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甘草

一、概述

甘草,别名蜜草、甜草、甜根子,因其味甘,故而得名。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 G.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甘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中医认为,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以及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甘草含有黄酮、香豆素、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糖类等化学成分;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抗消化性溃疡、解痉、抑制胃酸分泌、抗炎抑菌、抗病毒、抗癌、抗氧化、解毒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于消化性溃疡、肝炎、支气管哮喘、食物中毒等方面的治疗。

二、来源考证

(一)品种考证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本草经集注》解释道:“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即甘肃兰州、陇江、甘谷一带。《本草图经》云:“今陕西及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间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荜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去芦头及赤皮,今云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李时珍称:“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豆,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拆,子扁如小豆,极坚,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

从以上记述的产地、形态、采收、药材性状以及附图特征来看,均与现今所用甘草品种一致。历史上甘草品种早已出现多源化,根据谢宗万等调查,甘草是自汉魏六朝延续至今的主流品种,根据产地有西草和东草之分。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所记载的甘草另外两个品种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则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甘草用途日广,在生产上供不应求,于是在新疆、甘肃等地又开发出的新药源。从本草记载来看,《神农本草经》首载甘草,并将其列为上品,具有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有“国老”之称。

(二)药用部位

《名医别录》载“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后续历代本草记载均为根入药,古今保持一致。古人所云根亦可能包括地下的根状茎部分,《本草图经》描述甘草“皮赤上有横梁”所指部分即根状茎部分。因此,根据历代应用情况,可以确定甘草药用部位为根及根状茎。

三、历代本草记载

1.《神农本草经》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2.《名医别录》

无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咳,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一名蜜甘,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

3.《本草经集注》

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4.《新修本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5.《嘉祐本草》

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蘦,大苦。注:今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疏引《诗经·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药性论》云:甘草,君,忌猪肉。诸药众中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使诸药有功,故号国老之名矣。主腹中冷痛,治惊痛,除腹胀满,补益五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萎。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日华子云: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入药炙用。

6.《本草图经》

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今陕西及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间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去芦头及赤皮,今云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

7.《本草衍义》

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齿咬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

8.《汤液本草》

气平,味甘,阳也。无毒。入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象》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为主,尤妙。《心》云: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经曰:甘以缓之。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珍》云:养血补胃,梢子去肾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本草》云: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故名国老。《药性论》云:君。忌猪肉。《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又曰:甘者令人中满。又曰:中满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满药也。甘入脾,归其所喜攻也。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本草》谓: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入足厥阴、太阴、少阴,能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疮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消疮与黄芪同功,黄芪亦能消诸肿毒疮疽。修治之法与甘草同。《本草》又云: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9.《本草蒙筌》

味甘,气平。生寒炙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产陕西川谷,逢秋后采根。因味甘甜,故名甘草。忌猪肉,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及大戟、芫花。入太阴、少阴、厥阴足经,用白术、干漆、苦参引使。生泻火,炙温中。梢去尿管涩痛,节消痈疽焮肿。

10.《本草纲目》

【附方】(旧十五,新二十)。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伤寒类要》)。伤寒咽痛(少阴证,甘草汤主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张仲景《伤寒论》)。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二两,桔梗米泔浸一夜一两,每服五钱,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钱乙直诀》)。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肺中冷也,甘草干姜汤温之。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久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以甘草三两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甘草末一钱,服之。《广利方》)。小儿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丸。名凉膈丸。《圣惠方》)。初生解毒(小儿初生,未可便与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绵染点儿口中,可为一蚬壳,当吐出胸中恶汁。此后待儿饥渴,更与之。令儿智慧无病,出痘稀少。《王璆选方》)。初生便闭(甘草、枳売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全幼心鉴》)。小儿撮口(发噤。用生甘草二钱半,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令吐痰涎,后以乳汁点儿口中。《金匮玉函》)。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用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少许灌之。《幼幼新书》)。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小儿尿血(甘草一两二钱,水六合煎二合,一岁儿一日服尽。姚和众《至宝方》)。小儿羸瘦(甘草三两,炙焦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匮玉函》)。大人羸瘦(甘草三两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顿服之,良。《外台秘要》)。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传方: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梅师方》:用甘草一两炙,肉豆蔻七个煨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舌肿塞口(不治杀人。甘草煎浓汤,热漱频吐。《圣济总录》)。太阴口疮(甘草二寸,白矾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发背痈疽(崔元亮《海上集验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用甘草三大两,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热傅肿上,以绸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黄芪粥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水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苏颂《图经》)。诸般痈疽(甘草三两,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铅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饮酒至醉,寝后即愈也。《经验方》)。一切痈疽(诸发,预期服之,能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横文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再以密绢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下,曾服丹药者亦解之,或微利无妨,名国老膏。《外科精要方》)。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井水煎服,能疏导下恶物。《仁斋直指方》)。乳痈初起(炙甘草二钱,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些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外科精要方》)。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脉,发疮痘也。《直指方》)。阴下悬痈(生于谷道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赤肿如桃李,成脓即破,破则难愈也。用横文甘草一两,四寸截断,以溪涧长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尽为度,劈开视之,中心水润乃止。细锉,用无灰好酒二小碗,煎至一碗,温服,次日再服,便可保无虞。此药不能急消,过二十日,方得消尽。兴化守康朝病已破,众医拱手,服此两剂即合口,乃韶州刘从周方也。李迅《痈疽方》)。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阴下湿痒(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古今录验》)。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渍之。《千金方》)。冻疮发裂(甘草煎汤洗之。次以黄连、黄檗、黄芩末,入轻粉、麻油调傅。《谈野翁方》)。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李楼奇方》。蛊毒药毒(甘草节,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直指方》)。小儿中蛊(欲死者。甘草半两,水一盏,煎五分服,当吐出。《金匮玉函》)。牛马肉毒(甘草煮浓汁,饮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饮水,饮之即死。《千金方》)。饮僎中毒(未审何物,卒急无药。只煎甘草荠苨汤,入口便活。《金匮玉函方》)。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叶园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作吐。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匮玉函妙方》)。

