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脑血管病亚急性期康复

一、亚急性期康复管理流程

由多学科协作模式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是完成患者全面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亚急性期康复治疗的管理流程如下:

康复医生接诊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查体,完成相关辅助检查,明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康复评定内容应包括运动功能、感觉、认知、语言、吞咽、心理、心肺功能以及大小便功能等。然后确定康复治疗小组成员,并向各成员发出康复处方,各小组成员需要在一周内对患者进行初期功能康复评定。同时康复医师还需要负责患者原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并发症、合并症以及基础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做好卒中二级预防。

在患者入院后7~10天,康复医生主持召开初期康复小组康复评定会,就患者原发病、全身状况、各种功能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影响康复的因素和预后等各种情况进行深度交流,制订康复治疗方案,确立近期目标、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强调短期目标必须细分成数个近期目标并注明需要的时间,数个近期目标组成一个短期目标,数个短期目标组成一个长期目标。然后各小组成员分别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

中期康复评定会,通常在康复治疗后每隔2周或者4周由康复医生主持召开,总结前段时间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的变化、障碍改善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康复治疗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近期目标完成的情况等。分析目前存在的功能障碍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原因,必要时修正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末期康复评定会,通常在康复治疗即将结束、患者准备出院时进行。主要是对整个康复治疗过程进行总结,明确康复目标的完成情况及仍然存在的障碍,给出详细的出院康复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在出院前1~2周进行出院功能训练指导。如条件许可,可进行试出院制度,康复评定患者在家庭中遇到的困难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不利因素,针对具体情况强化训练或进行必要的家庭环境改造。

二、亚急性期康复治疗

亚急性期康复一般是指卒中发病后1个月至半年内实施的康复,此期是脑血管病康复的快速恢复期,应抓住这个时机。亚急性期康复由神经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提供、在医生监督下的强度大、跨学科的康复,康复治疗形式有门诊康复治疗和住院康复治疗两种。其中门诊康复治疗需要患者在康复医院门诊进行,所有门诊OT、PT和ST方案必须由具备制订康复治疗方案的医生制订,由合格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执行,治疗计划需要每30天进行一次重新审核。建议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有明显功能改善、可回归社会的患者(而不是转移到长期护理机构)住院康复。每天需要由接受过培训或有康复经验的医师查房,了解患者的变化,同时需要康复护理专业认证的护士在场。此期重点进行以下几项康复训练:

(一)运动障碍康复

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最具破坏性的后遗症之一,因此上肢功能和步态的恢复往往是卒中康复的主要目标。运动功能障碍康复前需对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整体康复评定,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肌肉痉挛、布式分期、运动时是否有异常运动(联合反应、协同运动、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步态异常(偏瘫步态、共济失调性步态、锥体外系疾病步态)、平衡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评定运动功能不能单一地康复评定肌力,因为从神经康复的观点看,肌力作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量”的反映,不能反映出运动功能“质”的变化。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不是单纯的肌力异常,更重要的是姿势控制、运动协调、肌张力异常等“质”的障碍,肌力康复评定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运动模式的转变和改善。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康复评定卒中患者的相关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及神经精神情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决定适当护理水平,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与治疗。

1.上肢康复训练

大多数卒中患者可出现上肢瘫痪,但只有小部分患者卒中后上肢麻痹可完全康复,多数遗留上肢活动受限和参与限制。传统的上肢康复训练主要是患侧上肢各关节的主动练习,加强掌指关节活动与拇指的对指练习,以促进手功能顺利康复。其他康复训练方法有:

(1)限制-诱导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

美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IMT是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最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尤其适用于脑血管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CIMT将行为学因素应用于康复治疗技术中,通过塑形技术、行为技术和限制技术等行为学因素改变患者以往形成的习得性废用(即使用健侧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习惯),将健侧肢体佩戴夹板、吊带和连指袋等装置而限制其补偿作用,强制使用患侧上肢,促进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原版CIMT是每天3~6小时,5d/周,共2周;改良版为每天1小时,3d/周,共10周。改良版的CIMT与原版CIMT疗效相当。目前尚不清楚CIMT是否优于强度相当的传统上肢康复方法。

