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受干扰的正常新生儿平躺时多处于屈曲位,俯卧时膝盖经常缩拢在腹部。拳头拇指紧握,头部居中,四肢对称。
根据小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判断意识有无障碍,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浅昏迷和深昏迷。观察精神行为状态,注意有无烦躁不安、激惹、迟钝等。
正常体位为手臂屈曲、腿部屈曲良好,接近腹部。
肌张力是肌肉对牵拉所产生的阻抗,表现为相关的一组肌肉群短暂、有力的收缩。肌张力的高低与胎龄有关,在胎龄30周以前,新生儿的肌张力明显低下。测试方法有:
婴儿处于仰卧位,牵拉其手腕。足月儿应有部分肘屈,同时头部抬起几乎与身体短暂保持一直线。当牵拉到坐姿的时候头可保持竖立2~3秒。
一手抓住婴儿使其胸部朝下悬吊于空中,婴儿应能保持其头部与身体在一直线数秒钟,同时可看到手臂屈曲。
由脊髓水平和脑干水平支配,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逐渐消退。早产儿神经系统成熟度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原始反射越难引出或反射不全。在疾病状态下,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正常情况下,原始反射一般持续3~6个月后自然消失。
用手指触口唇和面颊,新生儿向触侧转头且张口。在胎龄30~32周时,无或较弱;35~36周时可引出。
将乳头或奶嘴放入婴儿口内,会出现有力的吸吮动作。在胎龄30~32周时,无或较弱;34周时可引出。存在严重疾病如严重缺氧、感染等时,吸吮减弱或消失。新生儿的吸吮反射在4个月左右消失,由主动的动作代替了原始的吸吮反射。
将检查者手指置于新生儿手掌内,新生儿出现紧握手指表现。严重脑损伤肌张力异常增高时握持反射过强。此反射在3个月后逐渐由主动抓物动作替代。
在新生儿仰卧、头处正中位时,检查者拉住小儿双手并向上提拉,当颈部离开检查台面约2~3cm时,检查者突然松开小儿双手,恢复仰卧位,可见小儿双上肢向两侧伸展,手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这一动作过程似“拥抱”。在胎龄30~32周时,无或较弱;35~36周时可引出。肌张力增高或减低时都会对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双上肢表现不对称,可能提示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或麻痹。拥抱反射在生后3个月内最明显,4~5个月后逐渐消失,6个月时不应再出现此动作。
注意有无眼球震颤、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眼球可否跟随移动的物体。
29~31周出现,32周以后必然存在。
是评价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完整性的很好预示因素之一。
①异常体位:如角弓反张、过度握拳、持续将拇指握拳中;②激惹或双眼凝视;③哭声高尖;④持续吸吮无力;⑤全身性持续性肌张力增高;⑥全身性肌张力减退,自主活动减少。
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足月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kg。合适的补液维持足月儿1周内体重丢失一般不超过6%,早产儿1周内不超过10%,这是由于细胞外液的丢失。如果体重下降的幅度超过15%或至第10~14天未恢复到出生体重,则为病理状态,应分析其原因。足月儿7天后足量喂养体重增加20~30g/d,第一个月时体重应比出生体重增长800g以上。早产儿10天后15~20mg/(kg·d),直至生后6个月。
经眉弓上缘、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正常足月儿约为32~37cm。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有关。头围小于均值-2 SD 常提示有脑发育不良的可能,小于均值-3 SD 以上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常提示脑积水。头大伴有骨缝增宽或囟门饱满则需立即行超声检查。
身长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出生时身长为48~53cm。
(庄德义)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和小于胎龄(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儿概念不同。FGR常导致婴儿出生体重小于胎龄,但也可能不是SGA。FGR是指抑制胎儿正常增长潜能的因素导致胎儿偏离正常发育。SGA是指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