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中西医结合康复是我国康复医学固有的优势。中医康复蓬勃发展,与西方康复医学共同构筑了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体系。

一、中西医结合康复发展现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中医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康复服务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

从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康复重点专科,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中医康复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已达82家,专病协作组超过93家,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中医康复科专有床位数4000多张,服务人群约为3000万人,约占康复医疗服务总量的一半。2016年“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建设”被列入国家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中医康复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在临床中仍存在重疾病治疗而轻康复的现象。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接受了临床治疗,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丢失的功能和活动能力必然会随着疾病的治愈而恢复,而忽略了介入康复的必要性。实际上,疾病治疗过程中,纵使病理逆转、病因消除,丢失或受限的功能和活动能力也不会主动恢复到最大化。例如脑卒中研究显示,如果患者接受康复治疗,能够重新行走并自理生活的比例可以达到90%,但如果不接受康复治疗,则比例只有6%。而丢失或受限的功能和活动能力一定会进一步加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加疾病的复发率,是造成并发症增加,死亡率上升,药物依赖加重,后期医疗费用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肺癌患者进行术前心肺康复训练,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9%;对比术前没有接受心肺康复训练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3.1%。

对健康的认识也存在误区。对功能和活动能力在人的健康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关注不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把预防疾病当作健康维护的根本目标,而忽略了人在增龄过程中,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可能带来功能和能力的限制,而这种限制会提高疾病的发生率。人们也往往忽视了一些看似简单的运动功能障碍,其实这些障碍的持续存在,可能引发内脏各系统功能的丢失,造成更多疾病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提升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有效性,实现早诊早治早康复”。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何发挥中西医结合康复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提高康复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的现实途径。

二、中西医结合康复服务的特色与优势

结合中西医康复医学各自的特点,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是发展中西医康复,提高康复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体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中医康复思想与现代康复理念互通

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中医康复包含以整体观为核心的全面康复思想,全面康复不仅关注肢体运动功能、脏腑生理功能、精神心理功能等的恢复,同时也注重社会生活能力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的全面恢复。在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体功能的康复,既要注重肢体、脏腑、神志功能的协同统一,保持“形神合一”;还要实现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的全面康复,达到“天人合一”的健康状态。

从中医康复“形神合一”的角度将人体复杂变化的功能障碍表现看成是形、神功能失调的结果。局部的功能障碍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变化,如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行走不利,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畅,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异常。因此,中医康复临床诊疗往往从形、神两方面进行康复,不仅注重肢体功能的锻炼,还注重脏腑、情志功能的调节。

中医学认为,中医康复将人与社会的统一性纳入了“天人合一”的范畴,综合考虑到外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人适应自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人良好的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表现。肢体功能的障碍不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可能降低了社会参与能力,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全面康复。

此外,以中医康复思想中“正气为主”的功能观还强调顺应自然,培养正气,避免伤病;倡导合理的生活方式,维持良好的功能水平,达到“形与神俱”的最终状态。“杂合而治”的康复理念不仅综合了摄生养护的传统方法和临床常用的中医康复技术,同时也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这些中医康复思想与现代康复医学的国际功能、失能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的理念有相通之处,ICF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评价人的健康状况,同样注重功能的全面康复。ICF解决了功能障碍的分类问题,但还需要建立功能与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从整体功能恢复的角度对康复工作进行设计。中医康复虽然很明确提出整体功能观指导思想,但缺乏功能障碍系统分类,可量化的标准也较欠缺。在中医康复理论指导下,结合康复医学分类模式,可共同构成我国康复医学整体功能观的理论框架和工作实践基础。

(二)中西医康复技术融合优势互补

现阶段,中医康复有效技术已经成为疾病康复的核心手段。世界卫生组织权威发布,针灸对28类疾病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头痛、颈痛、术后疼痛、膝关节炎等,改善各类功能障碍,缓解疼痛,提高生活活动能力。例如,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会2012年编写的《国家脑卒中临床指南》显示,在脑卒中功能障碍的康复过程中,针灸已被应用于改善运动功能、疼痛、平衡障碍等。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不仅能改善运动能力、提高心肺功能,还能有效改善认知功能,改善精神和心理功能等,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有研究整理分析了时间跨度41年,超过500篇有关太极拳的临床研究及120多项系统评价,综合高质量的证据显示太极对预防跌倒、骨关节炎、帕金森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康复证据极好,对抑郁、心脏康复、脑卒中康复和痴呆的康复也有良好的证据。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践还表明,中医药在早期促醒、控制感染、恢复肠道功能与膀胱功能、恢复吞咽功能等方面优势明显;中医药益气活血能有效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对老年康复也大有裨益。

