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1:
父母面临的处境

父母的行为,

不仅影响着现有家庭的亲子关系,

而且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整个人生。

“成为一个父亲容易,难的是做一个父亲。 ”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照顾和支持,是一份巨大的责任,而在你看来,孩子一些不必要的、令人费解的行为,更给你平添了无数烦恼。孩子可以是带给我们快乐的源泉,大多数父母也确实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至少有时如此。然而,孩子也给你带来很多的烦恼、痛苦、悲伤、困惑和恼怒。鉴于全国各地乃至整个文明世界都存在同样的摩擦和冲突,我们不能不思考背后是否隐藏着共同的根本原因。

父母往往因为自己深陷其中而看不清造成如此困扰的原因,于是只能把问题归咎于其他理由,比如经济上的困难,或者是孩子的性格问题,或是其他家人的责任——丈夫怪罪妻子,妻子怪罪丈夫,进而怪罪丈夫的家人或者妻子的家人。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养育孩子的种种问题中,父母自己才是造成问题的关键。

想要了解常见的亲子关系,我们首先需要对父母常犯的错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其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做出真正明智的行动。只有认识到过去做过的错事、持有的错误心态,我们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这对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非常重要。

在养育过程中遭遇过困境的人,必定都能理解父母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为人父母确实是一份艰难的工作,要经历无数的磨砺。看着父母不断地碰壁,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得到的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他们对此的茫然无助,这实在令人非常痛心。绝大多数父母都真诚地渴望自己能成为好父母,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快乐的、有所成就的人。父母的行为,不仅影响着现有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整个人生。父母怎么对待孩子,无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度的爱

毫无疑问,父母都爱孩子。孩子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是这个地球上最亲近的一个小生命。他能否茁壮成长,取决于父母的爱。

人人都认为,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深厚、最美好的情感。既然如此,这种情感怎么可能造成如此多的不幸与痛楚呢?往往正是因为爱,人们才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往往正是因为爱,人们内心才有了沉重的负担。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通常被认为是最纯粹的爱,与复杂的爱毫无关联。母爱的本质是对孩子的同情、理解和无私奉献。然而,正因为这份对孩子的爱,母亲们承受了多少痛苦和焦虑!她们的孩子又因此承受了多少的不幸与痛苦!

孩子需要从母爱中汲取力量和推动力,才能促进他个性的健康发展。没有任何生命像新生儿这般需要母爱的滋养。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的哺乳和照料,便需要母亲全身心地投入。然而,过多的母爱又会压抑孩子,他的成长会被过度的爱阻碍,甚至是破坏。这听起来自相矛盾。难道善意与美好不应该多多益善吗?我们必须意识到,很多被人们称之为“爱”的情感,其实名不副实。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艰难挣扎、生存本身的岌岌可危,使得人们形成了不少错误的观念和心态,进而丧失了真正去爱的能力。对有些人来说,爱的唯一目的就是占有;爱最大的特点是恐惧;爱的真正意图是索取;爱的过程无疑充满嫉妒。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肯承担责任的爱,在乎的只是自己是“付出”爱的人,以及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他认为他之所以受苦都是因为自己在付出爱。

真正爱孩子的母亲,会更重视孩子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欲望。但是,有些父母在控制欲和自私心的驱使下,却无视孩子的真正需要。他们会打扰孩子的睡眠,把他当作自己的杰作向别人炫耀,把他打扮成一个专供成年人寻开心的“玩偶”。他们的“爱”驱使着他们在不恰当的时候哄逗孩子,在不恰当的时候给他不必要的拥抱和亲吻。他们甚至否认孩子对定时哺乳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爱”使得他们不忍心听到孩子哭泣。为了他们的“爱”,他们把孩子当作小祖宗一般对待,迎合他一切稀奇古怪的要求,常常把孩子养成家里的“小皇帝”。为了得到孩子全部的爱,他们经常隔绝他与外部的接触,阻止他与小朋友和小玩伴进行正常的交往。如此“有爱”的父母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玩具或奴隶。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往往朝着以下两个方向发展:要么他完全适应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陷入令他绝望和纠结的无尽痛苦中;要么他会最终痛恨这个“金色的牢笼”,成为一个叛逆而执拗的人。