(2)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

电刺激可以使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兴奋传至所支配的肌肉,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研究证实,NMES有益于改善上肢活动,特别是手腕和手部肌肉力量,可对失神经肌肉进行功能训练以增加肌肉力量、增加或维持关节活动度、治疗痉挛肌、矫正肩关节半脱位和防止及治疗肌肉的失用性萎缩等。NMES禁用于严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心脏安放起搏器者和孕妇患者。

(3)镜像疗法:

镜像疗法借助患侧肢体运动的视觉刺激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可作为上肢运动疗法的辅助治疗。该疗法的前提是患者应具备充分的认知能力去理解和应用指示。研究发现,缺少远端随意运动、并发感觉和轻至中度忽略障碍的严重损伤患者,可从镜像治疗中获益。

(4)体操棒训练方法16式:

该方法可简单且有效的诱发上肢分离运动,提高肢体协调控制能力和平衡力,加强肩关节稳定性和维持上肢的关节活动度。

(5)虚拟现实和视频游戏:

虚拟现实和视频游戏可增加参与者的参与度和上肢运动量。这些系统可用于远程监控的远程康复系统。目前,虚拟现实和视频游戏是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增加运动练习数量的合理替代方法。

(6)运动想象疗法:

在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疗法指通过大脑有意识地模拟、训练某一动作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或肢体活动。通过长期的模拟想象运动训练,使非条件反射变为条件反射,改善神经功能和神经支配肌肉的功能,从而改善受损的“运动网络”,达到运动想象训练的目的。

(7)机器人治疗:

机器人治疗可以提供更大的上肢运动量。有各种类型的上肢机器人,主要包括康复设施中的工作站设备和一些可在家庭环境中使用的可穿戴的外骨骼。2012年,Cochrane研究发现,上肢机器人治疗可改善有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上肢功能,但是不能改善上肢肌力。与强度相当的常规上肢运动疗法相比,机器人治疗是否效果更佳尚不明确。对于上肢瘫痪更严重,尤其是卒中后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潜力大大减少。

(8)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变化,这些变化是单纯重复训练无法实现的。适用于轻度上肢瘫痪患者,以任务或作业为导向,如够物或抓握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物体,训练须有操作的物体与目标,并且任务需要重复训练和具有一定的难度。任务练习越多,功能恢复越好。该方法可与CIMT、NMES等上肢干预措施结合使用。大量研究发现,上肢任务导向训练的关键要素是重复、功能挑战训练和目标导向活动。在任务特定的训练期间,躯干限制有利于减少代偿性躯干运动和促进近端运动控制。

2.下肢及步态训练

2007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下肢分级力量训练可改善肌力,但不能改善步行能力。与步态有关的活动包括起立、坐下、爬楼梯、转弯、转移(例如,从轮椅到床或从床到椅子)、卒中后使用轮椅、快速行走以及在指定距离内行走。卒中后提高步态的关键是特定活动和功能性任务实践,运动训练从易到难,需要具有足够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系统研究显示,密集、重复的步态、步态相关活动和ADL训练可提高步态预后。Langhammer和Stanghelle最近对传统PT疗效进行系统康复评定,认为基于神经发育方法的传统PT疗法可改善运动功能,但与其他非传统的提高步行能力的方法相比,疗效相同或略次于以下其他康复方法。非传统的下肢及步态训练方法有:

(1)电刺激:

包括NMES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其中NMES已被用于在坐位或步态周期的摆动期刺激踝关节背屈。荟萃分析表明,NMES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步速。几项RCT表明,同时使用NMES与传统的康复训练,步态恢复情况更佳,疗效可延长至随访6个月。而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根据现有的数据无法明确TENS改善步态和步态相关活动的有效性。

(2)肌电图生物反馈:

是一种使用视觉或音频信号为患者肌肉活动提供反馈。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加传统康复改善运动能力、功能恢复和步态质量优于单用传统康复。但因为试验样本量少、设计不佳和测量方法不同,这一结果需谨慎解读。

(3)韵律听觉刺激:

是地面步行与节奏性听觉提示同步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可改善卒中患者的速度和步长。在听觉提示下有节奏的步行可短期改善卒中患者步态。在临床实践之前需要进一步的高质量研究。

(4)虚拟现实: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患者以自然的方式在计算机生成的视觉环境中从事特定的任务实践。患者更感兴趣的环境可增强运动动力。2011年,Cochrane卒中小组认为虚拟现实和互动视频游戏对步速影响的证据不足。然而,最近的系统康复评定表明虚拟现实促进了步态参数的变化。

