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肛缘皮肤下静脉丛血流瘀滞、扩张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痔是发病率最高的肛肠疾病,我国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东西方对痔都有较早的记载,西方国家始于古希腊时代,在我国“痔”的病名则首见于西周《山海经》:“……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其后,西汉《五十二病方》首次详细地描述了痔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至金元时期,对痔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
祖国医学对痔的病因病机的论述可总结归纳如下:
1.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过饮醇酒,致湿热内生,澼积于大肠。
2.外感风热,劳扰血气,随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肛门。
3.饮食不节、脾胃受损,久泻、久痢、久咳致气血亏虚,妇女生产用力或多次生产,耗伤气血等使中气亏虚、提升无力。
4.房室不节,精气脱泄,热毒乘虚下注。
5.久坐久站、负重远行,或便秘久蹲、肛门努挣,使肛周气血运行不畅,结聚肛门。
1)解剖学因素:
人体常处于直立状态,血液回流相对困难,易淤积而导致痔的形成和发展。
2)饮食习惯:
偏食或单一饮食为主时,粪便量少质硬,在肠道停留时间长,对直肠的压力大大增加;长期进食辛辣可刺激小静脉充血并产生炎症,使血管壁脆化、薄弱,引起静脉曲张。
3)腹泻:
稀便的反复刺激,可使直肠黏膜产生炎症,并影响黏膜下小血管,导致静脉曲张的发生。
4)便秘:
便秘常伴随大便干硬,当干硬的粪块下移时会对肠壁造成较大的压力,使静脉回流困难,静脉扩张形成痔。干硬的粪块还可将直肠黏膜向下推动,使其松弛和下移,导致脱出。
5)腹腔压力增高:
长时间的腹腔压力增高,如腹腔肿瘤、妊娠等可影响静脉回流,促使内痔的发生。
6)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高压直接影响其远端痔内静脉丛的回流。
7)括约肌收缩力降低:
肛门直肠周围肌肉松弛,收缩功能下降,肛管和直肠腔压力同步下降,为维持正常压力,静脉丛代偿性扩张淤血。
8)遗传因素:
痔的发病常可见有家族聚集倾向,可能与先天静脉壁薄弱而易形成曲张这一遗传因素有关。
肛门直肠周围动脉供血量增加,静脉回流减少,毛细血管和静脉曲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直肠黏膜下组织水肿增厚、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肌纤维疏松和断裂。
血栓外痔多由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努挣、剧烈运动、服用抗凝药物等因素导致,这些因素可使肛周皮下小静脉破裂,血液流出并淤积在皮下,凝固而成血栓。另外也有小部分是因血液直接在小静脉内淤滞凝固引起。
多因肛周不洁、肛缘皮肤被反复摩擦牵拉或受内痔、肠炎及湿疹分泌物的反复刺激,充血、水肿而成。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渗出。
因肛缘皮肤受到外界刺激增生而形成,也可因炎性外痔或血栓外痔消退后,部分增生的皮肤及结缔组织不能被吸收,残留而成。
病因和病理变化与内痔相同。
根据痔的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发生在齿线以上的称为内痔,发生在齿线以下称为外痔,内外痔相连跨越齿线者为混合痔。痔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参照各种痔的特点,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即可作出明确诊断。
示意图2-1 痔的分类
内痔位于齿线以上,呈隆起的半球状。轻者无明显症状,较大较重者可出现便鲜血和痔核脱出,还可并发血栓和嵌顿。内痔分类方法众多,临床上以下两种分类法较常用:
便时出鲜血,便后自行停止;无痔核脱出。
常有便时出鲜血;排便时内痔脱出肛门,便后可自行还纳。
可有便血;排便下蹲或久行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内痔脱出肛门,不能自行还纳,需手托复位。
可有便血;持续脱出肛外或嵌顿,手托亦不能复位或复位后很快又脱出。
表面粗糙不平,色鲜红,呈草莓状,常有小的出血点和糜烂,质地柔软,黏膜薄,易出血。痔体内主要是增生和扩张的毛细血管。
丛状隆起,表面光泽,呈紫红色,黏膜较厚不易出血。痔体内为曲张的痔静脉和增生的结缔组织。
表面可部分呈灰白色,易脱出,因痔体内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质地较硬而富有弹性,质体纤维化,不易出血。多见于Ⅲ、Ⅳ期内痔。
照片图2-1 内痔出血
肛门镜下见痔核出血呈喷射状
照片图2-2 内痔血栓形成
内痔黏膜下血栓形成,临床少见
照片图2-3 Ⅰ期血管肿型内痔
肛门镜下见内痔堵塞肠腔,无出血点和黏膜糜烂
照片图2-4 Ⅰ期血管肿型内痔
镜下见内痔隆起,部分堵塞肠腔,黏膜下形成血栓
照片图2-5 Ⅰ期血管肿型内痔
患者取右侧卧位,镜下见截石位11点痔核隆起明显,充血呈鲜红色。便时无脱出
