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选说明

本丛书无意于面面俱到,而仅关注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有特色的中国当代诗人及其得到讨论的状况,旨在为进一步探讨存留一份资料,或提供一条进入相关领域的线索。其间显然经过了审慎的拣选——既包括讨论对象(诗人)的选定,也包括研究篇目的选录,甚至还包括编选者的延请。

在这个喧嚣的年代,诗界从来不乏炙手可热、炫人眼目的弄潮儿,但我们的目光在其上不会停驻太久。我们更看重那些沉潜的、通过艰卓的探索为汉语写作——进而言之即汉语本身——作出贡献的诗歌写作者,愿意以某种方式向他们致以敬意。他们不事声张、摒弃夸饰的招摇,对诗歌保持着单纯的热爱以及足够的耐性和虔敬之心。他们的取向各异、风格悬殊,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写作彰显了一种布朗肖所说的写作的沉默与“无名”性质,能够经受哗声的销蚀和流俗的磨损。这也是本丛书名为“隐匿的汉语之光·中国当代诗人研究集”的由来。

在我们看来,诗人不应该随波逐流,成为文化时尚的合谋者、某些媒体舆论的传声筒,而是应该对这些保持一定的距离、采取必要的审视态度,同时从其身处的时代中提炼出“噬心”(陈超语)的主题。后一点尤为重要,诗人以锐利的敏思切入历史与人性的深层议题,同他对语言的发明、对诗艺的锻造一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心智。本丛书对诗人的甄选即出于如许期待。

从新诗的百年历程来看,中国当代诗歌(特别是最近四十年的诗歌)已经显示了与现代时期诗歌有别的主题意向、形式特征乃至写作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不同于后者对“现代性”的探寻和展现,当代诗歌立足于当代的历史语境,呈现出某些可称为“当代性”的质素。这种“当代性”有其自身的问题阈和书写逻辑,也许较之现代诗歌更为复杂,但也背负着“当代性”特有的焦虑与压力。从诗学方面来说,当代诗歌发展了现代诗歌的部分路向,却在开辟当代诸多命题、凸显其“当代性”的过程中,抽空了问题得以生发、延展的路径,过于强化某些单一的层面,从而窄化了自身的可能性的向度,因此难掩其局限与危机。本丛书收录的研究论文,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代诗歌面临的这些理论话题。

本丛书以“研究集”取代一般谈及当代诗歌时习见的“批评集”,除了想要回避已经被污名化的“批评”这样的字眼外——其实毋需赘言,批评本身是不应受到排斥的,真正的批评无不包含深刻的洞见和强大的辐射力——还想着意强调论析当代诗人的文字中所应具有的历史眼光、探究成分和学术本色,并对严肃的讨论表示必要的尊崇。

2017 年 1 月动笔,6 月拟定
张桃洲 王东东 OpE8P0TKIMfM3q42KnjjEwC3blUBL5w8XX4dWRd/hgrcagvDCtUJQQ1OHhyBNI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