3日后缓解。继发感染时疼痛可再加重。
由局部出血或炎性渗出所致,肿胀处有触痛、发红、青紫。肢体肿胀严重时可有肢体远端苍白、皮温降低等。
开放性可有外出血,闭合性可有局部血肿或体腔内出血。
开放性创伤均有,伤口内可有出血、凝血块,或有异物存留。
器官、组织破坏及炎症反应可造成相应功能障碍。骨折、脱位引起肢体运动障碍;气胸引起呼吸失常;咽喉伤可致窒息,脊髓损伤可引起瘫痪等。
1.体温升高 因损伤组织分解吸收所致,也可因颅脑伤或感染所致。
2.呼吸、心率和脉搏 呼吸可加快,舒张压可升高,收缩压接近正常或稍高,脉压缩小。严重损伤或出血,可致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3.口渴、尿少、食欲减退等其他表现。
开放性创伤可继发伤口感染,局部红肿、疼痛及脓性分泌物。闭合性损伤如消化道破裂可引起腹痛、腹胀、呕吐等腹膜炎表现。创伤后还可出现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
创伤性休克见于早期,表现为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四肢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是重度创伤致死的常见原因。晚期可因感染引发脓毒症休克。
重度创伤合并失血、休克、感染,或挤压综合征,多发性长骨骨折患者可继发多器官功能不全乃至衰竭,出现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激性溃疡等。有尿少、无尿,呼吸急促、发绀,呕血、黑便等表现。
创伤诊断需确定其部位、性质、严重程度、全身改变及并发症。重症创伤,应行全身检查,以免漏诊。
1.有明确的外伤史。根据神志、体温、呼吸、脉搏等情况,判断伤情轻重。
2.与创伤有关的局部与全身表现,开放性损伤需注意伤口大小、深浅、出血、异物、污染以及伤道位置等。
3.辅助检查
(1)穿刺及导管检查:胸腔穿刺可诊断血胸、气胸;腹腔穿刺及置管灌洗可判断有无腹内脏器破裂或出血;导尿有助于诊断尿道、膀胱、肾损伤。
(2)影像学检查:X线可证实骨折、异物存留、血气胸、腹部损伤所致气腹征等;CT、MRI有助于颅脑损伤定位、腹部实质性器官损伤的诊断;B超可发现胸、腹腔积血,肝、脾破裂等;血管造影用于确定血管损伤等。
(3)化验检查:血常规、血细胞比容可了解失血情况或有无感染;尿常规可提示有无泌尿系损伤;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有助于了解体液和酸碱失衡、肺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状况。
首要的是抢救生命。大批伤员时,应检伤分类。暂无生命危险者,可行系统检查,确定性治疗。有危及生命的应紧急抢救,稳定伤情,然后再行检查和处理。
重症创伤的初步急救措施与紧急处置见表8-1。现场急救时,应初步止血,包扎伤口,伤部制动,及时转运(视频8-1、视频8-2)。
表8-1 重症创伤的急救
续表
视频8-1 脊柱搬运
(录制:杨补)
视频8-2 气管插管
(录制:邢帮荣)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正常的肺通气与气体交换,保证机体足够氧供。扩充血容量、有效的止血措施,及时纠正休克。
开放性创伤,腹内、胸内组织器官受损的闭合性创伤,污染较多及组织破坏重者,要重视感染防治。
(1)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开放性创伤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
(3)及早施行开放创口的清创处理以及合并内脏损伤的治疗。
伤后均有不同程度体液丢失,应及时补充,重症者可有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应予以纠正。
创伤使分解代谢加速,导致体质消耗,影响恢复,根据情况选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较重创伤应卧床休息,体位应有利于呼吸及保持伤处静脉回流;受伤部位采取夹板、支架等制动措施,缓解疼痛,有利于组织修复。
适量使用止痛药,以不影响伤情判断为前提。心理治疗可能消除伤员恐惧、焦虑等。
早期局部冷敷,继之采用理疗或温敷,促进炎症消退。亦可用中药外敷、内服。
先行复位,采用各种固定方法制动。
头皮血肿可加压包扎,穿刺抽吸。脑震荡和脑挫伤,采用脱水疗法、应用皮质激素防治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等。颅内血肿及颅内压增高脱水治疗无效则需手术。
大多需紧急手术治疗,控制出血、修复损伤器官、采取引流措施等。
通过局部处理,改善组织修复条件,促进伤口愈合。
一般伤后6~8小时以内的伤口行清创术,当即缝合或延期缝合。头面部伤口伤后12小时一般仍可按此处理。
主要是通过换药,去除坏死组织及异物、充分引流脓液,应用抗菌药控制感染、促进愈合。
目的在于恢复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