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分析自我”的心理治疗模型

第一节 概述

认知疗法能够帮助当事人提高对现实的认识能力,改变对自我、对周围环境和对过去和未来的歪曲认知和否定的态度,从而改善行为问题、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主观上的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我们认为,“歪曲认知”的改变只是“自我完善”整体框架的一部分,离不开对自我的深入探索,包括感受、需要、能力以及与外部关系交互作用过程的分析。英国Ryle的认知分析治疗其理论和实践以认知程序分析框架为基础,融入了客体关系理论和维果斯基的“鹰架”理论,整合了人际关系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用平实的教育模式来理解和帮助患者认知与行为改变,对于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有效。我们在治疗实践中借鉴了Ryle的认知分析治疗观点,探索了以自我及感受、需要、能力和角色交互整合的认知分析心理治疗模式。以“分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操作模型,期望将认知疗法用于指导自我成长。

自我的心理学模型建构,从100年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主我(the“I”)与客我(the“me”),以及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的划分,到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自我(ego)、本我与超我,随后的罗杰斯人本心理学的真实自我(real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以及马库斯的可能自我模型(possible self)等,均在不同层面上指导着心理治疗工作的实践。众多关于自我的理论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实践性指导框架,如何融入认知心理治疗当中,是我们临床治疗技术提升与努力的方向。

首先,我们临床实践中体验到需要与能力是自我建构和发展的两大核心心理动力,其必然是分析“自我”的基础,这一点在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动力、罗杰斯的实现趋势、马斯洛的需要与动机,以及佩塞斯基安的能力鉴别分析等都有不同层面的强调。其次,感受在自我探索中的作用一直被心理治疗专家关注,是认知和思维的基础。荣格在意识结构与心理学关系的分析中就强调精神整体包括感觉、感受、直觉和思维,感受是心理活动的基础。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从感觉到感受到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容易理解感受在人类心理健康体验中的重要位置。美国灵性心理治疗师查理斯等以感受和人类需要为切入点,在心理治疗的困难工作区——成瘾群体的心理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再次,交互角色在客体关系心理学中的地位也是受到重视的,被看作自我稳定与发展的外部动力机制。伯恩创造的交互式心理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本质就是洞悉与和谐角色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从关系模式中深入探索自我的重要治疗方法。

此外,我们前期以精神科门诊和住院的15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感受、需要、能力和角色交互的“分析自我”理论模型作为治疗的泛理论指导进行心理治疗,全程录音,之后采用认知任务分析方法分析心理治疗的所有谈话记录,提取患者和治疗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围绕“自我分析”的过程性知识。最后,总结出该“自我分析”的心理治疗操作模型。

我们提出的“自我分析”的心理治疗操作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1)自我的分析模型。

2)自我的感受分析模型。

3)自我的需要分析模型。

4)自我的能力分析模型。

5)自我的角色交互分析模型。

第二节 “分析自我”心理治疗的模型总体框架

我们提出的基于感受、需要、能力和角色交互进行自我分析的心理治疗模型框架(图12-1),其操作步骤如下:

图12-1 分析自我的心理治疗模型框架

1.首先获得对自我多重状态的评估,包括现实自我状态、理性自我状态、渴望成为的自我状态、恐惧的自我状态及掩藏的真实自我状态。为理清问题和指导治疗方向而确立主线。

2.探索现实自我及恐惧自我的感受,呈现出痛苦与快乐的感受谱,促进感受转变的治疗目标确认。

3.通过感受谱而不断探索自我的需要结构,发现需要的失衡与缺失,呈现并解决现实需要和人性需要的冲突,理清冲突的需要结构,为需要的满足制订计划。

4.需要失衡或未被满足或过度满足状态下,区分与之匹配的能力状态,呈现能力的优势与不足,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计划。

5.探索能力发展或需要满足中起限制或促进作用的角色交互过程,为需要满足和能力发展解除障碍。包括对基本能力和现实能力的冲突解决、爱的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和谐与发展。

6.以感受、需要、能力、角色交互和自我的联系及其状态改变来促进探索或检验治疗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第三节 自我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模型

