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和硬脊膜外间隙产生躯体部位麻醉,称为椎管内麻醉。根据局麻药注射的腔隙不同,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硬膜外间隙阻滞及腰麻-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椎管内麻醉具有神志清醒、镇痛效果确切,肌松弛满意等优点,但对生理功能有一定扰乱,也不能完全消除内脏牵拉反应。
蛛网膜下腔阻滞又称腰麻。适用于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和下肢手术,如痔切除、阑尾切除、半月板摘除、疝修补、肛瘘切除术等。禁忌证: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包括感染、炎症、颅内压增高等;②休克;③穿刺部位或附近皮肤感染;④脓毒症;⑤脊柱外伤或结核;⑥急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发作;⑦凝血功能异常。对小儿或精神病患者,除非先用基础麻醉,相对禁忌腰麻。
穿刺时患者一般侧卧,屈髋屈膝,头颈向胸部屈曲,腰背部尽量向后弓曲,使棘突间隙张开以便于穿刺。鞍区麻醉常为坐位,成人穿刺点低于L 2 ~L 3 间隙。在两侧髂嵴最高点做一连线,此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L 4 棘突或L 3 ~L 4 棘突间隙。以0.5%~1%利多卡因在间隙正中做皮丘,并逐层浸润皮下组织和棘间韧带。经过皮肤、皮下、棘上与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蛛网膜到达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滴出,即表示穿刺成功。注入局麻药液(常用局麻药物浓度和剂量见表4-5)。
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以后,应在短时间内调节和控制麻醉平面。麻醉平面过低导致麻醉失败,平面过高对生理影响较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很多,如局麻药液的比重、剂量、容积,患者身高、脊柱生理弯曲和腹腔内压力等,但药物的剂量是影响腰麻平面的主要因素,剂量越大,平面越高。假如这些因素不变,则穿刺间隙、患者体位和注药速度等是调节平面的重要因素。调节平面应在注药后5~10分钟内完成。假如手术部位在下肢,可在穿刺时嘱患者向患侧侧卧,注药后继续保持侧卧位5~10分钟,麻醉作用即偏于患侧。如只需阻滞肛门和会阴区,可使患者取坐位,在L 4 ~L 5 间隙穿刺,以小量药液(约一般量的1/2)做缓慢注射,则局麻药仅阻滞骶尾神经,称鞍区麻醉。一般的注药速度为每5秒钟注射1ml。
麻醉前预防性扩充血容量,可快速静脉滴注200~300ml,必要时可静脉注射麻黄碱15~30mg,心率过缓时可静脉注射阿托品0.3~0.5mg。
出现胸闷气促,吸气无力,说话费力,胸式呼吸减弱,发绀。当发生全脊麻时,呼吸停止、血压骤降或心搏骤停,应立即行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循环支持等。
应针对原因处理。如麻醉前给予阿托品、提升血压、吸氧、暂停手术牵拉等,静脉注射氟哌利多、昂丹司琼镇吐。
特点是抬头或坐起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减轻。因脑脊液漏出导致颅内压降低和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穿刺针较粗和反复穿刺者的发病率较高。处理措施:平卧休息,服用镇痛或安定类药,针灸和用腹带捆紧腹部,补充足够的液体防止脱水。严重者可于硬膜外隙内注入生理盐水,必要时可采用硬膜外自体血充填疗法。
以热敷、针灸或肌内注射副交感神经兴奋药卡巴胆碱治疗,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因机械损伤、化学药物刺激、脑脊液外漏、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化脓性脑脊膜炎、脑神经麻痹、粘连性蛛网膜炎、马尾丛综合征。重在预防。
局麻药注射到硬脊膜外间隙,阻滞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所支配区域的感觉和/或运动功能消失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有单次法和连续法两种。
硬膜外穿刺术有直入法和侧入法两种。穿刺体位、进针部位和针所经过的层次均与腰麻基本相同。
硬膜外穿刺时,用16~18G的特制穿刺针刺入皮肤、皮下、棘上和棘间韧带,当抵达黄韧带时阻力增大,并有韧性感。推动注射器芯有回弹阻力感,气泡被压小。继续缓慢进针,一旦刺破黄韧带时有落空感,注液无阻力,小气泡不再缩小,回抽无脑脊液流出,表示针尖已达硬膜外间隙。通过穿刺针置入导管,并留导管在硬膜外间隙内约3~4cm,退针固定导管,即可按需给药。
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丁卡因和布比卡因,近年来也用罗哌卡因。如患者无高血压,可在药液内加肾上腺素(浓度为5μg/ml)。
穿刺置管成功后,第一次应先注入试探剂量利多卡因3~5ml,观察5~10分钟。如果导管意外置入蛛网膜下腔,注入试验剂量后5分钟内即出现节段性麻醉平面,并伴有明显下肢运动障碍和血压下降等现象,应立即停止给药,紧急抢救。如确定无腰麻现象,则根据试探剂量的效果决定追加剂量,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情况,间断注入第二次量,其剂量约为初量的1/2~2/3。
影响麻醉平面的主要因素有:局麻药容积,穿刺间隙的高低与导管置入方向,集中和分散的注药方式,患者情况(如老年、动脉硬化、妊娠、脱水、恶病质等)。此外,还有药液浓度、注药速度和患者体位等也可产生一定影响。
(1)全脊髓麻醉:患者可在注药后几分钟内发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或消失,继而呼吸心搏停止。应立即以面罩加压给氧,或紧急气管内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加速输液,并以血管加压药维持循环稳定。
(2)麻醉药毒性反应:主要原因为硬膜外隙内的静脉丛对局麻药的吸收快;导管误入血管,局麻药注入血管内;导管损伤血管,加快局麻药的吸收。此外,一次用药剂量超过限量,也是发生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
(3)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处理与腰麻相同。
可因穿刺针直接创伤或导管质地过硬而损伤脊神经根或脊髓,局麻药本身亦可诱发神经毒性。表现为局部感觉和/或运动的障碍,并与神经分布有关。
硬膜外麻醉后若出现麻醉作用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肌无力、截瘫等,应及早诊断,争取在血肿形成后8小时内进行椎板切开减压术,清除血肿。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抗凝治疗者容易发生。
一般无感觉障碍,主诉躯体沉重,翻身困难。对合并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患者或术中长时间低血压的患者应警惕。
临床表现为脊髓和神经根受刺激和压迫的症状,如放射性疼痛、肌无力及截瘫,并伴有感染征兆。应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及早进行椎板切开引流。
如导管折断,无感染或神经刺激症状者,残留体内的导管一般不需要手术取出,但应严密观察。
蛛网膜下腔与硬脊膜外间隙联合阻滞又称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广泛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其特点是既有腰麻起效快、镇痛完善与肌松弛的优点,又有硬膜外阻滞时可调控麻醉平面、满足长手术时间的需要等长处。
患者体位与腰麻相同,穿刺方法有两种。
经L 2 ~L 3 棘突间隙用特制的联合穿刺针作硬膜外隙穿刺,穿刺成功后再用配套的25G腰穿针经硬膜外穿刺针的管腔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有脑脊液流出即可注入所需的局麻药(腰麻),然后退出腰穿针,再经硬膜外穿刺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并固定导管备用。
先选T 12 ~L 1 作硬膜外间隙穿刺并置入导管,然后再于L 3 ~L 4 或L 4 ~L 5 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