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自然博物馆
收藏大连几代人的记忆

烟台街3号,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几乎与这座城市同龄。但即便是今天,我们依然不难从它残破的外表下,在脑际勾画出它当年的气派与辉煌。它有两个名字为大连人所熟悉:一个是达里尼市政厅旧址,另一个是老自然博物馆。站在俄罗斯风情一条街的尽头,那些古老的影像便断断续续地鲜活起来。

1898年沙俄强租旅大,次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大连为自由港,同时将城市命名为“达里尼”(俄文意为“远方的”)。1898年冬,俄国著名的建港专家萨哈罗夫,被尼古拉二世征调回圣彼得堡,受命编制一座崭新港口的筑港计划。

第二年春天,被任命为达里尼港及城市规划建设总工程师的萨哈罗夫来到青泥洼。这名精力充沛的俄国人走遍了青泥洼附近的海岸和陆地,并在德国人盖尔贝的协助下绘制出达里尼市港口和城市设计方案。按照萨哈罗夫的设计,达里尼港以俄国黑海的敖德萨港为蓝本,城市建设以当时公认的世界上最好的城市法国巴黎为蓝本。街区设计由行政市街、欧罗巴市街、中国市街三部分组成。

1900年的达里尼行政市街俨然一个巨大的工地,优质的木材和石料及产自欧洲的装饰材料从海上源源不断地运来。1902年5月30日,市政厅建成投入使用。这是当时这座城市最雄伟的建筑:整座大楼呈“U”形的对称风格,白墙绿瓦,拱形门窗,装饰巴洛克式的精美雕刻,像精巧别致的积木,错落有致又庄重大方。

而就在一天前,萨哈罗夫刚刚接到尼古拉二世颁布的敕令,他被任命为“达里尼市长”。

市政厅前车水马龙,身着绅士服装的官员和华美盛装的贵妇进进出出。萨哈罗夫市长宽大的办公室里挂满设计图纸,市政厅前和大街上,一座座别致的小楼相继竣工:市长官邸、东省铁路公司轮船部、达里尼旅馆、莫斯科旅馆、商店、公会堂、工人俱乐部……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当时的俄国人根本就没把日本人放在眼里,即使在日军偷袭旅顺口之前几小时,俄国太平洋舰队参谋长维特格夫特还在说,“战争打不起来”,甚至当天,旅顺的俄国海军还在狂欢。

傲慢的萨哈罗夫依然醉心于他“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梦想里,直到日军的枪炮声越来越近,才匆忙在行政官吏中组织了义勇队,配备枪支进行操练,准备保卫这个由他亲自打造的城市。金州南山战役后,俄军前沿阵地失守,消息传到达里尼后已是人心惶惶。5月26日深夜,萨哈罗夫突然接到俄旅顺要塞司令部的急电,命他在5月27日天亮之前,务必将达里尼市的俄国居民撤到旅顺。萨哈罗夫极不情愿地指示将港内的重要设备炸毁。

残破的外表下,难掩当年的气派与辉煌

5月28日,日军占领达里尼港,俄国人开始放火烧毁行政市街。

虽历经大火,市政厅还是没有被彻底损毁。一年后,日本统治者按原貌修好,把这里作为辽东守备军司令部、关东州民政署办公地。第二年,这里移交给满铁,成为满铁的总社。其中设有地质调查所。

1923年,地质调查所大量收集东北各地自然标本和资料后,增设了陈列室,主要展示岩矿和部分古生物标本,并注明标本的产地、藏量、开采价值和用途等,只供日本少数上层人物观赏研究。1926年,由于展示的标本种类增多,陈列内容增加,收集标本的地域不断扩大,涵盖了我国东北及蒙古等地的多种资源,将陈列室改为“满蒙物质参考馆”。日本侵略者本着“展示各方面资源情况”的原则,使其以丰富的海洋生物、地质与矿物、古人类与生物、现代动物与植物标本和实物资料,成为当时“满洲”资源的缩影和研究地区资源的重要基地,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日本统治时期大连旅游观光的景点。1928年,在原建筑的两翼和后部扩建2000平方米日式建筑。1932年,在展示原有资源标本外,还增加了我国东北、蒙古等地的民俗陈列内容,并将馆名改为“满洲资源馆”。

1945年大连解放,这里被划归给中长铁路大连分局,易名为“东北地方志博物馆”,中长铁路科研所委托苏联地质专家叶果洛夫担任馆长,并对原有的陈列进行修整。1950年11月,中长铁路局将博物馆移交给大连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东北资源馆”。1959年,在庆祝抗战胜利14周年纪念日这天,这里被正式定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并邀请当时担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亲笔题写馆名。

老自然博物馆旧影

达里尼市政厅旧址

当时的大连自然博物馆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陈列面积2470平方米。珍藏着许多世界珍贵标本,如目前亚洲最大的黑露脊鲸外形标本,还有我国目前唯一的长须鲸外形标本等。自1945年解放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连的学生几乎都由学校组织到这里参观过。那巨大的鲸鱼标本,屋里浓重的防腐药品气味,至今留存在他们的记忆里。

1997年,这栋建筑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1998年自然博物馆迁到黑石礁新址,此地闲置下来。“50年代的时候,门前还立着一块两三米高的煤块……”生于1934年的安老先生是渔轮厂的退休职工,在烟台街居住了30多年,家的对面就是大连自然博物馆旧址。安老说,如今它成了这条街上最残破的建筑:玻璃大多破碎了,后来相关单位用三合板钉住了所有窗户。楼身上的涂料早已斑驳脱落,“80年代的时候大修过一次,原来的绿瓦都是紫铜的,拆下来后,换成了白铁的”。现在的楼顶严重锈蚀、残破,好多地方竟长出小树。透过西侧的铁门,看见院内杂草丛生,老树婆娑。在附近居住的刘先生说,春天的时候,他曾翻过围墙去取掉落的风筝,看到室内的楼梯多处塌陷了。

文/魏东平 7TGJXaxt9FEkNufnLHsAmPoRUF3EW3KbiNR10Qkssk4jRveQbPfuWwDdmWQ5lX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