照片图2-6 Ⅱ期血管肿型内痔
痔核隆起明显,便时可脱出,便后自行还纳
照片图2-7 Ⅱ期血管肿型内痔
右侧卧位,截石位11点痔核明显,表面充血,呈鲜红色
照片图2-8 Ⅱ期血管肿型内痔
痔核隆起明显,表面粗糙,有纤维化倾向
照片图2-9 Ⅱ期血管肿型内痔
痔核隆起如草莓状,黏膜表面可见渗血点
照片图2-10 Ⅱ期血管肿型内痔
患者侧卧用力后痔核脱出可见,黏膜鲜红色,收缩肛门后可自行复原
照片图2-11 Ⅲ期血管肿型内痔
该患者齿线下移,用力后痔核脱出,不能自行还纳
照片图2-12 Ⅲ期血管肿型内痔
麻醉后见痔核脱出
照片图2-13 Ⅲ期静脉曲张型内痔
术中麻醉后自行脱出,痔核较大,表面光泽,呈紫红色
照片图2-14 Ⅲ期静脉曲张型内痔
术中取右侧卧位,麻醉后截石位3、7、11点痔核脱出,表面光泽
照片图2-15 Ⅲ期静脉曲张型内痔
肛门用力后痔体翻出,数个紫红色痔核成环状,需手托还纳
照片图2-16 Ⅳ期静脉曲张型内痔
痔核长期反复脱出渗血,因外界刺激部分黏膜纤维化而呈苍白色
照片图2-17 Ⅳ期纤维化型内痔
痔体较大,表面部分呈灰白色,脱出后不能还纳
照片图2-18 Ⅳ期内痔嵌顿
内痔嵌顿不能还纳,12点痔黏膜颜色暗红,黏膜下有血栓形成
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炎症、结缔组织增生及皮下血液瘀滞形成。临床上将外痔分为4类:
表面褶皱,颜色多与肛周皮肤类似或稍暗,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痔内没有或只有较少的曲张静脉,结缔组织增生较明显。
由齿线以下的痔静脉丛曲张引起,沿肛缘形成的环状或其他形状的隆起,质地柔软。下蹲或做其他引起腹压增加的动作后可加重,多无明显症状。痔体内是曲张淤血的静脉团块。
在肛周皮下呈圆形或近圆形隆起,局部胀痛明显。好发于肛缘截石位3、9点。
肛缘皮赘或皮肤皱襞因炎症刺激形成,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照片图2-19 结缔组织外痔
痔体位于截石位6~12点,颜色暗,形状不规则
照片图2-20 结缔组织外痔
3个较大痔体分别位于截石位3、7、11点,每两个痔体间存在小皮肤褶皱
照片图2-21 结缔组织外痔
截石位3、6、12点分别形成大小不一的皮赘,表面褶皱,形状不规则
照片图2-22 结缔组织外痔
增生结缔组织形成一团,位于肛门外,褶皱明显,形状不规则
照片图2-23 结缔组织外痔
肛缘可见环状结缔组织增生,颜色暗,褶皱
照片图2-24 结缔组织外痔
肛缘结缔组织增生,成唇状突起
照片图2-25 结缔组织外痔
较大的外痔大致位于截石位3、7、11点,形状不规则
照片图2-26 结缔组织外痔
褶皱的痔体环绕肛缘,4、9、11点可见分界
照片图2-27 静脉曲张性外痔
痔体位于肛缘7点、10点,因皮下静脉曲张而隆起明显
照片图2-28 静脉曲张性外痔
右侧卧位下,肛缘9点因静脉曲张隆起明显
照片图2-29 静脉曲张性外痔
术中麻醉后肛缘7~12点可见隆起静脉曲张团,约2cm×3cm大小
照片图2-30 静脉曲张性外痔
痔体位于截石位1~6点,麻醉后翻出
照片图2-31 静脉曲张性外痔
痔体较大,自截石位4点连续至2点,痔内3个主要静脉团形状不规则
照片图2-32 静脉曲张性外痔
麻醉后肛门松弛,肛缘可见环状隆起,皮下为静脉曲张团,质软
照片图2-33 静脉曲张性外痔
肛门处见较大隆起,静脉曲张明显,触之柔软
照片图2-34 静脉曲张性外痔
主要痔体位于1、3、5、7、11点,且相连呈环状
照片图2-35 血栓外痔
患者右侧卧位,痔体位于截石位9点,呈半圆形隆起,色暗,按压时疼痛明显,质地较硬
照片图2-36 血栓外痔
痔体呈圆形,表面苍白色,皮肤破损
照片图2-37 血栓外痔
痔体位于截石位9点,近半圆形,可见皮下血栓,色暗
照片图2-38 血栓外痔
痔体皮肤因行走摩擦而破损,血栓部分暴露
照片图2-39 血栓外痔
肛缘痔体隆起,可见黑褐色血栓位于痔体内
照片图2-40 血栓外痔
痔体位于截石位10~2点,皮肤破溃后痔体内血栓外溢
照片图2-41 血栓外痔
痔体位于右侧肛缘,色暗,触之质硬
照片图2-42 血栓外痔
痔体较大,因血栓形成而色暗
照片图2-43 炎性外痔
结缔组织外痔因炎症刺激水肿,外形较前饱满,水肿部位光泽
照片图2-44 炎性外痔
痔体炎性水肿,外形饱满光泽
照片图2-45 炎性外痔
外形饱满、表面光泽,可引起坠胀灼痛
照片图2-46 炎性外痔
痔体较大,水肿明显,伴截石位6点、12点血栓形成
照片图2-47 炎性外痔
肛缘结缔组织外痔因炎症刺激水肿,外形光泽饱满
照片图2-48 炎性外痔
痔体炎性水肿,外形饱满近环状
照片图2-49 炎性外痔
肛缘环状水肿,主要为截石位3、7、11点,外形饱满、表面光泽
照片图2-50 炎性外痔
患者右侧卧位,肛缘截石位4、7、12点外痔呈炎性水肿
混合痔由内痔和外痔两部分组成,分别有内痔与外痔两种特征,其分类方法众多。笔者认为,将混合痔按其齿线以下外痔部分的形态和性质进行分类,在临床上较为实用。
有一个或多个痔体,分界清晰且不连续,大小均不及肛缘1/2。
外痔累及肛缘1/2或更多,但非全部。
外痔累及全部肛缘。
(1)结缔组织型。
(2)静脉曲张性。
(3)炎性水肿型。
在混合痔前加入外痔形态和性质的前缀,如“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半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非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可将其特点充分描述,有利于临床诊治。
照片图2-51 非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