(5)机械辅助训练:

卒中后前3个月以及无法行走的患者最有可能获益。它们优于传统步态训练主要在于减少了对强化治疗师支持的需求。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比较机械辅助训练与传统的步态训练的疗效。早期可行走的卒中患者机械辅助训练(例如,跑步机、机电步态训练仪、机器人设备等)可促进卒中后的步态恢复。最近针对卒中后3个月无法行走的患者的系统康复评定报道称,给予卒中后早期重度运动障碍患者机械辅助训练,其步态恢复优于地面训练和结合安全带的机械设备训练。2013年更新的Cochrane系统康复评定认为,同时接受PT和机械辅助步态训练的卒中患者的独立行走能力优于单一PT训练,但不增加步速。霍恩比的一项研究表明,治疗师辅助运动训练后步速和患侧单支支撑时间的改善优于机器人辅助运动训练。系统康复评定发现,接受机器人步态训练的卒中幸存者的平衡有所改善。总的来说,虽然机械辅助训练是常规疗法的辅助手段,但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步态训练,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最佳设备类型和训练方案等。

(6)其他:

右旋安非他明、哌醋甲酯、左旋多巴和SSRIs等几种药物可能对卒中运动恢复有效。抗阻训练、针灸辅助卒中康复、AFO和水疗等可能有益于增加肌力、步速,提高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感觉障碍康复

卒中可能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如听觉、视觉和本体感觉等。目前感觉障碍的康复评定主要依赖于床旁检查,但已有更加精确的特定的感觉障碍康复评定方法,例如视野检查或听力测定,更精确的感觉缺陷测量方法和新设备正在研究。感觉障碍程度不仅直接与受累感觉功能相关,而且影响运动控制等多模式处理的复杂行为,直接导致卒中后运动受限和参与受限。因此感觉障碍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恢复患者的感觉功能,还可改善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视觉障碍

卒中后视觉损害影响约30%的卒中幸存者,最常见的是偏盲。其他形式的视觉障碍有异常眼球运动、视力下降、复视、色觉受损、阅读困难和高阶视觉处理缺陷。卒中后3个月视野有7%~85%的自主恢复。视野缺损患者通常无法充分响应对侧视觉刺激,导致阅读、扫视和避障困难。传统的偏盲训练方法有:双侧活动训练,将物件放在两侧,让患者转头,将有效部分的视野作水平扫视以弥补其不足;可通过光进行视觉刺激,对患者不同视野给予信号刺激;采用拼版拼排左右结构的图案;可配合平衡检测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有利于重心保持、躯干平衡恢复,对于偏盲、单侧忽略的患者,可强化患侧到健侧的视觉刺激。目前常用的视觉障碍康复训练方法分为单感官刺激和多感官刺激,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单感官刺激除采用光外,Cecere等人报道了一例给予中心视力完全丧失和视觉失认的患者添加一致性声音,改善了患侧视觉辨别力和视觉检测能力。多感官刺激多采用试听训练。Passamonti等人证实,视听训练改善了视觉检测和探索、动眼扫描和日常生活活动,且在3个月的随访和1年的随访中保持稳定。

最近的研究表明,偏盲患者视觉空间定位扭曲,这使任何空间多感官康复方法复杂化。因此,偏盲患者的未来研究必须包括在基线水平测量空间定位扭曲,以便定量研究多感觉刺激对视觉障碍的疗效。需进一步扩大基础和临床研究之间的合作,确保在基础研究证明这些技术有效后在临床人群中进行研究。

2.听觉定位缺陷

多达21%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存在急性听力损失,大多数患者卒中后1年部分或完全恢复,基本无需康复治疗。仅有一项多感觉刺激对卒中后特定听觉缺陷影响的研究。Bolognini等研究了在整个听觉领域中,时间上一致的视觉刺激是否改善了听觉空间定位选择性缺陷患者的听觉刺激定位。但只有当视觉刺激在空间上一致时听觉定位得到改善。

