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赫图阿拉,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里。赫图阿拉是一座平顶冈丘,北濒苏克素浒河(苏子河),东临苏克素浒河的支流皇寺河,西近苏克素浒河的支流加哈河,南为里加河(其水注索尔科河后汇加哈河入苏克素浒河)。赫图阿拉四面近水,三壁陡峭,平地兀凸,冈顶平展,是一座鬼斧神工的山寨城。它四面环水之外,又四面临山:东为皇寺山,南为鸡鸣山,西为烟筒山(呼兰哈达) ,北面则群峰起伏而一望无际。在赫图阿拉出生的努尔哈赤,其部名苏克素浒河部,是因地处苏克素浒河而得名。苏克素浒河发源于长白山西麓,流到今抚顺东营盘地方与浑河汇合后,再汇太子河,泻入渤海湾。苏克素浒河穿过千沟万壑与茂密丛林,到赫图阿拉附近形成一片宽敞的平原。苏克素浒河其时水量较大,可以行船,水产丰富。苏克素浒河谷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宜农。沿河的两岸,谷地丘陵,都被垦殖。山坡丘陵,树木繁盛,人参、松子 、榛子、山禽、野兽,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山珍林产、飞禽走兽。平原谷地,春日融融的季节,耕牛布散,禾谷丰茂。
努尔哈赤的曾祖福满,后追谥为兴祖直皇帝,有子六:一为德世库,居住在觉尔察地方;二为刘阐,居住在阿哈河洛地方;三为索长阿,居住在河洛噶善地方;四为觉昌安(叫场),后追谥为景祖翼皇帝,居住在赫图阿拉地方;五为包朗阿,居住在尼麻喇地方;六为宝实,居住在章甲地方。而“赫图阿喇城,与五城相距,近者五里,远着二十里,环卫而居,称为宁古塔贝勒,是为六祖” 。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叫场),后被尊为景祖。觉昌安生有五子,长名礼敦,因勇敢,被称为巴图鲁(汉语意为英雄);次额尔衮,次界堪,次塔克世(他失),次塔察篇古。
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有五子一女。他的正妻是阿古都督的女儿,姓喜塔拉氏 ,名额穆齐,后来清朝尊谥喜塔拉氏为宣皇后。喜塔拉氏诞育三子一女:长子努尔哈赤,三子舒尔哈齐,四子雅尔哈齐和一个女儿 。塔克世的继妻那拉氏,名肯姐,是哈达贝勒万所养的族女,为人刻薄,只生育一个子女,即第五子巴雅喇。塔克世的另一个妻子李佳氏,为古鲁礼之女,也养育一个儿子,即第二子穆尔哈齐。
努尔哈赤的宗族是一个大的宗族,且在地方,颇有势力。如当地的硕色纳,有九子,俱强悍;加虎,有七子,亦俱强悍,他们惹是生非,欺凌诸部。觉昌安率领宁古塔六贝勒前往,破硕色纳子九人和家虎子七人,收附赫图阿拉周围二百里内诸部,宁古塔六贝勒“由此强盛” 。
努尔哈赤的家庭,在当时建州女真族中是一个中产之家。他的祖父觉昌安能率数十女真人至抚顺马市贸易,受到明廷的抚赏,能同海西女真部最强首领万汗联姻,能蓄养“阿哈”。“阿哈”是满语aha的对音,有时也叫包衣阿哈或包衣,其满文体为booi aha或booi。阿哈、包衣阿哈或包衣就是奴隶。他们在家里担水、砍柴、舂米、烧饭;在田地里春耕植谷,秋成刈获;还进行采集放牧,打猎捕鱼。觉昌安还能同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相过从,这都表明其家为女真族的中产之家。像其他女真人家一样,塔克世家住的是用泥、木和草盖的房屋,房舍及院子外面围有木栅院墙。住室内南、西、北三面,砌有火炕,俗称“转围炕”,也叫“卍”字炕。这种三面炕的起源,可从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习俗中得到启示。其住室内,人们睡在三面,中间为火塘。在东北寒冷的冬天,三面炕上睡觉的人,都可以距离相等地得到火炕的温暖。这应是三面火炕的民俗学来源。住室的窗户从外关,窗纸糊在窗外,烟筒叫呼兰 ,是满语hulan的对音。它用中空的圆木制作,设在房后面。室内的配置,后来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记载:“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男女各据炕一面。夜卧,南为尊,西次之,北为卑。”
