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经鼻/口腔吸痰法

(一)适应证

1.呼吸道分泌物滞留引起的窒息。

2.吸入性肺炎、肺不张。

3.无力咳嗽排痰所致呼吸困难。

4.留取深部痰液标本。

5.机械通气(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

(二)禁忌证

1.颅底骨折患者严禁从鼻腔吸痰,避免脑脊液被吸出。

2.严重缺氧者、严重心律失常者属于相对禁忌。严重缺氧患者在吸痰时应给予血氧监测,并同时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必须吸痰时应给予床边心电监测,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械,作好急救措施。

(三)物品准备

治疗车、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装置、治疗盘、无菌生理盐水1瓶、治疗碗2个(内盛无菌生理盐水)并分别标注预冲和冲洗、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数根、治疗巾、无菌手套、纱布、电筒、听诊器、弯盘、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速干手消毒液、治疗执行单、必要时备屏风、压舌板、开口器、舌钳、接线板、痰液收集器。

(四)患者准备

患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必要时进行保护性约束。

(五)操作流程

1.患者及环境准备: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保持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避免着凉,保护患者隐私,病房内有合适的电源插座。

2.物品及人员准备:备齐用物,护士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3.经双人核对,确认医嘱信息及治疗执行单信息无误。

4.责任护士携治疗执行单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及腕带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紧急情况下,先抢救后解释)

5.评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黏稠度、口腔及鼻腔情况,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病情、氧疗情况、咳嗽能力、血氧饱和度、合作程度、听诊肺部呼吸音。

6.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负压,检查一次性吸引装置或储液瓶的密闭性、管道有无漏气。

7.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无误后,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8.协助患者头偏向操作者一侧,略向后仰。将治疗巾铺于患者胸前,昏迷患者可使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协助开口,如有活动性义齿请取下。

9.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2分钟,防止缺氧。

10.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检查一次性吸痰管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漏气及有效期,打开外包装前端。

11.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于手中。

12.连接吸痰管,打开开关,调节负压至成人300~400mmHg,儿童<300mmHg。

13.检查吸引器是否通畅,试吸少量的生理盐水以润滑导管前端。

14.操作者一手反折吸痰管末端,另一手持吸痰管前端,无负压的插入口咽部,深度约为10~15cm,松开导管末端,旋转上提,吸尽口咽部分泌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再吸气管内分泌物。气管内吸痰时,待患者吸气时,迅速将吸痰管无负压的插入至气道内,深度约为20~25cm,然后松开导管末端,自下而上,从深部起左右旋转导管并向上提管,逐段吸尽患者气道分泌物。

15.吸痰管退出后,再以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避免分泌物堵塞导管。

16.吸痰过程中应鼓励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如患者咳嗽剧烈,应稍等片刻后再吸。

17.吸痰时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如痰液较多需要反复再次吸引时,应该间隔3~5分钟,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2分钟;对于痰液黏稠者,可加以叩胸背、雾化吸入等方法,促进痰液的排出。

18.动态评估患者呼吸音、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对吸痰的反应;观察吸出液的量、色、气味、黏稠度等。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

19.吸痰结束后,继续高流量给氧气吸入2分钟,再调至原流量。

20.冲净吸痰管后,立即关闭吸引器,分离吸痰管,脱手套。

21.评估吸痰效果,观察吸痰的有效指征。

22.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整理床单位。询问患者感受及需求,作好健康指导。

23.处理用物。按要求更换储液瓶及一次性吸痰装置,确保再次吸痰用物齐备。24.洗手,取口罩。

25.作好执行医嘱的记录及护理记录。

临床应用小贴士

在临床工作中,经鼻/口腔给患者吸痰时,遇到以下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1.在使用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吸痰的过程中出现机器故障该如何处理?

答:在有电的情况下,采用电动吸引器吸痰。在无电的情况下采用50ml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吸痰管进行抽吸。

2.对伴有心脏疾病的机械通气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如何避免因吸痰操作诱发心律失常?

答:如患者是风湿性心瓣膜病术后患者,在吸痰时可使用简易呼吸器操作,并将氧流量增至10L/min,储氧呼吸囊能输送的氧浓度为95%~100%,呼吸囊的潮气量为患者平时潮气量的1.5倍,能明显提高氧分压,有效的预防低氧血症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如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引,并给予氧气吸入或加大吸氧浓度。

3.在给昏迷患者吸痰时,如何预防吸痰管误入食管,如何处置?

答:昏迷患者有舌根后坠的现象,尤其是患者处于平卧位时,会阻塞咽部,插管时会遇到阻力,易误入食管,误入食管后吸出物为食物残渣或黄绿色的胃液,呈酸味。在为昏迷患者吸痰前,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头偏向一侧,用压舌板从臼齿处将口开启,若患者有舌根后坠的情况,可先将其下颌托起或用舌钳将舌拉出。若发现误入食管,应立即更换吸痰管再行吸痰。

4.如患者口鼻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处均需吸痰,抽吸顺序如何安排?