3.体感障碍

45%~80%的患者中存在体感缺陷,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体感功能障碍对探索环境、手的自发使用、精确的抓握和物体操作方面有负面影响。此外,它可导致康复预后不佳,如人身安全、功能结果和生活质量。卒中后数月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体感功能恢复,使其完全恢复还需进行康复训练。传统的感觉障碍训练方法如下:①浅感觉训练主要通过PT对皮肤施加刺激为主,可用棉签轻触皮肤、冷热水交替擦敷、对患肢进行轻拍、叩打、快速刷拂等方法训练。加强不同质地的物体对患肢的刺激,结合健手感知患手再辨认加强浅感觉的传入冲动。②深感觉训练可通过良肢位训练(患侧卧位)、平衡训练、视觉生物反馈训练(镜前训练使关节位置感觉通过视觉代偿)、放置训练(将患肢被动屈伸,保持在一定的空间位置,让患者细心感觉肢体所处位置,反复训练直到患者可自己完成这一动作)。③复合感觉训练可待患者手指触觉有所恢复时进行此项训练。患者闭眼触摸辨认常见物品,或让患者看图片,然后在暗箱里找出相似物体。

目前倾向于采用多感觉刺激改善患者的体感障碍。2项研究证实,少于2周的多感官训练效果可以持续长达1年。长期受益的可能机制尚未确定:一方面多感觉刺激可加强大脑中的残留感觉通路,从而恢复感官表现和功能;另一方面由于被动补偿(例如,多感知刺激超过阈值),从而使感觉性能和功能正常化。

未来的感觉障碍康复研究应将任务和测量结果标准化,有助于确定康复效果的临床相关程度和进行研究之间的横向比较,重点鉴别多感官刺激的最佳时机、最佳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以及哪些患者、哪些大脑区域完整可受益于多感觉刺激,感觉功能恢复对运动认知等其他障碍的影响、多感觉刺激有效性的持续时间等。

(三)认知康复训练

1/3~1/2的首次卒中的成年人存在认知障碍,一些报告认为比例更高。卒中后常出现注意力、处理速度、执行功能、口头和视觉记忆、言语和洞察力等多个认知领域的损伤。失用症和偏侧空间忽略是认知障碍里比较特殊的两种表现。失用症主要涉及具体活动使用工具和多步骤任务。常见的表现有分配错误、省略了一些步骤、触摸或短暂拿起物体之后无目标性操作、在开始行动前或行动失败后犹豫不决。失用症的主要后果之一是错用常见的日常用品,例如用叉子吃肥皂,用封闭的剪刀剪纸,刷牙时咬牙刷,将刀子压入面包而不移动它。偏侧空间忽略是指患者无法意识到或不留意病灶对侧空间内的事物,不对该空间的事物作出定向、反应和加工。此种障碍不能用初级的感觉、运动或情感、智力的缺陷来解释。

认知康复旨在恢复或重建认知功能,获得代偿认知功能受损的方法和使用提高独立性的技术或设备。认知康复原则:①个体化,长期化,尽可能地使患者能够恢复一些生活能力(如自我照料、家庭和经济管理、休闲、驾车以及重归工作岗位等);②以轻度记忆障碍患者的记忆培训方法为标准训练方法,包括内化策略(例如,视觉图像)和外部记忆补偿(例如,笔记本);③建议将外部补偿(包括辅助技术)直接应用于严重记忆缺陷患者的功能活动。

传统的认知康复训练包括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执行能力障碍的康复,促进了认知障碍患者的独立性,显著减少卒中的相关医疗费用。然而,卒中患者使用目前以医院为基础的康复方法改善缓慢,当前技术不足导致许多患者终生存在残疾和遭受社会排斥,因此需要认知康复的新观念和新技术。

1.身体活动和运动

身体活动和运动可提高卒中后认知功能。荟萃分析表明,身体活动对认知能力下降有保护作用,可提高无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可增加脑血容量,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抑郁症状,从而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Cumming等人在2011年将12个随机对照试验和对照研究的临床试验纳入系统康复评定发现,体力活动或运动干预可影响卒中后认知功能,尤其可改善记忆力。多数研究都将认知或记忆测量作为次要结果,因此基线无认知障碍的患者偏多。运动方案的剂量和内容高度多样化,因此无法给予关于最佳强度或时间的建议。

