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纵观人类历史,低温治疗作为一种简单的方法,很早就被人类用于疾病的治疗。根据《艾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低温治疗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数千年以来,人类探索了深度低温、中度低温以及亚低温等的治疗作用,逐渐发现了亚低温疗法对于疾病治疗的重大意义。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其重量约占人体总重量的2%~3%,血液供应量占全身的20%。如何对缺血缺氧脑组织进行有效保护,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半个世纪以来,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制得到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证明低温对缺血脑损伤所有通路和环节有效,被认为是最有临床转化希望的干预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轻度、中度和深度低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和副反应不同。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项研究表明,包含轻度和中度低温的亚低温疗法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无深度低温所导致的各种严重并发症。随后,多项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可降低缺血缺氧脑病患儿的死亡率,从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并有多项心跳骤停复苏患者的亚低温保护治疗临床随机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关治疗措施已被写入国际指南。

然而,亚低温疗法用于卒中救治临床转化的最佳方式以及相关参数也不明朗。目前,国内缺乏一本从理论—临床—科研转化的系统全面的亚低温神经保护书籍。基于此,我们创作并编著本书,就亚低温神经保护做一系统全面的介绍。

过去20年间,团队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共建的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对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临床患者队列开展了亚低温治疗的全链条神经保护研究,成功建立世界首个全链条卒中神经保护研究开发平台。《亚低温神经保护治疗学》一书分为五章,其内容涵盖了亚低温神经保护的历史和现状、亚低温神经保护的基础研究、亚低温神经保护机制、亚低温神经保护的临床应用以及亚低温技术与转化应用等内容。我们从基础到临床再到成果转化,结合本单位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并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亚低温神经保护的相关知识,旨在为国内外希望了解亚低温神经保护的相关人员提供既具权威性又具可操作性的亚低温神经保护技术与理论实践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亚低温神经保护事业的发展。

最后,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带给广大医学同仁一些启发与思考,也希望未来有机会能与各位同仁深入探讨亚低温神经保护的相关问题。研发不易,砥砺前行。在这里,对所有参与过本书编写以及对本书出版提供过帮助的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以及编辑顾问等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大力支持。鉴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海涵并不吝赐教。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 vsJUT4DplE4H0crl8N7BiF5yMkgbZ2JwY+j5FjcbEG4DhlSi09ia9Lh68IwraJ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