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技术不断的进步,许多曾经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然而,脑部重大疾病,尤其是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目前已经成为国人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病因,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类疾病大多起病迅速、病情危重、后遗症难以恢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发掘脑卒中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是本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而经血管的靶向低温脑保护正上升成为最有希望的脑卒中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低温治疗也可能对降低脑外伤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有效。
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将深度低温(体温降至27~28℃以下)疗法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以保护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但由于深度低温易引发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增加患者死亡率,现已不再使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量的研究发现,亚低温(32~35℃)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动物模型中脑缺血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改善脑缺血后动物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并明显降低死亡率。
近20年来,医疗工作者们在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领域又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探索,发现亚低温状态既可保留深度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又可明显减少深度低温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不仅可从细胞功能上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从组织结构上充分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吉训明教授团队在亚低温神经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亚低温神经保护相关论文;建立了“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临床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全链条神经保护研究;研发了“靶向动脉内低温治疗”新技术及亚低温神经保护装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近几日,随着202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药物低温与脑卒中神经保护相结合也成了热门话题。辣椒素可以通过激活TRPV1通路降低动物的核心体温,可产生治疗性低体温,吉训明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已有所建树,并在此书简要介绍。
《亚低温神经保护治疗学》一书由吉训明教授所带领的团队来梳理、创作再合适不过。在此,我们仅将此书推荐给想要了解并学习亚低温神经保护的读者朋友,愿大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