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母用奖赏赢得孩子的合作,会剥夺孩子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

妈妈将两个女儿留在停车场的车里,这样她买东西时就能比较轻松。她刚一下车,两个孩子立即大哭起来。妈妈说:“乖乖的啊,等会儿我给你们买玩具。”三岁的孩子问:“什么样的玩具?”“呃,我还没想好……反正我会买的!”妈妈一边回答一边匆匆离去。

上述例子中,妈妈试图通过给孩子买东西来换取孩子乖乖听话。其实,孩子不需要妈妈的贿赂,也会产生做出良好行为的意愿。孩子渴望得到归属感,愿意做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人,所以他愿意合作,也想要做出良好的行为。当我们用贿赂来换取孩子良好的行为时,实际上是表示我们不相信他能做得好,这样的做法恰是对孩子的一种打击。

奖赏并不会带给孩子归属感。在孩子看来,奖赏意味着父母对他这一刻的表现给予认可,那么下一刻呢?父母还会认可自己吗?还会有其他的奖赏吗?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多,父母无法做到一直奖赏下去。如果我们不再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奖赏,孩子就会认为他的努力是徒劳的。当孩子发现“这对我有什么好处?”的问题答案是“没有”,进而拒绝合作或贡献时,家长就会面临严重的问题。除非孩子认为奖赏能令他满意,否则他凭什么要给予配合呢?如果他不能从中得到回报,他凭什么要花力气去做呢?长此以往,孩子对物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奖赏都难以令他满意。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便由此形成,孩子认为这个世界亏欠他。如果得不到好处,他就会想着“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例如,一个刚拿到驾照的十六岁少年(此处指在美国),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遵守交通法规是为了保护生命安全,但对他来说,他就是喜欢不守规矩地开快车。他喜欢开快车时的刺激感,他要展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不但能随心所欲而且还不会被人抓住!这才好玩!再说,即便他真的被抓住了,不就是一点惩罚吗?能得到这种反叛的快感,很值得!更何况,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都会替他善后。

这就是惩罚与奖赏的最终结果:他们没有给我奖赏,我就会惩罚他们;如果他们惩罚我,我就会反过来惩罚他们,我要好好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人的参与感和贡献感。可是,父母采用物质奖赏来赢得孩子合作的做法,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获得的基本满足感。 11OQkGfobNdtzM57OTt4504Jft/NrLlrPZYCPCHlQm7+bzjDWaakQULaP/OLV0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