一、可能自我与恐惧自我

马科斯提出了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来反映个体对自我的不同看法,包括: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害怕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自我成为了行为引导的蓝图,帮助指导我们如何行动以实现想要成为的自我,远离恐惧自我(feared self)。这些概念促进了认知和情感对行为影响的探索(比如,如果你有梦想,你就可能成功),也促进了探索重要他人(父母、教师等)对可能自我的雕塑。个人建构可能自我的不同方式,反映了不同的经历,包括机遇、刻板印象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认同和潜能的影响。

二、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罗杰斯相信,所有的生命体都努力让自己的存在达到最好,即使失败,也不缺乏实现真实自我的动机。每一个个体均存在的实现趋势,将以不同的生命形式将其潜能发展到最大的可能。自我本能地具有判断和区分的能力。实现趋势统领了所有其他动机和需要,生物体价值导引着我们的真实需要,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自我关注,我们就会成为我们自己——实现真实自我。

三、自我的分析模型

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假设,结合我们的临床研究与实践,我们构建了自我的分析模型(图12-2)。现对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解释:

1.理想自我

按照他人的期望而成长的自我方向。

2.真实自我

在生物体价值引导下的自我成长方向。

3.恐惧的自我

远离了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的状态,害怕成为的自我状态。

4.压抑的自我

趋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对真实自我的压抑状态。

5.渴望的自我

主动提出的未来自我期待。

6.现实自我

目前发生着冲突的自我状态,既有外部关系的冲突,也有内心关系的冲突。

7.自我特殊状态

现实自我中,多种特殊的自我状态,比如攻击、焦虑、愤怒、抑郁、自杀、内疚、孤独等相对稳定的自我紊乱状态。也包括了恐惧的自我、压抑的自我和渴望的自我。

8.自我和谐

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无分别状态,是自我的感受、需要和能力达到了和谐的状态,是健康状态。

9.自我多重惯性系统

自我的不同需要、能力和感受进行不同组合,适应或应对不同的环境或外部系统时,相对稳定的病理或和谐的自我状态。具有自他角色交互、自我的感受、需要和能力特征等。

图12-2 自我的分析模型

10.自他角色交互

是动态分析自我变化的作用机制,呈现了自我与他人在系统背景下为需要的满足而相互作用的状态。

11.动态分析自我状态

包括了对自他角色交互在自我变化过程中的分析,也包括多种自我状态变化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冲突分析。用于在动态变化中区分自我的不同感受、需要和能力,鉴别出对自我的否定和肯定部分,利于整体的调整与和谐。

12.系统分析自我状态

既对自我多重惯性系统进行分析,也从躯体、心理和社会的不同自我部分进行分析,还包括从宏观的自他关系、家庭系统及文化群体系统中进行分析。

在治疗的实践中,治疗师保持着对患者自我的以上概念的关注。通过仔细地倾听、支持、肯定和鼓励等,揭示出患者的现实自我冲突状态,呈现其在不同关系、不同环境下的自我状态(即呈现自我特殊状态和自我多重惯性),探寻其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通过动态的和系统的自我分析,理清患者在不同自我状态下的感受、需要和能力组合,从而在实现趋势(罗杰斯定义为内置的动机以不同的生命形式将其潜能发展到最大可能)的引导下,以积极资源取向的方式进行感受、需要和能力的调整,达到自我的和谐。

第四节 自我的感受理论与感受分析模型

一、感受分析

查理斯提出能够觉察自我的感受,并建设性地处理,是治疗和改变的起点和关键。成长的早年经历,特别是伤害性的成长经历,难以让我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我的感受和需要。很多时候,我们感受的能力、表达感受及需要的能力,是缺乏或压抑的。我们在挫折中,常常会封闭自我,封闭自我的感受和需要,也就封闭了能力发展的机会。因此,要发展自我,首先要打开封闭的感受——我们虽然不能拒绝痛苦的感受,但是需要能力和勇气去恰当地探索和表达痛苦的感受。

图12-3 感受与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

我们有两种基本的感受或情感:快乐和痛苦。快乐感让我们感受到力量、幸福和完满。痛苦感干扰我们的幸福,耗竭我们的能量,让我们感受到被抽干、空虚和孤独。虽然感受到了痛苦,但是它们也在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某种东西是重要的,重要的事可能会发生,某种情况需要我们的关注。为了简洁,可以将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排列成一个连续谱,见图12-3。连续谱开始于极端的快乐,穿过不同程度的快乐与痛苦,到达困惑与麻木的另一端感受。通过对感受的区分,我们就能够容易地区分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真实自我既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也能够感受到痛苦,并能够向合适的人去表达和分享,让我们的内在和外在平衡。但是,虚假自我倾向于迫使我们感受的几乎都是痛苦,让我们留住它们而不与人交流和分担。