晚上睡觉时,“头临炕边,脚抵窗。无论男女尊卑,皆并头;如足向人,则谓之不敬”;“头不近窗者,天寒窗际冰霜晓且盈寸,近窗衾裯亦为寒气所逼,每不干,乃知头临炕边亦不得已也” 。屋内西炕墙上,供祭祖的“板子”,并设祭盘,祭祀祖先。院落的东南角,立一根一丈多高的木杆,俗称“索罗杆子”,供祭神、祭天之用。这种习俗,先影响到盛京清宁宫 ,后影响于北京坤宁宫。宫的正门改在偏东一间,此间东北角隔出一小间,内设大锅二口,以煮祭肉;外设包锡大桌,以备宰猪 。正门西三间,内南、西、北有连通长炕,朝祭在西炕,夕祭在北炕 。宫的窗纸糊在窗外。宫前设立祭天神杆,即“索罗杆子”。觉昌安(叫场)、塔克世(他失)信奉萨满教 。萨满教是东北亚和我国东北满-通古斯语系民族中普遍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又称萨摩、叉马,其满文体为saman,汉意为巫。萨满祭祷与设杆祭天结合,后来发展为堂子。“堂子”是满文tangse的汉语音译,为其祭天祀神之所,“堂子是萨满祭祀,主要是祭天” 。实际上,立杆祭天、祭神,杆子是大木树林的象征,所以满洲立杆祭天是森林部民祭祀的一个特点。
当时女真人家的习俗,男子剃发垂辫,身穿袍褂,袖口前长后短,俗称马蹄袖,身束腰带,足登靰鞡 。妇女为天足,着长衫,袖口狭窄,后俗称旗袍。女真人男女都擅长骑射。男孩降生后,悬挂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成为一个长于骑射的能手。六七岁的男孩,就用斐阑习射。“斐阑”是满语filan的对音,汉意是榆柳制作的小弓。《满洲源流考》记载:“小儿以榆柳为弓,曰斐阑。剡荆蒿为矢,翦雉翟鸡翎为羽,曰钮勘。” “钮勘”为满语niokan的对音,汉意是荆柳作杆带翎的小箭。他们稍为长大,就骑马弯弓,驰射山林。骑射之余,儿童们围坐摊掷罗罗。“罗罗”,又叫“罗丹”,分别为满文lolo和lodan的对音,是一种儿童游戏用的背式骨,常用猪、獐、鹿、麋的前腿腕骨制成,染上颜色,以其仰偃横侧为胜负。有一首诗描述这种游戏云:
投石军中以戏称,
手弹腕骨俗相仍。
得全四色方愉快,
何必三枭始绝胜。
闺秀争能守炉火,
儿童较远骤寒冰。
无端胜负纷忧喜,
獐鹿那知有许能。
这种摊掷戏骨,也是儿童军事游戏,常以智巧取胜。努尔哈赤少年时代就是在上述的环境中成长,锻炼得强健勇敢,机智沉着,吃苦耐劳,弓马娴熟。
努尔哈赤的家庭,原是建州女真中的一个中产之家。但是,他的青少年时期,诸种磨难和不幸相继而来。一次一次磨难,使懦弱者更怯弱,但使坚强者更刚强。努尔哈赤正是顶着磨难的煎熬,逐渐地成长起来。在努尔哈赤的青少年时期,曾先后受到三次大的磨难,这就是童年丧母亲、少年处异乡、青年死父祖。
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受到的第一次大磨难,是他在十岁时生母故去,继母那拉氏又待他寡恩。《满洲实录》记载:
汗十岁时丧母。继母妒之,父惑于继母言,遂分居,年已十九矣,家产所予独薄。
努尔哈赤生母故去,继母又生同父异母弟,他在家中处于一种困难的境遇。《满文老档》记载:“英明汗自幼贫苦。” 这载述当合实情。他在青少年时期曾参加劳动。在三月至五月、七月至十月的采集季节里,努尔哈赤同伙伴们一起,进入莽莽的林海,搭棚栖居,每棚能住三四人,白天采集,夜晚棚宿。他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赶抚顺马市贸易,用赚来的钱维持或贴补生活。这一时期因参加劳动,接触部民,对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时,汉人与女真、蒙古的贸易,集中在镇北关(在开原城东北七十里)、清河关(在开原城西南六十里)、广顺关(在开原城东六十里靖安堡)、新安关(在开原城西六十里庆云堡)和抚顺关(东城东三十里)等地。这种集市叫“马市”,规定:“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开二次。各夷止将马匹并土产货物,赴彼处委官验放入市,许赍有货物者,与彼两平交易。” 当“市圈” 开市时,汉人、女真人、蒙古人等熙熙攘攘,融汇一市。女真人带着人参、松子、榛子、蘑菇、木耳、蜂蜜、东珠、麻布、马匹、貂皮、猞猁狲皮等参加贸易。他们从汉人那里买去耕牛、铧子、木杴等生产工具,布匹、铁锅、食盐、水靴、针线等生活用品。