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乌梅

一、概述

乌梅,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为蔷薇科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Sieb.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乌梅作为药用和食用的历史颇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效。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民间以新鲜成熟果实生食或榨汁食用,以烟熏炮制成乌梅作药用。乌梅含黄酮类、有机酸及氨基酸类、萜类、生物碱类及挥发性成分等化学成分。现代研究其具有抗菌、镇咳、镇静催眠及抗惊厥、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止血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临床上用于大肠息肉、肝病、蛔痛、过敏性结肠炎、子宫脱垂、真菌性阴道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幼儿腹泻等方面的治疗。

二、来源考证

(一)品种考证

乌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作“梅实”。《名医别录》载:“梅实,生汉中(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川谷,五月采,火干。”《本草经集注》云:“此亦是乌梅也,用当去核……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本草图经》曰:“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其生实酸而损齿,伤骨,发虚热,不宜多食之,服黄精人尤不相宜。……五月采其黄实,火熏干作乌梅。”《本草行义》载:“熏之为乌梅,曝干藏密器中为白梅。”《本草纲目》载:“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绿萼梅,枝跗皆绿……红梅,花色如杏。”综上所述,并对照《本草图经》及《本草纲目》附图,古之乌梅即蔷薇科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经加工而成者。

学者根据《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乌梅附图考证:梅实、乌梅的原植物即为蔷薇科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Sieb.et Zucc.。乌梅的使用品种,以栽培的原变种梅为主,如《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仅收载梅为药用品种。但其他变种如厚叶梅、毛梅、毛茎梅的果实在云南、贵州等地作乌梅入药。

(二)药用部位

乌梅作为药食两用品种,其使用部位历代记载并无差异,均为乌梅之果实。《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一书提及:同为蔷薇科的杏、山杏、李、桃及樱桃李等的果实,曾出现于伪品。其鉴别要点在于果核表面的情况,正品乌梅表面有众多凹点及网状纹理,杏核表面光滑,边缘厚而有沟;山杏核表面略平滑,边缘锋利;李核表面具有网状纹理,但无凹点;桃核表面有众多麻点,边缘沟状;樱桃李核表面无凹点。

总之,乌梅作为中药在本草典籍中多有记载,食用与药用部位一致,均为梅之果实。

三、历代本草记载

1.《神农本草经》

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

2.《名医别录》

无毒。止下痢,好唾,口干。生汉中川谷,五月采,火干。

3.《本草经集注》

陶隐居云:此亦是乌梅也,用当去核,微熬之。伤寒烦热,水渍饮汁。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也。服黄精人,云禁食梅实。

4.《新修本草》

梅实,利筋脉,去痹。

5.《嘉祐本草》

梅核人亦可单用,味酸,无毒。能除烦热。

6.《本草图经》

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其生实酸而损齿,伤骨,发虚热,不宜多食之,服黄精人尤不相宜。……五月采其黄实,火熏干作乌梅,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7.《本草衍义》

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木也。津液泄,故伤齿。肾属水,外为齿,故也。王叔和曰:膀胱、肾合为津府。此语虽鄙,然理存焉。熏之为乌梅,曝干藏密器中为白梅。

8.《汤液本草》

气平,味酸,酸温阳也,无毒。《象》云: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为白梅,亦入除痰药。去核用。

9.《本草蒙筌》

味酸,气平。可升可降,阳也。无毒。处处栽植,夏月摘收。火熏干者色乌,日曝干者色白。因制有二,故名不同。凡欲用之,俱宜去核。乌梅收敛肺气,解渴除烦。因涩大肠,禁痢止泻。却伤寒温疟,逐虚劳骨蒸。同建茶干姜为丸,治休息久痢尤验。黑痣可脱,虫痛能安。白梅杵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最效,拔肉中箭镞如神。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叶煮汁服,久痢亦除。

