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山藏书楼

“文革”中的幸运儿

说是寺庙,但其实在大庙的一生中作为寺庙的时光是短暂的。大连解放前,每到特别的日子,日本人纷纷来此拜佛、烧香,祈求在这个不太平的年月自己的小家能够偶得安生,而中国人是从来不去日本寺庙的,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民族信仰。到了1945年大连解放,大庙被政府收缴,大门紧锁,封存起来。

南山大庙一角

之后的几年,大庙经历了什么,无从知晓,大抵是安静的、闲置的,直到1952年,大连图书馆的同志们推开这扇大门,大庙成了大连图书馆南山藏书楼。

2012年的初冬,大连图书馆退休老馆长乔世国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和老朋友王守昱一起回忆起有关大庙的故事,真的是恍如隔世。

大庙内所藏郑孝胥所书匾额

那时,乔世国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机缘巧合,让他和大连图书馆与大庙有了三十多年的缘分。“图书馆正式开馆是在1951年,当时叫旅大图书馆。那时候的藏书有满铁图书馆留下的40余万册图书,再加上我们自己新购的26万册图书,一时间世纪街的图书馆真是书满为患啊。”乔世国说,满铁图书馆的藏书饱和量为40万册,旅大图书馆接手时藏书就已经达到这个数字了,再加上建馆后新购置的、社会上捐助的和查缴的图书,“那时候办公室、过道里堆的都是书,领导们一看这不行啊,就打报告通过文化局向市里请示给我们找个藏书的地方。”

据王守昱回忆,彼时大庙之所以成为藏书楼的候选地,还得益于之前大庙为杂技团做的贡献。“那是1950年,大连杂技团要去抗美援朝战场慰问演出,这在大连可是一件大事,但是当时杂技团却找不到地方排练,便借用了大庙一年左右。所以,当时大庙就在文化局的同志们心里有了印象。”1952年,经市里批准,南山大庙正式归旅大图书馆使用,成为图书馆的藏书楼。

回想当年的大庙,乔世国说印象有些模糊了,只有少数的几个片段至今记忆在心。“一楼放了一组佛像,最中间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南门上一个横匾,上书‘慧海慈航’,油光锃亮。”见到如此恢宏的建筑,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惊喜之余马上开始了自己的布置工作。“当时领导对我们就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寺庙里的一切东西都必须保持原貌。”

于是,工作人员开始打书架,整理书籍,先后分几次将部分书籍搬到了大庙。“听说大庙给我们当藏书楼,我们很快整理出了20万册书,这其中主要是建馆后社会捐助和查缴的图书,其中包括罗振玉的9万册书和王永江的3万册书。”后来,在1956年前后,图书馆又在大庙边上加盖了两层楼,用于藏书。

时光飞速,转眼到了1983年,在王守昱的记忆里,第一次真正亲近大庙是在1983年,当时他因负责《旅大风云》的拍摄,走进了大庙。那时大庙的金碧辉煌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之后因为编写图书馆志,让王守昱对大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初期,大庙的主要功能就是藏书,一直到‘文革’结束,这里所藏的图书才对外开放。”提起“文革”,乔世国和王守昱两位老人一致感叹,大庙在“文革”中没有受到任何冲击真是一大幸事。“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大庙很幸运。当时斗争的各派人达成了共识,大庙的藏书是珍贵的财富,万万是要保护的。”

平安走过“文革”,大庙也迎来了春天。从1979年3月开始,图书馆的保管部开始整理大庙藏书,8个人历时6年,直至1985年11月完成了所有藏书的分门别类。这其中包括从日本战败后就一直未清理的书籍。大清点、大整理后,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外文及古旧书籍和珍贵的资料,总数达到百余万册。“大庙真正走进大家的视野是在1981年,当时全国搞地名普查活动,大家纷纷来大庙查资料,从9月到年底,就有220个单位来查资料。”那时的大庙,一改往日的安静,每天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告别了冷清,开始了另一番生活。

这里曾是藏书楼、排练场,如今恢复平静 rkYGGnO1wVihKmyAtHKONH440R3pLyjRoWXyKDsbOUQJ1xhfFw7MZNfyNhOqL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