然而,即便是纯洁无私的爱,也隐藏着陷阱。爱是有偏见的,这份偏见会阻碍孩子的客观判断。爱也是盲目的,这是它的特权,但是,教育却不能享有这样的特权。如果父母爱一个孩子,往往会忽视他的错误,这最终将导致无可挽回的结果。父母也可能会高估自己的孩子,从而促使他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会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爱一样,父母的爱很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或者反之,父母还可能沦为孩子手中随时可用的工具,而不是成为他的引导者和老师。

父母的焦虑,会投射给孩子

当对孩子的爱与焦虑交织在一起时,事情会变得更糟糕。遭遇挫折的人,往往容易放大人性的脆弱和外部世界的敌意。在孩子成为父母之后,他们的后代会使他们更加焦虑。毕竟,在所有的生物当中,婴儿无疑是最无助的。

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危是一种人格缺陷。如果父母在面对生活时感到信心不足,就很可能也对自己孩子面对生活的能力缺乏信心。反之,父母越自信,就越是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和办法去面对生活。

造成父母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往往是我们上文提及的自私的爱。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来爱孩子的父母,通常是胆小怕事、容易气馁的人,他们总是过于担心自己的安危。对他们来说,每时每刻都潜藏着危险因素,而他们不愿面对任何风险。还有些父母依附于自己的孩子,若是失去孩子,那对他们中的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幸运的是,并非所有家长都把失去孩子的偶然性当作一切养育工作的核心与根基,否则这样的心态必将严重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和成长。

父母强烈的责任感,往往会进一步加重焦虑程度。父母也许害怕自己会忽视了为人父母的重大职责,因此孩子的每个小过失都会被无限放大,仿佛孩子的未来注定会受到影响。对真正有效的育儿常识知道得越少,这种“责任感”给父母造成的心理负担就越沉重。

正如父母的爱可能会使他们高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同样会放大他的缺点。这两种相反的心态可以同时投射在孩子身上,其结果便是在某一时刻,你觉得孩子是完美的;下一刻你又觉得他一无是处、前途无望。

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如果你是这种既高估又担忧孩子的父母,那么你很可能是一个对孩子期望太高的人,希望孩子能替你实现未曾实现的愿望。这种让孩子替你实现愿望的念头,只会加深你既为他骄傲又对他不满这两种情绪之间的冲突。因为,父母的期望过高,往往会超出孩子能够企及的高度。

父母应该对孩子抱有什么样的期望呢?有人可能认为,只要孩子能成长为一个有用且快乐的人,父母就该感到心满意足。然而不幸的是,许多父母的表现是,好像生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去实现他们未竟的人生理想,为他们去获得迟到的荣誉、幸福和满足。有些父母甚至雄心勃勃地期盼孩子将来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人物。如果父亲因为没有多少文化而吃尽苦头,他们也许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名学者。如果他们一生都不得不辛勤劳作,也许会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过上轻松快乐的日子。若是他们深恨自己曾遭受过别人的轻视和诽谤,也许会教导孩子将来如何为他们报仇雪恨。假如父母是个对爱情深深失望的人,那么有可能通过对孩子的爱来填补自己心中的失落和遗憾。一个认为自己被男人遗弃的女人,很可能会把儿子看作是属于她的男人,一个她永远不可能失去、也永远不可能背弃她的男人。

所有这些不同的欲望和期望,使孩子变成父母相互争夺的棋子,尤其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孩子被不同的力量拉扯,最终他只能令父母双方都感到失望。总之,父母对孩子的诸多期望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失望而非满意。孩子必须主导自己的生活。他的个人追求和抱负,往往与父母对他的期望完全不同。

