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江南靠临东海的钱塘江之畔,郁郁葱葱的会稽山下,有一座赭黄色的大禹陵,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实干精神洗雪父亲治水失败之耻,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创建者,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大禹巡守此地时病故,葬于会稽山下。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又出现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反败为胜、洗刷耻辱的事迹。明代中叶出现了大思想家王阳明,王阳明墓就在此地。明代末期又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彻底的反皇权思想家黄宗羲。清初,明朝宰相马士英逃往此地,此地鲁王属下的礼部尚书王思任有言:“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拒之。清兵破城后,王思任绝食而死。清朝末年,此地又出现了秋瑾、徐锡麟等刚烈义士和章太炎、蔡元培等誓死反清的思想文化名人。
此地就是浙江绍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育了一代代人杰的绍兴,是山水如画、河汊成网的鱼米之乡。这里以河为路,以舟当车,乘小船就可通往四面八方。沿河集市繁华,生活富庶,历代皇族都爱到此居住。宋朝时,徽、钦二帝被金兵挟持而去,康王赵构在爱国将领宗泽等人的保卫下,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那时的南京)即位,史称南宋。金兵继续入侵,赵构仍不想抗战,仓皇南逃到今天的绍兴(那时的越州),又逃至今天的宁波(那时的明州)。爱国军民奋起抵抗,暂时转危为安,赵构回来住在越州。1131年,赵构下令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越州官绅联名上表,请求皇帝题写府额,赵构答应了,题写了“绍祚中兴”四字。南宋改年号为绍兴后,却定都杭州。但南宋最后的六个皇帝、皇后都葬在绍兴富盛附近的攒宫宝石山,称为宋六陵。至今,绍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南宋的故事。周家始祖是著有《太极图说》的濂溪先生周敦颐。南宋末年,为避金兵,周家先祖始迁绍兴。到第七世寅宾公移居覆盆桥,第八世熊占公,多谋略,善治家,家道从而兴起。
据周福清给后人留下的《恒训》所说,周家到清乾隆时已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称大族焉”。到19世纪已有兴、文、诚、礼、义、信等十几个房族,在绍兴覆盆桥筑有贵族居住的老台门之外,随着人口的繁多,不够住,又在西边修了新台门。鲁迅往上三代属兴房,一直住在新台门。但自周福清兄弟辈开始不事生计,侄辈继之卖田典屋,产业尽矣,一步步败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