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别让父母不经意的言行,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三岁的保罗正要自己穿棉衣,准备跟妈妈一起去商店。此时妈妈却说道:“过来,保罗,我来帮你穿上衣服,你太慢了。”

面对妈妈魔术师般的手脚麻利,保罗深感自己效率低下,他感到极强的挫败感。于是,他放弃尝试,以后任由妈妈帮他穿好衣服。

我们常常在无意中通过语气、行为等微妙的方式,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能、笨拙,而且低我们一等。可孩子们即使面对这样的状况,也在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没有让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找到自己的强项,却一再以我们的偏见来对待孩子,根本不信任孩子的能力。此外,我们还规定了孩子适龄行为的标准,以证明我们的看法是正确的。假如一个两岁的孩子想帮忙收拾桌子,我们会立即从他手中抢过盘子,说:“放下,亲爱的。你会打碎的。”为了不打碎盘子,我们却打碎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你真的认为,塑料餐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发明的吗?)我们的行为,阻碍了孩子想要发掘自己能力所做出的努力。在孩子的眼中,我们是那么的高大、聪明、高效、能干。当小宝宝自己穿上了鞋,我们说:“错啦!你把鞋穿反啦!”当小宝宝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结果把饭弄到了脸上、餐椅里、围兜和衣服上,我们说:“瞧你弄得到处都是!”然后从他手里夺过勺子,喂他吃饭。我们是在向他展示他是多么无能,而我们是多么能干。而当孩子此时紧闭嘴巴向我们表示反抗时,我们还要对他发脾气!我们逐步击碎了孩子的干劲,阻挠了他想要通过发展能力来找到自己位置的努力。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一再让孩子感到挫败。从一开始,我们因为孩子弱小而高他一等,这种姿态本身就给孩子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到挫败的氛围。我们不相信孩子“现在”就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我们认为等到孩子“长大些”,他才具备做事情的能力,我们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他现在还小、尚未发育健全、能力不足。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未能达成某个目标时,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任何会让孩子觉得他是个“失败者”的言辞或举动,我们需要将事情和人分开。您不妨这么说:“真可惜,事情没成功也是可以的。”“很抱歉,这个办法好像不行。”我们需要时刻牢记,每次“失败”,只不过是孩子的技巧还不够娴熟,与孩子的个人价值无关。一个人在做错、失败之后,如果还没有丧失自尊心,他就会有继续努力的勇气。这种“勇于接受不完美”的心态,不论对孩子而言还是对成年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若缺乏这种勇气,就会陷入灰心丧气中。

鼓励孩子,一半是避免以羞辱的言行以及过度保护的行为来使他感到挫败。我们所做的任何导致孩子怀疑自身能力的行为,都容易令孩子挫败。另一半是用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只要我们的行为能让孩子鼓起勇气和找到自信,那就是对孩子的鼓励。如何做到这一点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需要家长认真地思考。家长要细心观察教导孩子的方法,并时时自我反省:“我这么做,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造成什么影响呢?”

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行为,判断孩子是否有自信心。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信心不足,他就会展现出“无能”,不再以有意义的行动、积极地参与以及主动地贡献来寻求归属感。相反,他的行为会转向没有正面价值的、挑衅的行为。由于孩子深信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没有能力做出贡献,于是他决定哪怕做坏事也要得到关注,就算挨打也比被人漠视要好。更何况,被称为“坏孩子”也能让他显得与众不同。这样的孩子,会认定自己无法通过“与人合作”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就感。

因此,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要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体验到自尊感和成就感。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我们不断给予帮助,让他通过不断获得的成就感找到自己的定位。 AIRLp55tXA57Rl0kvz0TqjR8sD3A7rmFtintfxhdO7AMmeilLWWBKn2rPMJC/a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