10.《本草纲目》

【附方】(旧十三,新二十)。诸疮弩肉(方见上)。痈疽疮肿(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王氏易简方》)。喉痹乳蛾(冰梅丸: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俱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总录:用白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消渴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温服。《简要济众方》)。泄痢口渴(乌梅煎汤,日饮代茶。《扶寿精方》)。产后痢渴(乌梅肉二十个,麦门冬十二分,以水一升,煮七合,细呷之。《必效方》)。赤痢腹痛[《直指》:用陈白梅同真茶、蜜水各半,煎饮之。《圣惠》:用乌梅肉(炒)、黄连各四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服]。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立止。《圣济总录》)。久痢不止(肠垢己出。《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袖珍》:用乌梅肉、白梅肉各七个捣烂,入乳香末少许,杵丸梧桐子大。毎服二三十丸,茶汤下,日三)。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济生方》)。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血崩不止(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大便不通(气奔欲死者。乌梅十颗,汤浸去核,丸枣大。纳入下部,少时即通。《食疗本草》)。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如宜方》)。蛔虫上行(出于口鼻。乌梅煎汤频饮,并含之,即安。《食鉴本草》)。水气满急(乌梅、大枣各三枚,水四升,煮二升,纳蜜和匀,含咽之。《圣济总录》)。梅核膈气(取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淹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磁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绝伦。《龚氏经验方》)。心腹胀痛(短气欲绝者。乌梅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纳大钱二七枚,煮二升半,顿服之。《肘后》)。劳疟劣弱(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一半,温服即止。《图经本草》)。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痰厥头痛(如破者。乌梅肉三十个,盐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顿服取吐即愈。《肘后方》)。伤寒头痛(壮热,胸中烦痛,四五日不解。乌梅十四枚,盐五合,水一升,煎半升,温服取吐。吐后避风良。《梅师方》)。折伤金疮(干梅烧存性傅之,一宿瘥。《千金方》)。马汗入疮(作痛。用乌梅连核捣烂,以头醋和傅。仍先刺疮,出去紫血,乃傅之系定。《经验方》)。 犬伤毒(乌梅末,酒服二钱。《千金》)。指头肿毒(痛甚者。乌梅肉和鱼鲊捣,封之妙。《李楼奇方》)。伤寒 疮(生下部者。乌梅肉三两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以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三十丸。《圣惠方》)。小儿头疮(乌梅烧末,生油调涂。《圣济录》)。香口去臭(曝干梅脯,常时含之。《毛诗疏》)。硫黄毒发,令人背膊疼闷,目暗漠漠(乌梅肉焙一两,沙糖半两,浆水一大盏,煎七分,呷之。《总录》)。

11.《本草从新》

乌梅,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果,涩肠敛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止血涌痰,消肿解毒。

12.《得配本草》

乌梅,忌猪肉。酸涩,温,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兼入足厥阴经血分。敛肺涩肠,生津止渴,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虚劳骨蒸,霍乱劳疟,蛔厥吐利,止血涌痰,醒酒杀虫,去黑痣,蚀恶肉,解鱼毒、硫黄毒。得川连,治赤痢肠痛。配建茶、干姜,治休息痢。佐麦冬,治产后痢渴。入补脾药,止久泄虚脱。汤浸去核,捣丸如枣大,纳入谷道,导大便不通。去核煅炭,敷疮蚀恶肉立效。其核中仁,能清妇人子脏风气积滞。病宜发散,疟痢初起者禁用。怪症,下颊忽落,用乌梅口衔一枚,外用南星、姜汁调涂两颊,一夜即上。

13.《本草崇原》

气味酸温平涩,无毒。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梅花放于冬,而实熟于夏,独得先春之气,故其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也。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矣。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矣。安心者,谓烦热除而胸膈不满,则心气亦安。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阳气虚微,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梅实结于春而熟于夏,主敷布阳气于肌腠,故止肢体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阳气充达,则其颜光,其色鲜,故去面上之青黑痣,及身体虫蚀之恶肉。

四、用法与用量

乌梅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品种,用量为6~12g;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乌梅为民间常用食物,可做零食,制作成饮料、汤、茶等。乌梅作为食品可适量食用。

五、药膳应用

(一)粥类

乌梅粥
【来源】

《中华药粥谱》。

【材料】

乌梅15g,粳米60g,冰糖适量。

【做法】

先将乌梅煎煮,取汁去渣,再加入粳米、冰糖煮成稀粥。

【功效】

敛肺涩肠,生津止渴。

(二)汤类

1.乌梅百合汤
【来源】

经验方。

【材料】

乌梅 15g,百合 120g,冰糖 30g。

【做法】

将乌梅用温开水泡1d,连汤放入锅内,加百合及冰糖,烧开,改用微火煮20min,取汁。每日1剂,分2次饮服。

【功效】

敛肺止咳。

2.冰糖乌梅汤
【来源】

《中华药汤谱》。

【材料】

冰糖15g,乌梅1枚。

【做法】

将上述材料共同煎汤。

【功效】

生津止渴,敛肺止咳。

(三)茶类

1.两姜乌梅饮
【来源】

经验方。

【材料】

生姜10g,高良姜10g,乌梅肉30g,红茶5g,红糖少许。

【做法】

生姜、高良姜切丝,乌梅肉剪碎,与红茶以开水冲泡,加盖泡30min,再加入少许红糖即可。

【功效】

温胃,止泻。

2.玉竹乌梅茶
【来源】

《中国药膳学》。

【材料】

玉竹、北沙参、石斛、麦冬、乌梅。

【做法】

将上药共研粗末。每服取50~70g,置保温瓶中,以沸水冲泡,盖闷20min,代茶频饮。清液饮完,可再用沸水冲入,继饮,至药汁尽为止。

【功效】

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3.梅豉茶
【来源】

《中华药茶谱》。

【材料】

乌梅6g,淡豆豉 3g。

【做法】

原方用量加倍,将乌梅肉切碎与淡豆豉相合,置于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盖闷20min,频频代茶饮用。饮完复加开水,以药汁泡尽为止。每日1剂。