痔体单发,位于截石位5~6点,外痔部分为增生结缔组织
照片图2-52 非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
外痔褶皱、色暗,内痔呈血管肿型,颜色鲜红
照片图2-53 非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
外痔单一,呈结缔组织型
照片图2-54 非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
外痔为数个较小的皮肤褶皱
照片图2-55 非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齿线以下外痔未及肛缘1/2,皮肤褶皱,呈结缔组织型
照片图2-56 非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痔体外形隆起,内为静脉曲张团。齿线以上黏膜呈暗红色,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呈粉红色
照片图2-57 非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痔体隆起,齿线以上黏膜糜烂
照片图2-58 非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呈哑铃状,中间沟为齿线,外痔静脉曲张呈球状
照片图2-59 非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痔体位于截石位9~12点,内痔属血管肿型
照片图2-60 非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痔体位于截石位9~11点,静脉曲张明显,外痔部分小,内痔较大
照片图2-61 非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大体位于截石位6点和12点,外痔部分炎性水肿,内痔充血色鲜红
照片图2-62 半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
外痔以结缔组织为主,累及截石位5~7点以外的全部肛缘,麻醉后见内痔部分脱出
照片图2-63 半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
麻醉后见内痔脱出,外痔结缔组织型,位于截石位6~12点位
照片图2-64 半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患者取右侧卧位,痔体位于截石位5~12点位,内痔黏膜糜烂
照片图2-65 半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麻醉后外痔脱出隆起,位于截石位6~12点位,内痔黏膜糜烂出血
照片图2-66 半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右侧卧位时,痔体大致位于截石位3、7、11点,静脉曲张明显,麻醉后可见静脉曲张型内痔核
照片图2-67 半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外痔炎性水肿明显,呈半环状,不能还纳;内痔因循环不畅,充血后形成血栓
照片图2-68 半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右侧肛缘见痔体呈半环状隆起,不能还纳,齿线上下痔体内均有较多血栓形成
照片图2-69 半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截石位12~3点、5~11点痔体炎性嵌顿不能还纳,10点痔核内血栓形成
照片图2-70 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
外痔为增生结缔组织,色暗、褶皱,累及全部肛缘而呈环状
照片图2-71 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
外痔相对较小,稍用力内痔即脱出,痔体呈环状
照片图2-72 环状结缔组织型混合痔
外痔为结缔组织型,呈环状
照片图2-73 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外痔呈环状静脉曲张,术中止血钳牵拉可见齿线以上痔核
照片图2-74 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患者用力后痔体脱出,呈环状,静脉曲张明显
照片图2-75 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痔体呈环状,右侧卧位时见截石位12~6点部分静脉曲张明显,7~11点部分相对较小,内痔部分暴露,黏膜呈暗红色
照片图2-76 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两痔体位于截石位12~6点和6~12点,相连呈环状
照片图2-77 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痔体全部翻出,内痔位于截石位3、7、11点母痔区,黏膜糜烂,外痔呈环状,静脉曲张明显
照片图2-78 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患者用力后痔体脱出,内痔主要位于3、7、11点母痔区,有渗血
