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药食同源物质是具有传统食用习惯、兼作为中药材使用的物质统称。在现代食品和药品监管体系建立过程中,将药食同源物质采用目录制管理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监管体系融合的必然要求。药食同源物质遴选首先尊重传统饮食习惯,所含中药材具有较长的食用历史,有可参考的用量、用法资料。同时,药食同源物质遴选还需要参考现代毒理学研究资料,在日常口服剂量下安全性有保证的中药材才能入选药食同源物质。因此,药食同源物质可以归纳为安全性相对较高、具有传统食用习惯的中药材。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和大健康理念的回归,预防和早期干预等中医治未病思想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寓治于养”成为共识。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也使得人民饮食需求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对食品营养、功能、口味的多样性要求提高。药食同源物质必然成为食品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消费内循环提升的重要动力。然而,药食同源物质有关著作质量参差不齐,专业性的解读较少,药食同源物质也存在功效被夸张和误用的风险。

本书力求从历史资料和现代研究等方面展示药食同源物质的客观全貌,一方面为从事药食同源研究的同行提供系统性的资料详读,另一方面也为大众深入了解药食同源物质提供科普释义。全书以课题组承担药食同源物质目录修订资料为基础,经历了反复的斟酌和增删最终定稿。

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介绍了药食同源的发展史、药食同源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药食同源有关问题的述评。分论部分完整介绍了101种药食同源物质的药用、食用的古今使用情况(注:附录中共列举了103种,其中山银花和粉葛新增于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9年增补本中,因此有关这两个品种的本草记载资料较少。故在分论部分,将山银花附于金银花品项下,粉葛附于葛根品项下,特此说明)。每个品种又由7个小标题组成,分别为概述、来源考证、历代本草记载、用法与用量、药膳应用、现代研究、安全小贴士。具体编写内容如下:

1.概述 置于每种药开篇,旨在向读者提纲挈领地介绍每一个药食同源物质的基本情况,其内容主要是对该物质进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篇幅短小、易于理解。

2.来源考证 分为两个主题,一个是品种考证,另一个是药用部位考证。从中药视角来看,药食同源物质大多为植物药和动物药,因此,本部分对药用植物或动物的物种基源和使用部位情况进行了古今用法的溯源探究。考证资料主要参考《中华本草》及相关文献研究。

3.历代本草记载 收录了历代知名综合性与临床类本草著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原文展示。考虑到篇幅,《本草纲目》只收录附方内容,该部分为李时珍广泛收集的前朝有效方剂,其中不少是他本人的经验方,其网罗之富,为本草诸书之冠,故引此内容。

4.用法与用量 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参考,对该品种的用法与用量进行了归纳总结。

5.药膳应用 从“食用”角度对具体物质的现代药膳应用进行了展示,分别从5个方面进行整理:粥类、汤类、茶类、酒类和相关食用制品。每个药膳方又分别从来源、材料、做法和功效进行列举说明。

6.现代研究 分为3个主题,分别是主要成分、主要活性和毒理学评价,旨在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角度对药食同源物质进行科学、准确地剖析。其中“主要成分”从营养成分和其他特殊成分角度进行归纳整理;“主要活性”整理了现代最新药理学研究结论;“毒理学评价”是对该品种的食用安全性进行文献报道的总结。

7.安全小贴士 从中医体质学角度,根据不同人群的身体特点,提供了食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温馨提示。

在本书付梓之际,感谢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委托项目对本书出版的支持和肯定。特别感谢张瑞贤研究员、胡世林研究员对本书编写工作的支持,同时对参加本书编写和图片处理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尽管本书力求资料客观、完整,但难免有疏漏和不尽合理之处,加之药食同源物质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动态发展的过程,课题组会持续跟进相关研究并不断修订完善。欢迎从事药食同源物质研究的专家共同参与,不断推动我国药食同源物质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编者
2020年12月 cVD9iOc6WQv17fQfz4qGUqLwloWe2EiidmcCRPQUs0q0y529Ilur009CjaInWN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