每种感受都有其对立的一面,当我们觉察到某种负面感受的时候,因为我们正体验到它的存在,事实上它会消失,我们能够过渡到快乐的感受。当痛苦转为快乐,诅咒变为感谢,我们就会经历感恩。我们的感受与帮助我们的意志及智力的工作方式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拒绝、歪曲或压抑感受,就会阻断其回到自然结果的过程。阻断感受会引起疾病和痛苦。相反,当我们对体验进行觉察、分享、接受,让它自然经历,我们就会更健康,就能够体验到其自然的宁静和内在和平的结果。

二、自我的感受分析模型

我们对感受在自我变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概括整理,提出了自我的感受分析操作模型(图12-4)。感受作为经验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包括了感觉与情感。感受作为自我的最直接体验,是通向理解需要、能力和角色交互的桥梁。自我的消极体验包括行为、情绪、认知等心理紊乱,以及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紊乱。

1.积极的感受

主要包括信心、自由和平静。是能力不断发挥建设性作用,是目标导向行为实现与需要满足过程中的感受。

2.消极的感受

主要包括失落孤独、焦虑恐惧、悲伤抑郁、愤怒和内疚。

3.目标导向的行为

是需要满足的过程,也是生活意义的赋予过程,由需要结构所决定,受到能力和角色交互的制约,与重要的人、事、物有关。

4.信心

是对自我内部和外部关系和谐的未来把握感。

5.自由

是脱离了限制性角色交互制约的感受,是需要被顺畅满足的状态。

6.平静

是自我状态在内部或外部关系中和谐的信号。

7.失落孤独

是内心看重的需要被远离或分离、失去满足可能的痛苦感受。

8.焦虑恐惧

是自我在面对外部人、事、物及关系时,内部的能量不同程度混乱,自我面临破坏的状态。

图12-4 自我的感受分析操作模型

9.抑郁悲伤

是自我失去了内部或外部的和谐关系,感觉自我结构难以恢复的失落、无助和无望状态。

10.愤怒

是自我内部压抑能量向外或向内的爆发。

11.内疚

是自我责备与压抑的状态,自我的能量向内心被束缚。内疚属于作用力最强的消极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将其作为通向积极感受的桥梁,因为很多人将内疚作为能够自知并作为准备改变的状态。

以感受为导向的自我分析策略如下:

目标导向的行为,是需要满足的过程,有赖于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反应以及借助与反应相匹配的能力而实现。感受、需要和能力发生了紊乱,将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或障碍,比如失眠、进食障碍、心身疾病、旷工等。在所有的问题或障碍中,消极感受是其重要的特征。消极感受不断发生变化,经历失落孤独、焦虑恐惧、抑郁悲伤等情感循环,向内发展为内疚感,向外转化为愤怒情绪。内疚感的强大向内牵拉,自我将变得难以摆脱失落孤独、焦虑恐惧、抑郁悲伤等情感循环的限制,将属于信心、自由和平静的能量带向痛苦内心发生纠结,自罪自责,丧失了向外部满足目标导向需要的能力。愤怒情绪则是失落孤独、焦虑恐惧、抑郁悲伤等情感循环向外爆发的转化结果,进行攻击与指责,将破坏或扰乱信心、自由和平静,从而也降低目标导向行为这一需要的实现。

三、自我的需要理论与分析模型

(一)“需要”分析理论

马斯洛主张心理学应该关注人的需要和兴趣,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的潜能和价值。从最紧迫的需要到最高级的需要,划分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爱与归属;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人的需要都有一个等级,从底层的需要到高层的需要都渴望被满足,某些需要比另一些需要更有力量。当一个需要被满足之后,在情绪等级上更高的需要就会主导意识为之工作。之后,马斯洛修订了需要理论,增加了认知需要(首先是获得知识的需要,然后是理解知识的需要)、审美需要和神经症需要。马斯洛的人格理论是基于其对人类行为动机的理解,并提出了5个对动机的基本假设:整个人是动机促进的,需要进行整体分析。动机是复杂的,最终行为的出现受到许多资源的决定。比如,性的结合,可能反映了主控、伙伴、爱与自尊的需要。另外,某些动机是无意识的,比如,使用电话作为爱和归属的需要。人是不断地由一个或另一个需要触动的。满足了一个需要只会导致下一个需要的出现,渴望被满足。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不会停下来的。基本的需要调动所有的人。人类的体验基本上是相同的,虽然我们可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满足某些需要,但是被满足需要的性质是一致的。