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超出了应有的合理范围。如果我们希望他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他就必须能适应需要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学会符合社会规范的思考及行为模式,能适应环境,愿意承担责任。他还必须培养出社会交往所必需的各种得体举止。这些要求无疑都是正确且恰当的。然而,父母的要求并不会仅限于此。

也许父母要求孩子表现完美,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做出了示范,成为孩子的榜样。也许父母会认为,要多提出一些要求,这样孩子至少能做到一部分,可结果注定事与愿违,因为这样的方法只会让孩子习惯于无视你的所有要求。父母可能要求孩子要绝对诚实,可是你自己就从来没有过谎言和欺骗吗?要求孩子绝对不能偷懒,你自己是否做到勤勤恳恳,无人指责了?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不许顶嘴,你自己就是这般毫无疑问地服从命令吗?双重标准是行不通的,孩子和父母都是同样的人。

另一方面,父母想要得到安宁和享受时,难免会纵容自己。父母对孩子的很多要求,其实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的舒适,而不是为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正当要求往往被忽视。当父母想要休息时,孩子必须保持安静,这固然没错,但是若不想让他休息时,他就必须乖乖地放弃休息的权利,这种态度根本就是无视孩子成长的需要。

父母错误的心态和动机,会导致亲子冲突

我们前面谈论了不少为人父母的错误心态,包括自私的爱、霸道的爱、对孩子的极度焦虑、不相信孩子自身的能力、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不合理的要求,等等。父母这些不正确的心态,将会引发亲子之间无数的痛苦斗争。亲子冲突和两性冲突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典型的表现。性格的不同、眼界的差异,不足以解释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何不能好好合作。这种频繁的矛盾冲突的背后,必定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一般来说,权力之争往往是引发利益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我们都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个人的经济状况越发地不稳定,未来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也是如此。因此,一个人更容易感到自身的个人价值备受威胁,更痛苦地意识到在满是危险和屈辱的世界中,自己是多么地渺小,多么渴望得到庇护和保障。正因为如此,他的爱才会这样自私,总是沉浸在焦虑和紧张中,满心防备,时时期盼着能有人成为他的退路。这就是为何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能让他感到自尊的办法。有什么能比从自己孩子身上寻求这种感觉更自然的呢?他至少能让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只可惜他完全想错了。孩子固然是年幼、弱小、依赖父母的,但是任何与孩子斗智斗勇的成年人很快就会发现,在与长辈的较量中,孩子绝不会是甘拜下风的一方,因为他根本就不考虑后果,在战术选择上完全无所顾忌,毫不留情。更何况,孩子的头脑通常比成年人更敏捷、更狡猾、更有创造力。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潜意识里的意图,却知道在无尽的可能性中百般探索,运用各种各样的战术与父母周旋。父母越是陷入这场亲子之争中,越会在孩子面前破坏自己的权威;父母越是陷入不利的处境,越是想要竭力维护自己的优越地位以及身为父母的脸面。可他们不知道这么做是在给自己设置障碍,只会是无效的管教。他们仍然使用着早已不起作用的一整套管教方法,毕竟这套方法在他们看来似乎有利于维护他们的优越感。以前,这套方法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能维持父母表面的权威,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随着人与人关系的日益平等,使用这种旧方法只是徒劳之举。

目前,父母因错误的心态和错误的动机,导致与孩子发生亲子冲突的现象愈演愈烈。父母的地位,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岌岌可危。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今小型家庭的普遍化,致使这种不利状况进一步加剧,做父母的自然更觉恐惧和焦虑。他们的感情往往集中在一两个孩子身上,若是家中只有一个孩子,那么孩子更是需要承受父母所有的期望和要求。在过去,父母的爱和希望通常会分散在多个孩子身上。当然,其中的某一个,通常是最年长的或最年幼的孩子,往往会承载父母更多的感情和期望。在这样有多个孩子的大家庭中,一般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并不会对某个孩子产生过于强烈的影响,反而是孩子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多,而父母则必须把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每个孩子身上。