答:为避免上下呼吸道菌群移植,抽吸顺序应先抽吸气道内,更换吸痰管再抽吸口鼻腔。

5.吸痰过程中如何预防气道黏膜损伤?

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禁止带负压插管,动作宜轻柔;吸痰前用生理盐水润滑吸痰管;严格掌握吸痰时间,避免反复插入;吸痰管插入遇到阻力时,应停止操作,拔除吸痰管,避免盲目插入。

6.电动吸引器使用过程中储液瓶应注意什么?

答:使用过程中,储液瓶内应放含1 000mg/L有效氯消毒液100ml,对吸出液进行消毒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吸出液黏附于瓶底而不利于清洗;同时并对消毒液液量予以标记,以利于观察吸出液量;储液瓶内液量超过2/3时,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反流,损坏电机。

案例与沟通

根据临床实际操作进行操作过程中各项情景的设置,包括如何评估、核对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注意事项的讲解、健康教育的实施,标注★号的为主要扣分项目及重点项目。(案例由老师提供给学生)

某病房,李某,男性,68岁,患者因咳嗽伴喘息2天,痰多、黏稠、呼吸费力,不易咳出,近3日来加重,门诊以肺部感染收治。目前患者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痰液难以咳出,遵医嘱行吸痰术。

场景——病房

护士甲: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请告诉我您的姓名?

患者:李某。

护士甲:请让我核对一下您的手腕带信息,好吗?

患者:好的。

护士甲:李老师,您的痰液不易咳出,您的主管医生要求给您吸痰,请您配合一下好吗?

患者:必须要吸痰吗?

护士甲:是的,痰液如不及时吸出会使您呼吸不畅,这个方法可以缓解您呼吸道的不适感,也是目前缓解症状最直接的办法。★

患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过程难受不难受啊?

护士甲:会有些不适的感觉,我们会用一根很细的硅胶软管连接到吸引器上,利用负压将您呼吸道的痰液吸出,会使您感觉呼吸通畅。★

患者:有其他的治疗可以代替吸痰吗?

护士甲:将药物治疗与吸痰相结合,这样效果更明显。

患者:那好吧,我明白了。

护士甲:我要先看一下您口腔及鼻腔的情况,可以吗?★

患者:好的。

护士甲:好,您的口鼻腔黏膜无破损。我先用听诊器听一下您肺部的情况,请您配合。您的痰鸣音较重,我先帮您将氧气吸上,这样您吸痰时会感觉舒适一些,不会觉得过于憋气。★

患者:好的。

护士甲:现在房间的温湿度都很适宜,光线也很充足,但为了保护您的隐私,我还是帮您把窗帘拉上吧!

患者:谢谢你的关心!

护士甲:那我准备好用物就过来给您吸痰。

场景——治疗室

护士甲:患者姓名?

护士乙:李某。

护士甲:住院号?

护士乙:××。

护士甲:临时医嘱:吸痰一次。

护士乙:立即执行。

场景——病房

护士甲:您好,我现在要为您吸痰了,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者:李某。

护士甲: 麻烦您把腕带再给我核对一下好吗 ?★

患者:好的。

护士甲:请将头偏向我,现在为您颌下铺治疗巾,以免弄脏您的衣服和床单。★

患者:好的。

护士甲:现在为您吸痰的准备已经充分,要给您吸痰了,会有一点不适。

患者:哎呀,好难受啊。

护士甲: 请放松 深呼吸 ,想咳嗽就咳出来,对,好了,痰已经吸出来了。★

患者:嗯,一开始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痰吸出来就感觉好多了。

护士甲:吸痰是通过刺激咽喉部,从而刺激您咳嗽,将痰液吸出的过程。★

患者:好的。

护士甲:为了避免您缺氧,现在再次为您吸入氧气。★

患者:好的。

护士甲:我现在给您拍背,这是通过物理的方法,促进分泌物及痰液的排出。您感觉怎么样啊?

患者:我现在感觉轻松多了,太感谢你了。

护士甲:您的痰液为白色黏痰,比较黏稠,您平时可以多饮些温开水,这样可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还可以适当的结合背部的叩击,使痰液易于咳出。★

患者:痰吸出来后,感觉整个人舒服多了。

护士甲:是的,痰液及时排出,有利于您早日康复。我现在教您怎样进行有效的咳嗽,您先深吸气,吸气末屏住呼吸3~5秒,身体前倾,腹肌用力,进行2~3次短促而有力的咳嗽,张口咳出痰液。按这个方法,您可以多练习几次。★

患者:我会按照这个方法做的!谢谢你的讲解,我明白了!

护士甲:现在根据您的病情将氧气调至合适的流量。我们会随时来看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求,可以随时找我! pMWi4s5n6HrXAhFbXf1MOESR4wKQaOYcuKJPmiiXypZsfyjOhJautinTp5P0bCLZ

临床操作考点评分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