另外,查理斯从马斯洛、米勒等的需要研究中,结合自己在心理治疗中的实践,特别是针对酒精成瘾等物质依赖、虐待与暴力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实践,以灵性心理治疗为导引,总结了适合心理治疗指导的需要层级结构。包括:生存、安全、接触(皮肤接触)、注意(关注)、回应和反馈、指导(包括建议、辅助、其他形式帮助)、倾听、表现真实性、参与活动(团体)、接纳、对丧失表达悲伤并获得成长的机会、支持、忠诚和信任、成绩与成就、意识状态改变、性、享受或娱乐、自由、养育、无条件的爱(包括与更高能力者的接触)。

(二)自我的需要分析模型

根据实践,我们提出了自我的需要分析模型(图12-5)。自我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是自我的特征。自我存在的意义由需要结构所决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低层需要的不被满足将阻碍高层需要的满足。大家在临床中都发现,如果过度追求高层需要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基础需要不被满足的混乱。也就是说,过度强调任何层面的某种需要,都可能导致整个需要结构的失衡,某些需要将受到压抑。自我需要结构不和谐,自我的存在意义就会受到怀疑或否定。要呈现个体的需要结构并非易事。我们对需要结构的平衡有这样的假设:个体都有完全满足各个层面需要的趋势;有从低层需要满足向高层需要满足而发展的驱动力;需要的满足顺序发生错位可能会带来需要结构的混乱;需要的满足与对需要的感知和认知有紧密联系,与满足需要的能力和环境资源分不开;某种需要过度满足或被压抑,是感受这一开关过于敏感或迟钝以及能力发展失衡的结果。

图12-5 自我的需要分析模型

以自我的需要为导向的自我分析策略是:

1)呈现问题状态,即合理需要被压抑及需要结构失衡状态。

2)目标“需要结构”的呈现。

3)需要的层次性满足。

为了达到第2)步(目标需要结构的呈现),要求对第1)步中压抑的需要及失衡的需要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即为解除压抑做准备。其策略如下:

1a理清自我的需要冲突。自我的痛苦及混乱状态,一定是两种及以上的需要发生冲突的结果,即:某种需要无法满足、某种需要过度满足而无法终止、或多种需要都无法满足而带来的需要冲突。这为需要结构的整体探索奠定基础。

1b发现偏离常态的需要满足。某种症状或怪异行为背后一定掩藏着偏离常态的需要被满足状态。将症状与需要联结,便于深入自我分析。

1c探索需要结构如何被破坏。需要结构的破坏一定是需要被过度压抑或过度满足的结果;如何导致某种需要被过度压抑或过度满足,一定存在特殊关系的交互作用、特殊的事件或成长经历。将需要与关系和经历联结,为需要的纠结状态打开解决的渠道。

1d敏感于感受混乱及能力束缚。感受混乱是需要失衡满足的体验和感知,用于指导需要的以上3方面分析。能力束缚也是与以上3方面紧密联系的,在进行以上探索和分析时,便于向能力分析扩展,为需要满足与需要平衡的实现提供支撑。

为了达到第3)步(需要的层次性满足),要针对第2)步中已经呈现的目标“需要结构”进行有策略的满足,其策略如下:

3a分析需要被满足的途径或载体及资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被满足的途径、载体及资源,后者是限制需要满足的重要因素。

3b进行需要的表达。需要被揭示出之后,要善于表达需要,才可能有机会获得满足,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策略。

3c发展满足需要的能力和计划。需要已经呈现出来,如何满足,要求有计划的能力发展。能力的发展有一个过程,需要经历挫折,这为防止需要的再次压抑和隐藏提供了重要的操作步骤。

3d识别环境需要并与个人需要和谐。需要的满足与平衡,一定是与环境的需要相协调的状态。违背环境的协调,个人需要平衡满足是不可能的。探索环境他人的需要是必不可缺的一步。

3f挫折识别——防止需要结构再次被破坏。以上每4步都可能经历挫折,因此,及时发现挫折,识别与预防需要结构的再破坏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节 自我的能力鉴别理论与分析模型