我们当然知道,冲突并非局限于家庭内部,在商界和大众行为中,冲突问题也同样明显。老一辈人害怕年轻人惹祸,年轻人则觉得自己总是被轻视。双方之间的争论、猜疑、虚荣、忌恨交织在一起,在两代人之间形成一道道深沟。其结果便是老一辈保守主义想要压住年轻人的活力,而年轻一代则希望将绊脚石般的老家伙踢开。实际上,年轻一代的热情和老一辈人的谨慎完全可以结合,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然而,在现实中,一个人一旦不再年轻,很快就会被推到一边。我们很难说这样的代沟冲突究竟是从家庭内部向外部社会蔓延开的,还是从外部社会渗透到家庭内部的。这样的渗透与蔓延,应该是同时双向并行的。人类已经普遍深陷挫败感中,原有的相互合作的基本精神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为抢夺个人优势而展开的疯狂竞争。

这种对优势地位的追逐,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苛刻要求。为此,父母往往过度夸大孩子的每个缺点,却完全不知道他们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他们同样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各种贬低,只是为了彰显他们在孩子面前高人一等,炫耀他们比孩子更有本事。这样的方法也常常被他们用来对付孩子之外的其他人。许多人都会为了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而不遗余力地贬低别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面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

一名十六岁的女孩儿患有多种焦虑症,被她母亲带来接受治疗。母亲抱怨女儿邋遢,从不收拾自己的衣服,任何东西都是随手乱放,到处都弄得乱七八糟,该做的家务也不好好做。母亲不得不一再告诉女儿要做什么,并且反复提醒她、催促她。在针对这个女孩儿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女孩儿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从小就被宠溺着长大,从来不曾得到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我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让这个女孩儿意识到她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而且她也有了承担这份职责的意愿。但是,很快我就听到了这个女孩儿对母亲的不满。她说母亲有个习惯,每当她要开始做什么事情之前,母亲就先跳出来敦促、告诫她,把该她承担的责任都抢过去担在自己的肩上。她母亲还有个习惯,每当她正在做事时,母亲就会过来打断她,结果便是她根本没法好好完成那件事。

我请母亲过来谈话,向她解释说,如果她希望女儿能学会有条不紊、成为家务上的好帮手,她就必须给女儿留出更多的自主行动的空间。我坦率地告诉她,如果她不能改变对女儿的态度,我就根本没法帮助她们。她答应会听从我的建议,给女孩儿更多的机会处理自己的事情。但是,女孩儿后来反馈说,家里的情形没有任何变化。女孩儿抱怨说,明明她很轻易就能做好的事情,总是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最后,我只好再次请她母亲过来谈话,问她为何要坚持这种态度。然而,她母亲情绪非常激动,拒不接受我对她的批评。母亲坚称女儿笨手笨脚,做事不可靠,她无法对女儿放任不管。母亲还强调说,如果她真的让女儿完全靠自己的话,那么她女儿一定会毫无秩序,把生活弄得一团糟。我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让她明白,要治愈女儿的毛病,她必须让女儿亲身体验全部后果。

我接到了女孩儿打来的紧急电话:她的母亲精神崩溃了。事态的这一进展,呈现出这家人问题的另一面。他们一家人曾经住在一栋很豪华的房子里,但后来迫于压力,不得不削减开支,搬进了更简陋的住所。父亲和正在上大学的女儿整天都活跃于家庭之外的生活,而母亲则对家庭的贡献非常有限,开始觉得没有人再需要她了。她的丈夫和孩子即便没有她也能过得很好。任何一位管家都能顶替她的位置,如果她女儿不是那么无能的话。显然,这是她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女儿越是笨手笨脚、越是毫无条理,就越能显示她的用武之地。如果孩子学会了自力更生,那么她似乎就没有用处,完全是个多余的人。当然,她行为背后的动机隐藏在她的潜意识里,自己却完全觉察不到。在我向她反复解释之后,她终于明白,她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才一心想“守住”女儿的毛病,在不知不觉中极力“培养”女儿的无能。