照片图2-79 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患者用力后痔翻出,外痔为静脉曲张性,呈环状
照片图2-80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外痔水肿,相连呈环状,可还纳
照片图2-81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外痔本为环状结缔组织型,受炎症刺激后,截石位8~3点痔体水肿明显,炎症未累及的4~7点痔体仍为褶皱的结缔组织型
照片图2-82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齿线以下肛缘环状水肿,齿线以上内痔核脱出可见
照片图2-83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肛缘水肿呈环状,不能还纳,内痔血栓形成
照片图2-84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齿线以上内痔核较大,表面黏膜充血,齿线以下原为结缔组织外痔,炎症刺激后外形较饱满
照片图2-85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肛缘结缔组织外痔因炎性水肿而外形饱满,痔体未嵌顿尚可还纳
照片图2-86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肛缘环状水肿,嵌顿不能还纳,痔体内散在血栓形成
照片图2-87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外痔部分炎性水肿,相连成环状
照片图2-88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痔体炎性水肿并嵌顿,外痔部分呈环状
照片图2-89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痔体炎性水肿并嵌顿,伴血栓形成,内痔黏膜充血
照片图2-90 环状炎性水肿型混合痔
嵌顿时间较长,痔体内广泛形成血栓,部分坏死
安氏疗法治疗痔主要采用注射法和手术疗法,注射药物是由安阿玥教授发明的芍倍注射液,该药物属收敛萎缩剂,至今临床上已使用近30年,效果肯定。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Ⅰ、Ⅱ期内痔和其他较大内痔出血暂不宜手术者。
2∶1浓度芍倍注射液(2单位芍倍注射液加1单位0.5%利多卡因,亦可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1∶1浓度或原液,下同)。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肛管局部麻醉。在肛门镜下查看需注射治疗的痔核,先选择其中较小者在镜下充分暴露。在痔核中心隆起处斜刺进针,遇肌抵抗感后退针缓慢推注给药。注射药量以注射后痔核均匀饱满充盈、黏膜呈粉红色为佳。注射完毕后,再依次从小到大注射其他痔核。棉球置入肠腔内压迫针孔止血,术毕。
术后当日少量进食,次日起正常饮食。常规使用抗菌药物3天预防感染。术后24~48小时可排便,无需换药。
照片图2-91A 内痔注射术
注射前,肛镜下见Ⅱ期血管肿型内痔,表面呈深红色
照片图2-21B 内痔注射术
肛镜深插,在痔核中部进针,黏膜下注药,注射后黏膜已较前饱满,出血点为注射针孔
照片图2-21C 内痔注射术
继续向该痔核退针注射,至其黏膜饱满充盈、呈粉红色
照片图2-21D 内痔注射术
注射后针孔可有出血,可以棉球压迫止血,量少时无需处理
照片图2-21E 内痔注射术
注射后约5分钟,肛门镜进入检查,痔核已部分萎缩
照片图2-21F 内痔注射术
注射后3天复查,见痔已完全萎缩,显露肠腔
照片图2-22A 内痔注射术
注射前,镜下所暴露痔核黏膜稍有松弛,呈粉红色
照片图2-22B 内痔注射术
注射中,进针后遇抵抗感后退针给药
照片图2-22C 内痔注射术
注药过程中,随黏膜隆起退针退镜,使药液扩散。图中黏膜已呈淡粉色
照片图2-22D 内痔注射术
一点注药后,再次进镜,见已注射的痔体饱满光亮,无需补充注射,可继续注射其他痔核
照片图2-22E 内痔注射术
注射完毕,镜下见痔核饱满,肠腔显露呈三角形
照片图2-22F 内痔注射术
注射后3天,肛门镜下见痔核基本萎缩
照片图2-23A 内痔注射术
该患者肛管较短,齿线痔核外露
照片图2-23B 内痔注射术
注射可在直视下进行,注射方法和原则与镜下注射相同
照片图2-24A 正确注射效果示例(注射前)
照片图2-24B 正确注射效果示例(注射后即刻)
照片图2-24C 正确注射效果示例(注射后三日)
照片图2-25A 正确注射效果示例(注射前)
照片图2-25B 正确注射效果示例(注射后即刻)
照片图2-25C 正确注射效果示例(注射后三日)
芍倍注射法除对内痔核具有以上所介绍的萎缩、化瘀作用,注射后还可对外痔产生收敛、悬提之功效。
照片图2-26A 内痔注射术
注射前,见外痔属环状结缔组织型,肛缘皮肤褶皱
照片图2-26B 内痔注射术
镜下可见内痔核隆起,进针后缓慢注射
照片图2-26C 内痔注射术
注射时退针退镜,使药液充盈
照片图2-26D 内痔注射术
注射后的痔核应饱满光亮
照片图2-26E 内痔注射术
同法注射其他痔核后,外痔虽未切除,但随着内痔的萎缩,也被收敛悬提,肛缘明显较注射前平整
照片图2-27A 内痔注射术
注射前,见外痔属静脉曲张性,12点内痔显露
照片图2-27B 内痔注射术
镜下可见内痔核隆起,充满肠腔
照片图2-27C 内痔注射术
注射后即刻,内痔已萎缩,肠腔显露
照片图2-27D 内痔注射术
注射后3天,镜下见痔核进一步萎缩
照片图2-27E 内痔注射术