通过互市贸易,使汉族和女真族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丰富了物质生活,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努尔哈赤经常往来于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他广交汉人,了解汉族农耕经济,熟悉明朝政治动向;结识汉族读书儒生,受到汉族文化熏陶。他在集市贸易的交往中,熟知辽东地区的山川形胜与道里险夷。他在同蒙古人和汉人的广泛接触中,学会了蒙古语文,并粗懂汉语、略识汉字。黄道周说努尔哈赤“好看三国、水浒二传,自谓有谋略” 。如朝鲜人申忠一到佛阿拉,见舒尔哈齐家的大门上有一副残破的对联,上联剩下的字是“迹处青山”,下联剩下的字是“身居绿林” 。这反映出他们喜爱汉文章回小说,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总之,抚顺关马市贸易像一所大学校,使努尔哈赤从中学习社会和经济、政治和文化、民俗和语言、军事和地理,从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智慧,开阔了胸怀,磨炼了意志。
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受到的第二次大磨难,是他在明军攻破建州女真王杲寨后,到了辽东总兵李成梁帐下。先是,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为人聪慧,有才辩,能解番、汉语言字义” ,兵强马壮,自恃雄长。他先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设伏擒杀明辽东副总兵黑春;又于万历二年(1574)七月,会同来力红杀明游击斐承祖等。明绝王杲市赏,杲因纠众入犯。明辽东总兵李成梁败王杲兵,十月,率军疾攻王杲寨。王杲寨险阻,城坚栅密,精兵守卫。李成梁督兵具炮石、火器,斧其栅,攻其寨:
环而攻之,会大风起,遂纵火焚烧杲室屋五百余间及刍茭,烟火相望,诸虏大败北。我兵乘胜先登,斩首捕虏凡一千一百四级,夺获马牛凡五百二十五头,盔甲凡九百八十一副。
王杲兵败后,翌年走投哈达部。哈达首领王台率子扈尔干缚王杲献明边官。后王杲被“槛车致阙下,磔于市” ,时年 47 岁。
李成梁攻破王杲寨,王杲被明廷磔死,这对努尔哈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王杲与王台,或叛明称雄,或忠明称臣,都未能统一女真。后努尔哈赤取其所长而弃其所短,采取既称臣又称雄的两面策略。
第二,王杲寨破人亡,年仅 47 岁。这为十年后努尔哈赤登上建州政治舞台铺平了道路。
第三,王杲死后,努尔哈赤到了李成梁的帐下。努尔哈赤投奔李成梁的原因,或言其流落抚顺贸易后为李成梁收养;或言其王杲寨破遭俘后为李成梁收降。尽管努尔哈赤到李成梁帐下的原因与时间众说不一,但他确曾在李成梁帐下待过,史籍载述颇多,择要列录于下:
《三朝辽事实录》记载:
奴方十五六岁,请死,成梁哀之。
《皇明通纪辑要》记载:
奴与速同为俘虏。
上文“奴”,指努尔哈赤;“速”,指努尔哈赤之胞弟舒尔哈齐。
《神庙留中奏疏汇要》记载:
自奴首以孤俘,纵为龙虎将军。
《姚宫詹文集》记载:
时奴儿哈赤年十五六,抱成梁马足,请死。成梁怜之,不杀,留帐下。
《山中闻见录》记载:
太祖既长,身长八尺,智力过人,隶成梁标下。每战必先登,屡立功,成梁厚待之。
《辽筹》记载:
主将李如柏世居辽。其先宁远公又儿子畜奴贼。
《全边略记·辽东略》记载:
李成梁雏畜(奴儿)哈赤,及长,以祖、父殉国,予指挥,与南关埒。
《叶赫国贝勒家乘》记载:
壬午,十年,秋九月,辛亥朔,太祖如叶赫国。时上脱李成梁难而奔我,贝勒仰佳努识上为非常人,加礼优待。
叶赫贝勒扬吉努(扬佳努)器重努尔哈赤,以爱女妻之,并赠马匹、甲胄,派兵护送回赫图阿拉。
另如《明史钞略·李成梁传》 等书也有相似记载。有人认为此事出于明人手笔,不足征信。但康熙时徐乾学纂《叶赫国贝勒家乘》和乾隆时阿桂等修《清朝开国方略》 ,均有所记载。甚至在满族中流传着的《关于罕王的传说》 中,也记述了努尔哈赤的这段“经历”:
那时候明朝天下大灾,各处反乱。罕王下山后投到李总兵的部下。李总兵见大罕长得标致可爱,聪明伶俐,便把他留在帐下,当个书童,用来伺候自己。
