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复州皮影戏

复州皮影艺术活动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嘉庆年间,是在河北滦州和山东登州皮影艺术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州皮影戏现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地域上,复州皮影戏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是指活跃在复州城内和城北各乡镇等地的皮影班,这些皮影班受河北滦州皮影戏的影响,演出的剧目有剧本(影卷),按剧本进行演唱和道白,被称为“翻书影”或“卷影”,表演舒缓抒情。南派是指复州城以南地区的皮影班,这些皮影班受山东登州皮影戏的影响,演出的剧目没有剧本,是艺人口传背诵下来的,演到某种场合和情节时,都有固定唱词和道白,表演火爆。因为没有剧本依据,没词现编,演出的节目质量粗糙,不如卷影文雅。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南派皮影班也开始唱卷影,南、北两派在表演上逐渐统一,表演的剧目都是一样的。由于演出时演员完全照搬剧本,鲜有发挥,因此复州皮影戏基本上保持了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

复州皮影班在演出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资料

复州皮影戏的舞台一般都是3平方米左右,竹竿支架,竹箅子支棚,棚顶和左、右、后三面用青布遮围,前面放一张长条桌子堵住台口,用一条长约2.5米、宽约1米的白布做影窗(影人舞台),两边用木框支起来,放在台子前边的桌子上,稍微向外倾斜,顶端用绳子和棚顶连接。表演影人时需要光源,以前是一盏四个捻的油灯,俗称灯壶子,现在是电灯。演员分前后两排坐在影窗后边,前排左侧是拿影的(导演),中间是贴影的(耍影的人),右侧为司鼓(锣、鼓、板、钹全由一个人打);后排是乐队,拉主弦的在中间,其他乐手在两侧。伴奏的乐器有锣、鼓、板、钹、大四弦、笙、扬琴、双铜管、小牛角、唢呐、葫芦头等,其中大四弦、双铜管、小牛角和葫芦头是复州皮影戏独特的伴奏乐器,特别是大四弦,音色浑厚、柔和,观众尤其爱听,是复州皮影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复州皮影班最早用的影人高约8寸,后来观众多了,离影窗远看不清影人,就改用12寸的大影人。皮影班全体人员都参加演唱,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都由皮影班人员扮演。从前皮影班没有女演员,男唱女腔时要掐着嗓子唱,模仿出女人的声音来。演出的影卷大部分是从关内传来的,现在遗存的手抄影卷尚有200余部,时间最长的可上溯到清光绪末年。常演的作品有《万宝阵》、《界牌关》、《樊梨花征西》、《呼家将》、《岳飞传》、《水泊梁山》等几十部,演出的内容涉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狐鬼等,几乎应有尽有。百姓愿意听什么看什么,皮影班就唱什么演什么,无论在什么场合演出,剧目一般都不固定。复州皮影戏的演出主要用于庙会酬神、唱喜彩、唱愿彩,以及庆丰收、酬天地。

影窗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资料

灯壶子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资料

复州皮影戏在不断演变中形成了几个比较主要的皮影班,著名的有温家班、孙家班(德胜班)、韩家班和义和班,现在仍在坚持演出活动的皮影班有德胜班和义和班,传艺方式大多是师徒传承,也有家庭传承方式。义和班的班主宋国超和德胜班的班主孙德深是复州皮影戏的代表人物,两人很早就子承父业,都掌握复州皮影戏中的操影、司鼓、演唱、伴奏和编导等各种技艺,演唱中都能扮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以不同的唱腔塑造出个性迥异的人物,操耍技巧高,唱功好。宋国超善于改编旧剧本,加工改造刻制影人,沿袭家传技艺的同时吸取其他地区皮影戏艺术精华。孙德深在表演中主要负责唱影和司鼓,刻制的影人刀工细腻、人物传神。两人同为复州皮影戏第三代传承人,也都有下一代家族传承人。出生于复州湾镇的牛正江对流传于当地的皮影戏颇有心得,刻影、操影、伴奏、演唱无不精通,特别是对复州皮影戏的音乐和理论研究,同辈人无人能及。他发表了许多有关复州皮影戏研究的作品,是复州皮影戏界权威人士。 x1rjerYgCTSn1MtfxqaxYmBBKFfJW7WsBXcc82GL00q4GDY0JZ8ULojh/WVcZc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