注射后,肛缘外痔收敛悬提,肛门回缩
安阿玥教授提出“见痔进针,退针给药,先小后大,饱满为度”的芍倍注射原则。
肛门镜下见到痔核时,即可进行注射。
遇肌抵抗感后退针注射,防止药物进入肌层。
注射时先选择较小的痔核,再选择较大的,逐个注射,防止遗漏。痔核小注射药量少,痔核大则药量随之增加。
每处痔核注射完毕后须有光亮饱满的感觉,呈淡粉色,如果痔核表面变白,说明注射过浅(黏膜内)。
Ⅲ、Ⅳ期内痔。
2∶1浓度芍倍注射液。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肛管局部麻醉。麻醉后使平时脱出的痔核充分暴露,直视或在肛门镜下依次结扎脱出痔核的上1/3~1/2部分,残端较大时可部分切除。在肛门镜下分别注射较小未脱出的痔核和脱出痔核的下半部分,注射方法与单纯注射术相同。
术后当日少量进食,次日起正常饮食。常规使用抗菌药物3天预防感染。术后24~48小时可排便,无需换药。
照片图2-28A 内痔结扎术
患者取右侧卧位,麻醉后可见血管肿型内痔,痔体表面渗血
照片图2-28B 内痔结扎术
术中,用止血钳钳夹痔体中上部
照片图2-28C 内痔结扎术
在止血钳下方用丝线结扎
照片图2-28D 内痔结扎术
结扎痔核较大时,需剪除残端(注射法见“内痔注射术”,下同)
结扎内痔,安阿玥教授提出应遵循“不同平面、不同深浅”原则。
(1)不同平面:根据痔核位置,错落结扎,使各结扎点不在同一直肠横截面上,以防止多个瘢痕同时挛缩而发生直肠狭窄。
(2)不同深浅:痔核大小不同,结扎的深度也不同。按比例,小痔核应少结扎,但不少于全部的1/3;大痔核应多结扎,但不需超过痔核全部的1/2。
(3)结扎内痔和出血点后保留较长的残余线头,不仅可起到引流分泌物的作用,还可防止出现肉芽组织包裹后创面不愈合的情况。
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及结缔组织外痔。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局部麻醉。痔体较小、范围局限在肛缘和肛管下部者,用止血钳将其提起,放射状剪除即可;痔体较大、范围直至齿线者,需作梭形切口并剥离至齿线以上,并且结扎根部切除多余组织。最后止血,包扎固定,术毕。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局部麻醉。在肛缘选取静脉曲张明显处作为手术切除的位置,通常为截石位3、7、11点。用止血钳提起痔体后,放射状切口将其剪除,再剥离或结扎未剥净的静脉团即可,对于痔体较大、范围至齿线者,则需将切口延至齿线以上,并结扎根部切除多余组织。同法处理其他位置外痔后,止血、包扎固定,术毕。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局部麻醉。用止血钳提起血栓远端皮肤,以肛门为中心做一放射状切口,沿切口将血栓和部分覆盖皮肤一并剥离并取出,并使创口呈放射状梭形,修剪皮缘,止血并包扎固定,术毕。
术后当日少量进食,次日起正常饮食。常规使用抗菌药物3天预防感染。术后24~48小时可排便,便后每日换药。
照片图2-99 结缔组织外痔切除术
痔体较小,局限于肛管、肛周未及齿线者,可将其提起后直接切除
照片图2-100 结缔组织外痔切除术
痔体较小者提起后直接切除
照片图2-21A 结缔组织外痔切除术
痔体较大、范围至齿线。提起后做放射状切口
照片图2-21B 结缔组织外痔切除术
提起痔体后做放射状切口,并将切口延至齿线以上
照片图2-21C 结缔组织外痔切除术
在齿线以上根部结扎并切除多余组织
照片图2-21D 结缔组织外痔切除术
外痔切除后创面
照片图2-22A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痔体主要在截石位5点和7点,伴有血栓形成
照片图2-22B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术中,用止血钳提起痔体后,放射状剪切,切口直至齿线以上
照片图2-22C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在齿线以上根部结扎,可见痔体内血栓形成
照片图2-22D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剪除多余组织
照片图2-22E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7点外痔切除后的肛缘
照片图2-22F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同样方法切除5点外痔
照片图2-22G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结扎血栓下静脉团、剪除残端
照片图2-22H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切除5、7点外痔后,在肛缘2点和3点位仍可见较小痔体
照片图2-22I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提起2点外痔,直接放射状剪除,并连同血栓一并剥离
照片图2-22J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剪除3点位外痔
照片图2-22K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剥离2点位血栓
照片图2-22L 静脉曲张性外痔切除术
剪除3点痔皮下静脉曲张团,术毕
照片图2-23A 血栓外痔切除术
术中患者取左侧卧位,见痔体位于截石位3点处肛缘