一、能力鉴别分析

佩塞斯基安的能力鉴别分析理论提出每个人都具备很多认知能力与爱的能力,努力发现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提出通过改变人们的能力认知图式而改变人的行为。具体操作就是对个体和他人的能力进行区分,呈现出每个个体的独特能力和潜力特征,分析能力所代表的社会规范在心理障碍中所起的作用,发现能力对自我的意义及限制,从而可以调整态度和行为的方法。在其理论中涉及现实能力和基本能力、现实冲突和基本冲突。过去成长经历中基本能力的冲突,会在现实条件下促进现实冲突的发生,并可能影响未来生活中类似冲突的再发生。冲突在时间上的延续,可能产生疾病。其能力认知图示模式,对所有的人、患者都具有积极肯定的倾向,增加患者与周围关系的相互理解和接纳,并能够让患者目标清晰地根据环境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社会规范。

二、自我的能力分析模型

自我状态判断与能力成长,都需要借助能力判断。以下是我们提出的自我的能力分析模型(表12-1)。在表中,对初级能力和次级能力进行了分类概括,并对次级能力给予了定义,便于能力分析与发展中参考。

表12-1 自我的能力分析模型

第六节 自我的角色交互与分析模型

一、角色交互分析理论

伯恩创造了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用于心理治疗。他提出,无论人们是刻意还是无意地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一种角色交互作用就会产生。这种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被称之为交互作用分析。TA已经被发展成为一种人格理论,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系统心理治疗方法。TA的重点在“沟通”,沟通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个体的发展是与他人互动之后的结果。

在童年早期,每个人都会形成一种与人交往的主导方式,并可能在不同情形下展现4种生活定位,即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好。主导方式相应的人生观往往持续一生,除非经历了重大的变故才会导致改变,因此它被称为生活定位(life position)。虽然某种生活定位支配着一个人的交互作用方式,但是在特定的交互作用中,其他模式也会不时地展现出来。即,一种生活定位居统治地位,但并非唯一可以采取的生活定位。生活定位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首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其次,如何看待他人。对每一问题的肯定回答或否定回答的组合,决定了4种可能的生活定位。

二、自我的角色交互分析模型

图12-6 自我的角色交互分析模型

自我的角色交互分析模型可以概括为图12-6。自我的角色交互过程,对于理解自我冲突与促进自我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我的角色交互模式可以简单地分为四种状态:“有我没你”“没我有你”和“没我没你”3种不和谐模式,1种“有我有你”的和谐模式。不同的交互模式分别紧密联系着自我的不同感受、不同需要以及不同能力。“没我没你”—“有我没你”—“没我有你”—“有我有你”,是自我感受和谐度、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能力的水平走向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自我分别通过与不同重要关系人的互动以及与自我的躯体和心理内部关系的互动而发展。通常情况下,角色交互的出发点是“有我没你”或“没我有你”,直接或间接发展到“有我有你”。在经历严重挫折过程中,可能从“有我没你”或者“没我有你”的状态退缩到“没我没你”的状态。每一种角色交互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模式在同一个体的自我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组合,并且在与不同关系进行互动中具有不同的角色交互模式展现。需要结构的平衡或能力的发展,就在于让“有我有你”的互动模式在更多关系与场景中能够呈现。因此,角色交互的本质是资源的合作与竞争。

(张 骏)

参考文献

1.Ryle A. Cognitive Analytic Therapy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Model and the Method. Chichester: John Wiley&Sons, Inc., 1997.

2.Markus H, Nurius P. Possible Sel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 41(9):954-969.

3.Rogers CR.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Koch S.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New York: McGraw Hill, 1959: 184-256.

4.Maslow A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 New York: Harper&Row, 1970.

5.Jacobi J. The psychology of C G. Jung: An introduction with illustra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3.

6.Charles LW. Healing the Child Within. Florida: Deerfield.1989.

7.Ryle A.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 particular form of reciprocal role procedure.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1994, 67: 107-114.

8.Berne E. Transactional analysis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1.

9.张骏.认知任务分析方法研究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过程及自我分析操作模型的建构.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8.

10.乔纳森•布朗.自我.陈浩莺,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

1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白锡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U3xtaBL+YxM5tnYKl7FfXRjcpt9vHSbaVE79ImF0XlmFBhVcL8Go9PQHbHLKi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