11.《本草从新》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

12.《得配本草》

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猪肉。味甘。入手少阴、足阳明、太阴、厥阴经气分。益精养气,泻火和中,健脾胃,解百毒,和络血,缓肝急,祛邪热,坚筋骨,长肌肉,疗疮毒。得猪胆汁炙为末,米泔调,灌婴儿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得桔梗,清咽喉。配大豆汁,解百药毒奇验。佐陈皮,和气。佐茯苓,泄胀。入汗剂,解肌。入凉剂,泻热。入峻剂,缓正气。入辛热药,温散血中之结。入润剂,养阴血。入辛凉药,行肝胃污浊之血(宜用头)。大而结紧断文者为佳,谓之粉草。泻心火,败火毒,缓肾急,和络血,宜生用。梢止茎中痛,去胸中热。节能消肿毒。和中补脾胃,粳米拌炒,或蜜炙用。酒家、呕家、酒痢初起、中满者,禁用。

13.《本草崇原》

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甘草始出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一名国老,又名灵通。根长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色紫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以坚实断理者为佳。调和脏腑,通贯四旁,故有国老、灵通之名)。甘草味甘,气得其平,故曰甘平。《本经》凡言平者,皆谓气得其平也。主治五脏六腑之寒腑为阳。寒病为阴,热病为阳。甘草味甘,调和脏腑,通贯阴阳,故治理脏腑阴阳之正气,以除寒热阴阳之邪气也。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者,坚肝主之筋,肾主之骨,长脾主之肉,倍肺主之气,心主之力。五脏充足,则六腑自和矣。金疮乃刀斧所伤,因金伤而成疮。金疮尰,乃因金疮而高尰也。解毒者,解高尰无名之毒,土性柔和,如以毒物埋土中,久则无毒矣。脏腑阴阳之气皆归土中,久服则土气有余,故轻身延年。

四、用法与用量

甘草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品种,用量为2~10g。甘草作为食品,可做粥、茶、饮料等,适量食用。

五、药膳应用

(一)粥类

1.绿豆甘草粥
【来源】

经验方。

【材料】

绿豆80g,生甘草 10g,大米 150g。

【做法】

将甘草布包,绿豆、大米加适量水,慢火煮熟。

【功效】

清暑利湿解毒。

2.莴苣子粥
【来源】

《中华药粥谱》。

【材料】

莴苣子 10~15g,生甘草 3~5g,糯米或粳米 100g。

【做法】

先将莴苣子捣碎,与甘草同煎取汁,去渣,入米煮成稀粥。

【功效】

补脾胃,通乳汁。

(二)汤类

1.甘草杨桃汤
【来源】

现代研究。

【材料】

甘草20g,净杨桃500g,白糖适量。

【做法】

将杨桃洗净劈开,入沸水锅中烫透,捞出去皮和核,改成小丁粒待用;蒸锅内放清水和甘草片煮至味渗出后,打渣,下白糖、杨桃粒烧沸2min,起锅即成。

【功效】

清热生津,解毒利水。

2.甘麦大枣汤
【来源】

《金匮要略》。

【材料】

甘草三两(9g),淮小麦一升(100g),大枣 10枚。

【做法】

水煮甘草,取汁,用甘草水煮小麦、大枣,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煨至小麦烂熟即可。