康复医学客观、规范、量化的功能评定标准有益于康复功能水平和结局指标的评价。中医康复思想和方法结合康复在功能障碍分类评估方面的优势,从繁到简,梳理、优化出最基本、最普遍适用的中医康复有效技术,并在实践中与现代康复相融合,形成可重复、可推广、规范化的康复方案,可以促进中医康复技术、方案的推广应用。

(三)中西医康复融合促进优化服务

中医康复思想与现代康复理念的融合是我国康复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将中医康复有效技术和现代康复方法进行融合是康复方案不断优化的过程,这种融合也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康复结局的必然趋势。如中医推拿结合现代康复的评估和治疗,较单纯采用现代康复技术(神经生理疗法与作业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痉挛状态、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针刺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康复方案(带针训练),较单纯的针刺疗法或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针灸、推拿配合传统运动疗法及物理治疗,较单纯的传统康复不仅能更针对性地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僵硬、疼痛等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协调性等康复结局,还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肌力和平衡功能,改善负面情绪等,帮助预防跌倒,提高活动和参与的能力。

然而,在中西医康复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中西医康复技术无序叠加的现象,导致康复疗效不增反减,甚至可能造成二次损伤。如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容易发生半脱位,稳定性较差,加上肩胛骨的对位不佳,肩肱节律等运动学表现容易出现异常,在融合中医康复手法治疗时,如果没有依据这些功能障碍的特点,根据上肢相关的运动学机制进行,很容易导致肩部尤其是肩袖损伤,而多次反复创伤可能引起慢性炎症,导致粘连性肩周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可采用针刺结合肌肉牵伸技术进行治疗,但如果仅将两项技术简单相加,没有结合康复评估的结果和神经生理学的机制考虑,采用不恰当的治疗顺序、强度、时间等可能导致局部痉挛的加重。

只有在整体功能观指导下进行康复实践,考虑局部与整体功能的一致性,将中西医康复有效技术进行合理的融合,实现康复方案的优化,才能真正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也实现全面康复结局的管理。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有利于提高人体平衡能力,预防跌倒;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疼痛、焦虑等;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定向能力等。肌力训练有利于增肌减脂、增加骨密度、改善心血管健康状态、改善慢性疾病与疼痛等。将中医传统运动与肌力训练进行合理的融合与优化,结合个体功能障碍的评估结果,应用于肿瘤康复、心血管康复等,可优势互补,提高康复疗效。在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理论梳理基础上,提炼“脏腑为用,督脉为枢”的共同病机和“通督调神”的基本治法,选择督脉的百会、神庭进行针刺,同时配合计算机辅助训练及太极拳等传统运动训练,不仅改善认知功能,还能通过肢体运动功能、心理情绪的改善提升患者的功能独立水平及其环境适应能力等。中西医康复的最佳融合方式、融合点、治疗顺序先后、治疗的最佳频次、强度等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随着持续不断的指南总结及其循证实践的拓展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将更好地进行推广应用,并形成指南推荐更好地指导康复专业人员的循证实践。

三、中西医结合康复服务的展望

中西医结合康复,以整体观思想和全面康复的理念相结合形成整体功能观,在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康复结局管理方面综合体现和应用。以功能为核心,将中西医康复相互协同,互相借鉴,优势互补,重视功能评估和社会参与的目标,在康复协作组中共同制订康复计划,相互配合实施,并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等,可以避免单一中医或西医康复治疗的局限性,也能通过优化组合改善各种身体的功能,提高活动和参与的能力。中西医结合康复不仅在医院康复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社区康复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将整体功能和活动能力作为中西医结合康复工作的指标

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尤其要关注人的功能和活动能力,考虑功能的恢复和改善直接关系到疾病的状态的减轻、健康水平的改善、医药费用的减少。体现中医健康思想和有效康复技术的优势,同时在中医疾病康复的评价中符合中医“形与神俱”与“天人合一”的健康要求。

(二)提高中西医结合康复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

临床上应针对功能和活动能力恢复开展康复工作,避免对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价的片面性,仅仅从单一的器官或部位入手,忽略了障碍的整体性。因此,需要基于中医“整体观”和全面康复的思想,体现“杂合而治”的综合康复理念,真正地从功能的角度进行评价和干预。