照片图2-23B 血栓外痔切除术
钳夹痔体中下部,保留部分皮肤,以避免剪切口过宽
照片图2-23C 血栓外痔切除术
沿止血钳下缘剪切痔体,结扎止血,术毕
照片图2-24A 血栓外痔切除术
痔体位于9点位肛缘,表面皮肤因摩擦破损
照片图2-24B 血栓外痔切除术
将血栓和覆盖皮肤一并剥离
照片图2-24C 血栓外痔切除术
剥离后应使创口呈梭形
照片图2-25A 外痔切口选择示例
患者取右侧卧位,术前见外痔呈环状结缔组织型,但仍可见分界沟
照片图2-25B 外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中切除1、3、5、7、9点主要痔体,分界沟作为皮桥保留
照片图2-26A 外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前,见炎性外痔水肿部分消退后各痔体分界清晰
照片图2-26B 外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中分别切除,切口呈放射状梭形,创面平整
照片图2-27A 外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前,肛缘左(上)右(下)炎性外痔水肿伴血栓形成
照片图2-27B 外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中选择截石位3、9点切口,术后创面平整
(1)切除外痔,安阿玥教授提出切口“宁长勿短、宁窄勿宽;不同长短、不同窄宽”,即切口宜长宜窄,并且根据不同外痔的大小,调整切口长度宽度,以使引流通畅,减少水肿和伤口愈合缓慢的发生。
(2)所有外痔创面需采用放射状梭形或“V”形切口,与肛门皱褶方向保持一致。这样可减轻愈合后瘢痕的增生,避免了瘢痕挛缩对肛门外形和功能的影响。
(3)多个切口时,保留切口间的皮桥,可缩短愈合时间并防止瘢痕过大肛门狭窄。皮桥宽度也应适中,因过窄或过宽时,易发生水肿和增生。
各类混合痔。
2∶1浓度芍倍注射液。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局部麻醉。①查看内痔各痔核和外痔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内痔脱出、外痔较大的点位作为主要的外剥内扎部位,多以3、7、11点母痔区为主。②用止血钳将外痔提起,作梭形剪切口,并以尖头弯剪将外痔皮瓣分离至齿线以上。③以止血钳钳夹对应内痔的中上部分,并在钳下结扎,剪除残端。④修剪外痔切口皮下静脉丛,合并有皮下血栓者可一并剥离或切除。⑤同法处理其他主要点位后,切除剩余的外痔,肛门镜下注射内痔。⑥创面止血,包扎固定,术毕。
术后当日少量进食,次日起正常饮食。常规使用抗菌药物3天预防感染。术后24~48小时可排便,每日换药。
示意图2-2 混合痔外剥内扎切口
照片图2-28A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该例混合痔为静脉曲张性,术中患者取右侧卧位,麻醉后内痔部分脱出,选择截石位7~9点的痔体外剥内扎,先用止血钳提起外痔部分
照片图2-28B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梭形切口剥离外痔
照片图2-28C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弯头止血钳钳夹内痔部分1/2处
照片图2-28D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再用一止血钳钳夹外痔皮下静脉曲张团,并继续剥离痔体至齿线以上
照片图2-28E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在钳夹痔体的止血钳下侧结扎内痔
照片图2-28F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在术者第一次打结后,助手松钳并提起残端,术者继续打结结扎
照片图2-28G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剪除残端,注意保留0.5cm左右,以防结扎线滑脱
照片图2-28H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结扎外痔创面的静脉曲张团
照片图2-28I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单一痔体外剥内扎后的肛缘
照片图2-29A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术中麻醉后,选择截石位11点位痔体外剥内扎,用止血钳将痔体提起
照片图2-29B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做梭形剪切口,剥离外痔部分
照片图2-29C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剥离至齿线以上
照片图2-29D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钳夹创面渗血点
照片图2-29E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用止血钳钳夹内痔的中上部分
照片图2-29F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在止血钳下结扎痔核
照片图2-29G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打第一个结后提起残端,术者继续打结,使结扎线牢固,避免轻易滑脱