2.丰富的环境

丰富的环境增加了患者认知活动的参与度,减少了不活动和独处的时间,可改善神经行为功能和提高卒中后再学习的能力。Särkämö等进行了一项单盲RCT,检验每天听音乐是否有利于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恢复。每天听95分钟的自选音乐,共2个月,可改善卒中后言语记忆、注意力集中和抑郁症状。一项样本量非常小的RCT研究,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虚拟现实游戏,共4周,可提高卒中后早期视觉注意力和短期视觉空间记忆力。

3.补偿策略

2011年的卒中认知康复系统康复评定得出补偿策略可改善记忆,显著减少卒中幸存者的日常记忆和计划障碍。但是,使用外部记忆辅助本身就是一种记忆任务,所以最需要完善这项功能的患者使用起来问题也最大。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开发智能技术,在适当的日期和时间向患者发送定制的提醒,或监测健康状况。但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多为老年人,因此此项技术仍然需要克服重大障碍才能被老年人采用,包括隐私、功能、日常使用的适用性、需要和有用性、成本、可及性、恐惧依赖、缺乏培训等。

4.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

tDCS可改善卒中患者的注意力。研究发现,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阳极tDCS与复杂注意力(工作记忆)表现增强有关,但该研究未提及注意力提高是否改善了记忆学习和储存。

5.药物

认知障碍的药物可提高卒中后认知缺陷。一个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多奈哌齐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10名右半球卒中幸存者随机接受5mg多奈哌齐或安慰剂治疗,1个月后MMSE评分显著提高,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前额叶区域、下额叶和左下顶叶激活增加。一项50名受试者随机分组接受卡巴拉汀或安慰剂的研究发现,接受卡巴拉汀的受试者在言语流畅性测量中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说出动物名字的子任务显著改善,但Color Trails Ⅱ测试没有显著改善。

(四)言语康复训练

失语症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均有效,但不同方法的有效性比较未得出结论。传统的失语症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听、说、读、写等某一言语技能或行为,利用组织好的作业进行训练。言语和语言治疗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独特优势、缺陷、目标、优先事项和环境进行调整,以解决卒中后患者的言语障碍,尤其需要重视治疗的个体化设计和整体治疗。现代失语症治疗已经将研究重点放在缩短治疗周期、增加治疗负荷以及与日常交流相联系的治疗方面,但怎么确定治疗负荷量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主要内容。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卒中恢复早期每天的失语症治疗可改善中度至重度失语症患者的沟通预后。最佳治疗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证据不足。一些系统康复评定表明,强化治疗有效,但最佳数量、强度、分布或持续时间未达成共识。一项针对亚急性失语症的RCT研究显示,持续时间短(3周)的强化治疗有效,而另一项RCT表明,持续时间较长(12周)的强化治疗可行性低。因此,应提供可耐受和可行的强化治疗。

亚急性期非传统治疗包括:音乐治疗、旋律语调治疗、强制-诱导治疗、集体治疗、脑刺激技术、计算机辅助治疗等。音乐治疗可提高传统失语症训练效果不佳者的语言技巧和交流能力。旋律语调治疗是用一些富有韵律的句子做吟诵训练,学会使用夸张的韵律、重音、旋律来表达正常的语言。强制-诱导治疗指对患者进行强制性的口语表达交流而抑制其通过特别的语音语调和手势进行交流。失语症患者集体治疗贯穿整个康复治疗过程。总体而言,集体参与可以改善特定的语言过程,一对一治疗和团体治疗之间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脑刺激技术,包括硬膜外皮质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和tDCS,已被用于调节卒中后语言恢复期的皮质兴奋性。小型研究发现,脑刺激技术结合行为言语治疗对失语症有效。两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急性和亚急性失语症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发现结果不一致。脑刺激结合语言治疗可能有益于适应证患者,但在临床常规使用前需要进一步研究刺激部位和刺激参数。三项计算机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基于计算机的治疗可行且有效,可用于补充语言治疗师提供的康复治疗,使患者部分脱离治疗师,在家中进行自我治疗或训练,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失语症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多奈哌齐、美金刚和加兰他敏等药物有望改善言语功能。溴隐亭和吡拉西坦无效。在建议常规使用药物改善言语功能前需要更广泛的研究,包括剂量和给药时间。

