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本书的第1版出版发行了。令我颇感欣慰的是,三年来已经多次加印发行,在皮肤科业界同行及大众读者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多数读者认为本书是皮肤科医生真实经历的提炼总结,因此实用性强,加之语言文笔贴近大众,所以通俗易懂。在此,我代表团队感谢大家的认可与好评。
众所周知,事物是永恒变化、不断发展的,整个医学、皮肤科学以及医学美容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一直在鼓励和督促着我,要在丰富实践、更新知识的基础上,再次集中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对第1版的内容加以修订和扩充。三年来,这本小书用非常接地气的文字与图画给成千上万的读者送去了最基础的皮肤科理论知识,也展示了许许多多真实的医疗案例,使他们受益匪浅,因此成了很多普通百姓和专业工作者的案头宝书。近一年来,不少读者和网友向我提出了许多热忱与中肯的看法,希望进一步充实本书的内容,比如皮肤镜的应用、皮肤光疗概述、皮肤疤痕问题、皮肤外科的基本知识、美塑疗法(中胚层真皮疗法)、水光针、埋线技术、脂肪移植、PRP、中医养生与抗衰老等等,凡此种种都是我们第1版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再加上这几年医学领域及医学美容大环境的进步,我这个“马各组”的团队也在发展、成熟、壮大;新老编委们不仅在浩瀚无边的海洋里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知识库,而且他们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也收获了更强的技术能力和更新的亲身体会,而他们同样希望这本小书能够推陈出新,因此我们才有了第2版。
本书的改版正式着手于2020年2月下旬,这是一个注定会被载入中国和世界史册的年月,这也正是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时期。追忆当时,我们的同胞、我们的同行——各路医疗精英正奋战在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这其中就有本书的编者。在这个好好宅在家里就是在抗疫、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的日子里,我们“马各组”仍然是忙的不亦乐乎:坚持上门诊、更新微博、微信公众号信息、给学校和媒体平台网上上课、在江苏南京电视台做科普、在中华医学综合杂志和中华皮肤科杂志发表抗疫期间的皮肤护理科普,比如消毒手、口罩脸、熊猫眼以及纸尿裤皮炎等,深入浅出地把护肤知识传播给全国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大众,而且我还把这些抗疫期间的特殊皮肤问题增加到新版书里了。
希望这本科普书的再版能够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在此衷心感谢各位读者、皮肤科同行!
骆丹
2020年12月10日
不知不觉,我担任皮肤科医生已经近40年了,从一名临床医学生成了皮肤科的主任医师,从一名医科大学附属三甲医院皮肤科的助教到现在的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看病所面对的人群也渐渐从真正的“皮肤病患者”扩大到“皮肤亚健康状态”,甚至到了想要“皮肤更美,青春永驻”的普通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朋友们。
当一个生命来到世上,能保护完完整整的人体抵挡外界物质侵害和打扰的就是这层看似薄薄的皮肤,从此这层皮肤终生伴随人体,每天都会经历自然界的风吹日晒、冷热曝寒,以及微生物的亲近和我们自身精心但不一定到位的“梳妆打理”,所以要把“面子工程”打造好真不是件轻省之事。
从医学角度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吸收、分泌与排泄、新陈代谢等七大生理功能,是我们坚强的铠甲,为我们抵御外敌,保护内里;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外在特性,所以皮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单单是常见皮肤病就有2 000余种,关乎方方面面,轻则可以等其自行调整,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关乎性命。因此,皮肤问题不容小觑!而通常我们所面对的医学美容相关问题也非常具有普遍意义,重点无外乎就是“为什么我皮肤比人家黑?我皮肤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准妈妈和小宝宝的护肤经有什么特别的?应该如何进行皮肤保养……”,所以,作为当代的皮肤科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治病,更应懂得如何让皮肤更健康,防患于未然——正所谓“有病治病,没病美美”。因此,我们要将“科学护肤、医学救肤”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这也是我始终坚信的理念。
大家常常问我:作为皮肤科专家,有什么肌肤保养秘方?虽说现在人们对“面子问题”倍加关注,花在“面子”上的钱也日渐增多,但临床工作中“皮肤敏感”与“面部皮炎”的患者却有增无减。我总结的原因是:主要是“主观上过于重视、客观上过于折腾”所致。90%以上的咨询就诊患者缺乏基本的皮肤科知识,甚至连自己的皮肤也不了解,所以总是容易被周围的广告、诱惑带入一个个误区,拿自己的皮肤当试验田,结果还以为是在精心耕耘,殊不知正是“过分收拾”让自己的皮肤备受摧残了。当下的流行语“no zuo no die”,即“不作死就不会死”说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于是乎各种皮肤问题就接踵而至了……在此,我只想告诉大家一句话:遵循自然生物学规律的保养才是最终极的肌肤保养秘方。对中国人来说,科学护肤无非四个方面:清洁、保湿、防晒、美白,真正的魅力肌肤除了天生丽质,一定要有后天一生一世的精心呵护,其主人也一定是深谙肌肤保养之道的。
也许你正在琳琅满目的洗面奶、面膜等化妆品前徘徊;也许你在为春季的花粉过敏、夏季的美白防晒、秋冬季的皮肤干燥瘙痒而愁眉不展;也许已是“准妈妈”的你在为怎么护肤纠结不已;也许你担心宝宝遗传了你的过敏体质;也许你不幸遭遇了白癜风、雀斑、黄褐斑的扰人苦恼;也许,正值青春期的你却满脸痘痘,皮肤还越洗越油;也许你正值盛年却饱受脱发的苦恼;也许你一直在美白,却总是在变黑;也许你正在犹豫要不要做光子嫩肤、激光祛斑、水光注射、肉毒素去皱及其他微整……这些,我在本书的相应章节中都做了阐述和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我的新浪微博“皮肤问骆丹”以及“好大夫网站”和“Hello云医”网站上,很多人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皮肤问题,为此,我从个人近年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的经历和视角入手,集合了团队数十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集思广益、精心安排,总结编写了这本小粉书。我们不仅就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常见的皮肤问题或者多种常见皮肤病告诉大家如何寻医问药,更从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上告诉各个人群该怎样管理与呵护皮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书中提供了很多丰富、生动的临床诊疗经历与心得的实例,真正做到了让大家“有道理可循、有事实可依”。
春华秋实又一载。在第33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刻,我终于收到了这份等待了许久许久的厚礼!在此,衷心感谢为此书的编写、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作者、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希望读者和广大同仁能提出宝贵意见,我将再接再厉!
