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病位病性辨证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它包括辨证与论治两大部分。辨证是以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四诊所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包括舌和脉)等行分析、归纳,辨明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对疾病做出的综合性判断。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论来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念指导下制定的,对治疗过程中的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其内容可概括为“平调阴阳,整体论治;权衡缓急,治病求本;动态观察,动中施治;医护结合,重视预防”。治疗方法一般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所以说,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举例来说,如患者于近期内暴怒之后,出现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食欲不振,嗳气,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等。根据中医脏腑理论,肝主疏泄,性喜舒展、条达。患者由于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而致胃脘胀满。肝经循行于胁肋,气病游走,故呈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和降,因而胀满、食欲不振、嗳气、大便不畅。患者发病是由于情志不疏,故脾虚湿浊不甚,所以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通过上述分析来看,病变的部位在肝、胃,病变的性质属气滞,故辨证为“肝气犯胃证”。治疗原则就应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选方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5g,白芍12g,陈皮10g,炒枳壳10g,香附子10g,川芎10g,木香10g,甘草6g。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亦即中医诊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理、法、方、药。

病位病性辨证的核心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确定疾病的病变部位(病位)和辨明疾病的病变性质(病性)这两大要素。如八纲辨证中的表、里;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气、血、津、液;脏腑辨证中的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奇恒之腑中的脑、女子胞及经络辨证中的十四经脉等,都是属于辨明病变部位的内容,即病位辨证。寒、热(火、暑)、虚(不足、衰弱)、实(亢盛)、风、痰(饮)、燥、湿(水)、滞、瘀、毒等,都是属于辨别病变性质的内容,即病性辨证。唯独阴、阳二纲,既属病位辨证,又属病性辨证,两者兼容。它无所不指,无所定指,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将病位辨证与病性辨证结合起来,实行“病位病性辨证”法,是对中医传统辨证方法的高度整合,起到了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作用,对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大创新与发展。 vy3aEV8eTChWJu+fpP21HVeOIrxQKI2jBZ0mnzg6tHYcOZjzCBBvDfrsjN2yGa6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