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想要让孩子消除挫败感,先不要用言语指责孩子

妈妈带着四岁的沃利一同去拜访邻居。邻居家有个女儿叫帕蒂,十八个月大,正在客厅的地板上玩玩具。沃利的妈妈对他说道:“去和帕蒂一起玩吧,沃利。记得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许捉弄她。”沃利耸耸肩,脱掉夹克,冲进客厅,两位妈妈则坐下来喝咖啡。没过多久,帕蒂就发出一声尖叫。两位妈妈赶紧跑进客厅。沃利一脸得意地站着,紧紧地抱着帕蒂的洋娃娃。帕蒂哇哇大哭,额头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红印。帕蒂的妈妈跑到女儿身边,抱起她、亲吻她。沃利的妈妈一把揪过儿子,斥道:“你怎么这么顽皮!你对她做了什么?你把她的洋娃娃从她手里抢走了,然后还打了她,是不是?你怎么这么没规矩呢?我现在非打你不可!”妈妈狠狠打了儿子屁股两下,打得他哭了起来。等帕蒂妈妈终于哄好了帕蒂,她又说道:“老实说,我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他总是欺负比他年纪小的孩子。”沃利伤心地看着妈妈想要逗笑帕蒂,但帕蒂转过头,把脸埋进了妈妈的颈窝里。帕蒂的妈妈说道:“咱们接着喝咖啡吧。她已经没事了,我抱着她就好。”沃利的妈妈把脸转向儿子,又骂道:“你真是太顽皮了!总是欺负比你小的孩子,你不觉得丢脸吗!你现在给我好好坐在椅子上,乖乖的,不然我还要打你!”

这个故事反映出很多信息,不过限于本章的主题,我们只讨论关于孩子“挫败感”的问题。首先,故事开场时妈妈所说的话,暗示了妈妈已经料到沃利会惹是生非,这无疑强化了他“我不是好孩子”的自我认知。每当我们告诫孩子说“你要做个好孩子”时,那就等于是在暗示孩子我们料到他会惹麻烦,我们不相信他会表现好。然后,妈妈说让他不许捉弄小妹妹,则说明妈妈已经料到了他的坏行为。此外,妈妈没有把沃利的行为和沃利本人区分开,直接认定沃利是一个顽皮的、没规矩的孩子。妈妈言辞中的不信任和负面预料,再次强化了沃利对自我的负面认知。沃利的不友善行为,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以良好的行为来得到妈妈的关注,他不知道自己除了惹麻烦以外还能做什么。一个孩子之所以喜欢欺负别人,是因为他在遭遇挫败后,以为只有当他展现自己的力量时,他才比别人更强。他只是一个内心受挫的孩子,而不是一个顽劣的、没规矩的人。我们必须把孩子本人与他做出的行为区分开。我们必须明白,孩子的不当行为是由遭受挫败而导致的。还有,妈妈似乎更关心能否哄好那个小妹妹,这对沃利的挫败感无疑是雪上加霜。

若想帮助孩子摆脱这样的困境,我们首先要避免做出任何令孩子感到挫败的言行,让孩子感到“挫败”绝不等同于“教导”他。妈妈与其先要求沃利该怎么做,不如直接用行动表明信任他,相信他能和帕蒂好好一起玩:“我们到邻居家去,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跟帕蒂一起玩。”妈妈只需表达出一种愉快的期待就足够了。到了邻居家之后,妈妈可以再次让孩子自己决定,他是愿意找帕蒂玩,还是想坐在妈妈身边。当两个孩子吵闹时,妈妈可以安静地走过去,拉着沃利的手说:“儿子,真遗憾,你今天情绪不太好。既然你不想玩了,我们就回家吧。”妈妈这样做,虽然会牺牲掉她与友人交谈的乐趣,但是能“教导”孩子,要想再去别人家玩,就必须举止得体。如果沃利下次还做不到,那么妈妈可以把他留给家人照看,自己去邻居家拜访,这样可以让沃利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妈妈能够避免当面指出沃利的不良行为,那么她对沃利自信心的打击就减少了一半。如果妈妈能真心接纳沃利,即使他的行为不友善也能保持态度亲和,就是对孩子的鼓励。妈妈允许孩子犯错误,把“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权还给沃利,让他去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当妈妈告诉孩子,只要他举止得体就能跟她一起去邻居家拜访时,便表达出了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能好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在接下来的第4章中,我们将讨论处理孩子争执的方法。 O9gnF8PokL8depNGkq4+hwgg2+tYzH9K873G7TESscR8F97Tilr2KPO0oiUVsK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