照片图2-29H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剪除残端
照片图2-29I 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操作方法
结扎创面出血点,外剥内扎完毕
照片图2-20A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术前见痔体主要位于截石位12点处,属单发混合痔,内痔表面糜烂
照片图2-20B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术中提起外痔,梭形切口剥离外痔
照片图2-20C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剥离至齿线上,钳夹内痔中上部位
照片图2-20D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内痔基底部较宽,为防止结扎脱落,采用8字缝扎法
照片图2-20E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缝扎后剪除残端
照片图2-20F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切除9点外痔,术后肛缘平整
照片图2-21A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患者取右侧卧位,麻醉后肛门松弛,痔体大致位于截石位2点、4点、7点,肛缘3点、10点有较小的外痔。属单发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照片图2-21B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术中首先选择7点位行外剥内扎
照片图2-21C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第二步切除10点位外痔
照片图2-21D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切除7点、10点痔后创面分别结扎止血,右侧肛缘平整
照片图2-21E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外剥内扎4点痔
照片图2-21F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外剥内扎2点痔
照片图2-21G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切除3点外痔
照片图2-21H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术毕见各切口均呈细长梭形放射状
照片图2-21I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术后肛缘
照片图2-22A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术中取右侧卧位,麻醉后痔脱出,属半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照片图2-22B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术中,首先外剥内扎较大的11点痔
照片图2-22C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剥离外痔时,切口应延至齿线以上
照片图2-22D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在内痔的中上部钳夹痔核
照片图2-22E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钳夹后结扎并剪除残端
照片图2-22F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继续外剥内扎4点痔
照片图2-22G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剥离外痔时见血栓形成,一并剥离
照片图2-22H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第三步外剥内扎7点痔
照片图2-22I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4、7、11点痔术毕,仍残留1点和6点静脉曲张性外痔
照片图2-22J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切除1点外痔,注意与11点切口间保留皮桥
照片图2-22K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切除6点外痔并剥离皮下静脉团
照片图2-22L 半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术后肛缘
照片图2-23A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术中患者取右侧卧位,见炎性刺激致痔体水肿、括约肌痉挛,环状脱出后不能还纳。主要痔体位于截石位3、7、11点,内外痔均可见,内痔黏膜糜烂,外痔伴血栓形成
