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证是中医诊断学,论治是中医治疗学。“证”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特有的概念,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性概括。
中医有很多种辨证方法,极具代表性的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八种。这八种方法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历代医家各自的临床经验总结,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归纳方法和适用范围。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各自的不足,临床应用时,需相互借鉴和补充,故而稍显繁杂,给中医学习者造成了不少困惑。
笔者通过对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剖析、研究和不断实践,认为这八种辨证方法的核心目的,不外是识别疾病的病变部位(病位)和病变性质(病性)两大要点。如八纲辨证中的表、里;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气、血、津液;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都是属于病位辨证的范畴;而风、寒、热(火)、虚、实、痰(饮)、湿(水液)、燥、滞、瘀、毒等都是属于病性辨证的内容。唯独阴、阳二纲,既属于病位辨证,又属于病性辨证,二者兼容,具有双重意义,它无所不指,也无所定指,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把病位与病性辨证结合起来,实行病位病性辨证法,就会起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