有一天晚上,总兵洗脚,对他的爱妾骄傲地说:“你看,我之所以能当总兵,正是因为脚上长了这七个黑痣!”其爱妾对他说:“咱帐下书童的脚下却长了七个红痣!”总兵闻听,不免大吃一惊。这明明是天子的象征。前些时候才接到圣旨,说是紫微星下降,东北有天子象,谕我严密缉捕。原来要捉拿的人就在眼前。总兵暗暗下令做囚车,准备解送罕王进京,问罪斩首。
总兵之妾,平素最喜欢罕王。她看到总兵要这般处理,心里十分懊悔。有心要救罕王,却又无可奈何。于是把掌门的侍从找来,与他商量这件事。掌门的侍从当即答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定下计议,便急忙把罕王唤来,说给他事情的原委,让他赶快逃跑。罕王听说之后,出了一身冷汗,十分感激地说:“夫人相救,实是再生父母。他年得志,先敬夫人,后敬父母。”罕王拜谢夫人,惶急地盗了一匹大青马,出了后门,骑上青马就朝长白山跑去。这时跟随罕王的,还有他平常喂的那只狗。
罕王逃跑之后,李总兵的爱妾就在柳枝上,挂上白绫,把脖子往里一套,天鼓一响就死了。据说满族在每年黄米下来那天,总是要插柳枝的,其原因就在这里。
第二天,总兵不见了罕王。他正在惶惑之际,忽而发现自己的爱妾吊死在那里。李总兵立即省悟,顿时勃然大怒。在盛怒之下,把她全身脱光,重打四十(满族祭祖时有一段时间灭灯,传说是祭祀夫人的;因其死时赤身,为了避羞,熄灯祭祀)。然后派兵去追赶,定要捉回。
且说罕王逃了一夜,又饥又渴,人困马乏。他正要下马休息,忽听后面喊杀连天,觉察追兵已到,便策马逃跑。但是,追兵越来越近,后面万箭齐发,射死了大青马。罕王惋伤地说:“如果以后能得天下,决忘不了‘大青’(清)!”所以后来罕王起国号叫“大清(青)”。罕王的战马已死,只好徒步逃奔,眼看追兵要赶上。正在危难之时,忽然发现路旁有一棵空心树。罕王急中生智,便钻到树洞里,恰巧飞来许多乌鸦,群集其上。追兵到此,见群鸦落在树上,就继续往前赶去。罕王安全脱险。等追兵走远以后,罕王从树洞中出来,又躲到荒草芦苇中。他看见伴随自己的,仅有一只狗。罕王疲劳至极,一躺下就睡着啦。
追兵赶了一阵,什么也没有赶到;搜查多时,又四无人迹。于是纵火烧荒,然后收兵回营。
罕王一睡下来,就如泥人一般;遍地的大火,眼看要烧到身边。这时跟随他的那条狗,跑到河边,浸湿全身,然后跑回来,在罕王的四周打滚。这样往返多次,终于把罕王四周的草全部弄湿。罕王因此没有被火烧死,但小狗却由于劳累过度,死在罕王身旁。
罕王睁眼醒来,举目四望,一片灰烬。跟随自己的那只狗又死在旁边,浑身通湿。自己马上就明白啦。罕王对狗发誓说:“今后子孙万代,永远不吃狗肉,不穿狗皮。” 这就是满族忌吃狗肉、忌穿狗皮的缘由。
罕王逃到长白山里,用木杆来挖野菜、掘人参,以维持生活。在山里,罕王想起自己在种种危急关头,能化险为夷,俱是天公保佑。想到这里,罕王立起手中的杆子来祭天。同时又想起乌鸦救驾之事,也依样感激,就在杆子上挂些东西,让乌鸦来吃,是报答乌鸦相救的意思。后沿袭下来,遂成为风俗。
后来,罕王带领人马下山,攻占了沈阳。
上面引述了一个关于后金汗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的传说。传说中叙述满族木杆祭天,前已述及;关于对乌鸦的尊崇,属原始图腾崇拜的遗风;至于对狗的尊崇,除兼有原始图腾崇拜的遗风外,还同满洲尚狩猎,狗与其主至关密切的民俗有关。但传说不同于历史,它富有神秘的色彩;传说也不同于神话,它带有历史的印迹。罕王的传说,曲折地反映了满族杰出首领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片断历史的影子。
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受到的第三次大磨难,是他的祖父觉昌安(叫场)和父亲塔克世(他失),在明军攻阿台的古勒寨时,死于兵火。这是他以父祖“十三副遗甲”含恨起兵的直接原因。
总之,每一个伟大民族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并会创造出自己的伟大人物。16 世纪末和 17 世纪上半叶,明朝统治日趋没落,满洲处于上升时期。这样的社会时势,为满族出现伟大人物提供了历史舞台。努尔哈赤家道中衰后青少年时刻苦奋斗与丰富阅历的燧石,激发出他勇敢、胆识、坚毅和智慧的火花。而其先世屡任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煊赫官职的历史火把,一旦被这火花所点燃,就照亮了他以“十三副遗甲”含恨起兵,走上历史舞台的道路。