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休克

一、心源性休克

【概述】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输出量减少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由于心脏排血能力急剧下降,或是心室充盈突然受阻,引起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造成生命器官血液灌注不足,以迅速发展的休克为其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
1.休克初期(代偿期)

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即血压在坐位和立位时降低,而平卧位可以正常,收缩压变化>10mmHg。

2.休克期(失代偿期)

出现间断性平卧位低血压,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脉压在20mmHg以下;患儿神志尚清楚,但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大理石样花纹,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更快,脉搏无力;浅表静脉萎陷,呼吸稍快,肠鸣音减弱;尿量减少或无尿,婴儿少于 2ml/(kg·h),儿童少于 1ml/(kg·h)。

3.休克晚期

血压降低且固定不变或不能测出;患儿昏迷,肢冷发绀;心率由增快转为缓慢;脉搏微弱或触不到;呼吸急促或缓慢、不整;腹胀,肠麻痹;少尿或无尿。此期患儿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损伤。前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便血、呕血及血尿,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肾衰竭以及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4.原发病的症状

症状因原发病不同而异。如重症心肌炎可有胸痛,主动脉夹层有胸背部疼痛;重症心肌炎还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畏寒、寒战等。

【治疗原则】

对心源性休克患儿,应分秒必争地积极进行治疗。治疗的关键是提高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细胞氧供应及减少氧消耗。

【推荐处方】
1.液体复苏

见注意事项。

2.血管活性药

在心源性休克的情况下,保持血压,以恢复心输出量。

一线治疗:

处方1. 多巴酚丁胺,5~15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为 20μg/(kg·min)。

处方2. 米力农,0.25~0.75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为多巴酚丁胺的替代药物。

二线治疗:

(1)全身血管阻力低,尤其是脓毒症导致的心功能不全。

处方 去甲肾上腺素,0.01~2.0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

(2)如果使用多巴酚丁胺后仍持续低血压,则建议替换使用米力农、肾上腺素或左西孟旦治疗。

处方1. 米力农,0.25~0.75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

处方2. 肾上腺素,0.05~2.0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

处方3. 左西孟旦,0.1~0.2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

3.利尿药

对于体液超负荷和心室功能不全的儿童,应使用利尿药恢复血容量状态。

处方1. 呋塞米,1~2mg/kg,静脉注射,1次/6~12h;或者1~4mg/(kg·d),口服,1次/6~12h。

处方2. 氢氯噻嗪,1~2mg/(kg·d),口服,1次/12h。

处方3. 螺内酯,1~2mg/kg,口服,1次/12h。

4.心力衰竭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处方1. 毛花苷丙,负荷剂量为新生儿0.02mg/kg,<2 岁0.03~0.04mg/kg,>2 岁0.02~0.03mg/kg;首次用量为负荷剂量的1/2,余量分2次,缓慢静脉注射,间隔6~8小时。

处方2. 地高辛,负荷剂量为新生儿0.02~0.03mg/kg,<2 岁0.05~0.06mg/kg,> 2 岁0.03~0.05mg/kg;维持剂量为1/5~1/4的负荷剂量,口服,分2次,1次/12h。

【注意事项】

1.只有临床评估为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才能进行液体复苏,建议在评估期间使用超声心动图。全日量不超过50ml/kg,首次输液量为5~10ml/kg,30分钟内静脉滴注,出现肺部湿啰音和肝大应立即停止扩容。

2.多巴酚丁胺能改善心肌收缩力而增加心输出量,且不显著增加心率及周围血管阻力,在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应考虑使用此药。多巴酚丁胺可能加重某些患者的低血压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由于血管麻痹的风险,已经放弃米力农、左西孟旦的负荷剂量。对于明显低血压患者,可予以去甲肾上腺素或较高剂量的多巴胺[>5μg/(kg·min)],可提高血压和重新分配血液至主要器官,但这些药物会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对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各种休克患者中应用的分析显示,去甲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较少、病死率较低,肾上腺素应仅用于有足够的心脏充盈压并已应用其他血管活性药,仍持续低血压的患者,以及心肺复苏时。

3.利尿药可减轻肺淤血并增加携氧量,但在急性情况下应慎重使用,因为有加重低血压和减少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的风险。

4.大剂量皮质激素具有增加心输出量、减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对伴有心血管功能衰竭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患儿,应用皮质激素是必要的。

二、过敏性休克

【概述】

过敏性休克是致敏的个体接触相应的过敏物质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迅速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引起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有效血容量减少。过敏性休克是一种急性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皮肤黏膜的改变。