这样的情形绝不是罕见的个案。以这个案例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对母女两人的治疗而治愈女儿的神经官能症,并帮助她们建立起新的、更好的亲子关系,进而帮助母亲以全新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过分要求、贬低孩子,源于父母的自卑感

毫无疑问,大多数父母都能敏锐地觉察到他们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他们在训练孩子时的诸多错误举动,都源于他们自身的挫败感,无论这种失败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他们的焦虑、对孩子的过分要求、一再贬低孩子的倾向,都反映出父母的自卑感。摇摆不定就是他们极度受挫之后的一种表现。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的态度摇摆不定,没有切实的计划或目的,他们的做法便可能是忽左忽右,时而严厉,时而百般放纵,上一刻无奈而绝望,下一刻宠溺而信赖。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在管教方法上的反复交替。一顿痛打之后是夸张的示好,一通痛骂之后又是许诺与奖赏。我们给出的每条建议他们都会固执地反驳:“我以前试过的,没用!我什么都试过了!”由于父母的优柔寡断,他们很难真正采纳任何建议。这一刻他们会这么做,进行一半又会转向其他方法。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坚持采用某种确定的行为方式;他们以迷惘为借口逃避自己的真正职责。

有一种逃避完全是出于自我防御,其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神经紧张。对“神经紧张”的父母而言,这种紧张可以是他们最便利的庇护所,也是他们忽视自己责任的一个能接受的理由。他们一再声称,是因为“神经紧张”才让他们没能实现自己的善意。他们并不是恶毒之人,而是真正的病人;他们无法找到正确途径,并为放纵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需要的是帮助和理解,并在解决他们与孩子之间的问题之前,首先进行适当的自我治疗。

父母“神经紧张”的情形有时会出现特殊的时刻。在他们拿不出真实可信的理由来证明他们的行为是合理的时候,往往会以“我的神经已经崩溃了”,或者“我已经受不了了”典型的措辞为借口。比如,在父母打孩子后,意识到是自己错怪了孩子,或者是他们说了、做了既不合适也不合理的事情后,往往会用这种借口来替自己开脱。“受不了”是人们感到无助时的标准借口。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占了上风却不愿意认输。为了挽回面子,父母会不惜一切手段地展现“权威”的形象。此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责打、训斥或威胁孩子。如果父母想遮掩这种行为的真实本质(也就是与孩子的权力之争),或者想掩饰自己的不当手段,便往往用“神经紧张”或“没能按捺住脾气”来做挡箭牌。这种策略还带来一个额外的好处,即可以满足自己的某个愿望。

孩子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父母

我们必须认识到,父母在与孩子打交道时的底气不足,往往是有道理的事情。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积极地与家人互动,建立与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他不仅会针对家人的行为做出反应,而且逐渐学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目的行事。孩子主动挑衅和刺激父母的行为,早在出生之后的第一年里就已经开始了。父母往往不知道孩子的这些手段已经成为家庭中现有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婴幼儿的行为并非基于有意识的计划,因为他的心智水平还不能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和决定。但是,他的行为仍可以是主动的、有目的的。他在体验过被人抱在怀中的快乐后,自然希望有人经常来抱抱他,因此他会花样百出地用尽各种方法来达到他的目的。孩子年龄越大,他的方法自然越多,达成目的的效率就越高,而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孩子支使得团团转。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里,他不断地开发自己的身体机能,熟悉着他周遭的一切人和事物。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各种观察、尝试和体验。正因为如此,孩子对父母的了解,往往比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更多;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力,更是远比父母对孩子的约束力更强。难怪有那么多父母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会有自卑感。

养育孩子的观念会代代相传

另一个经常导致父母缺乏自信的因素,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即使是在平时颇有自信且心态平衡的人,这种茫然无知的感觉也很容易令他陷入沮丧中。若再加上在孩子面前的自卑感,那情形就更糟糕了,亲子关系常常因此而彻底扭曲。

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往往没有接受过足够的“上岗培训”,这是普遍公认的事实。我们知道,任何行业的人都必须先认真学习,出师后才能上岗任职。然而,最复杂、最困难的育儿工作,大多数父母竟然完全没有接受过“上岗培训”。教育工作者们在上任之前都必须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可是,父母们哪里有时间和机会接受这必不可少的育儿培训呢?

