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低温的探究与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低温治疗的相关科学研究也已经过数十年的沉淀。无论是人们朴素的生活经验还是严谨周密的科学研究结果均揭示出低温治疗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低温治疗的有效性已被心搏骤停患者以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所证实,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尚不能认为低温治疗对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同样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效果。可以预见,在更多的神经系统疾病中证明低温治疗对临床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我们认为,低温治疗对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未能产生明确保护作用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即低温治疗本身。目前,低温治疗的最佳深度、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复温速率等关键参数均是未知。多数研究人员仅根据个人观点设计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旨在证实低温治疗对某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性。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验设计方案难以得出理想的结果,对人力、物力、财力也将造成极大浪费。因此,尽早明确低温治疗的最佳关键参数或许将对证明低温治疗的疗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诱导低温治疗的具体方式仍待探索。虽然同属神经系统疾病,但不同疾病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心搏骤停以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本质均为全脑缺血,缺血性卒中却为局部缺血,而癫痫又为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因此,我们怎能奢求一种低温治疗方式能够对全部神经系统疾病产生同样的疗效?结合具体疾病的具体特点,设计更为符合该疾病特点的低温治疗方式或许才具有前景。另一方面,作为临床研究的主体,患者本身对一项研究的结果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即使同属一种疾病,低温治疗对不同亚型或分类的患者也将产生不同影响。例如,虽然某些大型临床研究未能证实低温治疗对某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有效性,但事后分析却发现,低温治疗对其中一种亚型的患者是有益的。此外,年轻患者对低温治疗的反响通常也较老年患者更好。这意味着未来的临床研究更应制定详尽的入排标准,细化入组人群,更为精确地评估低温治疗对某类特殊患者群里的神经保护作用。
希望本书能让广大科研读者充分了解低温治疗目前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些许启示。
(陈健 徐率立 吴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