(五)吞咽康复治疗

卒中后3天内吞咽困难的发病率为42%~67%,约50%存在误吸,1/3的患者发展为肺炎。吞咽困难或误吸可导致肺炎、营养不良、脱水、体重减轻和整体生活质量下降。临床表现不明显的误吸称为“隐匿性误吸”。早期筛查可以降低肺炎等不良健康事件。一些系统康复评定和2012年吞咽困难专家达成的共识一致认为应进行早期吞咽困难筛查,但并未推荐有效的筛查工具,也未将吞咽困难筛查标准化。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项RCTs表明,只有少部分卒中患者(8%)基线时存在营养不良营养,常规口服营养补充剂与卒中后6个月功能改善无显著相关性,而且易使无营养不良患者出现高血糖症。因此建议仅对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或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补充营养。

一旦确定了吞咽困难或误吸风险,床旁康复评定可以针对吞咽机制以及如何继续管理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然而,因为存在临床表现不显著的误吸,故单独床边康复评定不能预测是否存在误吸。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纤维内镜康复评定吞咽障碍的感觉和运动方面相对安全。VE或VF等仪器康复评定均可用于康复评定吞咽机制,使临床医生可视化吞咽生理,确定是否存在误吸、误吸量以及吞咽困难的生理或结构原因。这些信息对于制订一个包括吞咽疗法和饮食建议的适当有效的治疗计划十分必要。

管理和治疗吞咽困难时应考虑多种行为干预措施。队列研究表明,口腔卫生方案可能有助于减少卒中后吸入性肺炎。早期鼻饲(在7天内开始)可增加不能安全经口进食的吞咽困难患者的生存期。卒中后第2~3周鼻饲是合理的,除非有充分的理由选择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例如,不能通过鼻胃管)。其他康复方法包括吞咽运动、垂直位置进食等改变环境的方法、安全吞咽建议和适当的饮食调整。可试用针灸、NMES、咽部电刺激、物理刺激、经颅底直流电刺激(tDCS)和经颅磁刺激等其他疗法。

(六)ADL训练

脑血管病患者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自理能力,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成为康复的主要目标。根据ADL评分情况进行ADL训练,包括进食训练、翻身训练、穿脱衣训练、个人卫生及洗澡训练、转移训练、行走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

促进日常活动独立有两种康复方法:直接技能培训和引导式训练。直接技能培训的康复师需确定日常活动障碍及其优先顺序(例如,活动性,自我照顾),确定执行这些活动的障碍,制订方案解决这些障碍,并指导患者实施这些策略。直接技能培训的结果不一致。直接技能训练可改善特定任务,即仅改善训练中的任务,不能推广到日常活动中的其他任务。因此,接受直接技能培训的患者可能会获得治疗中涉及的特定技能,但可能无法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将这些技能扩展,从而阻碍了恢复独立性。其他研究表明,在活动之前提供明确的指示(直接技能培训的一部分),实际上可能会妨碍学习能力。

引导式训练使患者最大程度地参与他们的治疗方向和重点。因此,患者应学会识别并确定有问题的日常活动的优先顺序,识别活动的障碍,生成解决这些障碍的个性化策略,并重复练习这一应用过程。这种方式旨在使患者具备扩展识别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解决新的但类似的问题。重要的是,干预计划停止后患者具有扩展相关但截然不同的有障碍的活动的潜力,从而在完成康复后促进长期独立性持续恢复。事实上,卒中后前6个月引导式训练更有利于日常活动中的独立性恢复。引导式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较直接技能培训更有优势,这一显著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直接技能培训可能更有利于有严重记忆损伤的患者,引导式训练似乎比直接技能培训在康复入院后的前12个月内更能促进恢复独立。

(七)心理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分为五个阶段:震惊阶段、否定阶段、抑郁阶段、对抗独立阶段和适应阶段。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尽早进入适应阶段,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非常重要。首先要激发患者积极向上的情绪,如想走路、工作就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其次让患者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通过积极预防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避免卒中再发,本次偏瘫通过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治愈。配合抗焦虑抑郁药物。通过康复治疗,患者能独立步行、生活自理等康复效果好转,是心理治疗的最佳手段。每个康复治疗相关人员都应该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让患者每时每刻都受到积极向上情绪的影响,即积极情绪状态,减少消极情绪状态。

(张 通 李冰洁 赵圣杰) FYV8+f4q99LBeb8DkOLWfT83G+8fM/aQe7G23sd9tI211owqEU266Z2Ip1VyK8r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