不管我们对这种状况感到多么遗憾,不管我们应该为改进这种状况付出多么积极的努力,我们都必须承认,父母缺乏“上岗培训”本身还不是最糟糕的问题。“一知半解是很危险的。”如果父母对教育一无所知,他们遇到的麻烦可能反而会少一些,因为他们更有可能遵循自己的直觉,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别人的帮助,更会愿意听取别人理性的分析与告诫。然而,在现实中,父母们却都自认为他对教育有一点儿了解,遗憾的是这一点儿了解往往是错误的。我们都曾经是孩子,经历过父母的抚养,经历过成长中的无数问题。可是,我们还记得年幼的自己在面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时,是怎样的感觉和反应吗?在诗人和小说家的记忆和描述中,童年的快乐往往少得可怜,他们儿时的经历往往充斥着沮丧和屈辱、幻灭和痛苦。然而,今天的年轻父母却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些痛苦。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许多人都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他们有可能愿意对以前的方式进行一些调整。也许过去的痛苦经历尚未忘怀,因此可能会在某些方面采取一些更自由的新方式;还有一种相反的可能,觉得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管教过于宽松,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严格地约束孩子。哪怕采取与父母当年完全相反的做法,父母们也会犯很多错误。这些育儿方式上的改变——通常是严父与慈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却仍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多数人在养育孩子时都会效仿自己的父母当年的做法。

结果是训练孩子的同样错误代代相传。这些累积起来的大量错误理念,给我们当代的年轻父母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他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有关人际关系的各种新理念层出不穷。再加上小家庭的普遍存在,他们的状况就越发糟糕。以前,大家庭是社会主流,父母的教育技巧远远没有那么重要。那时候,很多事情孩子们都是在彼此相处或与邻居接触中学习,所以,哪怕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技巧,也不会对孩子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然而,科学教育的原理至今尚未影响到年轻父母,而且他们也不愿意接受新的建议,因为他们相信——正如许多人至今仍然相信的一样——他们的儿时经历,足以让他们有资格按照自己认定的方式养育孩子,认定他们过去形成的人生哲学、他们小时候与父母相处的模式,全都适合于他们的孩子。

一个在棍棒下长大的父亲,在听到别人劝告他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时,往往会这样回复:“我就是这么长大的,现在我不是挺好的吗?既然如此,我这样教育孩子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很多父母都抱着这样的心态,只是他们不曾想一想,如果他儿时能享受到不同的、更好的教育模式,他会不会成长得更好呢?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在过去,所谓的“养育”往往是把一个原本聪明的孩子最终变成一个愚蠢的成年人。这是让孩子持续受挫所导致的结果。虽然这一事实早在卢梭的年代就已经得到公认,但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模式至今仍没有发生多大改变。相信“棍棒出孝子”的父亲,并不知道他儿时挨打的经历对他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对他的婚姻生活、与朋友的关系、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造成了多少负面影响。虽然在某些方面他可能的确做得“很好”,但是他也因此变成了一个缺乏信任的人,一个粗鲁而专横的人。很多年轻父母都会因为自己在人生中获得了成功,便认定当年父母对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可是,这里存在同样的误区。我们无从估量他们原本可以避免多少不必要的人生挫折和性格缺陷,也无从估量他们有多少潜力未曾得到机会被开发出来。

孩子的行为,是对父母行为的回应

我们必须打破由来已久的错误想法和错误做法形成的恶性循环,才能减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困难和负担,并最终纠正孩子的错误。父母若陷在困境中,想要让孩子茁壮成长是不可能的。既然我们希望孩子能更加出色,我们就必须先成为更称职的教育者。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其次,我们还必须学会区分什么是正确的、有效的训练方式,什么是错误的、毫无价值的教育方式。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只有知识是不够的。很多老师在教学方面功底深厚、学富五车,在教育别人的孩子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却偏偏在教育自己孩子时惨遭失败。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身为现代教育学先驱的卢梭本人。

