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变部位(病位)、病变性质(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以脏腑的病理反应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如膀胱为太阳之腑,太阳经病不解,便可循经入里,邪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导致膀胱气化失司的蓄水证,临床便可见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渴欲饮水等症。阳明乃胃与大肠之统称。胃肠燥热,腑气不通,就会出现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阳明腑实证。胆为少阳之腑,胆火上炎,便可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又如脾属太阴。太阴病多为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故有胸满而吐、食不下、腹痛、下利等症。少阴统心肾两脏,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则有心烦、欲寐、脉微细等症;少阴热化证,为肾阴不足,心火上炎,水火失济,则见心烦、不得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厥阴病寒热错杂,肝气上逆,脾虚不运,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则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临床表现。
从经络的病理反应而论,如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至足,行于人体之背部。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强痛、身痛、腰痛等症。足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并从缺盆下行胸胁,行于人体侧面,故少阳经受邪,可见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足阳明经起于鼻两侧凹陷处,络于目而行于面,故阳明经受邪,可见面赤、目痛、鼻干、腹满疼痛等症。三阴病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症状虽不像三阳经那么显著,但均与经络的循行部位有关。如太阴病的腹满痛,少阴病的咽痛、咽干,厥阴病的头顶痛等均与其经络循行部位有关。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在《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八纲”之名,但在辨证过程中处处贯穿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的内容。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六经辨证主要辨明疾病的病变部位(病位),八纲辨证除表里二纲外,其他六纲均系辨明疾病的病变性质(病性)。足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相互补充,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对疾病做出完整的诊断。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八纲辨证的内容。
一般来说,三阳病多属表证、阳证、热证、实证;三阴病多属里证、阴证、寒证、虚证。如六经辨证中的太阳病,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症状,从八纲辨证来分析属于表证。但仅据表证还不能指导治疗,必须结合其有汗、无汗,如有汗则为表虚,无汗则为表实。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解肌或发汗的治疗方法。又如少阴病,有但欲寐、脉微细等症状,从八纲辨证来分析,属于里证、虚证。但仅据里证、虚证,仍不能指导治疗,必须进一步分析其阴阳的偏盛偏衰,如果表现为无热恶寒、四肢厥逆、脉沉微等症状,则为阳衰阴盛的少阴寒化证;如表现为心烦不寐、咽干或痛、脉细数等症状者,则为阴虚内热的少阴热化证。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扶阳抑阴或育阴清热的方法治疗。
由此可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六经辨证是辨别疾病的病变病位,在哪一脏腑或哪一经络,在表还是在里;而八纲辨证主要是辨别疾病的病位在表还是在里,病性属寒还是属热,属虚还是属实。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征为基础,所以它是辨别疾病所在经络、脏腑病变部位的一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病位辨证的方法。三阳病证以六腑及阳经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及阴经病变为基础。故凡病位偏表、在腑,正气强盛不衰,邪正抗争激烈者,为三阳病证;病位偏里、在脏,正气虚衰不足,邪正交争于里者,为三阴病证。足见,六经辨证实质是辨明疾病病变部位(即病位)的一种方法。
“病位病性辨证”是笔者结合多年临证体会,于2013年提出的一种辨证方法,是对中医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整合和升华。如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表里;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气、血、津液;脏腑辨证中的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奇恒之腑中的脑、女子胞,以及经络辨证中的十四经脉等,都属于辨明病变部位的内容,即病位辨证。阴、阳、寒、热(火、暑)、虚(不足、衰弱)、实(亢盛)、风、痰(饮)、燥、湿(水)、滞、瘀、毒等,都是属于辨别病变性质的内容,即病性辨证。唯独“阴、阳”二纲,它无所不指,又无所定指,既属病位辨证,又属病性辨证,两者兼容。将病位辨证与病性辨证结合起来,实行“病位病性辨证”法,就会起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对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大创新和发展。
如太阳中风证即风寒表虚证,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风、寒、虚;太阳伤寒证即风寒表实证,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风、寒、实;阳明实证即胃肠实热证,其病位在胃、肠,病性属热、实;少阳证即外感热病处于半表半里之热证或胆火内郁证,其病位在少阳经或肝胆,病性属热或湿热;太阴证即脾胃寒湿证,其病位在脾、胃,病性属虚、寒、湿;少阴证即心肾阳虚证,其病位在心阳、肾阳,病性属虚、寒。厥阴证的特征是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其病位在肝胆或心包,病性属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
由此可见,病位病性辨证法既涵盖了中医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精髓,又起到了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适用于中医临床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