骆丹
2017年9月
要认识你的皮肤,首先对号入座看看你的皮肤可能属于哪一型。
众所周知,不同种族、不同个体的皮肤存在很大差异,对皮肤类型的分类方法亦有多种。目前多根据皮肤含水量、皮脂分泌状况、皮肤pH值以及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的不同,将皮肤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四种是我们熟知的中性、干性、油性、混合性,也就是下面我用这个圆形图坐标划分的四个区域,可以看出,第五种敏感性皮肤并没有被包括其中。然而近年来这类患者却越来越多,而且发病人群偏于年轻化,在门诊见到最多的常常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妙龄少女、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上班族、很多事业有成的公司高管经理或董事长,还有很多那些几乎不用劳神劳力、风吹日晒的专职家庭女性们……
面部皮肤分型示意图
1.中性皮肤 也称普通型皮肤,为理想的皮肤类型。位于图上左上黄色区域,顺着箭头所指,离中心点越远,水分是增加的,但皮脂是减少的。这样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为20%左右,pH值为4.5~6.5,皮脂分泌量适中,皮肤表面光滑细嫩、不干燥、不油腻、有弹性,对外界刺激适应性较强。如果你很幸运地是这类肤型,那么恭喜你,只要适当细心地呵护,就可以拥有靓丽肤质;当然如果处理不当,如去皮脂过度、皮肤含水量降低,就会向 干性皮肤 发展了。
2.干性皮肤 又称干燥型皮肤,也就是缺水的那种类型,像一片荒芜的沙漠,见上图左下象限,角质层含水量低于10%,pH>6.5,皮脂分泌量少,皮肤干燥、缺少油脂、毛孔不明显,洗脸后有紧绷感,对外界刺激(如气候、温度变化)敏感,易出现皮肤皲裂、脱屑和皱纹老化等表现。干性皮肤既与先天性因素有关,也与经常风吹日晒、使用碱性洗涤剂过多有关。这类皮肤尤其要注意 锁水保湿 ,护理不当特别容易转向 敏感性皮肤 。
3.油性皮肤 也称多脂性皮肤,号称“大油田”,这类皮肤多脂多油,多见于中青年及肥胖者,且有遗传因素影响。图中位于右上象限。油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为20%左右,pH<4.5,皮脂分泌旺盛,皮肤外观油腻发亮、毛孔粗大,易黏附灰尘,肤色往往较深,但弹性好,不易起皱,对外界刺激一般不敏感。油性皮肤多与雄激素分泌旺盛、偏食高脂食物及香浓调味品有关, 易患痤疮、脂溢性皮炎 等皮肤病。从长远观点看,偏油、偏黑的皮肤反倒是 不易老化 。读者可以在你的发小聚会、校友及老同学聚会中感觉到这种皮肤老化的差异性,比如说小时候被众人嘲笑的“大油田”现在依然保养得很好,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得多。
4.混合性皮肤 按图表区域划分,这型皮肤是干性或油性混合存在的一种皮肤类型。多表现为面中央部位(即前额、鼻部、鼻唇沟及下颏部)呈油性,而双面颊、双颞部等表现为中性或干性皮肤。躯干部皮肤和毛发性状一般与头面部一致,油性皮肤者毛发亦多油光亮,干性皮肤者毛发亦显干燥。具有此种类型皮肤本身应该细心打理,特别是对面颊部应以 锁水保湿 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每次洗脸时都在面中部和面颊部倾尽全力“打扫卫生”,对鼻头上的小黑点穷追不舍,以致很快就损伤了皮肤的屏障,并波及整个面部。
5.敏感性皮肤 常见两种原因,一种是本身是敏感体质者,有遗传过敏背景,这样的人整体皮肤易发生过敏,甚至还伴有湿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第二种就是人为造成的皮肤损伤,特别是洁面过度者,总以为自己的面部整天暴露于自然环境和接触多种护肤品,不彻底洗干净怎么得了!于是乎,强力洗面奶、磨砂膏、去死皮洁面膏,甚至类似于电动牙刷的洗脸神器纷纷成了洗干净脸的“有力武器”,其结果不言而喻了:破坏了屏障后的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极强,对外界风吹日晒、室内温度变化,以及原来可以使用的温和化妆品等均较敏感,面部也极易有烫手感,皮肤既红又薄又亮,同时伴有刺痛灼热和瘙痒等表现。
以下我们将通过细致的科普知识介绍,告诉你这些相关的内容……
5种皮肤类型:
·中性皮肤
·干性皮肤
·油性皮肤
·混合性皮肤
·敏感性皮肤
快来对号入座,看你属于哪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