父亲和母亲也需要克服许多种情绪障碍。他们的情绪失调往往是错误心态造成的结果,例如对生活的戒备、对未来的焦虑、对权力的争夺。对教育者进行教育,是现代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传播必要的启蒙知识,另一方面是改善教育者的个人素质。父母本身就像是孩子——有时还是“问题孩子”——必须重新“养育”。但是,仅靠“外因”来影响成年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还需要有“内因”。他们必须自己承担起教育自己的责任,必须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他们必须首先克服对自己的怀疑,才能在对待孩子时保持自信的、平衡的心态。唯有做到这一步,他们才能不再陷入与孩子的权力之争,不再继续与孩子发生冲突、干扰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果希望跟孩子相处时能有更多的快乐,提高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成效,父母必须首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必须随时准备好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行为;需要不断从自己的体验中学习,并且从孩子身上学习。父母要求孩子必须遵守道德规范,那么自己必须首先能做到。父母要求孩子必须遵守各种有利于他健康成长的秩序与规矩,那么自己必须认真遵守。如果父母自己的行为举止都不得体,那么很难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行为举止得体的人。

孩子的行为,是对父母的行为做出的回应。教育不是一方施予,而另一方接受的机械装置,孩子也不会像机器那样只遵照父母的指令行事。养育孩子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断地互动。父母和孩子的行动是相互回应的,正如对话中的两个人要相互回应一样。这种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就是教育。孩子的行为,会随着周围的人的行为变化而改变。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的适应能力,远比成年人要强。他的性格还没有成型,他的观察力更敏锐,对周遭的反应更敏感,而他的应变也更灵活。孩子的行为会反映出父母自身的一些特点,父母必须学会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自身的问题。

母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除了个性的影响之外,每个参与抚养孩子的人,都会因为他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发挥自己对孩子的独特影响。每个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母亲就是最关心他的人;几乎从这一时刻开始,他就对母亲的行为做出反应。每个孩子,无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都与自己的母亲关系最为密切,除非母亲没能好好履行她的职责。即使因为母亲还要忙于家庭以外的事务,无法花更多时间在孩子身上,也不一定会影响她在孩子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母亲需要做的就是向孩子证明,她是孩子最忠实的伙伴,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任何其他人都无法与她相比。孩子可以原谅母亲的任何事情,唯独不会原谅她的不可靠。母亲的理解、同情和一点点温柔,便足以让她获得孩子永久的感情。母爱中的所有其他组成部分,包括焦虑、疼惜、纵容、保护,等等,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母亲必须逐渐减少对孩子的关注,不必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孩子身上,随着孩子年龄渐长更应如此。孩子需要的是能从母亲那里得到温暖,母亲通常只用最少的言语和行动便足以充分表达。只要她的一举一动中都带着这份温暖,那么孩子就会一直愿意听从母亲的引导。

因此,即使是职业女性也可以给予孩子需要从母亲那里获得的一切,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母亲总能给予孩子以稳定性和安全感。无论家里的保姆多么能干,多么有爱心,都取代不了母亲的地位,因为保姆的活动往往会局限于时间和责任。但是,保姆做不到的事情,继母却常常能做到。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继母和养母完全可以像亲生母亲一样得到孩子完全的接纳。