【临床特征】

本病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半数患者在接触变应原后的半小时内甚至数分钟内发病,少数可以在半小时以后。临床表现主要由休克症状和伴随的过敏相关症状组成。

1.皮肤黏膜表现

常常是过敏性休克最早出现的表现,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后迅速出现广泛性风团,可伴有血管性水肿。黏膜受累时表现为喷嚏、水样鼻涕、声音嘶哑等,严重可有呼吸困难。

2.呼吸道症状

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死因。因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同时伴有喉和支气管痉挛,出现喉头堵塞感、胸闷、喘鸣、憋气、发绀等,严重者窒息死亡。

3.循环系统症状

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进一步发展成肢冷、发绀、血压下降、脉搏消失,血压急剧下降到80/50mmHg以下,最终导致心脏停搏。

4.意识障碍

先有烦躁不安、头晕等,进一步发展成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

【治疗原则】

过敏性休克可引起死亡,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症状和进行有效的抢救,因此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积极处理。

【推荐处方】
1.抗过敏治疗

处方1. 肾上腺素,0.01~0.03mg/kg,静脉注射,也可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必要时,间隔15~30分钟重复注射。

处方2. 异丙嗪,0.5~1.0mg/kg,肌内注射。

处方3. 肾上腺皮质激素

①5%葡萄糖注射液20~40ml

地塞米松0.5~1.0mg/kg

静脉滴注,1次/4~6h。

或②5%葡萄糖注射液20~40ml

氢化可的松8~10mg/kg

静脉滴注,1次/4~6h。

处方4. 10%葡萄糖注射液 10ml

10%葡萄糖酸钙1~2ml/kg

缓慢静脉滴注。

2.血管活性药

处方 5%葡萄糖注射液 100ml

间羟胺0.02~0.2mg/kg

静脉滴注。

3.补充血容量

详见感染性休克。

【注意事项】
1.异丙嗪

<3个月的婴儿体内的药物代谢酶可能不足,不宜应用。此外,还有可能引起肾功能不全。新生儿或早产儿、患急性病或脱水以及患急性感染的儿童在注射异丙嗪后易发生肌张力障碍。儿童口服75~125mg/次时可发生过度兴奋、易激动和/或噩梦等异常。

2.间羟胺

间羟胺的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用量及患者的敏感性而异,升压反应过快、过猛可致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心跳停顿。间羟胺过量的表现为抽搐、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此时应立即停药观察,血压过高者可用5~10mg酚妥拉明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

三、低血容量性休克

【概述】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死因为组织低灌注、大出血、感染及再灌注损伤等所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临床特征】

1.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

2.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脉压减少(< 20mmHg)。

3.尿量< 0.5ml/(kg·h)。

4.心率>100次/min。

5.中心静脉压<5mmHg或肺动脉楔压<8mmHg。

【治疗原则】

及时补充血容量、治疗其病因和制止其继续血容量丢失是治疗此型休克的关键。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

【推荐处方】
1.液体复苏

处方1. 快速输液:0.9%氯化钠注射液,20ml/kg,20~30分钟内静脉滴注,1小时内可重复2~3次,总量为40~60ml/kg。

处方2. 继续输液:可用1/2~2/3张液体,5~10ml/(kg·h),连用6~8小时。

处方3. 维持输液:用1/4~1/3张液体,24小时内的输液速度为2~4ml/(kg·h)。

2.血管活性药

在积极进行容量复苏的状况下,对于存在持续性低血压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给予血管活性药。

处方1. 多巴酚丁胺,5~20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

处方2. 多巴胺,扩血管,1~4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增强心肌收缩力,5~10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收缩血管、升血压,> 10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

处方3. 去甲肾上腺素,0.05~2.0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

处方4. 肾上腺素,0.05~2.0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

【注意事项】

1.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止血。

2.平衡液的电解质组成相当于细胞外液,它是抗休克最好的晶体溶液。对于脑功能不全者,不主张常规输注葡萄糖注射液。若血红蛋白低至70g/L时,应与输血同时进行,大量失血时,输注红细胞的同时应注意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注意给予白蛋白、羟乙基淀粉提高胶体渗透压。过度输入不含红细胞的胶体和晶体会导致血液稀释、低黏血症、氧输送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相反,过度输血会发生淤滞性缺氧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对于严重低血容量性休克伴低体温的患者,应及时复温,维持体温正常。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强调积极病因处理与容量复苏,不主张常规使用NaHCO 3 。对于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老年患者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控制性复苏。

(李卓颖) jOOHTFE3gAYSTSQqGgWxp29dhg+nlDsV6aFRiLzVFC4WU4fRvKVZXqXRacbTZQ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