【功效】

养肝补脾,和中缓急。

(三)茶类

1.甘麦大枣茶
【来源】

《中华药茶谱》。

【材料】

甘草6g,淮小麦30g,大枣10枚。

【做法】

甘草和淮小麦两味研成粗末,每日用30~50g,加大枣10枚(去核),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盖闷10~15min后不拘时饮用。最后可将大枣嚼服。如治失眠,可在临睡前1h饮用。

【功效】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2.四君子茶
【来源】

《中华药茶谱》。

【材料】

人参 6g,白术、茯苓各 9g,炙甘草 3g。

【做法】

按照上述药物组成剂量,研为粗末,放入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20min。频频饮用,每日1剂。

【功效】

益气健脾。

3.银花甘草茶
【来源】

经验方。

【材料】

甘草 50g,金银花 20g,菊花 15g。

【做法】

上药捣碎,置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15min,代茶频频饮用。日夜各1剂。

【功效】

清热解毒。

4.黄芪六一茶
【来源】

《中华药茶谱》。

【材料】

炙黄芪24g,炙甘草4g。

【做法】

上药共研为末,为1d用量,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浸泡,盖闷约30min。于1日内频频代茶饮完。

【功效】

益气固表补中。

(四)酒类

甘草苏叶酒
【来源】

经验方。

【材料】

生甘草 30g,生姜 10g,紫苏叶 15g,白酒 500ml。

【做法】

将生甘草、生姜、紫苏叶用酒煎取一半,去渣,随时饮之。

【功效】

发表散寒,补虚解毒。

(五)相关食用制品

甘草酸枣
【来源】

《农产品加工》。

【材料】

酸枣 1kg,甘草粉 5kg,白糖 300g,凉水 400ml,茯苓少许。

【做法】

①将酸枣洗净;②将凉水、甘草粉、茯苓和白糖放入锅中后加入酸枣,置于大火中煮沸后改小火煮30~40min,离火后浸泡12h;③将酸枣捞出,放在竹屉上沥干汁液,晾晒1d,晒至七八成干时,将锅中剩余的汁液分2~3次喷洒在酸枣表面,搅匀后即可食用。

【功效】

益气生津。

六、现代研究

(一)主要成分

1.营养成分

甘草含有脂肪、糖类、果胶、维生素C等,营养元素钙、钴、铜、铁、镁、锌、锰、镍等。

2.其他成分

甘草中含有三萜皂苷(主要是甘草酸)、黄酮、香豆素、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多糖类等,其中三萜皂苷和黄酮类是主要活性成分。

(二)主要活性

甘草的药理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甘草有抗消化性溃疡、解痉、抑制胃酸分泌、抗炎、抗病毒、抗癌、抑菌、抗氧化、解毒等作用。甘草的根含有甘草皂苷,其易溶于水,比蔗糖甜50倍,是糖尿病患者饮食很好的糖替代物。甘草不仅是著名中药,在饮食加工中可作为调味剂用于蜜饯果品中。经研究,甘草提取物可添加到啤酒、饮料、糖果等食品中,以提高上述食品的营养水平。在香烟中添加甘草或其提取物,不仅可降低或缓解烟草对人体的毒害,还可使香烟的口感更好。在啤酒生产中加入适量甘草皂苷不仅可除去苦涩味,还可使啤酒沫丰富持久,风味独特。

(三)毒理学评价

未见甘草单独使用的毒理学研究及安全性报道。

七、安全小贴士

甘草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甘草不要多服、久服或当甜味剂嚼食(尤其是儿童),因其会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使血钠升高,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压、低钾血症,出现浮肿、软瘫等临床表现。久服甘草,还会引起低钙血症,出现钙性抽搐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八、参考文献

[1]吕春霞,冯玉红 .甘草临床应用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03(S1):42-43.

[2]杨运庆 .贵州苦丁茶、杜仲叶、银杏叶、甘草复合保健茶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1):55.

[3]胡广洲,马新茹 .三根茶饮料的生产技术[J].食品工业科技,1998,19(1):61-62.

[4]胡新中,张国权,欧阳韶辉,等 .甘草橡皮糖配方优化试验[J].食品工业,1998(6):14-15.

[5]陈显荣 .甘草的药用食疗[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6,18(2):69-70.

[6]李红 .甘草食品饮品的制作[J].农产品加工,2011(2):28.

[7]孟红梅,韩多红 .甘草营养成份的分析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5):59-60.

[8]赵莉,牟书勇.ICP-MS法测定栽培甘草中的十种微量元素[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4):54-58.

[9]王巧娥,任虹,曹学丽 .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290-295. dzmVxPTKxBgYBu/I6hBHC9+65Fuvk5hvBGyw76kZb1CSpvfOV4uGfjpDEhOBv3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