【功效】

生津止渴;敛肺、涩肠、除烦。

4.橄竹梅茶
【来源】

《中华药茶谱》。

【材料】

咸橄榄5个,淡竹叶5g,乌梅5个,绿茶5g,白糖10g。

【做法】

上药共捣碎,置保温瓶中,沸水冲泡,盖闷15min左右,频频代茶饮用。每日2剂。

【功效】

清肺解毒,利咽润喉。

5.乌梅荷叶茶
【来源】

经验方。

【材料】

乌梅 10g,鲜荷叶 9g。

【做法】

鲜荷叶切碎,与乌梅共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闷置15min后,代茶凉饮。每日1剂。

【功效】

清热祛暑,生津止渴。

6.人参乌梅茶
【来源】

《中华药茶谱》。

【材料】

人参 3g,乌梅 10g,炒莲子、木瓜各 9g,炙甘草 4.5g。

【做法】

先将人参切成薄片,置保温杯中,再取莲子(去心)、木瓜、炙甘草、乌梅肉(5枚)煎取汁,趁热冲泡人参片,盖闷15min后,代茶饮。最后将参渣吞服。每日1剂。

【功效】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四)药酒

红花乌梅山楂酒
【来源】

《中华药酒谱》。

【材料】

红花 50g,乌梅 50g,山楂 50g,红糖 20g,白酒 300ml。

【做法】

红花、乌梅、山楂,用白纱布袋盛之,放入净器中,入白酒浸泡,密封。每日摇动,7~10d后开启,过滤后装瓶备用。

【功效】

活血通经,生肌安蛔,消积化滞。

(五)相关食用制品

乌梅绿豆沙复合保健饮料
【来源】

《北方园艺》。

【材料】

乌梅、绿豆、白砂糖、柠檬酸、酸梅香精、维生素C、食用盐、羧甲基纤维素钠、饮用水(符合GB10791—89标准)。

【做法】

①制作绿豆沙:将绿豆进行浸泡,煮好后将绿豆过滤去皮渣,用胶体磨立即进行磨浆备用;②乌梅汁的萃取:取200g药用乌梅清洗干净,于4L水中浸提7~8h后,再在电炉上熬煮1h;③制备成品:将配方中各原料按照绿豆沙15%、乌梅汁30%、白砂糖10%、柠檬酸0.15%、环状糊精0.25%、海藻酸钠0.25%、酸梅香精0.1%配比调用。

【功效】

生津止渴。

六、现代研究

(一)主要成分

1.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C、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等,并富含钙、铜、铁、钾、镁、锰、钠、磷、锌等营养元素。

2.其他成分

黄酮类、有机酸类、萜类、生物碱类、挥发性成分类等。

(二)主要活性

现代研究表明乌梅具有增强平滑肌张力、抗菌和抑制肠道菌群、抗肿瘤、抗过敏性及组胺休克、抗凝血、抗纤维蛋白溶解、抗疲劳、抗衰老和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乌梅还具有降血糖、抑制结石形成、止血等作用。乌梅中含钾多而含钠较少,因此,需要长期服用排钾性利尿药者宜食之;含有的茶酸能促进肠蠕动;梅中含多种有机酸,有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合肝病患者食用;梅酸可软化血管,延缓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三)毒理学评价

目前未见关于乌梅毒理学研究的有关文献报道。

七、安全小贴士

乌梅为收涩之药,感冒发热、咳嗽多痰、胸膈痞闷之人忌食;菌痢、肠炎初期忌食;有实邪者忌服。乌梅有调节平滑肌的作用,妇女月经期以及怀孕妇人产前产后忌食。根据中医九种体质学说,湿热、痰湿体质人群忌服或少服。

八、参考文献

[1]杨莹菲,胡汉昆,刘萍,等 .乌梅化学成分、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2,15(3):415-418.

[2]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徐国钧,徐珞珊,王峥涛,等.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第四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方元平,朱孟良,项俊.乌梅绿豆沙复合保健饮料的研制[J].北方园艺,2008(10):191-193.

[5]任少红,王峰,王红.微波消解ICP-AES测定乌梅中的多种元素[J].光谱实验室,2013,30(3):1350-1352.

[6]沈红梅,乔传卓,苏中武 .乌梅的化学、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成药,1993,15(7):35-36.

[7]张英福,邱小青,田治锋,等.乌梅对豚鼠膀胱逼尿肌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西中医,2000(2):43-45.

[8]沈红梅,乔传卓,苏中武,等 .采收、加工、植物基原对乌梅抑菌作用的影响[J].中药材,1994,17(8):24-27.

[9]沈红梅,程涛,乔传卓,等.乌梅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6):365-368,384. AWjqhRE15oXXCpAEoStTXlMxiogzJmJM7l/IAZdXRyuf5Ft+kHxeogsC7k4zw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