照片图2-23B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术中麻醉后括约肌松弛,痔体部分回缩,首先选取7点位外剥内扎
照片图2-23C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剥离外痔、结扎内痔
照片图2-23D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7点位痔体外剥内扎后
照片图2-23E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第二步外剥内扎11点痔
照片图2-23F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剥离外痔时连同血栓一并切除
照片图2-23G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7、11点痔术后,残留8~10点静脉曲张性外痔
照片图2-23H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外剥内扎3点痔
照片图2-23I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3、7、11点主要痔体外剥内扎后切除残余外痔。在8~10点外痔上做2个细长切口,注意保留皮桥
照片图2-23J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切除5点外痔
照片图2-23K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切除11点外痔,术毕
照片图2-23L 环状嵌顿痔外剥内扎术
术后肛缘
照片图2-24A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取右侧卧位,麻醉后牵拉痔体,检查分布情况,确定外剥内扎部位
照片图2-24B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中选择截石位3、9、12点作为切口位置,术后肛缘平整
照片图2-25A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前见外痔属环状结缔组织型,内痔主要分布在截石位5、7、11点
照片图2-25B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中选择截石位5、7、11点外剥内扎,1、3、9点切除褶皱外痔
照片图2-26A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右侧卧位时,见痔体主要位于截石位1、5、11点
照片图2-26B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选择1、5、11点外剥内扎,3、9点单纯切除外痔,肛缘平整
照片图2-27A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右侧卧位时,见炎性痔体主要位于截石位3、6、9、11点位
照片图2-27B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切口选取1、3、6、9、11点。其中,1点位单纯外痔切口
照片图2-28A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前见痔体呈环状,但以3、7、11点位母痔区为主
照片图2-28B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中切口亦以3、7、11点为主要切口,其余位置保留
照片图2-29A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环状混合痔嵌顿,截石位11点位出现血栓、坏死
照片图2-29B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中首先外剥内扎11点痔体,再选择3、5、7、9点切除
照片图2-20A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肛缘环状隆起,但大致可分为截石位1、3、5、7、11点5段
照片图2-20B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依据分段情况切口亦选择在1、3、5、7、11点
照片图2-21A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肛缘截石位1、3、5、9点炎性水肿
照片图2-21B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切口选择与痔体相同的点位
照片图2-22A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环状混合痔嵌顿日久,内痔部分坏死。截石位9点与1点外痔、1点与4点外痔间可见分界沟
照片图2-22B 环状痔切口选择示例
术中选择1、4、9点作为切口。手术效果理想,肛缘平整
(1)结扎内痔时遵循“不同平面、不同深浅”的原则;切除外痔时遵循“宁长勿短、宁窄勿宽;不同长短、不同窄宽”的原则,另外多个切口时还需保留皮桥。
(2)外痔切除至齿线以上再行结扎,防止扎到齿线以下皮肤,引起剧烈疼痛和水肿。结扎宜紧不宜松,以防结扎线滑脱出血或痔核坏死不全,难以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