(三)加大中医康复临床服务能力的建设

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医康复人员配备。鼓励社区广泛提供中医康复服务。中医康复技术简便可行,具有切实的临床疗效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技术在社区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推广普及科学有效、简便可行的技术和设备,推动我国社区康复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加强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医康复人才专业化培训,提高中医康复服务能力。

(四)加强中西医康复在慢性病和康复养老中的应用

慢性病群体介入康复才能达到功能水平的最大化。中医康复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易于在基层、社区甚至家庭中推广,在减轻慢性病群体的疾病状态,减少药物依赖,降低医疗成本,改善整体健康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老年人因为增龄,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功能障碍。功能水平低下是加重、加快老年人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医疗支出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中医药在慢性病、老年病的预防保健、养生康复方面的优势突出,中医顺应自然、培养正气的健康思想与“致中和者必久寿”的摄生主张在维持良好身心功能、预防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减缓因增龄导致功能和活动能力下降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神合一”的传统运动与导引术(如太极拳和八段锦)不仅能改善运动能力、提高心肺功能,还能有效改善认知功能,改善精神和心理功能;针灸能改善各类功能障碍,缓解疼痛,提高生活活动能力等;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践还表明,中医药能有效改善内脏各系统功能、减轻慢性病患者疾病状态、减少药物依赖等。结合现代康复在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方面的建议,例如根据功能障碍的程度和特点,考虑患者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制订和实施运动处方,采用有氧运动或传统运动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水平和活动能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五)加大中医康复科技的投入和研发

加强功能评估与中医康复技术的结合应用,对中医康复理论进一步挖掘整理、梳理优化,形成更多的可重复、可推广的、可在社区落地的中西医康复方案和有效技术。开展中医康复结局研究,解决制约康复结局的问题,拓展中西医康复共性技术;加强中医康复专有设备研发、推广、应用;加强中西医康复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等。

(六)加强正确健康观的科普教育

紧紧围绕人的功能水平与活动能力在健康中的重要性,将中医健康思想、整体功能观作为重要内容,在康复中注重健康理念的传播和宣传,使中西医康复技术在帮助恢复和提高功能水平和活动能力方面合理应用,同时提倡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彰显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核心作用。

四、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的意义

康复医学指南是针对康复治疗中的问题,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平衡不同康复干预措施利弊的基础上,形成能够为有功能障碍的人提供最佳康复服务效果的推荐意见。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需要更高质量的循证依据和方法,因此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根据学会工作规划,组织编写了本指南。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以满足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需求为指向,以康复循证医学为依据,以康复医学科学规范为准则,以康复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康复技术、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的人才技术优势,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努力编写代表当今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为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

在知网检索“中医康复”或“中西医康复”的近五年文献有2600多篇,PubMed上近五年的相关文献近8000篇,说明中西医康复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化,但也存在文章质量不齐,操作缺乏标准及规范,学科和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亟需通过制定临床实践指南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实施和评价提供科学的证据基础,帮助康复机构按照证据支持的方案进行操作,提高康复效果,使患者获得最大的康复效益。

本指南目的在于制定中西医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规范,提供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于大多数患者的临床实践策略。撰写指南前,组织资深专家组成编写小组,并多次召开线上线下编写会,查阅国内外现有的康复指南作为参考,以指南制定的规范或方法学作为编写指南的指引。指南所覆盖的临床关键问题遵循PICO(Patient,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模型,即临床问题应包括目标人群,重要的干预措施及方法,干预措施间的比较,干预措施的结局效应、危害和风险及其临床可行性、对临床经济学的影响等。对已有的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对未有系统评价的内容进行新的评价,再汇总系统评价进行证据等级排序后形成综合意见。突出中医康复及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特色和优势,内容强调具体评估和操作的规范,适应证与禁忌证,体现指南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康复2030”计划中对强化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服务的呼吁,作为康复指南系列的一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希望作为康复医学领域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立典 陶静)

参考文献

[1]陈立典.新时代 新视野 新康复.康复学报,2019,29(04):1-3.

[2]陈立典.充分发挥中医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康复学报,2018,28(02):1-4.

[3]陈立典.健康中国战略下康复服务发展的探讨.康复学报,2018,28(01):2-4,12.

[4]Gao K,Yu P,Su J,et al.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screening and pre-operative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fast-track recovery after lung cancer surgery:A study for 342 cases.Thoracic Cancer,2015,6:443-449.

[5]李安巧,邱卓英,吴弦光,等.康复2030:国际康复发展状况与行动呼吁.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4):379. s0pqwVtnfe8wQ2d0phW/1KDoqGDzGN0fEqUWozLWsweJLAfwSiN9oLa5ShQ2WO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