父亲是孩子人生中力量和权力的代表

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取决于男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当前,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因此,父亲在孩子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国家,男人的地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在美国,男性权威正在逐渐降低,而在拉丁美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男权仍然或多或少地享有优势地位。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父亲普遍不愿在孩子的养育方面承担责任。父亲最常用的说法是他不愿干涉妻子对孩子的教育。有关教育和育儿的座谈会或研讨会很难引起父亲的兴趣,所以出席者常常是母亲。美国男性的这种行为,似乎是另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因为这种行为与他们另外一些行为倾向明显吻合,即他们把对心理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的兴趣统统让给女性。美国男人维护自己优越地位的做法,一般是尽量限制在商业领域和政治领域之内,而且把养家糊口视为他对家庭的主要责任。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在母亲企图占据男人在家庭中的典型地位的情况下,父亲的地位仍不可撼动。父亲仍然是家庭中男性权威的代表人物,仍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负责养活全家人。在孩子的眼中,父亲的首要特征是他作为工人、职员、业务员的身份地位,即使在偶尔不幸失业的时候,这一形象也不会改变。父亲通常被孩子们看作是家中最有能耐、最有本事的人,很多事情除了他之外别人都做不了。父亲的这种能力一旦受到质疑,那么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起到的作用很可能会大打折扣。

父亲的影响力往往体现在孩子对待工作和成就的态度上。父亲最能激励孩子有所成就;同样,父亲也最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男孩儿会因为父亲而觉得自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女孩儿也会因为父亲而觉得自己的本事永远都不会有任何意义(同样,许多孩子也可能因为有一个追求完美的、格外能干的母亲而感到灰心)。孩子们的日常家庭训练属于母亲的职责,父亲对母亲所作所为的任何公开的干预和反对,通常都是不明智的行为。更糟糕的是,父亲或母亲不认同对方教育孩子的方式时,比如一个人对孩子格外地宽容,另一个人对孩子格外地严厉,以平衡对方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然而,这样的“补偿”,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往往使事情变得更糟糕。父母一方只能通过推心置腹的讨论和约定来调整另一方的做法。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让孩子意识到他们在养育理念上的差异。

即使父亲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并没有积极参与,孩子们也可能将他视为力量和权力的代表,因为他往往比母亲更高大、更强壮,他代表了仅存的古老的男性理想形象。对孩子们来说,父亲的行为象征着男子汉气概。出于这个原因,父亲在家庭休闲和娱乐活动中的重要性往往超出了这些活动本身的实际意义。他是家里的“男神”,是男孩儿子的第一位好朋友,是女孩儿的第一位“恋人”。由于父亲在家的时间有限,他最适合担任模范人物,也最适合充当“上诉法庭”的最高裁判长的角色。

父母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对于家中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父母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氛围,导致全家关系的和谐或者分裂,而且给孩子留下了对两性关系的第一印象,也是最生动的印象。父母双方都对促进孩子人格和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既要引导孩子适应生活,也要刺激他在身体、智力和情绪等方面的成长。

隔代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外)祖父母往往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快乐,不过他们也有可能严重干扰孩子的成长。他们的作用是给予孩子纯粹的爱;他们只管付出,却不要求回报。因此,他们往往会宠坏孙辈们。因此,父母应该谨慎地限制他们对孩子的影响。跟他们不频繁地打电话、偶尔进行较长时间的拜访,都会给孩子的生活增添不少温暖和乐趣。他们能在孩子面前始终保持慈爱与温柔的形象,因为他们与父母不同,不必受责任的束缚。和孩子在一起,看到孩子健康快乐,便足以让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

然而,父母带着孩子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却是一件颇有风险的事情。在某些情况下,(外)祖父母可能会主动承担起父母的责任,比如他们可能会把自己当作老来得子的父母的角色。若是出现(外)祖父母干预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又是另一种糟糕的情况;而如果一家人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发生。在这样的家庭中,父辈与祖辈之间的矛盾,会加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孩子则很快学会借助这一方长辈的权威来对抗另一方长辈,尤其是(外)祖父母对待父母的态度也跟对待孩子一样,任意训斥、要求改正,那么父母的境遇就更加困难。一般来说,与(外)祖父相比,(外)祖母更让人头疼,因为她更容易伸手干预家中的事务。在有些情况下,跟(外)祖父母讲道理要比跟父母讲道理更容易、成功率更高。不过,总的来说,(外)祖父母不应该插手孙辈的日常家庭教育。 VlEa8EqNB+Qas89TUQBdD36rkOpo3mHAmPxSzlmJL5Q6OklbyszIb5jhv8xxWp2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